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杜甫說“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意思是登上這座山的山頂,再看其他的山都太小了,這是哪座山?

“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是唐代杜甫的名句,人們常用它來表達胸懷開闊、視野遠大的豪情。字麵的意思就是爬上山頂,一眼望去,群山茫茫,顯得比較矮小,可以盡收眼底。那麼這是哪座山呢?杜甫什麼時候寫的這首詩?他都寫了些什麼呢?

這兩句詩出自杜甫的名作《望嶽》,寫於開元二十四年(736),是我們現在見到的杜甫最早的一首詩。這一年杜甫24歲,他參加科舉考試沒有考中,於是開始一段漫遊的生活。他到山東探親,遊覽了泰山,並寫下了這首《望嶽》。這首詩不同於我們通常見到的杜詩那種沉鬱頓挫的風格,詩中充滿了屬於青年的蓬勃朝氣和遠大誌向。這首詩是這樣的: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

泰山向來有名,曆代帝王在泰山封禪,為它贏得無上美名。泰山在杜甫眼裏又是怎樣的呢?“岱宗夫如何?”杜甫上來首先就發問了,泰山是怎樣的呢?這大概是遙望泰山之後,感歎之餘,他的一句自問。並沒有直接描寫,但是卻讓人感覺一種撲麵而來的磅礴之感。“齊魯青未了”,杜甫並沒有寫泰山如何高,如何雄偉,他隻是說,橫亙在齊魯大地的青色群峰綿延無際。他似乎在表現一種視覺的效果,也似乎是在傳達一種悠長的曆史感受。“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這是近看泰山了,不禁為其神奇秀麗所震撼,感歎造化的神奇與厚愛。泰山崇高佇立,一陰一陽的山兩麵似乎就將天色分割為了一黃昏一晨曉。山體阻隔了陽光,帶給人的感覺似乎是天地之間,泰山為大。“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這是山中的景色。泰山高入雲端,人在山中,雲彩遊來蕩去,縈繞在人的胸口間,白雲洗滌了人的煙火氣。視野也越來越開闊,鳥兒歸飛,不由得視線追隨,漸漸不見蹤影,這時才發覺看的時間太長,眼眶似乎都要開裂了。“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這時才是真正地登上了山巔,一切盡收眼底,整個心胸也得以舒展在整個天地間,再無任何阻礙。這八句詩似乎是一層層的鋪墊遞進,最終累積出滿腔豪情,噴薄而出。杜甫的如椽大筆寫出泰山之美,泰山之高,也寫出了自己的豪情,也激發出了世代讀者的豪情。描寫泰山的作品中,《望嶽》是難以超越的,明代莫如忠說“齊魯到今青未了,題詩誰劑杜陵人?”表達的就是這一意思。

72古代文學家普遍認為秋天很悲涼,但唐代卻有一位詩人熱情地歌頌秋天,這個“樂天派”是誰?

秋天是個什麼樣的季節,你觀察過它嗎?天氣慢慢變涼,小草變得枯黃幹燥,樹葉一片一片墜落下來……秋天帶給人的往往是一片肅殺的景象,讓人心裏產生一種悲涼。古往今來許多作家描述過秋天的景色,哀歎秋天的來臨。於是在我們的文學史上就有那麼一個潮流,但凡與秋天有關的作品,都有著悲涼的基調。

最早的悲秋作品是戰國時代宋玉的《九辯》。他在這篇文章裏說“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意思是,讓人悲傷啊,這秋天的氣息。草木變黃殞落,天地一片蕭瑟。這句話成為描寫秋天,表達悲秋之意的經典句子。宋玉的《九辯》被人們稱為“悲秋之祖”,也開啟了後代文學悲秋題材的先河,悲秋成為了一個文學傳統。

但是,也有作者能夠打破這種趨勢,寫出完全不同的秋天來。這就是唐代詩人劉禹錫的《秋詞》: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雲上,

