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選》在這組詩之下有一個注釋,說是因為不知道這些詩作的作者,所以將它們放在一起,稱之為古詩。也就是說這是前代流傳下來的無名氏的作品。這組詩作包括著名的《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青青陵上柏》等。那麼這是怎樣的一組作品呢?也曾有人推測它們應該是漢代枚乘、傅毅等人的作品,但是這個說法並沒有被認可。不過大家一般認為它們應該產生在東漢中後期,應該是在漢代樂府民歌的影響下由文人創作的五言詩。這組詩歌主要是一些遊子思婦之詞,即出門在外謀求發展的遊子和獨守空閨的思婦,他們的寂寞、孤獨和失意。東漢中後期社會動蕩,思想統治崩潰,士人在混亂的時代出門謀求發展,往往事不遂意。而獨自留守在家的妻子也要經曆分別和思念的痛苦。這種生活往往使他們產生生命短促,人生無常之感,這是《古詩十九首》的一個主題,比如《青青陵上柏》就說“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在不穩定的生活中他們也往往追求及時行樂,這是《古詩十九首》表現的另一個主題。比如《生年不滿百》中有“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遊”這樣的句子。當然這組詩最大的主題就是思念之情。比如思念遊子的:“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行行重行行》)思念故鄉的:“還顧望舊鄉,長路漫浩浩。”(《涉江采芙蓉》)思念妻子的:“上言長相思,下言久別離。”(《孟冬寒氣至》)

這些作品不是一人一時所作,它們表達著東漢時代一個群體對自身生活的感受和關注,正是因為如此,它們才更容易引起他人的共鳴。這組詩也確實打動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梁代詩評家鍾嶸說這組詩“文溫而麗,意悲而遠”,可謂“一字千金”。

75曹操《短歌行》中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是《詩經·子衿》中的一句,這算是抄襲嗎?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你可能聽過這兩句非常著名的詩,它們是三國時著名的政治家、詩人曹操的作品《短歌行》中的前兩句。《短歌行》這首詩應該是在一次宴請群臣的宴會上作的。它首先感歎人生短暫如同露水那樣轉瞬即逝,在這短暫的生命中如果想要完成自己安定天下的事業,需要有賢才的幫助。所以接著是表達自己對於賢能之才的渴求之意。不管是宴請他們,還是驅車前去拜訪都是希望賢才能夠為自己所用。賢才當然也希望能選擇一個明主以施展自己的抱負。而自己就像周公一樣,殷切地等待著他們前來。整首詩既有一種憂傷之感,又有一種豪邁雄壯之意。

不過這首詩有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就是其中用到了不少其他詩作中的句子。“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出自《詩經·子衿》;“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出自《詩經·鹿鳴》。難道曹操抄襲拚湊成了這首詩嗎?我們仔細分析這幾句在詩中的意思就可以發現,這並不是抄襲,而是一種化用。曹操在自己的詩作中賦予了這些句子新的內涵,新的生命。

《子衿》實際上是一首愛情詩,“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兩句表達的是女子對於所愛之人的向往。曹操在表達了人生短暫的憂思之後轉而用到這兩句,意思是生命如此短暫讓人傷悲,但是我仍然心有壯誌,要定國安邦。而定國安邦需要招攬賢才,這裏用這兩句就是在表達對於賢才的渴慕,這種化用自然貼切。因為“青青子衿”,就是青色的衣襟,周代學生衣襟都是青色的,讀書人就是知識與才能的象征,曹操需要的就是這樣的人。所以說,引用這兩句非常深切地表達出了曹操的心聲。

《鹿鳴》是描寫宴會歡樂場麵的一首樂歌,它主要用來溝通主賓關係,表達一種和樂的氛圍。“呦呦鹿鳴,食野之蘋”兩句表現鹿呼朋引伴地共同啃食蘋草以引起人們美好的聯想;“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則表達著主人熱情、周到的姿態。曹操將這幾句用在詩中就是在向賢才表達自己的接納歡迎,也是向賢才表達自己的尊敬。讓人們看到將來自己與曹操之間融洽的關係。所以這個化用也極其貼切地表達出了曹操的心聲和向往。

如此說來,這首《短歌行》雖然用到了《詩經》裏這麼多句子,但是都賦予了這些句子新的內涵,而且恰切地表達了自己的情感和誌意。這是一種再創作而並非抄襲。

76唐朝有一個人寫七言絕句,幾乎連李白都無法超越。這麼厲害的人是誰呢?

我們都知道王昌齡是唐代非常優秀的詩人,但是你知道他最擅長的詩歌形式是什麼嗎?他最擅長的是七言絕句。這一點,幾乎連大詩人李白都差點比不過呢。

在王昌齡的時代,七言絕句的發展還不算成熟,寫七言絕句的人也不算多。但是王昌齡卻屢創佳篇,留下了不少的傳世名作。我們現在看到他的七言絕句有七十多首,占他的詩歌總量的五分之二。李白其實也是非常擅長寫七言絕句的,也有我們耳熟能詳的佳作流傳下來,比如《贈汪倫》就是一首簡單易曉感情真摯的作品。所以在曆史上,人們往往將王昌齡和李白並提。比如明代胡應麟就曾經說過“七言絕,如太白、龍標,皆千秋絕技”。龍標就是王昌齡,因為王昌齡曾經做過龍標尉,所以人稱王龍標。胡應麟的意思是李白和王昌齡在七言絕句的創作上,都是技藝超群,無人能及的。但是比較那些流傳甚廣的七言絕句,我們看到王昌齡的作品更多,他寫的邊塞詩中《出塞二首》《從軍行七首》,閨怨詩《閨怨》,宮怨詩《長信秋詞》,還有送別詩《芙蓉樓送辛漸》等等,都是傳世名篇。他的《出塞二首》中的第一首: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裏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四句之內將古往今來的邊關戰爭帶給百姓的困苦與憂傷概括殆盡,更抨擊了邊關將領的不作為,也表達了對於和平生活的向往。語言精練,內涵豐富,盡顯王昌齡七言絕句造詣的高超,難怪後人將這首詩推舉為唐代七言絕句的壓卷之作。由此看來,王昌齡在七言絕句的創作上都超過李白了呢。所以,後世就將王昌齡譽為“七絕聖手”。

77左思的《三都賦》曾經使得“洛陽紙貴”,為什麼一篇文學作品能讓紙張價格上漲呢?

左思是西晉時代的一位作家。他出身寒門,有著出眾的文學創作才能和很高的自我期許,他最著名的作品就是《三都賦》。《三都賦》包括《吳都賦》《魏都賦》《蜀都賦》,描寫了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國的都城和三個國家的概況。

為了能夠創作出讓自己滿意的《三都賦》,左思準備了十年。在這十年裏,他勤於閱讀,多方向人請教。為了收集資料,他還請求去做秘書郎,以便於自己能夠閱讀到更多的書籍。他的家裏,無論是庭院裏、房門上,還是籬笆上,甚至廁所裏,都放著紙筆,隻要想起什麼來,他就及時記下來。就這樣,他終於寫出了這一鴻篇巨製。

左思花費許多苦心寫成了《三都賦》,但在一開始的時候,人們並不看重它,也沒有覺得它多麼出色。雖然如此,左思自己明白,這篇作品即使是和班固、張衡那樣的漢賦創作名家相比也是毫不遜色的,隻因為自己出身寒門,沒有人願意真正認真讀一讀《三都賦》,這也就導致沒有多少人知道《三都賦》。怎麼辦呢?左思想到,皇甫謐是著名的學者,在當時極有聲望。於是左思就帶著自己的作品去拜訪皇甫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