第四部分 文明的成熟與飛躍(1)(1 / 3)

《巨人傳》reference_book_ids\":[6885641288603945992]},{\"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1,\"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22,\"start_container_index\":11,\"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8},\"quote_content\":\"《神曲》reference_book_ids\":[6867361783154215949,7025500151074540557,7032222668996742151]},{\"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1,\"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223,\"start_container_index\":11,\"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218},\"quote_content\":\"《君主論》reference_book_ids\":[6942129734176214029,7267108880671312937]}],\"13\":[{\"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3,\"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89,\"start_container_index\":13,\"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84},\"quote_content\":\"《巨人傳》reference_book_ids\":[6885641288603945992]}],\"163\":[{\"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63,\"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51,\"start_container_index\":163,\"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45},\"quote_content\":\"《永樂大典》reference_book_ids\":[7078185807026080799]},{\"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63,\"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68,\"start_container_index\":163,\"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62},\"quote_content\":\"《永樂大典》reference_book_ids\":[7078185807026080799]},{\"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63,\"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51,\"start_container_index\":163,\"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45},\"quote_content\":\"《永樂大典》reference_book_ids\":[7078185807026080799]},{\"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63,\"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68,\"start_container_index\":163,\"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62},\"quote_content\":\"《永樂大典》reference_book_ids\":[7078185807026080799]}],\"14\":[{\"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4,\"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70,\"start_container_index\":14,\"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65},\"quote_content\":\"《烏托邦》reference_book_ids\":[7139076017049570304]}],\"15\":[{\"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5,\"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73,\"start_container_index\":15,\"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66},\"quote_content\":\"《堂·吉訶德》reference_book_ids\":[6867361822106717192]}],\"18\":[{\"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8,\"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53,\"start_container_index\":18,\"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46},\"quote_content\":\"《天體運行論》reference_book_ids\":[7176958861868321848]},{\"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8,\"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274,\"start_container_index\":18,\"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267},\"quote_content\":\"《世界的和諧》reference_book_ids\":[7267090239582112805]}]},\"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第一章 歐洲的黎明

文藝複興運動給熱愛自由、崇尚人性的人們一次精神上徹底的洗禮,從而敲響了歐洲黎明的晨鍾……

在經曆了中世紀的黑暗之後,被壓抑的人性和封建製的矛盾愈加明顯,並且變得不可調和。封建製的君主們能夠意識到自己國家即將麵臨的危險,他們開始采取各種措施,有的君主進行自上而下的改革,有的則是通過對外戰爭轉移國內矛盾,而有的卻是更加變本加厲地禁錮人們的思想。人的思想一旦閃出火花豈是可以禁錮的了的?資本主義是一種新生的生產關係,資本的創造需要自由,因此伴隨著資本主義萌芽,文藝複興運動給熱愛自由崇尚人性的人們一次精神上徹底的洗禮,並從西歐蔓延到了整個歐洲地區,而在物質上,他們開始運用海盜掠奪、海外殖民等方式進行資本的積累。歐洲人的足跡開始遍布全球,這敲響了歐洲崛起的晨鍾。

1.歐洲的文藝複興

西歐的中世紀是個特別“黑暗的時代”。基督教教會是當時封建社會的主流精神支柱,它建立了一套嚴格的等級製度,把上帝當作絕對的權威,什麼文學、什麼藝術、什麼哲學,一切都得按照基督教的經典《聖經》的教義,誰都不可違背,否則,宗教法庭就要對他製裁,甚至處以死刑。《聖經》裏說,人類的祖先是亞當和夏娃。由於他們違背了上帝的禁令,偷吃了樂園的禁果,因而犯了大罪,作為他們後代的人類,就要世世代代地贖罪,終身受苦,不要有任何欲望,以求來世進入天堂。在教會的管製下,中世紀的文學藝術死氣沉沉,科學技術也沒有什麼進展。

中世紀的後期,資本主義萌芽在多種條件的促生下,在歐洲的意大利首先出現。

城市經濟的繁榮使事業成功財富巨大的富商、作坊主和銀行家等更加相信個人的價值和力量,更加充滿創新進取、冒險求勝的精神,多才多藝、高雅博學之士受到人們的普遍尊重。這為文藝複興的發生提供了深厚的物質基礎和適宜的社會環境。