便引詩情到碧霄。

這是一首絕句。詩人說,自古以來文人寫秋天都是在悲歎秋天的寂寥,在我來說,秋天的景致要勝過人人讚賞的春天。你看那秋日的晴空裏,有一隻鶴展翅奮飛,越過層層白雲。它矯健的身姿一定可以激起你滿懷的激情,想要為之高吟一首詩作出來,仿佛你的詩情也隨著那鶴的身影到了遙遠的藍色天空。

在劉禹錫的眼裏,秋天不隻是衰草枯葉,不隻是淒風苦雨。衰草枯葉、淒風苦雨,固然可以讓人感到秋天的蕭瑟,進而為之悲傷。但是,秋天也有使人昂揚奮發的景色。明麗的天空,振翅高飛的白鶴,劉禹錫這樣描寫出來,一掃悲秋作品的落寞和陰霾,展現給讀者一片高遠的圖景。他以自己開闊的心胸和浪漫的詩情,更新了讀者的閱讀經驗,帶領讀者一起領會一個別樣的秋天,同時告訴讀者事情總會有另一麵,這讓我們也不禁變得心胸開闊起來。

73每個朝代都有代表的文學體裁,比如唐代的詩、宋代的詞、元代的曲,那麼漢代的代表文學體裁是什麼?

中國有漫長的文學史。在這漫長的曆史中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每個朝代大體上都會形成某種文學體裁的發展高潮,出現與這種文學體裁有關的無人能及的作家,產生難以超越的作品,因此這種文學體裁也就成為了這個朝代的代表樣式。比如我們通常說的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等等。那麼漢代呢?可以說在這些封建王朝中,唯一一個可以和輝煌的唐代並稱的就是漢代了。漢朝在中國經曆了長期的分裂和短暫的秦朝之後實現了中國的統一,在四百多年的曆史中,漢朝人創造了一個幅員遼闊、國力強盛的國家。這是讓我們所驕傲的。而和這種強盛國力相應的,漢代人在文學上的表現就是創造了漢賦。

漢賦是專門用來鋪陳文采的一種文學樣式。它有整齊的句式,華麗的文辭,一般描寫宮殿城市、帝王遊獵等內容。這種作品有一種宏大的規模,體現磅礴的氣勢以及廣闊的視野,這正是與強大的漢朝相一致的特點。所以漢賦的產生,除了滿足作者體察事物抒發情感的需求外,還有一個曆史使命就是“潤色鴻業”,為這個強盛的國家而歌唱。

在這個國家統一、國力強盛的時代,作家們奮力謳歌,不隻如此,統治階層也非常提倡賦的創作,有不少人因為賦寫得好,被封了官職,受到禮遇。這都激發起大家寫賦的積極性,所以這個時候產生很多賦作家,也產生很多流傳後世的賦作品。漢代最偉大的漢賦作家是司馬相如,他最著名的作品有《子虛賦》《上林賦》《大人賦》等。《子虛賦》《上林賦》以誇張的筆觸,整飭的句式描寫了帝王遊獵的壯觀場麵,這正是漢朝大一統的文化表現。漢武帝讀了讚不絕口,以為是古人的作品,心生遺憾不能同時。而漢武帝讀了《大人賦》,則“飄飄有淩雲之誌”,就像是自己要變成神仙了一樣。司馬相如不愧是漢代最偉大的作家。當然,賦能成為漢代的代表文體,隻靠司馬相如一個人的創作是實現不了的。漢代還有許多的賦作家,比如所謂的“漢賦四大家”,即除了司馬相如,還有揚雄、班固、張衡,他們也都創作了許多的漢賦作品。漢賦作家在漢代曆史上不斷湧現,承載著漢朝的時代精神,也發揚著漢朝的時代精神。

74《文選》中有《古詩十九首》,為什麼將這十九首詩編在一起?它們很特別嗎?

《文選》即《昭明文選》,由南朝梁的昭明太子蕭統所編,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詩文總集。裏麵有一組作品叫作《古詩十九首》。古代的詩不都叫作古詩嗎?為什麼單單這組詩要稱為《古詩十九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