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唐代詩人王灣有兩句詩當時被奉為詩作楷模,是哪兩句?

詩人王灣留存下來的詩作並不多,隻有10首,但是在唐代開元年間的時候他卻被當時的丞相張說評為詩壇的楷模。這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王灣有一首五律《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王灣是洛陽人,曾經往來於吳楚之間。有一次他乘舟經鎮江到江南去,當到北固山下的時候,正值年關,看到青山綠水,鄉思之情不免襲上心頭,於是寫下這首名作。這首詩的意思是說,出門在外,行走在青山綠水之間。潮水湧起,江麵寬闊,江風鼓起船帆。一輪紅日正冉冉升起,驅趕了殘夜,舊的一年還未完全過去,而江水已經呈現出春天的生機。這年關之際的水上初春勾起了詩人心底的鄉愁,隻求北歸的大雁經過洛陽的時候歇一歇腳,替自己送一封家書到故鄉。

丞相張說也是文壇上的文章高手,他對這首詩極為讚賞,尤其欣賞第三聯“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還把這兩句親自題寫在辦公的政事堂上,每每有能寫詩文的人來,總是向他們推薦這兩句詩,讓他們以此為作詩寫文的榜樣。

這兩句到底好在哪裏呢?因為這兩句詩鮮明地展現了冬春之際、新舊之交的景物特色。一輪紅日噴薄而出,將那殘夜棄之在後;舊年未去,春的氣息已然浸染了一江之水。季節的交替不可阻擋也不可挽留,而這對於勾起歸鄉之意是再恰當不過的了。而且這兩句使用的字詞也見作者的練字之功,“海日”“江春”,一日一春,極富生機,詩人把它們放在句首,同時,將“殘夜”“舊年”放在句末,更容易烘托出冬去春來、除舊迎新的景象,帶給讀者一種興奮、鼓舞之感。所以,不僅張說極其欣賞這兩句詩,就連近千年之後的明代胡應麟都認為是“妙絕千古”。

82蘇軾說王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難道王維經常同時寫詩和作畫?

通常,我們了解的唐代王維是一個詩人,其實他同時也是個畫家,而且還精通音樂,是個多才多藝的人。他在詩歌與繪畫方麵都有非凡的造詣。所以蘇軾在看過他的《藍田煙雨圖》之後,寫下這樣的評語:“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摩詰是王維的字。這句話的意思是,品味王維的詩作,感覺他的詩中有著強烈的畫麵感;而觀賞王維的畫作,則能夠感覺到他的畫中有著高妙的詩歌意境。所以並非是王維通常寫詩作畫一起來,而是在他的詩歌和繪畫裏融合了兩種藝術門類的優點和長處,形成了自己藝術創作的特點。

其實王維也說到自己作詩繪畫兼擅的特點。他曾有詩句說:“宿世謬詞客,前身應畫師。”意思是說,這一世我成為了一個詩人,但是我感覺自己上一輩子應該是個畫師。王維的畫沒怎麼流傳下來,我們現在能夠看到的都是一些後人臨摹的作品。所以他的“畫中有詩”不太容易了解。而他的“詩中有畫”卻可以通過仔細體會他的詩作來了解。比如著名的《使至塞上》中的詩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大漠、長河,橫向,寬闊無邊;孤煙,縱向;落日為圓形。勾勒線條,並縱橫結合,拓展開了畫麵。除了以文字構圖,他還擅長使用帶有色彩的字詞,繪出鮮明的畫麵。“雨中草色綠堪染,水上桃花紅欲然”,雨水衝洗過的草色青翠欲滴,水邊的桃花盛開鮮豔奪目好像燃燒的火。綠在雨色之中,紅在水色映襯之下,顏色極為鮮亮,如同畫麵鋪展在眼前。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既是王維作為藝術家的特點,也是他的成就。

83李白、杜甫合稱“李杜”,唐代也有“小李杜”的說法,“小李杜”是指孩童時代的李白、杜甫嗎?