在古希臘和古羅馬,文學藝術的成就很高,人們也可以自由地發表各種學術思想,這和黑暗的中世紀是個鮮明的對比。14世紀末,由於信仰伊斯蘭教的奧斯曼帝國的入侵,東羅馬(拜占庭)的許多學者,帶著大批的古希臘和古羅馬的藝術珍品以及文學、曆史、哲學等書籍,紛紛逃往西歐避難。人們驚歎於古羅馬的藝術、文學等作品,就開始極力傳播。一些東羅馬的學者在意大利的佛羅倫薩辦了一所叫“希臘學院”的學校,講授希臘輝煌的曆史文明和文化。這種輝煌的成績與資本主義萌芽產生後,人們追求的精神境界是一致的。於是,許多西歐的學者要求恢複古希臘和古羅馬的文化藝術。這種要求就像春風,慢慢吹遍整個西歐。文藝複興運動由此興起。

隨著工場手工業和商品經濟的發展,資本主義生產關係已在歐洲封建製度內部逐漸形成;在政治上,封建割據已引起普遍不滿,民族意識開始覺醒,歐洲各國大眾表現了要求民族統一的強烈願望,從而在文化藝術上開始出現了反映新興資本主義勢力的利益和要求的新時期。新興資產階級認為中世紀文化是一種倒退,而希臘、羅馬古典文化則是文明發達的典範,他們力圖複興古典文化——而所謂的“複興”其實是一次對知識和精神的空前解放與創造,表麵上是要恢複古羅馬的進步思想,實際上是新興資產階級在精神上的創新。

文藝複興前的意大利處於城邦林立的狀態,各城市都是一個獨立或半獨立的國家,即“城邦”,14世紀後各城市逐漸從共和製走向獨裁。獨裁者沉於享樂,信奉“新柏拉圖主義”,希望擺脫宗教禁欲主義的束縛,大力保護藝術家對世俗生活的描繪。與此同時一些宗教激進主義力圖屏棄正統宗教的經院哲學,歌頌自然的美和人的精神價值。羅馬教廷也在走向腐敗,曆屆教皇的享樂規模比世俗獨裁者還要厲害,他們也在保護藝術家,允許藝術偏離正統的宗教教條。哲學、科學都在逐漸地朝著比較寬鬆的氣氛中發展,也醞釀著宗教改革的前奏。

文藝複興時期的作品,集中體現了人文主義思想:主張個性解放,反對中世紀的禁欲主義和宗教觀;提倡科學文化,反對蒙昧主義,希望擺脫教會對人們思想的束縛;肯定人權,反對神權,摒棄以神學和經院哲學為基礎的一切權威和傳統教條;擁護中央集權,反對封建割據。這是人文主義的主要思想。

他的第一個代表人物是但丁,其代表作為《神曲》。他的作品首先以含蓄的手法批評和揭露中世紀宗教統治的腐敗和愚蠢,以地方方言而不是以作為中世紀歐洲正式文學語言的拉丁文進行創作。另一個代表人物是彼特拉克,他認為古希臘、古羅馬時代是人性最完善的時代,中世紀將人性壓製是違背自然的。他雖然對拉丁文學有深入廣泛的研究,但用意大利方言寫了大量的以十四行詩為形式的抒情詩歌,受到各城市國家統治者的熱烈歡迎。此外代表作品還有薄伽丘的《十日談》、馬基雅維利的《君主論》、拉伯雷的《巨人傳》等。

