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 中古時期的世界(2)(1 / 3)

15.踏遍亞歐的蒙古鐵蹄

13世紀,亞歐大陸有一個民族不斷發動征服戰爭擴張疆域,他們滅亡西遼、西征中亞花剌子模,一直進攻到伏爾加河流域東歸,滅西夏、滅金國、滅大理、降吐蕃,滅南宋,最終建立起一個4千多萬平方公裏的帝國,他們就是蒙古族。

蒙古帝國 蒙古人是鮮卑族的後代,唐朝之後,蒙古各部移居到蒙古高原。

在亞洲北部、戈壁大漠南北的高原地帶,一向是眾多遊牧部落、民族的繁衍生息之地。自春秋始,先後有匈奴、鮮卑、突厥、回紇等民族崛起,構成人類古代遊牧世界的東翼,與相鄰的中原農耕地區有著密切的經濟、文化往來和政治、軍事的頻繁衝突與交往。13世紀左右,蒙古民族在成吉思汗的領導下,衝出高原,掀起一股強勁的擴張浪潮。短短時間內,這股擴張浪潮給歐亞大陸格局進行了重新洗牌,將歐亞農耕世界攪得周天寒徹,一片昏暗,造成人類中古時代政治、文化和地理上的巨變。它不僅極大地影響了蒙古民族的曆史進程,也在人類文明演進的軌跡上留下了深深的印痕。

8、9世紀之交,原來遊牧於貝加爾湖東南和黑龍江上遊額爾古納河一帶的蒙古諸部,開始向西遷徙,進入斡難河、怯魯連河和土拉河上遊地帶,隨後占據了東起貝加爾湖、西至額爾齊斯河、南達萬裏長城、北抵西伯利亞廣闊的高原地區。10~12世紀,蒙古諸部與南方的遼金政權往來甚密,接受了先進物質文化,鐵器使用逐漸普及,生產力獲得較快發展,私有製度開始出現。以往那種傳統的氏族集體遊牧方式漸漸讓位於一家一戶的遊牧方式,社會階級分化加劇,氏族社會逐步瓦解。各個部落首領“汗”和貴族“那顏”在大肆攫取社會財富的同時,還豢養親兵勇士為其效命,以此作為維係權勢、攻伐征戰的武裝力量。各部落為爭奪牧場、牲畜和奴隸,相互拚殺,弱肉強食。12世紀下半葉,蒙古諸部在殘酷角逐之後,逐漸形成孛兒隻斤和劄隻刺兩大部落,彼此虎視眈眈,力圖吞滅對方。與此同時,整個高原自東向西,塔塔兒(韃靼)、蒙古、克烈、乃蠻四大集團及北方的蔑兒乞集團五雄並存對峙。為爭奪支配整個高原的最高權力,五大部落集團展開激烈廝殺。在這一時代背景下,成吉思汗闊步登上了曆史舞台。1206年,鐵木真統一蒙古各部,在斡難河(今鄂嫩河)源頭召開大會,即蒙古大汗位,號“成吉思汗”,國號“大蒙古國”,結束了蒙古草原長期混戰的局麵。

成吉思汗組織了一支強大的軍隊四處征戰。自1205年起,成吉思汗三次攻打西夏,屢創西夏軍主力,經過二十餘年與西夏的戰爭,迫西夏國王乞降。元朝削除了金朝西北屏障,得以順利南下攻金。1211年,蒙古鐵騎進攻金朝,開始了為時24年的蒙金戰爭。最終蒙軍占領了中都(今北京),進行了為期一個月的大屠殺,全城幾乎沒有幸存者,爾後蒙古軍隊將全城焚毀,這也就是現在北京幾乎見不到元代以前建築物的原因。一年後一個外國遊者寫下了這樣的描述:城內沒有一座沒被燒毀的建築,街道上因為布滿了被燒化的人的油脂而滑溜難行,城市背後有一座全部由人骨堆成的骨頭山!