唐代是詩歌的高潮,這個時代湧現出了許多大家、名家,而其中成就最大者就是李白和杜甫。他們是中國詩史上的“雙子星座”,是詩歌的星空中最耀眼的兩顆星星,分別是中國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詩作的代表。

而在唐代詩歌史上,除了這兩位詩人合稱李杜外,還有一個“小李杜”的說法。小李杜並不是孩童時代的李白、杜甫,而是另有其人,他們就是晚唐時代的李商隱和杜牧。正如盛唐時代出現了李白、杜甫兩位大家代表著時代的創作高峰,李商隱和杜牧可以說是晚唐時代詩歌成就的代表。

杜牧(803—853),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他出身於官宦世家,他的祖父杜佑是著名的曆史學家,著有《通典》。史學世家對杜牧最大的影響就是他的懷古詩、詠史詩成就斐然。比如著名的《登樂遊原》:

長空澹澹孤鳥沒,萬古銷沉向此中。

看取漢家何事業,五陵無樹起秋風。

在詩中,詩人感歎朝代更迭,如同無法逆轉的自然,充滿了悲涼。還有“紅塵一騎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諷刺皇帝的荒唐等等。從中我們都可以感受到杜牧對於曆史、現實的關注和他深沉的情感。

他的一些風景詩則寫的高朗俊逸,充滿美感,比如我們熟悉的“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李商隱(813—858),字義山,號玉溪生,懷州河內(今河南泌陽)人。他對現實也非常關注,寫有不少政治詩、詠史詩,表達對於國家政治黑暗、民生疾苦的熱切關心。然而最能夠代表李商隱詩歌成就,也是代表著晚唐詩最高成就的是他以《無題》為標題的一組愛情詩。比如其中一首: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

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相見不容易,而分別更使人難過,就像東風吹拂下的殘花讓人不勝傷悲。相思難了如同蠶絲、蠟淚,相思苦楚讓人黑發變白,讓人深夜不眠。相見不能,隻能捎封書信。此詩真是滿心苦楚,滿紙愁緒。

李商隱和杜牧二人年齡相近,同在晚唐時代,以各自的詩作表達著對社會、民生的關注,也表達著自己的喜怒哀樂。他們是晚唐時代的詩歌代表。聯想到盛唐時代的李白和杜甫,人們就把李商隱和杜牧也合稱為“李杜”,因時代較晚,所以稱為“小李杜”。

84從唐代到清代,人們分別時往往要唱《陽關曲》,它的歌詞是什麼樣的?

唐代的音樂門類眾多,許多樂曲需要歌詞,樂工們往往將當朝詩壇的詩作和樂曲結合,以備使用。當時有一首曲子被用在離別場合,這首曲子叫《陽關曲》,它用的詞是詩人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全詩是: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就是因為最後一句“西出陽關無故人”,所以才將這首曲子稱為《陽關曲》。也因為首句“渭城朝雨浥輕塵”,它也被稱為《渭城曲》。自從《陽關曲》問世,它幾乎就成為了人們送別時必唱的歌曲。

那麼這首詩到底寫的是什麼,為什麼這麼受送別的人歡迎呢?首句“渭城朝雨浥輕塵”,渭城,就是送別的地方。唐代人往西北邊疆去,大多在渭城送別。朋友一同從長安來,在渭城歇息一晚,第二天置酒送別。渭城本是唐代的鹹陽縣,漢代的時候名為渭城縣。渭城近渭水,它和早晨的小雨共同營造一種潤澤之意。之所以說是小雨,因為下文“浥輕塵”,就是打濕、濕潤了塵土,這自然是小雨。“客舍青青柳色新”,作者在渭城這樣一個清新的早晨,又加一筆渲染離別的景色。正是春天,柳樹枝條披拂,一片朦朧新綠。春天的氣息沁人心脾。而自己的朋友要到哪裏去呢?安西,在今天的甘肅省酒泉市,那裏氣候幹燥,到處風沙。與春日的渭城對比鮮明,更與作者沒有提到的長安對比鮮明。這裏雖然沒有提到長安,但是這兩句卻能夠牽引起對於長安的想念,長安的春色更加怡人,況且,在長安還有許多的朋友。想來,此次出使,朋友元二應該是要經曆艱難困苦。後兩句“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沒有叮囑、祝福,作者隻是說喝了這杯酒。如此,這杯酒應該是滿含了作者的深情和顧念。陽關,是中西交通的重要關隘。出了陽關就沒有朋友了。朋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從這簡單的語言中流露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