在他們的推動下,各地的作家都開始使用自己的方言而非拉丁語進行文學創作,這樣帶動了大眾文學,替各種語言注入了大量文學作品,包括小說、詩、散文、民謠和戲劇等。

在法國,文藝複興運動明顯地形成兩派,一是以“七星詩社”為代表的貴族派,二是以拉伯雷為代表的民主派。“七星詩社”以龍沙和杜貝萊為代表,在語言和詩歌理論方麵做出了突出的貢獻。他們最早提出統一民族語言的主張,促進了法國民族語言和民族文學的發展。然而,他們排斥民間詩歌,隻為少數貴族服務。拉伯雷是繼薄伽丘之後傑出的人文主義作家,是法國文藝複興民主派的代表。他用20年時間創作的《巨人傳》是一部現實與幻想交織的現實主義作品,在歐洲文學史和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在英國,代表人物有托馬斯·莫爾和莎士比亞。托馬斯·莫爾是著名的人文主義思想家,也是空想社會主義的奠基人。1516年他用拉丁文寫成的《烏托邦》是空想社會主義的第一部作品。莎士比亞是天才的戲劇家和詩人,他同荷馬、但丁、歌德一起,被譽為歐洲劃時代的四大作家。他的作品結構完整,情節生動,語言豐富精煉,人物個性突出,集中地代表了歐洲文藝複興文學的最高成就,對歐洲現實主義文學的發展有深遠的影響。

在西班牙,最傑出的代表人物是塞萬提斯和維加。塞萬提斯是現實主義作家、戲劇家和詩人。他創作了大量的詩歌、戲劇和小說,其中以長篇諷刺小說《堂·吉訶德》最著名,它對歐洲文學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維加是戲劇家、小說家和詩人,西班牙民族戲劇的奠基文藝複興時期的繪畫人,被譽為“西班牙戲劇之父”。他是世界上罕見的多產作家,一生共創作了2000多個劇本,留傳至今的有600多個,有宗教劇、曆史劇、神話劇、袍劍劇、牧歌劇等多種形式,深刻反映了西班牙的社會現實,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最傑出的代表作是《羊泉村》。

文藝複興時期的藝術歌頌了人體的美,認為人體比例是世界上最和諧的比例,並把它應用到建築上。一係列的雖然仍然以宗教故事為主題的繪畫、雕塑,但表現的都是普通人的場景,將神拉到了地上。這一時期出現了美術三傑,他們是達芬·奇、米開朗琪羅和拉斐爾。

人文主義者開始用研究古典文學的方法研究聖經,將聖經翻譯成本民族的語言,導致了宗教改革運動的興起。

隨著文藝複興運動的發展,自然科學也被波及到。在天文學方麵,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1543年出版了《天體運行論》,在其中提出了與托勒密的“地心說”體係不同的“日心說”體係。意大利思想家布魯諾在《論無限性、宇宙和諸世界》、《論原因、本原和統一》等書中宣稱,宇宙在空間與時間上都是無限的,太陽隻是太陽係而非宇宙的中心。伽利略1609年發明了天文望遠鏡,1610年出版了《星界信使》,1632年出版了《關於托勒密和哥白尼兩大世界體係的對話》。德國天文學家開普勒通過對其老師丹麥天文學家第穀的觀測數據的研究,在1609年的《新天文學》和1619年的《世界的和諧》中提出了行星運動的三大定律,判定行星繞太陽運轉是沿著橢圓形軌道進行的,而且這樣的運動是不等速的。

在數學方麵,代數學在文藝複興時期取得了重要發展,三、四次方程的解法被發現;德國數學家雷格蒙塔努斯的《論各種三角形》是歐洲第一部獨立於天文學的三角學著作,書中對平麵三角和球麵三角進行了係統的闡述,還有很精密的三角函數表,哥白尼的學生雷蒂庫斯在重新定義三角函數的基礎上,製作了更多精密的三角函數表。

在物理學方麵,伽利略通過多次實驗發現了落體、拋物體和振擺三大定律,使人對宇宙有了新的認識。他的學生托裏拆利經過實驗證明了空氣壓力,發明了水銀柱氣壓計;法國科學家帕斯卡爾發現液體和氣體中壓力的傳播定律;英國科學家波義耳發現了氣體壓力定律。

在醫學方麵比利時醫生維薩留斯發表《人體結構》一書;西班牙醫生塞爾維特發現了血液的小循環係統,證明血液從右心室流向肺部,通過曲折路線到達左心室;英國解剖學家哈維通過大量的動物解剖實驗,發表《心血運動論》等論著,係統闡釋了血液運動的規律和心髒的工作原理,他指出,心髒是血液運動的中心和動力的來源。這一重大發現使他成為近代生理學的鼻祖。