1218年,蒙古大軍滅掉了西遼政權,成吉思汗的後代在此處建立“窩闊台汗國”。

為適應攻城需要,成吉思汗采納部將建議,逐步建立了炮軍,攻城以炮石為先。據說後來攻城作戰,蒙古人一次用炮達數百座,破城速度極快。同時,為吸取各民族的先進技術,成吉思汗四處掠奪工匠藝人,每攻下一城就掠得數萬工匠,隨後建立工匠軍,建造作坊冶鐵製造兵器。在通信聯絡上蒙古創建了“箭速傳騎”,日速數百裏,軍令傳遞和軍隊調遣速度增快。他們極大發揮了騎兵之長,有“蒙古旋風”之稱。

成吉思汗十二年,成吉思汗封木華黎為太師、國王,指揮攻金戰爭,自己率領主力返回蒙古準備西征。兩年後,他以西域花剌子模國殺蒙古商人和使者為由,以軍事擴張和擄掠財物為目的,親率大軍約20萬分路西征。數年間先後攻破訛答剌(在今錫爾河中遊)、布哈拉及撒馬爾罕等地,並率軍追擊花剌子模國王摩訶末,逼迫他逃到了今裏海地區,後來病死。他命令部下哲別、速不台繼續西進,在克裏米亞半島戰勝了古羅斯的基輔大公;自己則率領一支部隊追擊摩訶末之子劄蘭丁到印度河流域。

1226年,成吉思汗再次進兵西夏,率軍10萬殲滅了西夏軍主力,出於報複,他下令將西夏從皇帝到乞丐全部殺絕,僅西夏都城興慶府(今銀川)就有超過80萬的居民被屠殺,黨項民族也從此滅絕於中華大地。第二年西夏滅亡。

成吉思汗正想集中全力攻金,卻於1227年8月25日在六盤山下清水縣(今屬甘肅)病逝,終年66歲。他死的時候留有遺囑:利用宋金世仇,借道宋境,聯宋滅金。他的兒子窩闊台和拖雷遵此遺策,於窩闊台汗六年(1234年)滅亡金朝。

成吉思汗死後其子窩闊台繼任蒙古大汗。1235年蒙古大軍開始進攻欽察、俄羅斯,攻占了莫斯科等城市。1240年成吉思汗的孫子拔都攻占基輔,一年後又率部入侵波蘭、匈牙利、斯洛伐克、捷克,直至在奧地利的維也納附近受阻於奧地利、波西米亞聯軍。1242年窩闊台的死訊傳來,拔都率軍東歸爭奪汗位的繼承。這是蒙古大軍所到最西的地方,後來他們在這裏建立了“欽察汗國”又稱“金帳汗國”。

窩闊台之後經過貴由的短暫統治,成吉思汗的小兒子拖雷的兒子蒙哥繼位。1252年蒙哥派弟弟旭烈兀西征,6年後,蒙古帝國的西征軍攻占巴格達,據說有120萬人死於屠刀下,以至於底格裏斯河河水為之一片血紅。蒙古人還破壞兩河流域的水利設施,引幼發拉底河的河水進城把整個城市淹沒,四大文明發祥地之一的巴格達被毀滅殆盡。隨後旭烈兀又征伐敘利亞,1260年攻克大馬士革。1259年蒙哥大汗在進攻南宋時在今重慶合川釣魚城戰死,旭烈兀聽聞後回師爭位,留下的少量蒙古軍隊在巴勒斯坦戰敗於埃及,使得蒙古帝國領土未能進一步延伸到非洲。旭烈兀征伐的這一地區建立了“伊爾汗國”,又稱“伊利汗國”。

在東方,1231年蒙古進攻高麗,高麗王室退守到江華島,後來臣服於元朝,成為元朝藩屬國。蒙哥死後,正在進攻鄂州的忽必烈班師,自稱“大汗”。1267年忽必烈定都中都(今北京),後改稱大都,1271年改國號為“大元”,稱帝,這是元朝的開始。

元朝經過1267年~1279年的12年戰爭,終於滅亡了南宋。蒙古還曾於1257年進攻安南(今越南北部的地區),滅南宋後,元軍又分別於1285年和1287年兩度攻占安南,後來大越與其宿敵占婆聯合擊退了元軍的進攻;1287年元軍攻入緬甸北部的蒲甘王國,隨後又發動了對爪哇的海上遠征;1274年和1281年,忽必烈兩次進攻日本,因朝鮮所造戰艦不合格而作罷。

