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首詩寫的是詩人在一個深秋的夜晚,停船在蘇州城外的楓橋。這位身處他鄉的遊子領略了江南水鄉的夜景,不禁心中有些愁緒。首句寫夜已經很深了,月亮漸漸地落下去。月光漸暗,驚醒了睡夢中的烏鴉,樹上傳來幾聲它們的啼叫。寒涼浸透全身,正是秋霜肆意的時刻,讓人感覺黑夜裏漫天都是濃霜。這句讓人感到秋夜的寒冷和孤寂。第二句寫岸邊夜色中的楓樹模糊一片,而江麵上則有幾條漁船,也並非看得真切,而隻是看到了那星點的燈火。江楓、漁火,一暗一明,一模糊的輪廓,一星點的明亮,既有幽靜之感,也更彰顯孤獨的意境。前兩句中寂靜和憂愁彌漫了作者的心理與視線。而詩的後兩句則寫了悠長的鍾聲次第傳到了詩人的客船。似乎這鍾聲將這一夜的寂靜和憂愁敲開了,打開了詩人的心思。而這鍾聲就是來自於蘇州城外的寒山寺。

這真是一首非常優美的詩作。許多人都非常喜愛它,還有不少詩人寫下了同類詩作。不隻如此,這首詩還流傳到了日本,被選進了日本的教科書,變成了婦孺皆知的作品。正是這樣一首名作,難道其中描寫的鍾聲真的有問題嗎?這麼一首膾炙人口的作品,歐陽修說它有問題,當然會引來大家的討論。討論可以使問題變得更加明晰。原來“暮鼓晨鍾”隻是描述寺院的一般情況。南宋的葉夢得就說,這肯定是歐陽修沒有到過蘇州,蘇州的山寺裏確實是半夜打鍾的。而且唐代寫夜裏鍾聲的也並非張繼一人。所以,《楓橋夜泊》的夜半鍾聲並非作者想象,而是實有之事。而寒山寺正是因為張繼這首詩也成為了名勝之地。到寒山寺的人大多都要聽聽這夜半的鍾聲。可以說正是因為《楓橋夜泊》,寒山寺的鍾聲穿越了千年,到今天人們依舊記著它,也依舊想要體會它。這正是優美詩作的魅力所在。

66元代被譽為“天下奪魁”的戲劇是哪一部?

元代文學創作,詩比不上唐代,詞比不上宋代,但是這並不說明元代文學創作沒有什麼成就,元代作家的文學成就集中體現在雜劇的創作上,元代曾有一部雜劇被譽為“天下奪魁”,也就是所有雜劇中的第一名。這部雜劇就是王實甫的《西廂記》。

《西廂記》裏的故事是這樣的:崔相國去世了,他的夫人鄭氏帶著女兒崔鶯鶯將丈夫的靈柩帶回老家安葬,目前暫時住在河中府普救寺,等候鶯鶯的表哥前來迎接。書生張君瑞準備進京趕考,路過此地,想起自己的好朋友征西大元帥杜確就在蒲關,於是住下來,準備拜訪朋友敘敘舊再走。張生聽旅店小二說附近有座普救寺風景很美,就前去遊玩,恰好遇見住在寺中的鶯鶯與丫鬟紅娘。張生見鶯鶯容貌美麗,為了能夠多見幾回鶯鶯,就在寺中借住下來。崔鶯鶯每晚都到花園內燒香,張生知道後就來偷看,隨即吟詩一首表達自己對鶯鶯的愛慕,鶯鶯也贈詩一首回應張生的愛慕。

叛軍孫飛虎聽說崔鶯鶯貌美無雙,就領兵五千包圍普救寺,要搶崔鶯鶯去做壓寨夫人。鶯鶯寧死不屈,崔老夫人情急之下聲言:誰能擊退孫飛虎,就將鶯鶯許配給他。張生先用緩兵之計穩住孫飛虎,然後寫信給好朋友杜確,請他帶兵前來解圍。果然杜確帶兵前來擊退了孫飛虎。

可是崔老夫人自食其言,告訴張生已將女兒許配給自己的侄子鄭恒,並送給張生許多財物請他另尋佳偶。這令已經相愛的張生與崔鶯鶯非常痛苦。張生夜晚彈琴向鶯鶯訴說衷腸。之後,張生多日不見崔鶯鶯,相思成疾,紅娘前來探病,張生捎信給鶯鶯。鶯鶯回信約好月下相會。鶯鶯在花園彈琴,張生聞聲翻牆而入,鶯鶯責怪張生行為不端。張生抑鬱病重,鶯鶯以探病為由去張生房中幽會。