在這一時期航海技術也產生了一次革命性的飛躍,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的探險家們開始了一係列遠程航海活動,哥倫布和麥哲倫等人在地理方麵的發現,為地圓說提供了有力的證據。從東方傳過來的造紙、指南針、火藥和印刷術(中國的四大發明)也極大地促進了科學思想的迅速傳播。

總之,這是一個科學大發展的時期,各種人文主義學科開始形成,促成了我們今天的科學結構。

人文主義歌頌世俗蔑視天堂,標榜理性以取代神啟,肯定“人”是現世生活的創造者和享受者,要求文學藝術表現人的思想感情,科學為人謀福利,教育要發展人的個性,要求把人的思想感情和智慧從神學的束縛中解放出來。提倡個性自由,促進了歐洲近代文化的發展、自然科學的興起,因此文藝複興運動在人類曆史發展上起了很大的進步作用。

2.歐洲的擴張

在西歐曆史上由中世紀向近代早期過渡的時期,兩個最引人注意的事件是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海外冒險活動和新教的傳播。

大約在1490年~1520年間,歐洲人在公海上揚帆起航,在東西亞取得了支配地位,並對整個西半球提出了權利要求。自此以後歐洲的曆史進程不可避免地受到了來自歐洲大陸所發生的重大事件以及歐洲人插足世界其他地區的相互作用的影響。

15世紀後,西歐商品貨幣經濟迅速發展,因此對貨幣的需求量劇增。這引起了歐洲封建貴族各階層大商人和新興資產階級對貴金屬的渴求。而當時西歐金銀產量並不多,加上當時在東、西貿易中的逆差地位,致使金銀外流。奧斯曼土耳其控製了亞歐大陸中部的廣大地區,因此西方統治者和商人急需尋找一條通往東方的新航路,以便加強與東方的直接貿易聯係和侵占新領土。哥倫布的航行和美洲新大陸的發現以及達·伽馬直航亞洲到達印度開辟的新航路使西班牙、葡萄牙等歐洲國家開始了殖民征服和掠奪。

在殖民活動的早期,西班牙、葡萄牙因為地處地中海和大西洋的咽喉之處,地理優勢明顯,所以是最早進行海外殖民的國家。兩國為了爭奪市場和屬地進行了長期爭執,1491年,在羅馬教皇亞曆山大六世的仲裁下,雙方締結了《托爾德西拉斯條約》,劃定了兩國的“勢力範圍”。根據這個條約,葡萄牙占領了非洲和亞洲,而西班牙則幾乎獨占了除葡屬巴西以外的整個美洲。

在英國,新教徒伊麗莎白一世即位後,在宗教上和海上霸權方麵和西班牙互相爭奪。1588年,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向英國派遣“無敵哥倫布首次西航乘坐“尼尼亞”號帆船艦隊”進攻英國,雙方激戰於英吉利海峽。經過兩周的激戰,西班牙艦隊損失慘重,殘餘的艦艇又遇上了風暴,幾乎全軍覆滅。英國擊敗了海上勁敵,開始樹立海上霸權,而西班牙則走向衰落。其實在這之前,主宰了歐洲和美洲新大陸近一個世紀的西班牙帝國已經開始衰落,它在美洲的殖民主義行動、在歐洲的霸權主義行動和連綿的戰爭耗盡了它本來就很脆弱的國庫。當時的國王腓力二世過分強調用非經濟手段來獲取經濟利益,結果是財政的空虛導致不能支付傭金,雇傭兵紛紛叛變。在“無敵艦隊”覆滅後,連僅有的海上軍事優勢也消失了。

海盜是英國進行原始積累的重要途徑之一,早在英國國王愛德華和瑪麗統治時期,一部分流民就和水手相結合在英國西南海域或者愛爾蘭港口進行海上掠奪。在伊麗莎白女王統治時期,在她的縱容下英國海盜進一步發展,西南地區的地主、海岸商人、冒險家經常劫掠來到英吉利海峽的船隻,奪取船上的貴重金屬和貨物。

在戰勝西班牙後,為了發展同東方各國尤其是印度的貿易,英國於1600年成立了東印度公司。這是一個商業壟斷組織,由幾家公司合並而成,從1609年起永遠享有在印度洋和太平洋上的貿易壟斷權。公司原本是商業組織,從事棉布、靛青、硝石、香料的貿易,19世紀,棉布貿易衰落,於是開始經營鴉片貿易,對中國輸出鴉片。

