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謐讀過《三都賦》,大為讚賞,並且為《三都賦》作了一篇序文。後來司空張華也讀了這篇作品,張華感歎說:“這個作品隻有班固、張衡那樣的大作家才能寫出來啊,讀了這篇賦,讓人回味無窮,每讀一次都有新的體會。”人們聽說大學者皇甫謐和張華都這樣稱讚左思的《三都賦》,那麼肯定是一篇奇作。於是一傳十、十傳百。那時還沒有印刷術,所以隻能相互傳抄。要抄寫它的人太多了,一時間洛陽城的紙張都被人們搶購一空,價格也隨之上漲了,所以就有了“洛陽紙貴”的說法。由此我們可以看到當時《三都賦》是多麼的受人歡迎。
與《三都賦》有關的還有一個小故事。陸機剛剛到洛陽的時候,也想寫一篇《三都賦》。他聽說左思已經在寫《三都賦》,心裏不以為然。他在寫給弟弟的信裏說:“這裏有個北方佬想要寫《三都賦》,真是可笑,等他寫成,我看也就隻能拿來蓋酒甕。”可是等到陸機讀到左思的《三都賦》後,他不禁佩服起左思來,覺得自己即使另寫一篇,也不能超越左思,於是就此擱筆了。
78晉代有“陸海潘江”,這是中國的一片海、一條江嗎?
“陸海潘江”並不是指一片海和一條江,跟地理一點關係都沒有,它指的是兩個作家:陸機和潘嶽,他們都是晉代太康年間的代表作家。
陸機字士衡,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人。本是三國東吳名將陸遜之後,東吳滅亡,陸機與弟弟陸雲閉門讀書十年。陸機是一個非常有才能的作家,他的作品語言華美典雅,可以看出他高超的文學才能和深厚的文學修養。當然有時候他的作品過於注重修辭,過於追求詞采,顯得繁冗而缺乏生氣。當時的文壇領袖張華就說過陸機:“人之作文,患於不才;至子作文,乃患太多也。”但是陸機仍然創作出了優秀的作品,特別是一些他親身經曆而有真情實感的作品,比如《赴洛道中作》,這是他應召北上洛陽所作的詩歌。其中“夕息抱影寐,朝徂銜思往”,意思是晚上的時候一個人抱著影子獨眠,早晨的時候滿懷對家鄉的思念前行。對仗工整,想象奇特,表現出他內心的孤獨感。其他還有好多例子,都可以表現他出色的文學才能。
潘嶽字安仁,滎陽中牟(今河南中牟縣東)人。潘嶽容貌俊美,小時候出門玩,常有女子手拉手圍住他,不讓他走。但是他為人諂媚權貴,常被人批評。說到文學創作,潘嶽也是個特別出色的作家。他與陸機齊名,也追求繁複的詞采。但是他的作品比陸機淺明,讓人一見便知其優點所在,所以有人就說過他的詩歌“燦若舒錦,無處不佳”。《悼亡詩》是他的優秀之作,描寫細膩,感情真摯動人。
陸機和潘嶽是太康詩壇齊名的兩位非常有才氣的代表,詩評家鍾嶸在他的《詩品》中評價兩位作家“陸才如海,潘才如江”,意思是說,陸機的文才如大海,潘嶽的文才如長江。後世用“陸海潘江”形容一個人非常有才華。
79我們都知道沒有聲音才算安靜,為什麼古人卻說有了知了叫,有了鳥鳴,才更幽靜呢?
