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要有自知之明,分清敵我。
還有個故事叫《黔之驢》。在黔這個地方原本沒有驢,有個好事的人就帶了一頭驢到黔地,驢到此地又沒什麼用,好事的人就把驢放在山下了。山中的老虎從來沒見過驢,它看驢體型龐大,以為是什麼神物,於是躲在樹林裏偷偷地看。一天,驢鳴叫了一聲,把老虎嚇壞了,以為驢要吃掉自己,趕緊跑掉了。老虎見驢並沒有追上來,又走回來,這樣來來回回,老虎發現驢並沒有什麼危險,於是慢慢靠近它,騷擾它。驢煩了就踢它一下。這下老虎明白了,驢就這點本事,於是張開大口,咆哮著衝向這頭驢,咬斷了它的脖子,把它吃掉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即使體型龐大,聲音洪亮,但是外強中幹,不懂得收斂自保的人,終究會被吃掉的。
像這樣寓意深刻的寓言,柳宗元還寫過一些,比如《永某氏之鼠》《蝂傳》等,用寓言的方式告訴我們生活中的現象和道理,讀來有趣,令人印象深刻。
105有人說,清代詞人納蘭性德和《紅樓夢》中的賈寶玉很像,納蘭性德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呢?
在《紅樓夢》的研究中有一派名為索隱派。他們認為《紅樓夢》一定寫的是清代某個家族甚至是皇室的變遷曆史。其中有一說認為《紅樓夢》寫的是康熙時期宰相納蘭明珠的家事,而其中主要人物賈寶玉就是以明珠的兒子、著名詞人納蘭性德為原型的。我們知道,賈寶玉出生於富貴之家,性格叛逆,多愁善感,又頑劣異常。反對禮教束縛,崇尚自由。憐惜女性,追求純潔愛情。那麼現實中的納蘭性德是個什麼樣的人呢?
納蘭性德是納蘭明珠的長子。明珠結黨營私,家中貨賂如山,田產豐盈。但是納蘭性德卻是個生性淡泊名利的人,他喜歡讀書治學,擁有廣博的知識和廣泛的興趣愛好。他並不喜歡機巧逢迎的官場生活,雖然被康熙皇帝破格提拔為三等侍衛,但是他卻無心於功名利祿。所以有人評價他“身在高門廣廈,常有山澤魚鳥之思”,也就是說雖然他出身名門,仕途順暢,但是他心裏卻向往隱居山野自由自在的生活。
納蘭性德在詞作上更是享有盛名,流傳後世的是一部《飲水詞》。他被況周頤稱為“國初第一詞手”。他的詞多寫愛情、風景及曆史等題材,風格比較清新雋秀,婉約淒清。廣為人知的一首詞就是《木蘭花令·擬古決絕詞》,其中的名句“人生若隻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意思是如果人生隻是像初次相遇的時候,雙方有的隻是對於對方的好感,那麼就不會有後來彼此生厭,對於對方的拋棄,就不會產生班婕妤失寵,而作《團扇歌》,將自己比喻為秋天時候無用的團扇。《浣溪沙》(殘雪凝輝冷畫屏)“我是人間惆悵客,知君何事淚縱橫,斷腸聲裏憶平生”,意思是我生活在這人世間,惆悵滿懷,我懂得那些淚水縱橫的原因。追憶人生中的過往,讓人痛哭流涕,肝腸寸斷。
因為有明珠家事之說在,大家也就越發地認為納蘭性德確實有點像賈寶玉。比如納蘭性德十五歲中舉,賈寶玉也是如此。賈寶玉哀悼黛玉,納蘭性德也曾寫詩詞悼念亡妻。再加上納蘭性德才華出眾,風流倜儻,而賈寶玉在曹雪芹的筆下也是頗有才情,詩詞文賦皆通。所以在《紅樓夢》是明珠家事說法的基礎上,有些紅學家認為賈寶玉的原型就是納蘭性德。
106曹丕為什麼嫉妒弟弟曹植?難道是因為他自己沒有文學才華嗎?
三國時候的曹操和他的兩個兒子曹植、曹丕都是非常有詩才的,他們被稱為“三曹”,是為後人所稱賞的文學家父子。然而在政治上,曹丕和曹植兩人都想繼承父位,兩人之間充滿了明爭暗鬥。相比較而言,曹植給人的印象是才思敏捷,詩文更富於文采。後來南朝鍾嶸甚至說,文學創作中出現了曹植就好比在倫理教化中曾經出現過的周公和孔子,所以愛才的曹操更加喜歡曹植。對於同樣想要贏得父親的喜愛,希望被立為繼承人的曹丕來說,他的文學才能要顯得遜色一些,所以他非常嫉妒自己的弟弟,在他取得帝位之後,為了鞏固自己的帝位,不隻一次地為難曹植。最為人知的便是讓曹植在七步之內作一首詩,不然便要治罪。曹植竟然真的在七步之內作了一首詩,這就是那首著名的《七步詩》。
雖然有的人認為曹丕的文學成就要比曹植遜色一些,但是我們曆來將他們父子三人合稱“三曹”,也就說明曹丕在文學史上還是有一定地位的,有自己的創作特色。他非常善於寫一些表現遊子思鄉、思婦懷遠的作品,語言流暢易懂,情感深遠悠長。他最著名的一首詩是《燕歌行》,寫的是秋天天氣變涼的時候,在家的思婦想念在外的丈夫的情景。“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群燕辭歸雁南翔。念君客遊思斷腸,慊慊思歸戀故鄉,君何淹留寄他方?”這是該詩的開頭幾句。寫秋風起來的時候,天氣變涼,一片蕭瑟。草木凋謝黃落,露水在寒涼的天氣裏結成了霜。這樣的時候大雁和燕子都飛到南方去過冬了。鳥兒都知道南歸,在外的遊子也會因為思念故鄉而難過吧,那他怎麼還一直留在異鄉而不回家呢?下文更是寫到思婦在家獨守空房,夜不能寐,彈琴唱歌,卻淚下沾襟的情景。整首詩感情深摯哀傷,細膩曲折,而語言明白易懂。這也正是曹丕的作品易於打動人心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