尼德蘭(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和法國東北部的一部分)在16世紀時是世界上資本主義經濟最發達的地區,這是因為尼德蘭瀕臨北海,地勢低平,耳德河的深水便於大船出入,因此海外交通十分便利。新航路開辟以後,歐洲商業中心從地中海轉移到大西洋,尼德蘭的經濟又有進一步的增長。但是,這一地區在西班牙的專製政策統治下,資本主義發展受到嚴重阻礙。新教的傳播,激起了尼德蘭民族獨立的群眾性鬥爭,1566年,弗蘭德爾爆發了由手工業者、平民和農民參加的聲勢浩大的“破壞運動”起義,揭開了尼德蘭革命的序幕。經過長期的鬥爭,1581年北方幾省宣布脫離西班牙而獨立,成立“聯省共和國”,即荷蘭共和國,而尼德蘭的南部仍然處於西班牙統治之下。獨立後,荷蘭大力發展資本主義工商業,商業、海洋運輸業、金融業非常發達。荷蘭人的船比別國的大,曾憑借著世界上最發達的造船業和航海技術而稱霸於世,被譽為“海上馬車夫”,而且荷蘭人還比別國人更充滿進取精神,所以在全球的貿易網中,他們成為極其成功的中介人,到了17世紀,統治了整個歐洲市場。1602年,荷蘭東印度公司成立,控製了從好望角到麥哲倫海峽的航海特權,整個太平洋、印度洋和相鄰的海域都屬於公司獨占的範圍。公司同其他國家的殖民者展開了爭奪印度尼西亞的激烈競爭。1614年,荷蘭從葡萄牙手中奪取了馬六甲海峽,後來征服了爪哇島的大部分領土。他們還把西班牙人趕出了加勒比海,壟斷了這些島嶼和非洲的貿易。

英荷戰爭(1652年~1674年)

荷蘭取得獨立後經濟發展迅速,他們利用西班牙衰落、英國忙於內戰之機壟斷了世界貿易。英國內戰結束後,恢複擴張路線,大力發展海軍,1651年立法禁止荷蘭參與英國海上貿易,兩國進行了三次貿易戰爭。

1652年5月,兩國艦隊在多佛海峽發生衝突,7月8日正式宣戰。英國海軍封鎖了多佛海峽和北海,攔截荷蘭商船,荷蘭則組織艦隊護航。雙方海戰逐漸由封鎖反封鎖的貿易戰發展為主力艦隊間爭奪製海權的決戰。1653年8月,荷蘭集中海軍力量與英國決戰,被擊敗,於是英國控製了製海權,使依賴貿易生存的荷蘭經濟癱瘓。1654年4月,兩國簽訂和約,荷蘭承認英國的海上霸主地位。

1664年,英國與荷蘭爭奪海外殖民地,英軍攻占了北美的新阿姆斯特丹,改名紐約。荷蘭立即進行反擊,同年8月攻占了被英軍占領的西非據點。1665年6月22日兩國再次宣戰,英國艦隊隨後在洛斯托夫特海戰中重創荷蘭艦隊,法國、丹麥與荷蘭結成反英同盟。1666年5月,經過修整恢複的荷蘭艦隊擊敗了英國艦隊。8月荷蘭艦隊進入泰晤士河攻打倫敦,遭到英國岸炮和海軍的聯合打擊,遭到重創,英國重獲製海權。同年9月10日倫敦發生大火,城市大部遭焚毀,英國無力繼續戰爭了,試圖與荷蘭和談。荷蘭艦隊趁機進入泰晤士河偷襲了倫敦,殲滅了駐泊泰晤士河的英國艦隊,破壞了船廠,並封鎖了泰晤士河口。1667年7月,英國被迫簽訂《布雷達和約》,在貿易權上作出了讓步,並重新劃定了海外殖民地。

1672年5月,英法聯合對荷蘭宣戰,分別從陸地和海上發動進攻,荷蘭無法抵擋法軍進攻,被迫掘開海堤淹沒國土,才使法軍撤退。1673年3月荷蘭海軍擊退英國艦隊,8月法國退出了戰爭。英荷都無力繼續再進行戰爭了,於1674年2月簽訂《威斯敏斯特和約》,戰爭結束。

