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說,在處理與弟弟的關係上,我們一直將曹丕作為批判的對象,但是我們不能因為這一點就對他的文學成就視而不見,他也是個非常有才情的人。

107古代有一位詩人從下雨的滴答聲中聽出了人生的幾種境界,到底是什麼樣的人生境界呢?

下雨的時候,你有沒有仔細聽過雨聲,你能從那似乎有些單調的聲音中聽出些什麼呢?宋代有位詞人叫作蔣捷,他是宋末四大詞家之一。他在一次聽雨的時候,想起了不同時候聽雨的情境,於是將這幾次的聽雨寫成了一首詞,這首詞就是著名的《虞美人·聽雨》。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蔣捷是宋元之交的一個詞人,曆史上對他生平的記載並不多。但是通過這首詞,我們卻可以設想他粗略的人生經曆。蔣捷在這首詞中寫到了他人生的三個階段:少年、壯年、而今,而今就是現在的老年。人的一生會經曆許許多多的事情,恐怕是三天三夜也說不完的。但是蔣捷很聰明,他並沒有打算告訴我們他一生的詳細經曆,他隻是選取了三個情景,就是少年、壯年、老年時候聽雨的情景。三個情景裏包含了他大致經曆的不同人生感受,我們可以從中看到他的一生。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你的腦海裏可以馬上想象出這樣一幅畫麵:青春年少的時候,在歌樓上縱情歡樂,一切人生的苦楚都還沒有到來,少年的心思即便是敏感的,窗外的潺潺雨聲也不能打擾他快樂的生活。然而這樣的生活又是短暫的。“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壯年時候,那些肆意快樂的生活都已遠去,一個人坐在客船上,一眼望去,無邊的江麵上雲幕低垂,秋雨瀟瀟,時有一兩聲孤雁的鳴叫從急促的西風裏傳來。這幅中年聽雨的圖景中充滿了壯年人生中前路未卜的壓力和飄泊難歸的孤獨。人生苦澀竟是這樣濃重悲涼。然而,這種滋味算是品嚐過了,那麼接下來呢?“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這是如今年老的時候了,離亂的年代,不能葉落歸根,隻能寄居在這僧舍之中,此時已經是兩鬢斑斑了。時光走到了這裏,人生的感受也都蓄積到了現在。由此回想之前的一生,自己經曆了各種悲歡離合,品嚐了人生各種況味,讓人足以體會變故的無情,時間的無情。如此,人生隻餘下滿懷的蕭索、無可奈何,隻能聽著門前階上雨聲,滴滴答答,到天明,讓人感覺到無可消解的沉重。

蔣捷的這首詞用三個畫麵概括了自己的一生,而這三個畫麵是用“聽雨”聯係起來的。我們仿佛感覺到了他一生中淅淅瀝瀝不停的雨聲,這雨聲伴隨他走過少年、壯年和老年。我們也仿佛看到了他飛揚的青春,飄泊的壯年,蕭索的老年。

108都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古人是怎麼描寫眼睛的?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這句話是說一個人的眼睛能夠反映一個人的內心。所以,作家寫作時總是會有意刻畫人物的眼睛。那麼,古代文學作品中是怎樣寫人的眼睛的呢?

古代有些作品是直接描寫眼睛的,比如我們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中就有一首《碩人》寫了一位出嫁的女子,寫她不止是容貌美麗,而且“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笑容美好,美麗的眼睛顧盼生姿,非常有神。先秦時代還有一篇寫美女的作品,也寫到了眼睛的美好,這就是楚人宋玉的《神女賦》。他寫到了巫山神女的姿容,其中寫到眼睛的時候,用了“眸子炯其精朗兮,瞭多美而可觀”這樣一句話,就是說巫山神女雙眼炯炯有神,明亮美麗,引人注目。《碩人》《神女賦》中美麗的眼睛,到建安曹植的《洛神賦》中描寫洛神的眼睛時,就精練成了一個詞語“明眸善睞”,明亮的雙眸眼光流轉,顧盼生姿。

除了直接描寫之外,古人寫人的眼睛的時候還時常采用比喻的修辭方式。比如用水來打比喻。例如唐代詩人李賀有一首《唐兒歌》,寫的是一位公主的兒子器宇不凡的樣子。其中兩句“骨重神寒天廟器,一雙瞳仁剪秋水”,前一句寫體態穩重,氣質內斂,讓人一看覺得將來一定是朝廷的可用之才。這是寫整體的姿態,是沉靜的,但是沉靜不能讓人有沉悶之感,下一句就是寫靈動的地方,寫眼睛,“一雙瞳仁剪秋水”,雙眼在眨動的時候,眼光流轉,如同剪取了一段秋水,眼神沉穩,眼波靈動。“秋水”,對於這位氣質不凡的少年來說,真是非常恰當的比喻,它非常準確地傳達出這雙眼睛的主人既沉靜又富有靈氣的特點。

另外,古人還以星星比喻眼睛。夜空中的星星明亮璀璨,人的眼睛閃著光,就如同點點的星光,讓人感覺有精氣神。蘇軾寫過一首《江城子》(墨雲拖雨過西樓),裏麵寫過“美人微笑轉星眸”,美麗的人微笑的時候,眼睛也是明亮的,眼波流轉,就如同星星在閃耀。這“轉星眸”就將人物寫活了。

在古詩詞中,人的眼睛還可以比喻為閃光的珠寶、泉眼等等。這些描寫都自然生動,傳神逼真,能夠展現人物的神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