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書海巡遊(9)(2 / 3)

自鹹豐以後清宮演戲成為風氣,又經慈禧著意倡導,遂使此風由宮廷而王府,由皇帝而親貴,先是觀戲,繼而演戲,光緒皇帝也能打鼓,公子王孫差不多都可登場彩唱。所以才有“國事興亡誰管得,滿城爭唱叫天兒”這兩句歌謠流傳。溥儀與梅蘭芳的關係,是清宮與梅家幾代關係的繼續,也反映了皇族中京劇傳統發展的狀況。

一九二二年十一月三十日深夜,散戲後梅蘭芳在東興樓吃晚飯時,正好看見溥儀迎娶婉容的儀仗從街上走過。嗣後,清宮從十二月二日到四日為慶祝溥儀大婚演戲三天。楊小樓、譚鑫培、俞振庭等名角都進宮演戲,共演三十四出,梅蘭芳並沒有參加這次演出。後來溥儀的堂弟溥佳撰文回憶溥儀大婚場麵,說梅曾出演《汾河灣》,並與楊小樓合演《霸王別姬》,講得繪聲繪色,實則為誤傳。

梅蘭芳既不像伯父吃宮中錢糧,也不像祖父經常被傳入宮“供奉”。終其一生進宮演戲隻有一次,即在清宮為端康太妃操辦五十歲整壽那天——一九二三年十月二日(農曆八月二十二日)。

梅蘭芳這次被邀入宮,主要是因為端康太妃和溥儀都點名要看他的戲。事先,升平署總管拿著幾十出戲的戲目呈請端康親點,她找不到梅蘭芳的名字就很不高興。後來溥儀又回憶說,他也是因為久仰梅蘭芳、餘叔岩和尚小雲等人大名,才決定將他們幾位“臨時邀入清宮,特別參加演出”的。於是,宮裏特派升平署教習錢金福前往梅家“謙辭婉約”。當時正是日本關東大地震之後,梅忙於賑災義演,但因慮及祖父、伯父與清宮的關係,不便辭退,“即行允諾,並聲明不領戲價”。溥儀聞之頗為欣喜,遂授意內務府大臣,“於梅蘭芳到宮時,遣人歡迎領導,借示優異”。按照溥儀的想法,自然還是以皇帝的身分傳諭社會名角入宮“供奉”;從梅蘭芳的角度就大不相同了,他一方麵顧及祖輩的情麵,另一方麵隻把這紫禁城內的演出也作為慶一次堂會而已。

那天,梅蘭芳來到漱芳齋後台,見桌上紅漆插屏架上有個大水牌,上寫“正開台大吉”幾字,下麵列著戲碼。這戲碼反映著名伶、名戲雲集一台的盛況。

據梅蘭芳回憶,那天他在後台大耳房化妝,隔窗可見台上演出,馬連良的《借趙雲》正唱到熱鬧處,忽有太監來到後台傳旨“迎請”,戲停下來,許多嗩呐吹“一枝花”牌子,皇帝、皇後入座聽戲,不一會兒,端康、敬懿和榮惠三位太妃也入座了。因為下一出就是梅的《遊園驚夢》,可知溥儀等對梅戲確是另眼相看。

梅蘭芳後來跟許姬傳先生談過他演戲時注意到的台下的情景:“這個戲台,比外麵舊式方台大得多。隻見北麵五間正房,有廊簷,正中懸掛著紅邊貼金藍地金字豎匾‘漱芳齋’三個楷書,並排寫的是滿文。堂屋中間,隱約看見三個老太太同坐在一個小榻上。東邊靠近窗戶側身坐著一個戴眼鏡的少年,一看便知這是遜帝溥儀,當年在報刊上就登載過他的照片。唱完‘夢回鶯囀……’看見從屋裏緩緩走出一個十幾歲很氣派的麗人,梳著兩把頭,穿著大戲緙絲氅衣,花盆底鞋。在這個十分莊嚴的場麵裏,敢於隨便走動看戲,這當然就是剛娶進宮來的皇後婉容了。她看了一會兒就進屋,坐在西一間靠窗的地方。”

梅蘭芳那天主演的兩出戲《遊園驚夢》和《霸王別姬》都是宮裏沒有的戲。別的劇團進宮獻演,可以不帶行頭道具,因在清宮升平署一應俱全,梅卻要自帶服裝進宮。

據當時各報報道,溥儀等對梅戲極為讚賞。《實事白話報》說:“是日,帝著灰色長袍,戴大黑墨鏡,頗為高興。名伶均蒙賞賜、惟蘭芳蒙賜獨多,原因係清帝初觀蘭芳演劇。清帝大婚時傳演,適蘭芳在滬未歸;今觀蘭芳獻技之妙,大加讚賞。”《大公報》則轉述貝勒載濤(溥儀七叔)的話評論道:“梅蘭芳在宮演兩劇:一為《遊園驚夢》,一為《霸王別姬》。清帝、後及皇室諸人,均以此次觀劇極為滿意,而尤讚賞《別姬》舞劍一場。瑜太妃(同治帝妃)謂:‘隨先太後看戲數十年,從未見此好戲,以前都算是白看了’等語,其推重如此。”

梅蘭芳事先就聲明“不領戲價”,卻得到清宮最高的報酬。據報道,一般角色給銀二十元至三十元,像茹富蘭、沈富貴等優給八十元,對尚小雲、俞振庭、小翠花等名角給一百六十元,梅蘭芳獨獲賞銀五百元,另賜全饌一桌。《順天時報》就此評論道:“帝賜蘭芳禦饌一桌,為伶人進內演戲者之創舉也。”次日,溥儀又賞給梅蘭芳“尺頭四端”,派人直送梅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