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辛亥年間的政治變動也不是袁世凱個人的功勞,如果沒有南方革命黨人的壓力,如果沒有北洋係軍人的堅決支持,僅憑他個人力量顯然也是不可能的。關於南方革命黨人的貢獻,不在我們今天討論的範圍內,這裏想強調的是北洋係軍人的選擇。北洋係軍人是近代中國比較係統接受西方影響的一個政治團體,我們過去的研究過於忽視了他們的政治意識。他們是軍人,但是他們又是近代中國最具有民主意識的一批愛國者,他們不僅在辛亥年選擇了民主共和,為結束帝製而盡力,而且在此後由北洋係統治的十多年間,他們一直堅守民主共和的政治信念。比如,吹響反對袁世凱帝製複辟號角的是蔡鍔,但是真正使袁世凱帝製自為迅速瓦解的卻來自北洋係的軍人,如果沒有馮國璋、段祺瑞等人分離與堅決反對,如果他們一致站在袁世凱帝製自為的一邊,也許曆史的發展將是另外一個樣子。
袁世凱之後重玩帝製遊戲的是張勳。張勳也是來自北洋係的陣營,但是真正將張勳打敗的還是北洋係的主流勢力。
張勳之後,北洋係軍人主導中國政治大約10年的時間,這10年可以稱作真正意義上的“北洋時代”。過去的研究認為北洋時代極端黑暗,其實如果我們轉換一下觀察的視角,我們完全可以得出截然相反的結論。
先看政治上。北洋係軍人統治的10年間,靠武力、靠金錢攫取政權的事件屢出不窮,最惡劣的政治醜聞無疑要算曹錕賄選大總統。這確實是對民主的嘲弄與踐踏。但是如果我們轉換一下評論的視角,我們看到曹錕不通過賄選也照樣能夠當上心儀已久的大總統,他之所以要賄選,實際上是他認同民主的原則,依然期待以民主的手段去解決中國問題。而且賄選本身也是一個值得重新討論的問題,真正意義的民主準則並不排斥賄選,隻是這種賄選必須有一個可以接受的遊戲規則。當時的民主體製沒有為類似的選舉製定出一個各方都可以接受的規則,而曹錕的手段又過於惡劣,所以他的賄選必然遭到國人的唾棄。不過,還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不因人廢言,還應該承認賄選成功的曹錕很快主持的中華民國憲法也有不少可取之處,章太炎以及當時許多公正的觀察者都有不少的評論。總結北洋時代的國內政治,可以說那時的民主政治深入人心,無論多麼強勢的政治家都必須接受民主政治體製的考驗。正因為如此,北洋時代的國內政治相對說來比較寬鬆,除了個別軍閥如張宗昌不太懂得民主政治的遊戲規則,高度敵視知識分子外,那時的知識分子不論在言論上還是行動上都高度自由,所以能夠出現陳獨秀、魯迅、胡適等一大批異端思想家乃至實踐者。而一旦蔣介石重新統一了中國,結束了北洋時代,溫和如胡適的思想家也受到南京政府的高度敵視,國內民主政治實際上受到了嚴重的摧殘。
再看北洋時代的外交。北方政府是中華民國法統的當然繼承者,也是當時世界各國正式承認的中國合法政府。北洋時代的外交最突出的有1917年的參戰、1919年的巴黎和會。這兩件大事都標誌著中國作為一個比較負責任的大國正式步入國際大家庭,中國人的價值理念已高度認同國際正義,中國已從一個高度封閉的天朝上國轉變為國際大家庭中的一員。
總之,由袁世凱想到北洋人物,由北洋人物想到北洋時代,我個人認為北洋時代很值得重新研究。而重新研究的基點應該是堅守曆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則,堅守善待先人的學術立場,我們不必因褒揚袁世凱、北洋人物和北洋時代去貶低孫中山和南方革命黨人,我們應該相信他們都是一群愛國者,隻是愛國的方式、手段、政治理念不同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