安靜,當然是指沒有聲音。但是古人卻說有聲音才安靜,這是為什麼呢?關於這個問題,要說到南朝時的一個詩人王籍。有一次他去紹興附近的若耶溪遊玩。那裏群山秀嶺、溪水錯流,而且兩岸青竹蒼翠,嘉樹成蔭,讓行走在山水之間的人不禁沉醉留戀。王籍在此留下了一首詩,就是著名的《入若耶溪》,其中的兩句“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千古流傳,屢屢得到稱讚。在那草樹豐茂、溪水靜流的山間,空氣清新,景色幽靜,而幽靜中又處處透露出生機。有什麼句子可以表達這種沁人心脾的幽靜呢?作者采用的是以動寫靜的方法。他沒有直接寫山間是如何寂靜,因為這樣是寫不出靜的風景的神韻來的。他寫到了兩種聲音,就是蟬和鳥兒的鳴唱。道旁樹上有蟬在鳴叫,除此之外,似乎聽不到別的聲音了,如此這樹林間顯得更加安靜。而偶爾傳來的一兩聲鳥兒的清脆鳴叫,在這群山之間,也顯得更加幽靜。這就是以動寫靜,用聲音的描寫來襯托景色的靜謐怡人。如果你有在山間行走的經曆,你就會體會到作者這種描寫的恰切之處。他寫出了山水美景活生生的幽靜,而非沉寂的幽靜。錢鍾書先生說過:“寂靜之幽深者,每以得聲音襯托而愈覺其深。”這裏既是說人的一種感覺:越是有點兒聲音,才越發地讓人覺得這寂靜更加深幽,又是在說一種創作方法,就是我們所說的以動寫靜。
王籍的這種以動寫靜的方法在當時受到了很多人的稱讚,被譽為“文外獨絕”。而他這種寫法也影響了不少後來人,許多人以這種方法描寫更加優美的景色,創造出更加優美的詩句。比如唐代杜甫就有詩句“春山無伴獨相求,伐木丁丁山更幽”,即是以動寫靜來展現幽靜的春山。還有大家都熟悉的《鹿柴》:“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影入深林,複照青苔上。”幽寂的山林裏隱約有人說話的聲音,似乎更加彰顯了無邊的寂靜。你仔細體會一下,是不是這樣?
80唐代有一位詩人僅憑一首詩便博得“孤篇壓全唐”的美名,他是誰?
唐詩是中國詩史上的高潮,是中國古代詩歌的黃金時代。在這個時代詩人輩出,名作湧現,產生了很多膾炙人口的佳作。所以後人往往在欣賞的同時也要給它們排排座次,絕句哪一篇最好,律詩哪一篇最好等等。在所有的唐詩裏,有一首被稱為“孤篇壓全唐”的詩歌,它就是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
這是一首優美的樂府詩,描寫了春江、春花、月夜。春江月夜是這樣的:“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灩灩隨波千萬裏,何處春江無月明。”意思是春天的江潮水勢浩蕩,與大海連成一片,一輪明月從海上升起,好像與潮水一起湧出來。月光照耀著春江,隨著波浪閃耀千萬裏,所有地方的春江都有明亮的月光。作者描繪出一幅壯觀宏偉的圖景。而在這春天的明月之夜,美麗的花朵是怎樣的呢?“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江水環繞著花草叢生的原野,月光照射著開遍鮮花的樹林好像細密的雪珠在閃爍。這真是優美無瑕的畫麵。“空裏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月光灑向萬物,那朦朧的光線如同空中有霜在飛,江汀之上,一片迷蒙潔白。月光皎潔,萬物朦朧,美妙如同仙境。此時作者發問了,“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隻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在美麗的景色裏,詩人追索著宇宙的奧秘,人生的哲理。最早在江邊見過這月光的人是誰?而這江月是什麼時候照在人身上的呢?最初的那個人如今在哪裏?江月年年在此,是在等待什麼人嗎?一種人生短暫、宇宙永恒的惆悵,漫延在這美麗如童話的景色裏。雖然人生短暫,而月光從來未曾將人拋棄,它照耀著樓上相思的人,照耀著在外的遊子。所以在這首詩裏,讀者可以看到充滿哲理的思索,也可以看到憂傷的世俗生活。所有人都可以從中讀到自己的人生情味。
這是一首優美的詩,也是一首深邃的詩。所以,清代王闓運說張若虛此詩“孤篇橫絕,竟為大家”,意思是說它孤篇壓全唐。而近代聞一多先生更稱它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