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死一生歸
黃昏時分,輪船正式起錨。載著迷惘與不安,載著希望,揚帆前行,在波濤洶湧之間穿越黃昏日出,穿過萬水碧濤,不辭萬死也要回去!
船艙因為人多擁擠,船客們過著沙丁魚似的生活。看到此番情景,董竹君想起那年陳清泉邀她去澳門避難的事,隻是她現在是回國收拾生活。或許如今的她是幸運的,畢竟還能回來,那個忠誠的英雄卻永遠回不來了。他英勇犧牲,而她排除萬難帶著一條命和一顆熱血的心回來。
次日拂曉,船行不遠,船上的難民被安排做各種工作。董竹君有經驗,她知道船艙內空氣不流通,極易染上傳染病,所以她也不怕吃苦,就挑一些可以呼吸新鮮空氣的活,例如倒垃圾、洗碗碟等要在甲板上來回跑動的工作,雖然辛苦,可是為了身體健康她願意去做。
董竹君工作時總是注意船頭開往的方向,雖然不熟悉海域地形,但她根據拂曉時分太陽從何處升起來判斷,發現他們並不是開向台灣。因為上船時就做好了麵對危險的準備,所以此時她唯有安分地做著分配的活,不敢向同行的難民提起此事,怕引起混亂。
這一天,船突然停了下來,大家都驚慌失色,隨後知道這裏是蘇門答臘海。
船停下來,空氣不流通,傳染病很快蔓延開來。染病的人還未斷氣就被拋入海中,葬身魚腹。董竹君每日工作,雖然接觸新鮮空氣,但身禍難避,在停船的第五天也感染上了疾病。此刻,為了避免被丟入海裏喂魚的危險,隻能向同行的日本醫生求救。
董竹君爬到二樓的醫務室門口,開門的人先是惡語相向,但聽到董竹君說日語的時候態度立馬好了許多,扶她進去被醫生救治。當日本人過來盤問,得知董竹君曾經在日本留過學,並且崇拜日本文化,他們才對董竹君稍微放心並囑咐她好好養病,會日語這個便利條件成了董竹君和另外幾位難民的護身符。
終於,船到達了日本九州。董竹君和同行的張女士、黃女士母子被送進一家日本旅館。董竹君本就是泥菩薩過江的情況,但麵對同行幾人的求救,還是點頭答應帶上她們一起。
在日本大街上,董竹君記憶裏日本那種繁華整齊的景象已不見,滿街淒風苦雨,入目慘淡。在馬尼拉時董竹君見識到了戰事的災禍,法西斯戰爭帶來的悲痛是沉重的,她心底一直希望能夠重獲世界和平。
董竹君到達九州之後,尋著機會去電報局,準備給身在馬尼拉的兩個女兒發電報報平安,可通往馬尼拉的電報早已經不通。由此,她斷絕了與女兒的聯係,可她知道美軍已經開始反攻,馬尼拉應該也會安全起來。現在,董竹君唯有到台灣才能給女兒發電報,可船什麼時候向台灣出發才是她擔憂的?
戰爭期間,日本的社會秩序走向混亂,她們被巡警二十四小時監視著,毫無自由。她們能做的就是小心翼翼地住在日本旅館,靜候開船。可是她們的內心是著急的,於是開始尋找辦法為自己謀取出路,畢竟再這樣等下去也不知會遭遇什麼。
在來這裏的第五天,她們得到了好心的老婦人的幫助,她勸守門巡警不必日夜守著這幾個弱女子讓自己在天寒地凍中活受罪,這樣寒冷的天氣,船客都是手無寸鐵的女子,巡警日夜守著不就是難為自己活受罪嗎。看守她們的巡警考慮之後,才答應帶董竹君去見他的上司。
翌日下午,董竹君穿著難以禦寒的衣服跟著那位警察來到戒備森嚴的日本警察廳。這裏就如同鬼門關,可如果她想要回國,就必須進去走一遭。幸好,董竹君會日語,她鼓足勇氣在日本政府麵前申明,她願意一路坐火車回東三省,沿途替他們宣傳大東亞共榮圈的思想,做有益於日本政府的事情,可在她心裏,卻想著若回到祖國,必然不會做這些賣國的事,不但不做還要宣傳愛國思想。
日本人聽信了董竹君的計劃,並答應了董竹君的請求,她內心激動卻強行壓抑著。但當那位警察帶著董竹君到武官府辦理簽證時,董竹君一驚,沒想到還會有第三道難關。