在蒙古人的西征過程中,原來活動於中亞、西亞等地的部落、帝國紛紛望風而逃,紛紛西遷,像多米諾股牌似的一波波及一波。比如蒙古人在中、西亞的擴張戰爭迫使奧斯曼突厥人西遷至小亞細亞半島,並在該地建立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奧斯曼帝國又攻占了東羅馬的君士坦丁堡。蒙古西征就像是把亞歐大陸中部的人們往西驅趕。事實上,蒙古人每次攻下一個城市或者一個國家,都會進行慘絕人寰的大屠殺,放火燒掉城市,掠走一批奴隸,滿載著珠寶揚長而去,好像他們天生就是為了戰鬥和侵略。

蒙古帝國統一蒙古高原、統一全中國、統一歐亞大陸,這是成吉思汗及其繼承者們創立的震撼古今、彪炳史冊的豐功偉績,打破了洲際界限,衝破了國家之間、民族之間的壁壘,開創了各種文化、文明並存的時代,為新世界、新時代劃定了新秩序,直接促進了曆史的進步。比如,造紙術和印刷術傳入歐洲,促進了歐洲文化的發展,使歐洲文化從神學手裏解放出來,出現了文藝複興。在這過程中,有血腥、殘忍的野蠻行徑,應該批判、譴責,但那是曆史和階級的局限。成吉思汗在走向大一統的進程中,並不是單純采取軍事鬥爭方式,而是綜合運用了政治、軍事、外交、思想鬥爭等各種手段。他是具有非凡智慧的政治家、軍事家,而不是窮兵黷武的暴君、無情無義的劊子手。

16.忽必烈建立元朝

成吉思汗和他的後繼人建立了窩闊台汗國、察合台汗國、欽察汗國、伊兒汗國四大汗國,統治著亞歐大陸的大片地區。其中察合台汗國和伊兒汗國分別在1370和1388年被新興的帖木兒帝國所滅。欽察汗國的蒙古族在欽察草原各遊牧部族的影響下,逐漸改操突厥語,皈依伊斯蘭教,後來於15世紀分裂。而窩闊台汗國因為不滿忽必烈奉行的漢化政策,舉兵進犯元朝,被元軍所敗,不久後被察合台汗國亡國。

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孫子。蒙古帝國大汗蒙哥於1259年在四川駕崩,其四弟忽必烈與七弟阿裏不哥開始爭奪汗位。1259年11月,阿裏不哥在宗王阿速台等大多數蒙古正統派的支持下於蒙古帝國首都哈拉和林通過“忽裏勒台”大會即大汗位,與此同時,忽必烈與南宋議和後返回開平府(今內蒙古正藍旗),在漢族地主階級及部分蒙古宗王的支持下於即大汗之位,建立元朝。

忽必烈在中原漢地推行漢法,明顯違背了蒙古傳統,這引起了阿裏不哥和蒙古正統派的強烈不滿,忽必烈與阿裏不哥隨即展開了四年的汗位戰爭。1264年阿裏不哥兵敗投降,忽必烈奪得蒙古汗國的最高統治權。但他推行的“行漢法”主張卻造成許多蒙古貴族的不滿,他們拒絕歸附忽必烈汗國,結果導致其他幾個蒙古汗國紛紛敵對。蒙古汗國事實上分裂為忽必烈政權(大汗轄區)和四大汗國,四大汗國名義上服從大汗宗主權。

1272年,在劉秉忠規劃下,元朝建都於中原的大都(今北京市),元朝的統治中心完全向中原轉移。公元1276年,元軍攻陷南宋首都臨安(今浙江省杭州市),俘虜了6歲的宋恭帝及謝太皇太後,南宋滅亡。

臨安陷落後,南宋大臣文天祥與張世傑、陸秀夫等繼續在東南沿海堅持抗元,擁立益王趙昰為帝。1278年底,文天祥兵敗被俘,被囚禁在大都三年之久,拒絕了元朝的誘降,後從容就義。1279年,元將張弘範指揮元軍在崖山消滅了南宋最後的抵抗勢力,陸秀夫背著9歲的小皇帝趙昺投海而死。

