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杜文章萬口傳,至今已覺不新鮮。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
這首詩提到了一個文學現象,那就是盡管李白、杜甫在文學史上的地位非常高,但這並不意味著文學史上不會再出現與之相匹敵的作家。他們的作品已經為人所熟知,讓人覺得沒有新鮮感。而隨後的曆史中也一再地出現讓人稱讚欣賞的大家,比如宋代的蘇軾、歐陽修,明代的羅貫中、施耐庵,清代的曹雪芹等等。他們分別創造了時代文學的頂峰,創造了新的文學傳統,成為文學史上一座座新的豐碑。我們將之稱為“各領風騷數百年”。
“風騷”代表著文學的傳統、文學的成就。為什麼我們會選取這樣兩個字來表示文學成就、文學傳統呢?這要追述一下我們悠久的文學史。
《詩經》在內容上分為三個部分,即風、雅、頌。第一部分就是十五國風,它描寫了西周至春秋時期不同地方的人的生活麵貌,親情、愛情、婚姻、戰爭、農耕等生活的方方麵麵,我們都可以從十五國風的作品中看到。十五國風就代表了一種現實主義的詩歌創作傳統,它們語言質樸,情感純真,是我國詩歌史上的天籟之音。《風》詩代表著現實主義的創作成就與高峰。
《楚辭》是以屈原的詩歌作品為主的一部詩歌集。其中第一篇便是屈原的《離騷》,屈原在這篇作品中以浪漫的想象描寫了自己高潔的誌向不為時人接受,反遭誣陷的悲慘遭遇,情感激烈,動人心魄,語言華豔,想象瑰麗,是我國詩歌史上壯麗的個人作品。《離騷》代表著浪漫主義詩歌創作的成就與高峰。
以十五國風、《離騷》為代表的《詩經》《楚辭》便是先秦時代的文學創作的高峰。“風騷”也就成為我國古代文學傳統與成就的代名詞。在以後的文學史中,如果哪個作家或者流派取得了不同尋常的文學成就,就被人讚許為“獨領風騷”。
59我們知道《水滸傳》有一百單八將,他們是作者憑空創作出來的嗎?
《水滸傳》裏有一百零八個好漢“風風火火闖九州”。他們並不是施耐庵憑空想象出來的。早在南宋的時候,就有書籍提到宋江帶領著三十六人起義,幾萬官兵不敢阻擋,當時天下震驚。不過也有書籍記載宋江等五百人被官府招安,然後全部被殺掉了。由此可見,宋江等人起義在宋代是確有其事的。這些零星的記載是怎樣變成了一部結構分明、人物眾多的長篇小說的呢?這並非單靠施耐庵一個人的力量。在《水滸傳》之前,宋江等人的故事還經過了一段民間傳說的過程。
因為當時宋江等人起義的影響非常大,他們的事跡就在民間廣為流傳。在此過程中經過不斷的增益、渲染,形成了一段段小故事。宋末元初的時候就有了《石頭孫立》《戴嗣宗》《青麵獸》《花和尚》《武行者》等話本故事。另有龔聖與的《宋江三十六讚》。龔聖與為這三十六人畫了像,並題寫了讚詞。它已經和《水滸傳》中的三十六天罡非常相似。當時還有一部《大宋宣和遺事》,裏麵則是記述了三十六人的事跡。《大宋宣和遺事》保留下來的水滸故事就成為後來《水滸傳》小說結構的主體架構。
《水滸傳》中的人物數量在元代有了很大的發展。在元代雜劇中,水滸英雄增加到了一百零八個,並且出現了“替天行道”的忠義堂。所以,到元代的時候,水滸故事已經有了今天我們看到的施耐庵的《水滸傳》的規模了。《水滸傳》是元末明初產生的。原來,這四大小說之一的《水滸傳》,從無到有經曆的時間竟然跨越三個朝代。
60《三國誌》與《三國演義》都是寫三國時候的事情,它們有什麼不同嗎?
我們都知道《三國演義》是以漢代末年中國陷入混戰,最終形成了魏蜀吳三國鼎立局麵這段曆史為背景的一部小說,作者是元末明初的羅貫中。但是你知道嗎?這部書最早版本的書名是《三國誌通俗演義》。這是什麼意思呢?《三國誌》也是一部書。“通俗演義”就是一種比較易懂的推演,演義就是一種小說。這讓我們迷惑不解,《三國演義》跟《三國誌》有關係嗎?而且這個版本的題名是:晉平陽侯陳壽史傳,後學羅貫中編次。那麼陳壽和羅貫中又是什麼關係呢?難道《三國演義》的作者除了羅貫中還有個陳壽?
陳壽是南朝宋的史學家,他寫了一部史書《三國誌》,這部書分為三部分記述了魏國、蜀國、吳國的曆史。陳壽寫這部書非常認真,資料詳實,取材有嚴格標準。後人給它很高評價,這是研究三國曆史最重要的一部史書。
而到了元末明初,羅貫中要把三國的曆史寫成一段故事說給大家聽。羅貫中生活的時代距三國已經有千年之久了。他可不會穿越啊,怎麼辦呢?所憑借的就是這部史書《三國誌》了。《三國演義》中那些人物與故事絕大多數都是從《三國誌》來的。不僅如此,《三國演義》寫得不止是魏蜀吳三國建立時候的事情,它從漢末就開始了,許許多多的濃墨重彩的故事和充滿魅力的人物都是在那時候塑造起來的。為《三國演義》確立這個曆史起點的,也是《三國誌》。清代有個著名的學者叫章學誠,他說《三國演義》的創作是“七分實事,三分虛構”。這“七分實事”就是依據《三國誌》。所以說,《三國演義》最初的版本叫《三國誌通俗演義》,題名首先是陳壽,是有理由的。
不過《三國演義》畢竟是一部小說。曆史書講求的是照史實錄,實事求是,而小說講求的是虛構,是藝術性,是審美,所以《三國演義》不同於《三國誌》。它虛構了不少精彩的故事,比如諸葛亮舌戰群儒,關羽過五關斬六將,等等。除了這種純虛構的,《三國演義》還會“張冠李戴”以突出人物性格,比如在《三國誌》中是劉備鞭打了督郵,到了《三國演義》就變成了張飛打督郵,刻畫了張飛暴躁的性格,也同時彰顯了劉備的仁厚。《三國演義》還善於誇張渲染,比如“三顧茅廬”,在《三國誌》中隻有一句話,而《三國演義》則用了三個回目才寫完,把劉備、諸葛亮的性格展現得栩栩如生。
所以說,《三國誌》《三國演義》是兩種不同類型的書,了解曆史就去讀《三國誌》,欣賞文學作品就去讀《三國演義》。然而兩部書又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研究《三國演義》一定要讀《三國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