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清代兩大戲劇的作者都曾因劇遭禍,你知道是哪兩部戲劇嗎?

清代戲劇中最著名的劇目就是洪升的《長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贏得了無數觀眾的喜愛。詩人金埴題詩說:“兩家樂府盛康熙,進禦均叨天子知。縱使元人多院本,勾欄爭唱孔洪詞。”因為洪升是浙江人,孔尚任是山東人,所以當時有“南洪北孔”之說。不過,奇怪的是洪升與孔尚任兩位作者都曾因自己的戲而遭禍,這是為什麼呢?

洪升,潛心《長生殿》創作,曾經三易其稿,最終於1688年完成。京城盛演不衰。1689年農曆七月康熙帝佟皇後去世,國喪的日子一般來說不應該進行娛樂活動。但是農曆八月份,洪升召集戲曲演員在自己北京的家中演出《長生殿》,當時有不少京城名士前往觀看,其中就有著名詩人趙執信。當時有一名官員黃六鴻與趙執信有矛盾,就抓住這個把柄,彈劾洪升、趙執信等人,說他們在國喪期間看戲娛樂是大不敬的行為。康熙帝看過黃六鴻的奏折,就下旨將洪升交給刑部審理。當時洪升還是國子監的學生,最終被取消了國子監學生的學籍。後來洪升就離開京城回鄉去了,他的生活一直非常窮苦。

孔尚任寫作《桃花扇》更是費盡苦心。他1678年隱居於曲阜石門山,聽親友講起南明的一些事情,並開始閱讀史籍,搜集相關資料,醞釀《桃花扇》的創作。因為寫的是前朝沒落的曆史,所以孔尚任構思這部戲劇非常認真。後來到北京做官,與同僚一同聚會時,也經常提及此事。就這樣過了十多年,還沒有完全寫成。後來朋友田雯催促他要看全稿,不得已,孔尚任挑燈創作,多次修改,最終完成。《桃花扇》問世後,北京的王公大臣,都紛紛相互傳抄,一時間洛陽紙貴。連康熙帝都派太監向孔尚任索要《桃花扇》來讀。《桃花扇》表麵寫的是明末李香君和侯方域愛情的悲歡離合,但是作者的目的卻是要揭示明代覆滅的原因。要讓讀者知道“三百年之基業,隳於何人,敗於何事,削於何年,歇於何地”。所以《桃花扇》充滿了曆史興亡之感,每每《桃花扇》演出,座上前朝遺老便會唏噓不已。那麼作為清朝的最高統治者對此反應如何可想而知。所以,1699年,康熙帝讀到了《桃花扇》,1700年,孔尚任便遭到了罷官。雖然沒有明確的記載,但是孔尚任自己寫詩說道“命薄忽遭文章憎,緘口金人受誹謗”。很明顯,是他的戲劇創作使他遭遇了這次罷官之禍。

69元代有著“曲狀元”美譽的戲曲家是誰?

元代末年有位叫賈仲明的戲劇家,他寫過一首《淩波仙》的曲子來憑吊一位戲劇家,說他“戰文場,曲狀元,姓名香貫滿梨園”。意思是說這位戲劇家可以算是作曲的狀元。賈仲明憑吊的就是元代著名戲劇家馬致遠。

馬致遠,有人說他是大都(今北京)人,也有人說他是河北東光縣人。在元曲盛行的時代,他和關漢卿、鄭光祖、白樸並稱“元曲四大家”。他早年的時候熱衷於功名,漂泊多年,一事無成,但卻在戲劇創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他的雜劇代表作是《漢宮秋》,寫的是漢代王昭君出塞的故事。王昭君因為不肯賄賂畫師毛延壽而被打入冷宮,偶然被漢元帝發現,得以出冷宮。漢元帝非常珍惜與昭君的姻緣,但是好景不長,被處置的毛延壽獻圖呼韓邪單於,呼韓邪單於前來索要王昭君。此時滿朝文武束手無策,卻眾口一詞地勸諫漢元帝放棄王昭君,換取和平。漢元帝貴為天子,卻不能按照自己的心願保護自己喜歡的女子,不得不將王昭君送去和親,保江山。王昭君出塞後,漢元帝隻能在孤苦淒冷中苦苦思念王昭君。作者以秋天作為全劇結局的背景,更加渲染了蕭瑟悲涼的氣氛。