為了維護蒙古貴族的統治特權,削弱各族的反抗勢力,元朝采取了分化的民族壓迫政策。元朝把全國人分為四等:一等蒙古人,二等色目人,三等漢人,四等南人。四等人在政治、法律和經濟上的地位,都有不同的規定,帶有明顯的種族歧視成分,如地方機構中的達魯花赤掌握實權,而此職隻能由蒙古人擔任。

蒙古族在各等人中名列第一等,是元朝的“國姓”。

色目人繼蒙古人之後名列第二等,主要指西域人,如欽察、唐兀、畏兀兒、回回等。

漢人為第三等,指淮河以北原金朝境內的漢、契丹、女真等族以及較早被蒙古征服的民族,雲南大理人、東北的高麗人也是漢人。

南人為第四等,也叫蠻人、新附民,指最後被元朝征服的原南宋境內各族(淮河以南的人民)。

元朝在實行民族歧視、壓迫政策的同時,又對各民族上層進行了拉攏和聯合,甚至給予他們許多特權,以擴大蒙古貴族的統治基礎。這種雙重民族政策,體現出其政權是以蒙古貴族為核心、包括各族上層在內的封建統治階級聯合專政。

元朝使中國又一次統一,結束了唐末以來國內的分裂割據和幾個政權並立的政治局麵,奠定了元、明、清六百多年國家長期統一的政治局麵,促進了國內各族人民之間經濟文化的交流和邊疆地區的開發,加強了中外文化交流和中西交通的發展。從蒙古族的曆史發展角度看,統一的過程就是蒙古族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轉變的過程。

元朝時期,漢族人民大量遷居到邊疆,帶去了先進生產技術,開發了邊疆經濟,同時,邊疆各族也大量遷入中原和江南,同漢族雜居,加強了民族融合。遼金時期入居黃河流域的契丹人和女真人,與漢族相融合,在元朝已被視為“漢人”;自唐朝以來不少信仰伊斯蘭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在中國一些地方定居,元朝時更是有大量的波斯人和阿拉伯人遷入中國,他們與漢、蒙、畏兀兒等民族長期雜居、通婚,開始形成一個新的民族——回族。

元朝時,西藏正式成為元朝的行政區,還設立有澎湖巡檢司,加強對硫球(台灣)的管轄。這一時期是中國曆史上疆域最廣闊、國力最強盛的王朝之一。元朝疆域西北至新疆東部,北到西伯利亞,東到大海(包括台灣),南到南海諸島,西南包括西藏、雲南、今緬甸東部,領土麵積超過1200萬平方公裏,中國現在的版圖就是從元朝時期奠定了。從疆域的廣闊度來說,隻有後來的清朝才能和元朝相提並論。

由於蒙古的勢力擴展到了西亞地區,使得歐洲與元代中國的交往更加頻繁,技術交流更加迅速。元朝的經濟仍以農業經濟為主,生產技術、墾田麵積、糧食產量、水利興修以及棉花的廣泛種植等都超過了前代。漕運、海運的暢通及紙幣的流行,使元朝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大規模以紙幣作為流通貨幣的朝代,建立起了世界上最早的完全的紙幣流通製度,比歐洲早了400多年,所帶動的商業繁榮,使其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富庶的國家之一。

元朝作為中國曆史上的一個重要朝代,不僅在中華文化史上發揮了承上啟下的作用,而且在諸多領域出現了新的飛躍,推進了中國多元一體文化的發展進程,開創了中國各民族文化全麵交流融合的新局麵,對中華文化的繁榮和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元朝後期,統治者不斷向人民收取各種名目繁雜的賦稅,人民被壓迫被掠奪更為嚴重,全國頻頻爆發起義。1351年發生了劉福通紅巾軍起義,元朝統治階級內部卻在為爭權奪利而互相征戰,這加速了元朝滅亡的進程。1359年,起義軍朱元璋不斷擴充自己的勢力,占領了江南的半壁江山。到了1367年,朱元璋開始北伐,在大將徐達、常遇春等的率領下,於1368年8月攻陷元大都,元惠宗北逃,元朝在全國的統治結束。北遷的元政權退居漠北,仍沿用大元國號,與明朝對峙,史稱“北元”,1370年,元惠宗在上都(今會寧)病逝。

