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今有英雄起巾幗(1 / 3)

《少年維特之煩惱》reference_book_ids\":[7267090248931216442,6915002082101562375]}]},\"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支持革命業

1935年,董竹君的創業如火如荼地進行,錦江生意蒸蒸日上,入了滬內上流人士和權貴軍政的視線,時下好評如潮,對董竹君讚揚有加。稱讚董竹君對錦江的管理、布置、員工的安排、福利等井然有度。走進錦江,猶如走過一處文化之地,走入其中的人也會被這種氣氛所感染。細細想來,一手打拚出錦江的董竹君又是有著何等的才幹。

女性創業,女性實業家,豈能再像先前那般用斜眼去看呢。從門縫裏麵看人,會把人看扁。董竹君邁出堅實的一大步,給無數女性開出一道先河,成為名副其實的女權先驅。

錦江雖有了一定的社會地位,但董竹君依舊很謹慎,這麼多年,風雨兼程所邁過的坎,讓她知曉世事難測,再多磨難都不可怕,同時更要不忘初心。

這一年秋天,錦江剛開門不久,董竹君收到了一封信件,出自於李堂萼,她想起一些往事。昔年剛到上海不久,遇到兩個知己,相談甚歡,並介紹她入黨,董竹君欣然應允,而李堂萼正是那時要去見的李先生。當時,出了變故遂才不了了之,鄭德音等被抓被害,董竹君無比痛心,如今見得故人信件,手中信件分外覺得沉重,又是惋惜,又是欣慰,持這封信來的乃是宋時輪。

董竹君吩咐員工,將其安排到了三樓二十一號房間,親自接待了他。宋時輪著中式灰色長衫,站在那裏等候。董竹君見到他,屏去左右。他見沒有旁人,便將信件遞上,董竹君拆開信件,方才了解這位此時的情況。

宋時輪那張古板的臉上還有點擔心,生怕出什麼變故。他見董竹君二話沒說拿著現款出來便暗自自責,不該這樣不信任董竹君。他接過現款,和董竹君深深地握了握手。董竹君對這位革命黨人很是敬重,也沒有搪塞,宋時輪望著眼前三十多歲的董竹君,風華絕代的她並不是一個花瓶,她有著男人也沒有的氣魄。

他們互道順利,握手而別,相別於江湖。

後來上海解放,宋時輪還親自來到錦江,與董竹君會晤,一起喝酒、吃飯、聊天,他情緒很激動,尤勝於久別重逢的親人。這一次宋時輪還送了董竹君一件禮物:一把日本上將的指揮刀,以示相互扶持。當時董竹君慷慨的捐助,宋時輪把這些錢財皆用在急需之處,除了些許路費,都用在建立遊擊隊的根據地上,可謂物盡其用。

“六十年前滬識荊,微薄奉贈奔前程。戎馬一生功卓絕,將勇風範啟後生。”宋時輪病逝時,董竹君前往悼念,作詩吟賦。這位偉大的革命人物解放後在滬病故,臨終前仍記得董竹君的雪中送炭之恩。他們的故事,也被後來的《革命史資料》所記載,乃是一段佳話。

錦江的服務員、侍者中也隱藏著革命黨人,董竹君細心安排,將他們隱藏保護起來。她並沒有刻意地尋找什麼隱秘之地,讓他們東躲西藏,而是反其道而行之,將他們暴露在陽光下。再隱秘的地方終究有被發現的時候,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世事沒有絕對,換而言之,誰會想到一個普通的服務人員會是那些革命英雄呢?

一如李亞群,他在1935年領導革命失敗後,來到上海並被董竹君救濟,成了一位低調處事的服務人員,鋒芒暗藏。這兩年董竹君一直在幫他找組織,終於在這一年,與張執一同誌一起去了延安,有了用武之身,可以繼續為國效力。

後來李亞群同誌在桂林告訴徐鳴同誌,上海董竹君是個了不起的人,她開設錦江,對同誌們很好,我們都很佩服她。因此,在必要的時候,錦江是他們的安身避難之所。

革命大業不僅是一代人的事,下一代人的培養尤其重要,他們是真正的接班人。董竹君一直接觸一些青年,用自己的理解給予他們政治思想上的啟發、誘導,並在經濟上給予幫助。其中四川人楊慧琳,常常接觸董竹君,董竹君經常鼓勵她、勸導她:婦女應該自強獨立,應該關注國家大事,巾幗不讓須眉,婦女並不是附庸,在關鍵時候也能頂半邊天。

楊慧琳從董竹君這裏懂得了很多革命道理,後來成為一名優秀敬業的革命青年,加入了中國共產黨,為國分憂解難。

董竹君開辦錦江,隻有兩個目的:培養子女,扶助革命。所以,每次發現革命黨人身陷困境,她都會伸出援手。

錦江由她經營,從一個默默無聞的小攤子,變成現在這樣名流出入的餐飲文化之地,而董竹君並沒有迷失。她的思路很清晰,方向很明確,幫助黨完成革命,挽救中國。

家是小家,國是大家,大家要亡,小家難存。這種最基本的家國觀念,董竹君內心一直明了。

抗戰前夕,郭沫若同誌從日本回國,住在上海高乃依路捷克人開的公寓。董竹君之前雖然沒有見過這位老先生,但對他的事跡耳熟能詳。她曾經讀過他翻譯的文藝書籍《少年維特之煩惱》,對這位老先生發自內心的敬重。