除了《漢宮秋》,馬致遠最為人熟知的就是他的小令《天淨沙·秋思》了。這首小令被稱為“秋思之祖”,可見其藝術性之高。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秋思,就是秋天的思緒。秋天草木凋零,一片肅殺,此時詩人的思緒充滿了感傷與落寞。馬致遠是如何展現這些的呢?他用“枯藤老樹昏鴉”來表現,幹枯的藤蔓,落盡了葉子的老樹,黃昏時鳴叫的烏鴉,這真是一幅寫盡蕭瑟的秋景圖。任憑是誰,都會被這景色卷入到哀傷倉皇中去。“小橋流水人家”,在黃昏時分,路過小橋,潺潺流水的盡頭有戶人家。家是歸宿,是歇息的地方,多麼溫暖,多麼令人向往,可是這不是作者的家,也就不是作者的歸宿。此時,陪伴作者的隻有“古道西風瘦馬”,寂寞而荒遠的古道,凜冽的西風,消瘦的馬。對他來說,沒有可供歇息的地方,隻有奔波與漂泊。“夕陽西下”,如血的殘陽很快就落下去了,作者忍不住,在心裏呐喊一句“斷腸人在天涯”,斷腸,因思鄉。思鄉卻行走在天涯。他的痛苦通過這結尾一句表達得酣暢淋漓,卻也戛然而止,因此更充滿了感人的力量。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作者心裏的孤獨與寂寞使得眼中所見的秋天更加蕭殺。

70唐代詩人陳子昂花高價買了一把琴,卻當眾把琴砸了,這是為什麼?

我們都知道唐代詩人陳子昂有首千古傳誦的名作《登幽州台歌》: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這首詩表達了不為人知,不為人所理解的孤獨和苦悶,引起後人無數共鳴。不過,陳子昂在考中進士之前,長時間居於京城,卻是無人知曉。在唐代,讀書人參加科舉考試,不僅要有文才,還要有知名度。隻有有了知名度,名公大臣們了解你,才能為你舉薦。再加上出眾的才華,這才有可能考中。怎樣才能打破這種不為人知的局麵呢?

一天,陳子昂走在街上,看見一個賣胡琴的,他的胡琴價值百萬。有些豪門貴族駐足觀看,但並不能辨別這把胡琴到底是好是壞,值不值這麼高的價格。陳子昂見此情景,靈機一動。他走上前去,分開眾人,指著那把胡琴,對眾人說:“這胡琴確實可以拿百萬錢購買。”眾人都非常驚訝,大家問他:“你買把價值百萬的胡琴做什麼呢?”陳子昂說:“我擅長這種樂器。”有好事的人接著問:“你演奏一曲,大家聽聽,怎麼樣?”陳子昂說:“我住在宣陽裏。”詳細告知大家自己的住處後,並說:“我明天擺下酒席,恭候大家。不隻是各位君子,各位也可以邀請有名望的朋友前來。這也是我的榮幸。”第二天早晨,大家紛紛趕到陳子昂居住的地方,足足有一百多人,都是當時非常有名望的人。陳子昂大擺筵席,招待這些名流。宴席過後,他捧起頭一天購得的那把胡琴,對眾人說:“我是蜀人陳子昂,有文章百篇,奔走在京城,辛苦忙碌,卻不為人所知。這種樂器,隻有那些低賤的樂工才會演奏它,我陳子昂豈會在意這等事情!”說著就舉起胡琴,摔在地上。接著把自己的文章贈送給來此集會的眾人。

很快,這件事傳遍京城,而他出眾的文才也傳遍了京城。當時有人稱其為“海內文宗”。陳子昂一時之間,名聲斐然。很快,他參加科舉考試,一舉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