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首詩讀來真是內涵豐富,震撼人心,其中的顏色字、動詞的選擇獨具李賀的特色,一字一詞,敲擊著人心。它就像一幅油畫一樣,每一筆都滲透了作者對於戰爭的理解。
98“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什麼樣的桃花開得這麼晚?
唐代詩人白居易有首詩《大林寺桃花》,非常著名: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
四月已經進入夏季,春天裏那些嬌豔的花都已經凋謝,到處是綠葉濃蔭了。但是山中大林寺的桃花此時卻剛剛盛開,正是迷人的時候。春常常離開得很早,到處再也找不到春天的蹤跡,讓人心裏充滿憾恨。看了這桃花,才知道春天原來躲到這大林寺裏來了。
這首詩表達了白居易重新看到這灼灼桃花時,感覺春天似乎又回來了,心裏充滿喜悅心情。不過桃花不是三月的時候就開過了嗎?為什麼大林寺的桃花偏偏會在四月開放呢?四月已經是初夏了,難不成春姑娘真的憐憫人們熱愛春天的心情,故意在這裏多逗留了一會兒?
宋代有位學者跟我們有同樣的疑問,這位學者就是寫出《夢溪筆談》的沈括。他小時候也讀到了白居易的這首詩,覺得這首詩所寫的大林寺的情景和自己日常所見不符,於是就約了小夥伴們真的爬上山去看看究竟山上與山下到底有什麼不同。一行人爬到山上,馬上發現了不同:四月的山頂不像山下已經是灼熱的夏天,而是和暖如同春天,涼風吹來竟然還感覺有些冷颼颼的。因為氣溫低一些的緣故,這裏的花草生長都要比山下晚一些。那麼,白居易在初夏時節的大林寺看到盛開的桃花也就是合情合理的了。遲開的桃花,帶給了白居易意想不到的欣喜,這就是大自然的饋贈。
99蘇軾詩中說“日啖荔枝三百顆”,他真的能一天吃三百顆荔枝嗎?
蘇軾有一首詩叫作《食荔枝》:
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1094年,蘇軾被貶到惠州。惠州屬於嶺南地區,這裏自然風物與北方大不相同,所以蘇軾說惠州的羅浮山下四個季節都是春天,草木常年豐茂,各種水果次第成熟,讓人品嚐不暇。蘇軾說“日啖荔枝三百顆”,荔枝味美,但是蘇軾真的要一天吃上三百顆嗎?據說荔枝性熱,民間有“一顆荔枝三把火”的說法,三百顆荔枝豈不是要吃出病來?其實這裏的“三百顆”是個虛數,並非實指,表達的隻是蘇軾對於荔枝的喜愛,對於嶺南風物的喜愛,更進一步是表達了對於嶺南生活的接受和喜歡。這種喜歡並非如同我們現在出門旅遊對異地的自然風光的喜愛,裏麵包含著蘇軾自己的人生經曆。
因為政見立場不同,也因為私憤嫉妒的緣故,才華橫溢的蘇軾被人陷害,身陷囹圄,這就是著名的烏台詩案。這件事發生在1079年,他因此差點丟了性命,最終被貶黃州。而這隻是個開始,此後,惠州、儋州等,他被當權派一直貶到了海南島。對於自己的經曆,他曾寫詩“心如已灰之木,身如不係之舟,試問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但知識淵博的蘇軾性格達觀,從來不曾失去對於生活的興趣。所以無論什麼時候,即便是在心情最落寞的時候,他也能去喝酒、看花、品嚐各種食物,盡最大可能為當地實施善政。他對生活的熱愛,讓他每到一處,總能坦誠地喜歡上這個地方。在惠州,他就發現此地風土食物都很好,官吏百姓相處融洽,這讓他產生了終老惠州的想法。然而一個地方自然風景再好,土產風物再豐富也並非是讓蘇軾想要“長作嶺南人”的真正原因,真正的原因是他誠心誠意為百姓做好事,讓他感覺到自己融入了此地的人群,融入了此地的生活,由此凝成了“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這樣兩句豪爽開朗的詩句。這不隻是表麵上對於荔枝的喜愛,它還蘊含著身經磨難的蘇軾對於惠州這塊土地以及此地人民的熱愛。
100古人是怎麼形容“文章沒有真情實感”的?
文章要有真情實感才能打動讀者,才是好文章。可是上作文課的時候,我們往往想不起有什麼可寫的,索性就編造一番,應付了事。結果,老師會給個評語“文章沒有真情實感”。我們寫這種應付的作文時,到底是怎樣的情狀啊?其實,宋代詞人辛棄疾早就替我們回答了。
辛棄疾有首詞叫作《醜奴兒》: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辛棄疾生活的時代,中原早被金兵占領。辛棄疾一生都主張抗擊金兵,收複失地。但是他卻空有滿腔熱忱,而壯誌難酬。1181年,辛棄疾被罷免官職,他帶著滿腹的愁悶回到了帶湖家中,這首詞就是寫在這個時候。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少年時候不知道什麼是憂愁,就喜歡到處遊玩,登高望遠。登上了高樓,也要像別人一樣寫一首作品。古人登高常常望鄉懷遠,惆悵滿腹,甚至不禁潸然淚下。可是少年的辛棄疾正是無憂無慮、風華正茂的時候,哪有憂愁可寫,於是就勉強說些愁緒,即“為賦新詞強說愁”。這多像寫作文的時候,怎麼也想不起來要寫些什麼,隻能勉強說幾句場麵話,敷衍了事。對於辛棄疾來說,“為賦新詞強說愁”的少年時代依舊是美好的,然而它像電影一樣一閃而過了。如今呢?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如今自己的滿腔愛國熱情不能付諸行動,大好的北方國土不能收回,自己卻屢遭主和派的打擊,隻能賦閑在家。坎坷的經曆讓他嚐盡了憂愁的滋味,愁到想說卻說不出的程度。而即使說出來,也不能獲得理解和支持,無可奈何之處,隻能說“天涼好個秋”,真是愁到無以複加的地步,悲涼到不能自抑的地步。“卻道天涼好個秋”這七個字寫盡了他的愁緒,是他最真實的狀況,也正是這句話擊中了世代讀者的心。再轉回頭去看看這首詞的上片的少年不知愁,前後對比,不免又讓人感慨一番。
如此,少年不識愁滋味,而今隻能說說天涼好個秋,都是如此真實。所以這首詞才成為了優秀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