第二章 在黑暗中前行的歐洲

沒有一個強有力的政權統治,封建教會對文化嚴密控製,封建割據帶來頻繁戰爭,科技文化發展停滯,傳染病大流行……歐洲人民仿佛生活在毫無希望的痛苦中。

從西羅馬帝國滅亡,到文藝複興結束後的歐洲資產階級革命進行,這一時期是歐洲的中世紀。中世紀的歐洲沒有一個強有力的政權來統治,封建教會對文化的嚴密控製以及封建割據帶來的頻繁戰爭,造成了科技和生產力發展停滯,人民生活在毫無希望的痛苦中。傳染病曾經泛濫歐洲,造成了歐洲人口的大量死亡。這一時期被歐美普遍稱作“黑暗時代”,傳統上認為這是歐洲文明史上發展比較緩慢的時期。也正是這些原因使得資本主義革新運動相比較其他政治穩定的封建製國家(如中國)少了很多阻力,得以很快地進行。中世紀後期,社會矛盾加劇,封建勢力不斷削弱,尤其是文藝複興帶來的思想解放運動促使資本主義蓬勃發展,最終使西歐在世界範圍內最早完成了資產階級革命。

1.強盛的拜占庭帝國

羅馬帝國分裂後,東羅馬帝國定都君士坦丁堡,這裏以前稱作“拜占庭”,所以東羅馬帝國又稱作“拜占庭帝國”。

在羅馬分裂東西之後,西羅馬繼承了古羅馬的步兵方陣的戰鬥方式,而東羅馬則開始嚐試著以重騎兵代替步兵作為戰鬥主力。他們的語言是希臘語,他們的文化在許多世紀中是希臘文化的延續,但拜占庭人仍將自己視為羅馬人,對東羅馬的羅馬人來說,這並不自相矛盾。他們周圍的國家(東方的波斯帝國和阿拉伯帝國,西方君士坦丁堡的聖索菲亞大教堂的歐洲國家,北方的俄羅斯)都將他們稱為羅馬人。假如有人將他們稱為“希臘人”,那麼這對他們來說是一種侮辱,因為“希臘人”表示“原始人”。

東羅馬帝國基本上避免了西羅馬帝國3世紀和4世紀所遭遇的困難。這裏有許多原因。首先這裏的城市文化已經相當成熟了,其次民族大遷徙時的入侵主要的吸引力是羅馬的財富。5世紀中西羅馬帝國多次被征服,而東羅馬帝國頂多交納貢賦就可以免除遭難了。此外狄奧多西斯二世加強了君士坦丁堡的城牆,使得這座城市成為被“野蠻人”攻不破的城市。476年當西羅馬帝國滅亡時,東羅馬帝國的利奧一世與哥特人談判,結束了哥特人對東部帝國的威脅,但他也不再打算重新征服西部帝國了。

6世紀時東羅馬的主要敵人是它傳統的老敵人:波斯人、斯拉夫人和保加爾人。公元527年,拜占庭迎來了第一位強勢的皇帝——查士丁尼一世,他任命名將貝利薩留為元帥,向夙敵波斯帝國宣戰。波斯軍大將紮基西斯率3萬大軍,在尼亞比斯以壓倒性兵力逼退了貝利薩留,之後雙方軍隊在兩河流域的德拉城再次會戰,貝利薩留的軍隊少的可憐,但波斯軍隊犯了愚蠢的錯誤——他們背城列陣,最重要的是背的不是自己的城,於是多於對手數倍且裝備精良的波斯軍慘敗,並一敗再敗,最終兩國於532年簽下停戰協議。隨後雄心勃勃的查士丁尼再跟達爾旺人開戰,貝利薩留出征非洲,取道伯羅奔尼撒、途經西西裏一路磕磕碰碰踏上了非洲大地。在不熟悉地形和敵情不清的情況下,貝利薩留經過一番錯綜複雜的迂回使達爾旺人的軍隊失去了有利地形,並分散為幾部,相互失去了銜接,最後慘遭和當年的波斯軍同樣的命運。外強中幹的達爾旺人此後再也沒組織起任何一次像樣的反擊,終於534年3月投降,達爾旺王國滅亡。查士丁尼的非洲戰役使拜占庭帝國控製了非洲廣大的畜牧基地。