崔老夫人見鶯鶯神態不同以往,懷疑女兒有出格行為,就叫來紅娘拷問,紅娘說出實情,並且譴責老夫人出爾反爾,言而無信。老夫人無奈,一定要張生赴京考取狀元才能娶崔鶯鶯為妻。鶯鶯為張生送行,叮囑他不要忘了自己,要常寫信給自己。最終張生考取狀元,被任命為河中府尹,與崔鶯鶯終成眷屬。

《西廂記》肯定了張生與崔鶯鶯勇於抗爭,爭取屬於自己的愛情的行為。人物性格非常鮮明:鶯鶯渴望愛情,有些急切,有些膽怯;張生風流倜儻,墜入愛情卻有些傻氣;紅娘口齒伶俐,卻是個熱心腸。最讓讀者讚賞的是《西廂記》的語言,人物對白通俗生動,唱詞典雅優美,有著濃濃的詩意。

67明代有一部戲劇一出現就使天下第一的《西廂記》減價了,是哪一部戲劇呢?

元代的《西廂記》幾乎是最好的戲劇了,而明代沈德符卻說另一部戲劇一出,“家傳戶誦幾令西廂減價”。什麼作品可以到如此地步呢?這就是明代戲劇作家湯顯祖的《牡丹亭》,這部戲劇寫的仍然是愛情題材,但是他寫的愛情已經到了“直教人生死相許”的地步。

《牡丹亭》說的是一位姓柳的窮書生,有一天做了個夢,夢見一座花園,園中的一棵梅樹下站著一個美麗的女子,她對姓柳的書生說自己與他有姻緣之分。這讓柳書生感歎神往,並把自己的名字改為柳夢梅。南安太守杜寶有個女兒叫杜麗娘,她端莊美麗,家教很嚴。父母為她請了一位私塾老師陳最良,讓她跟隨老師知書達理。陳最良教杜麗娘《詩經》中的《關雎》篇,惹起了杜麗娘的情思。

丫鬟春香發現杜府後有一座花園,帶著杜麗娘去遊玩。杜麗娘欣賞著美麗的春色,不禁產生青春虛度的惆悵。從花園回來,杜麗娘倚在案幾旁睡著了,她也做了一個夢。她夢見一個書生手持半枝垂柳來到她身邊向她表示愛意,兩個人在牡丹亭邊幽會。第二天,麗娘又去花園尋找夢中之境而不得,竟因此相思成病,日漸消瘦下去。她將自己的夢境告訴了春香,為自己畫了一幅畫像,並題寫了一首詩。父母為杜麗娘求醫問藥,都不見效。中秋時節,杜麗娘病逝。春香將杜麗娘的畫像裝在木匣裏,藏在花園太湖石下。父母按照杜麗娘的要求把她葬在花園的牡丹亭邊的梅樹下。父親為她建造了一座梅花庵。因為公事,父親就赴淮揚上任去了。

柳夢梅去臨安趕考,路過南安,因病住在梅花庵。病愈後柳夢梅遊園撿到了一個匣子,匣子裏就是杜麗娘的畫像,柳夢梅一看發現是自己曾經夢見的那位女子,於是就將畫像掛在床頭,夜夜拜祝。原來杜麗娘陽壽未盡,閻王要她重回人間。杜麗娘的鬼魂遊蕩到花園,與柳夢梅再一次幽會,杜麗娘請柳夢梅掘開自己的棺材讓自己重回人間。柳夢梅掘開棺材,杜麗娘果然起死回生,兩人結為夫妻,一同去了臨安。

杜麗娘的老師陳最良見棺材被掘,就到淮揚告訴杜寶。柳夢梅在臨安參加科舉考試後,受杜麗娘之托,去看望父母。杜寶以為女兒已死,怎麼會有女婿,就把柳夢梅抓了起來。考試結果出來,柳夢梅考中了狀元。杜寶仍然拒絕承認女兒與柳夢梅的婚事,最後皇帝出麵,二人才得以結為連理。

這部戲劇歌頌了杜麗娘可以為愛死,也可以為愛複生的行為。它以情抗拒程朱理學“存天理,滅人欲”的主張,肯定了人的青春、愛情、欲望。不隻如此,這部戲劇在藝術上也取得極大的成就,它辭采華麗,充滿激情,展現一派浪漫主義的風格。

《牡丹亭》在當時產生了極大的影響。據記載,有女子因讀《牡丹亭》抑鬱而死,也有人因演《牡丹亭》而氣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