次日晨,嚴寒下,董竹君來到了日本武官府,麵對著麵目猙獰的官員,她再一次地鼓足勇氣說了在警察廳的那套鬼話,這人態度立馬轉變。這件事,若是換誰做,都不一定比董竹君做得更好,三道鬼門關被她巧妙地跨過,重重的艱險在她的智慧下化解。
那位日本官員在董竹君臨走時,要求她回到上海要為大東亞共榮圈大大地出力。董竹君麵不改色,欣然應允,這才辦理了簽證。
次日清晨,警察帶領著她們上船。日本人讓大家帶著救生圈,因為戰爭時期,隨時都有危險,若是聽到鑼鼓響就說明有轟炸機,就讓大家到樓上走廊等待;若是鑼鼓聲再響,就必須跳入大海,待飛機走了,日本人答應救他們上來,送回九州。明明知道這些都是日本人的假話,可她們必須照做,董竹君很是擔心前麵的路。
當船靠近朝鮮海峽的時候,天不遂人願,那鑼鼓聲響了起來,難民們前湧後推地上了通道,董竹君也被擠了上去。她感受著周圍的緊張氣氛。有的人被嚇破了膽子,此時無論是禱告上天還是自求多福都沒有用,神情木然地看向大海,有那麼一瞬她們竟覺得回不去了。
董竹君此次受到驚嚇,讓她從此患上了氣管炎。那日海上風浪拂麵刺骨,寒浪一波未止一波又起,在死亡的恐懼背後是她的堅強。若是她死在這廣闊無垠的大海裏,她又有多少的遺恨呢?兩個女兒還在馬尼拉避難,還有三個孩子在國內,除此之外她還有錦江,還有她的革命事業,這些都是她不肯輕易葬身魚腹的原因。警報解除之後,她緩緩神,鬼門關前走一遭,那顆心更加堅定,她必須要平安回國!
曆經艱險渡過海峽之後,她立即換乘火車,至此才踏上了腳下這片熟悉的大地。到達東北之後,她們的錢已經用盡,在車上沒有錢買吃的,隻能吃幾口旅館女主人送的黑麵包和冰凍的牛肉。同行的二人因為饑餓形容枯槁,狼狽不堪。此刻距離上海還遠,她們必須找人幫忙。
打定主意之後,董竹君就開始特別留意有沒有南方人,聽到不遠處有人說上海話,顧不得麵子地上前求助。那幾人聽聞是上海人人敬重的董先生,當即願意借錢給她,此際真是雪中送炭,暖人心扉,董竹君瞬間恢複了莫大的勇氣。接下來一路上,她們互相幫助一路扶持到了天津,當晚入住的地方滿屋煤氣味,男女服務員穿著漆黑並且神情甚是詭異,董竹君害怕遇上黑店,所以整夜沒有合眼,這一路上都不知道有幾個不曾合眼的夜晚,可是為了回到上海她們一直勇敢地堅持著。
當她們所乘坐的火車從天津轉車南下時,發生了一件令董竹君氣憤的事情。那就是在車站被日本人檢查行李時,董竹君用日語向日本人解釋她所帶的都是一些日常用品,因此她的行李被畫圈放行,可就在此時,一個女漢奸竟然不允許董竹君上車,還要亂翻她的行李。
董竹君看到這樣的漢奸,專門坑害國人,心下又氣憤又厭惡,總是有那些貪生怕死的軟骨頭賣國求榮,看到國人不僅不思悔改,反而變本加厲。董竹君據理力爭,明言這些行李是日本人已經查看畫了圈,這個女漢奸就是窮追不舍。董竹君怕延誤上車,拿起一隻箱子就向著人群中衝過去,女漢奸追趕不及,就在她身後大聲亂罵。
到了南京已經是午夜,大家的錢已經快用完了,隻得找一家小旅館,董竹君因為穿得單薄,感冒發燒咳嗽起來,但是一顆心始終是寄托在回家的路上,她艱難地忍受著。車票難買,董竹君看到車站上饑寒交迫、哭聲連天的乘客遍地皆是,這幅慘狀,讓她想到了在馬尼拉時,有關戰爭中遇難者的所見所聞,不禁潸然淚下,戰爭給人類帶來無窮無盡的殘酷和災難。
在戰時想要買到一張車票是極其困難的事情,若不是董竹君有日本武官府給予辦理的出口簽證,她也不可能回到這裏。她內心裏根本不想用這張簽證,可是她不得不用,她必須要回去。
1945年2月1日,董竹君一行曆經千辛萬苦終於到達上海,這四十多天的回國路,若不是董竹君能屈能伸、堅韌聰慧,她又怎能九死一生歸來呢?