強勢的君主顯然並不熱衷於和平,查士丁尼很快又和波斯重開戰端,接著哥特也成了他的眼中釘。接下去連續數十年戰事不斷,原羅馬帝國的版圖現已大多並入拜占庭帝國,查士丁尼大有恢複羅馬雄風的架勢。但在征服的地盤瘋狂擴張之餘,拜占庭軍隊數量顯然還遠沒龐大到足以控製如此之多的土地,因此那些名義上已被征服的區域實際上仍十分危險,而帝國的勝利實際是以廣大被征服土地的衰弱來換取帝國的中心區域的繁華。不過必須承認的是查士丁尼大帝是相當成功的,他重編了古羅馬的法規,製定了《民法大全》,使拜占庭帝國進入了全麵的法製時代,並且一改以往軍隊以步兵陣推進為主的戰術,建成了無與倫比的裝甲騎兵團,這是拜占庭在對外擴張戰爭中的主要支柱。530年,在查士丁尼一世的統治下,聖索菲亞大教堂開始動工,這座教堂將成為拜占庭宗教生活和東正教的中心。查士丁尼是非凡的君主,是上帝賞賜給羅馬人的明珠——至少對於羅馬人來說是這樣。

到了571年,查士丁尼二世上台,和波斯重新開戰,雙方戰戰和和反複糾葛的拉鋸戰是一種兩敗俱傷的消耗,數十年戰亂導致兩個龐大的帝國軍力日益衰弱。因此中東的阿拉伯人便乘機崛起了,他們不斷蠶食帝國邊境的土地。公元7世紀,阿拉伯人以聖戰為名開始了對波斯和拜占庭的全麵戰爭,強大的騎兵部隊橫掃龐大帝國的土地,早在長期互鬥中大傷了元氣的波斯和拜占庭根本無力抵抗,埃及、巴勒斯坦等地紛紛落入阿拉伯人之手,波斯帝國也終於在公元7世紀中葉被完全吞沒。拜占庭和波斯的世紀之戰終於可以永遠結束了,但接下去它將單獨麵對阿拉伯帝國。

拜占庭繁華依舊,因為它以君士坦丁堡為中心的區域可以基本不受戰爭的影響,優勢的地理位置使拜占庭成為當時幾乎是最為富饒的國家。但君士坦丁堡的大量名貴珍寶使阿拉伯人覬覦不已,於是他們幾乎是長年累月地試圖侵襲這富饒的城市,步步進逼。公元673年左右,阿拉伯對君士坦丁堡發動了大規模的進攻,多達十餘萬眾的阿拉伯軍隊從海陸兩麵對君士坦丁堡展開圍攻,但君士坦丁堡高大的城牆強有力地阻礙了他們的進攻,拜占庭海軍隨即趕來,用一種類似火焰噴射器的神秘武器將阿拉伯人的海軍完全摧毀。於是失去了海上增援的阿拉伯軍隊被迫退卻,拜占庭軍乘勝追擊,阿拉伯軍遂兵敗如山倒。此戰阿拉伯軍損失慘重,10萬兵力與上千戰艦化為烏有。

此後阿拉伯被迫止住了擴張的步伐,此時的拜占庭的控製範圍雖無法與查士丁尼時代相比,但因其經濟的繁榮和軍事的改革一直保持繁榮昌盛。確實較小的地盤也比較容易治理得好,它在很大的範圍內仍充當著老大的角色。保衛拜占庭繁榮麵貌的是強勢的經濟,當然也離不了數量不多但精銳善戰的軍隊。

拜占庭帝國雖然失去了許多土地,但這也給它帶來了一些好處:它不再那麼混雜了。赫拉克留將全國進行了希臘化,希臘語被定為官方語言,他也不用古羅馬的皇帝頭銜“奧古斯都”,而使用“國王”;在宗教上拜占庭帝國與西歐的區別也不可忽視,在其南方的省份裏一般更多地使用一性派的基督教,而不是東正教。這些省份失落後,在剩餘的省份中東正教變得更加強大了。

