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嬰寧忽然對著王子服哭泣。她說,自己是狐狸所生,母親死了,把她托付給了鬼母。鬼母養她十多年,才遇到了王子服。鬼母的養育之恩不能忘,她請求王子服要為鬼母整修墳墓。於是王子服就和嬰寧一起到了山裏,將鬼母之墓與她丈夫的墓和在一起。嬰寧總算了了自己的心願。

後來,嬰寧生了一個孩子,這個小孩子還需要人抱著的時候就不害怕生人,見人就笑,就像嬰寧以前一樣。

94唐代有位文學家敢跟凶猛的鱷魚談判,而且還成功了,難道他還兼職做馴獸師?

鱷魚,長著一張血盆大口,牙齒尖利,身上的皮革就像是堅硬的鎧甲一樣,一副凶神惡煞的樣子,讓人感覺它時刻準備攻擊人。所以,我們即便是在電視中看到鱷魚,心裏也潛藏著一種恐懼。不過,在唐代有位作家卻敢於和鱷魚談判,據記載他還談判成功了。這個作家就是韓愈。在公元819年的時候,韓愈被唐憲宗貶到潮州做刺史。他剛到潮州就聽說當地有鱷魚為害,咬傷百姓、牲畜、其他動物等等。當地人心惶惶,不得安寧。於是韓愈寫了一篇《祭鱷魚文》,訓誡鱷魚,讓它們搬遷離開此地。

韓愈在這篇文章裏說,派人給惡溪的鱷魚送去一頭羊,一頭豬,並警告鱷魚們:

古時候聖王賢明,為了百姓安居樂業,會驅趕那些凶殘的野獸到四海之外。後來帝王們的德行淺薄,長江漢水一帶都留給了蠻夷之人,更何況天高皇帝遠的潮州呢,所以這個地方有鱷魚擾民也是自然的。可是,如今是大唐的天下,皇帝聖明英武,愛護百姓,四海之內皆是百姓安居之所。我被派來管理潮州之地,鱷魚怎麼可以與我同處此地。

鱷魚們聽著,潮州之南是大海,無論鯨魚還是蝦蟹都會歸於大海,鱷魚一天就可以遷徙到那裏。今天我與你們做一個約定,七日為限,你們趕緊遷徙到大海裏去,不然的話,我將選拔官員和百姓,製造弓弩,將此處的鱷魚趕盡殺絕。你們不要後悔!

《舊唐書》裏記載,韓愈將此文讀給鱷魚聽後,當晚雷霆大作,幾天之後溪水就幹掉了,鱷魚們乖乖地遷到了距離此地六十裏的地方。潮州從此就沒有鱷魚出沒傷及人畜了。

對此,有人稱頌韓愈以文驅鱷,有才有能,當然也有人批判此事,認為這是不可能的事,是文人迂腐愚蠢之舉。對此,你怎麼理解呢?

95唐代詩人孟浩然的作品為人稱道,可是他卻因為自己的一句詩而浪費了寶貴的“麵試”機會,這是怎麼回事?

孟浩然是唐代山水田園詩派的重要代表。他是個特別隨性的人,李白曾經寫詩給孟浩然說他“紅顏棄軒冕,白首臥鬆雲”,意思是年輕的時候並不追求仕進,年老的時候自由自在地隱居在山野之間。其實,孟浩然也並非完全無心於仕途,也曾像別的讀書人一樣遊曆天下廣交朋友,結識公卿,參加科舉,等等,但是他好像總是運氣不太好,都沒有能夠如願。有過一次見到皇帝的機會,他非但沒有展現出自己過人的才華,反而給皇帝留下了不好的印象。這是怎麼回事呢?

有一次,王維邀請孟浩然到自己辦公的地方談論詩文。兩人正在交談的時候,忽聽人傳皇帝唐玄宗駕到。當時,孟浩然嚇壞了,慌忙之間就藏在了座位下麵。唐玄宗進門來,王維對玄宗行過禮後,就向唐玄宗說,孟浩然在此。唐玄宗非但沒有生氣,反而很高興,說:“我聽說這個人好久了,正想要見見他呢。”於是,孟浩然拜見了唐玄宗。唐玄宗問他近來做些什麼詩,孟浩然就將自己的一首《歲暮歸南山》念給他聽:“北闕休上書,南山歸敝廬。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這是詩的前四句,說的是不再給皇帝上書,收拾行裝回到自己破舊的家中。自己沒什麼才能,所以聖明的皇帝也不會喜歡自己。自己身體多病,以前的朋友來往越來越少了。這幾句詩表達了一種不為人所用的孤獨與苦悶,是孟浩然在追求仕途沒有進展的時候發牢騷而寫的詩作。唐玄宗並不喜歡這種牢騷,他覺得孟浩然好像是在指責自己,而且他也不喜歡孟浩然這種自怨自艾的樣子。所以唐玄宗聽了這首詩有些不高興,他對孟浩然說:“我沒有放棄過你,是你自己不求進取,反倒寫出這種作品來埋怨別人。”最後唐玄宗沒有給孟浩然安排官職,讓他回家去了。

96人們形容杜甫的詩風總愛用“沉鬱頓挫”這個詞,是因為他很憂鬱嗎?