英國通過三次戰爭耗盡了荷蘭的貿易和海軍實力,奪取了海上霸主地位,建立了“海權——貿易——殖民地”的帝國主義模式,成為世界海軍發展史上的裏程碑。側舷炮戰的海戰樣式得到鞏固和發展,形成了戰列艦和巡洋艦的艦種劃分。

第二章 資產階級革命

封建統治的瓦解終究要靠革命來解決,這個時期的歐洲是一個革新的世界。

17、18世紀,世界曆史繼承前一時期的巨大轉折和變化,向著更為深廣的方向發展。在歐洲和北美,封建主義的基礎受到衝擊,資產階級革命的時代來臨。繼尼德蘭革命之後,英國爆發了資產階級革命,為資本主義製度的確立開辟了道路。歐洲大陸的主要封建國家也陸續進行改革,推行富國強兵政策,客觀上推動了資本主義的發展。在此期間,歐洲國家進一步加快了殖民擴張的步伐。經過激烈的鬥爭,英國最終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國家。在社會巨變的大潮中,歐洲政治思想領域出現了啟蒙運動,為資本主義社會提供了一套政治構想。在法國,爆發了轟轟烈烈的大革命,摧毀了封建專製統治,為資產階級掌權開辟了道路。在英屬北美殖民地,建立了新興的美國。

這一時期的歐洲是一個革新的世界,今天的歐洲版圖基本就是在這一個時期確定了基本輪廓。

1.“圈地運動”和宗教改革

在15世紀以前,英國的生產主要是以農業為主,紡織業在人們的生活中,還是個不起眼的行業。隨著新航路的發現,國際間貿易的擴大,在歐洲大陸的西北角的佛蘭得爾地區,毛紡織業突然繁盛起來,在它附近的英國也被帶動起來。毛紡織業的迅猛發展,使得羊毛的需求量逐漸增大,市場上的羊毛價格開始猛漲。英國本來是一個傳統的養羊大國,這時除了滿足國內的需要之外,還要滿足國外的羊毛需求。因此,養羊業與農業相比,就變得越來越有利可圖。這時,一些有錢的貴族開始投資養羊業。養羊需要大片的土地,於是貴族們紛紛把原來租種他們土地的農民趕走,甚至把他們的房屋拆除,把可以養羊的土地圈占起來。一時間,在英國到處可以看到被木柵欄、籬笆、溝渠和圍牆分成一塊塊的草地。被趕出家園的農民,變成了無家可歸的流浪者。這就是圈地運動。

圈地運動首先是從剝奪農民的公共用地開始。在英國,雖然土地早已有主,但森林、草地、沼澤和荒地這些公共用地則沒有固定的主人。一些貴族利用自己的勢力,首先在這裏擴大羊群,強行占有這些公共用地。當這些土地無法滿足貴族們日益擴大的羊群需要時,他們又開始采用各種方法,把那些世代租種他們土地的農民趕出家園,把整個村莊和附近的土地都圈起來,變成養羊的牧場。

英國的圈地運動從15世紀70年代開始一直延續到18世紀末,全國一半以上的土地都變成了牧場。在圈地運動的發展過程中,雖然英國國王也進行了一定程度的限製,頒布了一些企圖限製圈地程度的法令,但這些法令並沒起多大的作用,反而使圈地日益合法化。

為了使被驅逐的農民很快地安置下來,英國國王在頒布限製圈地法令的同時,也限製流浪者,目的是讓那些從家園中被趕出來的農民,去接受工資低廉的工作。凡是有勞動能力的遊民,如果不在規定的時間裏找到工作,一律加以法辦。通常,對於那些流浪的農民,一旦被抓住,就要受到鞭打,然後送回原籍,如果再次發現他流浪,就要割掉他的半隻耳朵,第三次發現他仍在流浪,就要處以死刑。

後來,英國國會又頒布了一個法令,規定凡是流浪一個月還沒有找到工作的人,一經告發,就要被賣為奴隸,他的主人可以任意驅使他從事任何勞動。這種奴隸如果逃亡,抓回來就要被判為終身的奴隸。第三次逃亡,就要被判處死刑。任何人都有權將流浪者的子女抓去作學徒,當苦役。

