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首詩表達朋友之情,情韻深厚而含蓄,語言簡練優美,景色清新怡人。同時,雖然它是產生自王維個人的具體離別場景,但是因為它並不牽涉太多具體的人際關係,所以說,非常適合在離別場合唱起。這也是它從產生之日起,曆久不衰的原因所在。
85顧況曾經調侃白居易,卻因為一首詩對白居易刮目相看,是哪首詩呢?
著作郎顧況在詩壇非常有影響力,他比中唐詩壇名家白居易年長許多。據說,白居易當初去長安參加科舉考試的時候還沒什麼詩名,他打算去拜訪這位詩壇前輩,希望顧況能夠向別人推薦自己,從而擴大自己的聲譽。
這一天,白居易帶著自己的詩作來到顧況府上。顧況以為又是個一心追求功名的平庸之輩,一看詩稿上的名字“白居易”,不禁起了玩笑之心,對白居易說:“哎呀,京城裏米價上漲,在這裏居住大不容易啊。”然後漫不經心地打開詩稿,開首第一首詩就是《賦得古原草送別》:“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顧況讀到這幾句,頓時覺得白居易應該是個不俗之輩,連忙收起了怠慢的態度,轉而對白居易說:“能寫出這樣的句子,即使在長安住,又有什麼不容易的呢?本來我以為當今詩壇已經後繼無人了,今天看到你的詩,才讓我改變了看法。剛才我的話,你不要在意,我隻是開個玩笑。”
那麼,這首《賦得古原草送別》到底有什麼過人之處呢?這是一首寫送別之情的律詩。首四句寫草。將草與離別聯係,文學史上有先例也有後來者。這首詩的不同在於這裏的草是另一種樣子,秋來幹枯,春來返青,有著頑強的生命力。即使在秋冬季節被野火燒掉,但是春風一吹,地下的草根馬上發芽,生出新的嫩葉。後四句“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意思是如今這春天裏的嫩草已經長滿了原野,一眼望去,那條時間久遠的道路似乎都要被青草淹沒了。陽光下這無邊的碧綠連接著荒廢的古城遺跡。人事更迭,而這無邊的青草似乎從來沒有改變過。如今又要送你離開,滿眼的綠草,似乎是鋪滿了我內心的惜別之情。《楚辭》中“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表達的是對在外的人的思念。而白居易承接以芳草寫感情的傳統,但是他寫的是別情。這首詩包含了多層意蘊:春草的生命力,春草與人事更迭的對比,還有就是如同春草般蔓延不絕的離別之情。他繼承了傳統,又生發出了更豐富感人的內涵。所以這是一首傑出的作品,難怪就憑這一首詩顧況就改變了對白居易的看法。
86趙嘏因為他的名句“長笛一聲人倚樓”被人稱為“趙倚樓”,這種由詩句獲得雅號的人還有誰?
唐代詩人趙嘏有一首詩《長安晚秋》,寫的是深秋拂曉時分的長安景色和自己羈留長安思念故鄉的心情。其中第二聯“殘星幾點雁橫塞,長笛一聲人倚樓”意思是說夜色慢慢退去的時候,夜空裏還有幾顆殘星,一對南歸的大雁從空中飛過。正滿心沉浸於此景的詩人,這時聽到有人在樓上吹笛的聲音。想來此人也是一夜未睡,吹笛聊以抒發內心的憂愁。這裏趙嘏不僅僅寫出了高樓上的笛聲,還寫出了那人的姿態,“人倚樓”,或者是詩人親眼所見,或者是想象,但是它都與此情此景相貼合。正是這個“倚樓”,一方麵它更加襯托出作者難以負擔的思鄉之情,另一方麵因為這種內涵,倚樓這個姿態愈發顯得具有美感。所以當時的杜牧特別喜歡這句詩,他直接稱趙嘏為“趙倚樓”。於是後人提到趙嘏的時候,也都稱他為“趙倚樓”。
這種由佳句而得雅號的現象在中國文學史上並不少見。比如:
東晉詩人謝靈運因《登池上樓》“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而人稱“謝春草”。
晚唐詩人慣休因“萬水千山得得來”而人稱“得得和尚”。
宋代宋祁因《玉樓春·東城漸覺風光好》“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而人稱“紅杏尚書”。
宋代張先有“雲破月來花弄影”“嬌柔懶起,簾幕卷花影”“柔柳搖搖,墜輕絮無影”而人稱“張三影”。
宋代詞人賀鑄因《青玉案·淩波不過橫塘路》“若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而被人稱為“賀梅子”。
宋代秦觀因《滿庭芳》“山抹微雲,天連衰草,畫角聲斷譙門”而被蘇軾稱其為“山抹微雲秦學士”。
宋代詩僧如璧因“間攜經卷倚鬆立,試問客從何處來”,人稱“倚鬆道人”。
元代張翥因“西風了卻黃花事,不管安仁兩鬢秋”,人稱“張了卻”。
清代王士禎因“郎似桐花,妾似桐花鳳”而人稱“王桐花”。
87孟郊和賈島都是唐代詩人,人常說“郊寒島瘦”,難道孟郊很怕冷,賈島很消瘦?
蘇軾曾在自己的一篇文章裏提到孟郊和賈島,以“寒”和“瘦”二字來評價兩個人。但是蘇軾此處說的,並非是身體上孟郊怕冷,賈島消瘦,而是評價了兩個人詩歌創作的風格傾向。
孟郊詩作風格之寒,可以從內容和形式兩方麵來看。孟郊一生坎坷,他參加科舉考試很多年才考中,進入仕途後也總是做些不得誌的小官,中年時他的兒子還死掉了。這些遭遇造成他的詩作無論是描寫他人生活還是自己的生活,都有些窮愁困苦的情緒。比如他的《寒地百姓吟》“霜吹破四壁,苦痛不可逃”,意思是在下霜的寒冷季節,隻能住在四麵漏風的破房子裏,忍受苦痛,無處可逃。描寫自己生活的《秋懷》組詩,裏麵充滿生活的潦倒,清冷的意境,給人寒淒之感。不隻是內容如此,他的詩在藝術上也是如此。孟郊喜好苦吟,所以總是尋求能夠表達自己窮愁寒涼心境的詞句。比如“冷露滴夢破,峭風梳骨寒”,十個字中除了“夢”“骨”這兩個被描寫的字眼外,其他字眼無不給人寒冷至令人心驚的感覺。所以說蘇軾的“寒”字評價還是非常恰當的。
“瘦”說的是賈島的詩風。他本是個僧人,後來還俗參加科舉考試,可是一直沒有考中,做過一些等級很低的小官。他的生活一直都很貧窮,所以他的詩充滿了悲愁苦悶,不時感歎沒吃沒穿,窮愁多病,孤獨寂寞。或者寫些境界狹小幽靜的自然風景。總起來講,他的詩歌境界比較收斂單一,不夠開闊。相比而言,他在藝術上則是精雕細琢,慘淡經營,語言比較奇巧尖新,不夠開闔自如,讀者在讀他的詩歌的時候,會感到單一的枯槁冷落的意境。所以蘇軾將他的詩概括為“瘦”也是非常恰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