“沉鬱頓挫”是評價杜甫詩歌風格的標誌性詞語。一提到這個詞語便讓人想到杜詩;而提到杜甫的詩風,人們也往往會想到這個詞語。“沉鬱頓挫”這個詞語來自於杜甫自己的《進雕賦表》。仔細考察杜甫詩歌我們可以發現:沉鬱,用於表現詩作情感的深沉蒼涼;頓挫,主要表現在語言韻律上的屈折有力。

為什麼杜甫的詩歌不像李白那樣縱橫馳騁,奔放飛揚呢?一個方麵是杜甫的性格氣質和李白大有不同。李白氣質浪漫,而杜甫氣質厚重理性。雖然他也有過青春飛揚的詩作,但那是極少數。另一個方麵就是兩人的生活環境、關注點不同。杜甫家道在父親去世後變得困難起來,而他謀求仕途的發展也並不順利。而且杜甫比李白小十一歲,他真正經曆了唐代的由盛而衰,安史之亂帶給唐朝的重創,他在飄泊流離中真正體會到了。雖然經受許多坎坷波折,但是杜甫從來沒有忘記關心國家,關心蒼生民眾。他將自己的苦難生活與這個變亂的國家聯係在一起,它們一同成為了杜詩的主要題材,所以他的詩歌才有詩史的美譽,這也是形成他的詩作沉鬱特色的原因之一。他的詩作中容納這個國家苦難中最生動的畫麵,而詩作中的情感是憂國憂民的,這樣的情感表現出來就是深沉蒼涼的。

在藝術追求上,杜甫曾這樣說自己,“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他善於運用各種體式,使詩作在節奏上、語調上更加嚴正有力,有時甚至要故意打破格律規則,使詩歌讀起來失去表麵的平衡與和諧,從而獲得一種力度,便於表達他深沉又強烈的感情。所以他的詩作讀起來多有一種頓挫之感,像他的《秋興》《白帝城最高樓》等都是這樣的作品。

“沉鬱頓挫”確實是杜詩風格的最大特點。

97詩人中少年成名的並不多,但少年李賀卻憑一首詩得到韓愈的賞識,是哪首詩呢?

唐代詩人李賀成名是非常早的,這跟中唐的大詩人韓愈有關,還與一首詩有關。據說在李賀還沒成名的時候,他曾經帶著自己的詩稿去見當時的國子博士韓愈,希望能夠得到他的賞識和引薦。當時正好趕上韓愈剛剛送走一撥訪客,非常疲倦。韓愈正在解衣帶準備休息,這時門人將李賀的詩稿呈了上來。不得已韓愈就邊解衣帶邊漫不經心地看那詩稿。詩稿的第一篇就是《雁門太守行》。韓愈不自覺地讀出“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馬上被這首詩逼人的氣勢和獨特的用字給吸引住了。他手裏握著解開的衣帶,忙命人把李賀請進來,他要看一看是什麼樣的人才能寫出這樣的詩作來。等李賀入門拜見,韓愈大吃一驚,能寫出如此詩句的人竟然還是一個少年。

可以想見,韓愈在日後會怎樣向人介紹自己遇到的這位詩歌天才——李賀。那麼李賀這首《雁門太守行》究竟是怎樣的,到底寫了些什麼呢?讓我們來看一下這首詩:

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

角聲滿天秋色裏,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

報君黃金台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這首詩寫的是兵臨城下,兩軍相接之際的情景以及將士為國捐軀的豪情壯誌。這首詩的長處就在於對戰場氣氛的渲染和表現。“黑雲壓城城欲摧”這句一方麵是寫自然景象,另一方麵也是比喻敵軍人馬圍攻上來,敵我雙方力量懸殊,城池危在旦夕的緊張情景。“甲光向日金鱗開”這句是寫我方在滿天烏雲的時候,忽然天空撕開一道缺口,陽光照射下來,灑在士兵的鎧甲上,一片金光閃閃,士兵嚴陣以待,金色的戰甲如魚鱗一般。“角聲滿天秋色裏,塞上燕脂凝夜紫。”在兩軍對陣的寂靜裏,拉開戰幕的號角吹響。那聲音似乎響徹了整個秋日的天空,似乎天地之間隻剩下兩軍的廝殺。戰爭的場麵、結果,作者接下來都沒有寫,他直接寫到了戰後的戰場。在晚霞的照耀下,戰場廝殺留下的殘紅在漸濃的夜色裏變成了紫色,一切歸於無聲的悲壯。後四句寫弛緩部隊的活動。旗幟半卷,並沒有大張旗鼓,表明這是一場偷襲,前去的士兵抱定了必死的信念,就如同當年易水邊準備前去刺殺秦王的荊軻。接著描寫苦戰的場麵:馳援部隊一迫近敵軍的營壘,便擊鼓助威,投入戰鬥。但是在濃重寒冷的秋霜裏,鼓聲似乎都沒那麼響亮。然而將士們的士氣並沒有受損,“報君黃金台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既然有駐守邊疆保家衛國的重任在肩,那麼就要抱定必死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