亨利八世和伊麗莎白兩代國王統治時期,曾經處死了大批流浪的農民。

圈地的結果,使英國的農民數量越來越少。失去土地的農民隻好進入城市,成為城市無產者。為了活命,他們不得不進入生產羊毛製品的手工工場和其他產品的手工工場,成為資本家的廉價勞動力。在這種手工工場裏,工人的工資十分低,而每天則要工作十幾個小時。18世紀後,英國國會通過了準許大量圈地的法令,最終在法律上使圈地合法化,英國農民的人數為此減少到了有史以來的最低數量。

圈地運動為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這種“羊吃人”的圈地運動,為它準備了大量的、除了自己的勞動力之外一無所有的勞動者,以農民的血肉和屍骨換來了農業資本主義的大發展。這是資本主義資本原始積累過程中除了海外的貿易和掠奪的另一個最重要手段。

伴隨著圈地運動帶來的資本主義生產資料的原始積累,歐洲人們一直信仰的宗教也越來越阻礙資本主義的發展,於是適應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的宗教改革勢在必行。當時在思想文化領域出現的新興資產階級反封建、反神權的文藝複興運動,批判了中世紀教會的蒙昧、禁欲說教與封建的等級製度,鼓吹個人的自由、平等與欲望,提倡競爭進取精神與科學求知的理論,極大地推動了人們的思想解放與觀念更新馬丁·路德,構成了對天主教神權的巨大衝擊。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16世紀西歐的宗教改革都把矛頭對準羅馬教會對歐洲的大一統神權統治,要求通過改革建立適應於民族國家發展的“民族教會”或適應於資產階級興起需要的“廉價教會”。

馬丁·路德(1483年~1546年)是德國最早用德文對照新舊約原文授課的教授之一,他曾依照教會律法潛心苦修,但無論如何都不能得到內心的平安。有一天他在研讀《聖經》時,看到“義人必因信得生”時,突然覺醒到原來人的得救隻是因為他對上帝的信仰以及上帝的恩賜,其他一切的律法都不能保證使人得以“稱義”。他這信念也獲得了同校一些教授的支持,加上親眼看到人們受騙購買“贖罪券”的情形,又耳聞教會主教買賣聖職的醜事,他開始攻擊教會出售贖罪券的作法。1517年10月31日,他將所寫對贖罪券的《九十五條論綱》看法,張貼在威登堡大學的教堂門口。當天恰巧是人們前往教堂朝拜遺物的萬聖節,自然很多人看到張貼的內容。由於印刷術已經開始使用,文章兩周後傳遍全德國,四周後各種譯文傳遍全西歐。他原本隻要改革教會一部分製度,但是教皇下令將他革除教籍,從此他也不再承認教皇的權威,唯以《聖經》為權威。他從理論上闡明了“因信稱義”的教義,這個“義”全憑耶穌,而不在於履行教會的禮儀、規條和善功。1519年,他在維滕堡當眾燒毀教皇的赦令,公開與羅馬教廷決裂。路德發起的宗教改革運動席卷歐洲,對羅馬天主教在西歐的封建神權統治給予了毀滅性的打擊。他所代表的教派總稱“國更正教”或“新教”,與之相對的東、西方天主教,則成“國舊教”。

另外一個宗教改革家則是加爾文(1509年~1564年)。1536年,他出版《基督教原理》一書,但他的改革教會提案未被接納,還被以“異端”身份驅逐出境。1541年,支持宗教改革的一派掌握了政權,加爾文受其邀請再返日內瓦,得到歡迎,並治理當地教會23年,使它成為新教的中心。加爾文主張“先定論”,即人得救與否完全是神所預定的,但又不讚同宿命論;相反的,他認為虔誠的信仰與完美的德行是每一個將要得救的基督徒的義務,他們應該在世間努力工作以榮神益人。加爾文的教義受到許多工商業者歡迎,成為新教主流,其中以長老會發展又多又快。長老製是共和式的,由議會選舉產生,獨立行使教會司法權,它規定市議會負責世俗事務,教會負責宗教信仰和道德生活,但實際兩者是結為一體的,加爾文實際成為了這一政教合一的政權的領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