董竹君回憶這一路來的顛沛流離,麵對各種生死考驗,終於再一次站在上海灘上,很親切,又有一種說不出的感覺在醞釀,或喜或悲。董竹君從北站雇三輪車到家時,在凡爾登花園弄口,女兒國瑛已經在等候,母女相抱,悲喜交加,淚如雨下。
整頓生意場
董竹君回到上海,就想興辦瓷器廠,並且將所得奉獻給革命事業。她希望盡自己的綿薄之力,助革命早日成功,解放中國的土地,將底層的人民從水深火熱中救出來!這一路,九死一生,她也見證了戰爭給人民帶來的不可磨滅的災難。董竹君依靠著勇氣和智慧回到了故土,但那麼多的難民又有多少能像她這麼幸運?董竹君沉思,無奈地歎了一口氣,這條回家的希望之路,不知葬送了多少無辜之人。
得知董竹君回到上海,並且染病臥床之後,許多老職工含淚看望,他們記得這位老板的好,她的大度,她的善良,她對人的尊重,不僅讓他們在物質上大大改善,在精神上也給予了他們莫大的慰藉。董竹君感到欣慰,老百姓是最淳樸可愛的,誰對他們好,他們都不會忘記,在和這些老職工的交談過程中,董竹君了解到了這些年錦江的一些情況。
敵偽時期,錦江曾在董竹君的督辦下積攢了不少客源,因此在她逃亡海外時錦江的生意依舊興隆,每日賺錢不少。當初董竹君出國時把錦江交托給經理張進之管理,可當董竹君從馬尼拉九死一生回到上海時,她才發現她所托非人。張進之不但在錦江稱霸,還肆意想把錦江搞垮出賣,那些年錦江所賺的錢都流入他的私人口袋。店內員工苦不堪言,可是他們還是苦苦支撐著錦江,他們相信董竹君遲早會回來,錦江不單是他們工作的地方,還是一個大家庭。
董竹君一回來就拖著病體親手查看賬單,一看,真是大吃一驚,若不是她冒死回來,錦江二店遲早會被張進之賣掉。至此她也感謝那一路無怨無悔跟著她拚搏的員工,曾經的真心付出,他們終究是沒有辜負她,還是守著錦江直到她回來。不久之後董竹君病情稍有好轉,就立刻到錦江具體調查張進之這些年到底把錦江的錢私吞到了哪裏。果然,那些老職工所言不虛,張進之得知馬尼拉發生戰事並以為董竹君在馬尼拉無生還的可能,因此就徹底暴露出他本來的貪婪本性,他不但囤積居奇、貪汙、蓋洋房、買汽車、娶德國老婆、揮霍無度紙醉金迷,他還虐待職工,將董竹君要求的規矩忘得一幹二淨。
即使董竹君再怎麼氣憤,現已成為事實,當務之急她必須想辦法除去張進之,並且把他私吞的錢追回來。然而,有時候法律並不是萬能的,特別是在戰亂時期,她對張進之的德國老婆有所顧忌,如今錦江已衰落至極,況在戰亂時期也沒有什麼人能夠幫她主持公道。如果想要在敵偽勢力控製下的上海灘讓錦江恢複發展,首先她得用一些手段讓張進之吸取教訓。
董竹君決定解除張進之的所有職務,並且以堅決的態度追回賠償。張進之是董竹君一手提拔的人,他也知道董竹君並非尋常女性,隻得把揮霍未完的四畝地皮歸還錦江。
隻拿出了四畝地皮,雖然和他吞沒的款子相比九牛一毛。但董竹君隻能利用這些錢一解燃眉之急。緊接著,她動手開始整頓錦江,將店中的其他蠹蟲清除,提拔勤懇能幹的老職工,在她的帶領下,錦江再次恢複元氣。當時許多知情人士眼看著錦江幾番起落,甚是佩服董竹君的這番作為,偌大的錦江在董竹君的經營下,再次煥發出了活力。
1945年8月15日,第二次世界大戰終於結束。國瓊、國琇兩人就在這年年底從馬尼拉回到上海。一家人闊別已久,經曆世間變化起起落落,終於再次歡聚在了一起。董竹君這才從女兒的口中得知,在她離開馬尼拉的第二天,美軍就開始反攻,轟炸晝夜不停,雙方打得異常激烈。女兒們亦是經曆了災厄,在馬尼拉受苦受難,幾乎命在旦夕。董竹君聽她們哭訴所受的苦難,讓她揪心不已,說到危機之處,一家人抱在一起失聲痛哭。但,母女飽經生死憂患,一旦幸運重逢,這悲喜交集的心情又是難以形容的!
很多友人因為戰爭罹難,再沒有相聚的一天,夜深人靜的時候,董竹君總是會默默地想起他們,希望他們在天堂一切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