867年拜占庭阿摩裏亞王朝皇帝邁克爾三世的寵臣巴西爾篡位稱王,建立了拜占庭馬其頓王朝。

這個王朝使拜占庭帝國在9、10和11世紀初達到了頂峰,被稱為“黃金時期”。巴西爾一世頒布新法典,補充和更新《查士丁尼法典》;改建軍隊,特別是海軍,努力提高戰鬥力,並向四鄰發動攻勢,迫使阿拉伯人退卻,收複了克裏特島和塞浦路斯島,占領了兩河流域和敘利亞大部。通過征服和傳教活動使拜占庭進入到保加利亞、塞爾維亞和俄羅斯等斯拉夫人國家,東正教也隨之廣泛傳播。馬其頓王朝重組了中世紀世界政治格局,使基督教文明的火種在諸蠻族的圍攻下仍然生生不息。在它的影響下,東歐各蠻族逐漸走上了文明化並建國的道路。

巴西爾二世在位時,拜占庭帝國抵抗了羅馬教廷撤消佛迪奧斯為教主的要求,獲得了亞得裏亞海的製海權,占領了意大利的一部分和保加利亞的大部分。1018年帝國滅亡了第一保加利亞王國,同時拜占庭帝國還獲得了一個新的同盟者——在基輔的俄羅斯國,他們為拜占庭提供了一支重要的雇傭軍。

但正如其前身的羅馬帝國,拜占庭很快又陷入困境。主要原因是當時許多占有土地的貴族打亂了軍區的製度;除了曆來的敵人,一些新的敵人出現了,他們根本不怕拜占庭的名譽:諾曼人征服了意大利,而突厥也占領了拜占庭帝國士兵的主要來源地——小亞細亞。1054年東正教與天主教徹底決裂,雙方互相革除了對方的教籍。到了最後一個女皇狄奧多拉在位時期,拜占庭政權落入了僧侶支持的宮廷官吏和高級貴族手中,隨後帝國進入長期紛爭時期,國勢漸趨衰落。

2.千年帝國的末日

拜占庭帝國的篡權者亞曆克修斯一世引入了封建封侯的製度,重新建立起一支軍隊,對奧斯曼突厥人進行了有力的抵抗。他向西方求救抵抗突厥人,這是第一次十字軍東征的起源。

十字軍收複了尼西亞,但很快救兵成了仇兵。雖然亞曆克修斯的孫子曼紐爾一世是十字軍的朋友,但雙方都不能忘記他們互相革除了對方的教籍,拜占庭對源源不斷經過其領土的羅馬天主教十字軍的意圖很懷疑。11世紀和12世紀來自神聖羅馬帝國的德意誌人和來自西西裏島和意大利的諾曼人不斷攻擊帝國。

在第三次十字軍東征中,腓特烈一世企圖征服拜占庭帝國,但給帝國帶來最大摧殘的卻是第四次十字軍東征。這次東征的目的是占領埃及,但威尼斯人獲得了領導權,在他們的慫恿下十字軍1204年攻克君士坦丁堡,然後縱火焚燒,大火燒了7天。然後他們在這裏成立了一個由12名威尼斯人和12名非威尼斯人組成的委員會瓜分拜占庭的領土,根據協議,威尼斯人取得了亞得裏亞海的東部海岸、科林斯海灣和海岸、安得羅斯島、阿爾巴尼亞等地,成為了最大的受益人,其他土地則被“授予”了法國人。十字軍還在拜占庭的廢墟上成立了一個短期的封建王國——“拉丁帝國”,以十字軍首領鮑裏溫為皇帝,維持了57年的統治。

拜占庭帝國這時已經四分五裂了:尼西亞帝國、伊庇魯斯和特拉比鬆同立。前者由帕裏奧洛加斯王朝統治,1261年他們收複君士坦丁堡,戰敗了伊庇魯斯,恢複了帝國。但是他們的領土隻限於小亞細亞的西北角、色雷斯的一部分、馬其頓的一部分、帖撒羅尼亞、伯羅奔尼撒的一些據點以及愛琴海北部的一些島嶼。當奧斯曼帝國建立後除一些港口城市外,拜占庭帝國其他地方幾乎都被奧斯曼帝國占領了。拜占庭向西方求救,西方提出的條件是兩個教會必須統一。後來拜占庭雖然頒布法律統一教會,但拜占庭的居民並不接受羅馬天主教。有一些西方的雇傭軍來到拜占庭援助,但西方大多數人寧可拜占庭死亡。他們看著奧斯曼帝國將剩餘的地域蠶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