董竹君牽掛著老先生,他回國很多人都知道,眼下亂局已成,到處都是是非之地。她擔心有人會暗害郭沫若,憂慮著他的飲食安全,便每日三餐派錦江忠厚老實的店員鄧明山負責郭沫若的日常飲食。

郭沫若臨行前,感慨良多,他沒有想到在上海這個風雲變幻的地方能得到陌生人的全力相助。常人一飯一粥之恩尚且記得,何況是他。對於董竹君,他感到很感慨,也從中看到了國家的希望。於是郭老贈了一首詩給董竹君,以誌紀念。

詩雲:“患難一飯值千金,而今四海正陸沉。今有英雄起巾幗,‘娜拉’行蹤素所欽。”董竹君很是珍惜這首詩,心中想著老先生惦記之事,她知道革命大業未成,她應該與他們共同努力。她理解郭沫若的深意,她將為革命事業繼續奮鬥,永不卻步。

時隔十年,郭沫若回到上海時還特地去錦江飯店看望董竹君。他鼓勵董竹君,即使在國家艱難、寒暑相催的時候,作為一個中國人更要勇敢麵對,終有一日國家會富強起來。

1937年7月7日,抗日戰爭開始後,上海的局勢也迅速發生變化。繁華的上海灘陷入戰亂的畸形繁榮當中,市麵景象大變,稍稍不慎一些企業就會癱瘓。董竹君看著愈發複雜的社會環境,一方麵集中精力經營錦江,另一方麵積極參與革命地下工作。

革命軍隊堅持抗戰需要軍餉。麵對窘境,董竹君毫不猶豫地貢獻自己的力量。她迅速決斷,把在上海麥特赫斯脫路麗都花園內開設的“暑期錦江餐廳”的盈利所得全部捐獻。

董竹君雖然不能站到前線去支持革命,可是她以自己的能力在後方全力支持革命事業。她不知道自己還能避開禍端支持革命事業多久,她隻知道,隻要她還有能力的一天,她都不會放棄造福社會。

興女權運動

1937年上海“八一三”事變之後,革命刊物在上海如雨後春筍般發展起來。刊物種類繁多,內容緊跟時勢,進步知識分子家家必定擺放著這些進步刊物。董竹君家裏亦不例外,她除了自己看,還希望她的孩子多看看,有時還會分享給朋友。

不過,當年11月中國軍隊退出上海之後,這些書刊也開始轉移陣地。上海灘上的書報攤上再也難見那些時新的讀物,有的就是幾年前出版的雜誌,沒有新讀物對於愛好讀書的人來說是一件十分苦悶的事情。

在董竹君看來,社會上不僅不能缺乏進步書刊,並且不能缺少關於婦女獨立的書刊。幾千年來對婦女的束縛宛如三寸金蓮那般迂腐不堪,婦女想要獨立站起來,不單單要釋放天足,更要從思想上改變。為此,董竹君決定與《大公報》女記者蔣逸宵共同商量創辦《上海婦女》半月刊雜誌。

她想通過女性刊物喚醒女性的獨立自強之心,下定決心之後她立即著手開始辦理這一切。在當時的社會中,想要辦雜誌,按照慣例必須要有七位以上的發起人。因此,她對中共黨員薑平、進步女性許廣平、作家黃碧瑤等人發出邀請。

1938年4月,《上海婦女》雜誌成功在上海發行,對社會造成了很大的影響。這本雜誌由董竹君全權負責出資和對外事務,蔣逸宵任總編輯,薑平是副總編輯又是撰稿人,其餘同誌為該刊投稿人。

該雜誌的成功發行,在社會上引起了震動,婦女平等的問題一再提上議程,社會對婦女的看法有所改變。董竹君也知道,單單靠一本雜誌去改變社會對婦女的看法不是最有效的,最重要的還是讓女性覺醒,不再讓其成為家庭的附庸,在新思想的鼓動之下,逐漸自立自強起來。

20世紀30年代戰火紛飛之時,《上海婦女》在惡劣艱難的環境下麵對著重重壓力堅持下來,董竹君等創始人為此不懈地奮鬥,無論多麼困難,都覺得這是值得的。當時南京汪精衛政府和重慶國民黨政府都想收買這份雜誌,可為了雜誌的良好發展,董竹君一一婉拒。

可縱使董竹君等人如何辛苦掙持,《上海婦女》還是在40年代初被迫停刊。《上海婦女》一共發行了十八個月,這十八個月來該雜誌的工作人員花費了大量的心血出版了三十六期,一篇篇的文章都在呼籲著女權。即使該雜誌停刊了,受到該雜誌影響而獨立的婦女定然有千千萬,這就是董竹君認為值得做的事情。

後來,董竹君得知《上海婦女》這一刊物在解放後全部送去了全國婦女聯盟,可這其中卻發生了令人費解的事情,當時舉辦婦女運動時,有同誌卻認為《上海婦女》由許廣平任理事長、薑平負責主編,並且許廣平被捕後,《上海婦女》才辦不下去。如此看來,董竹君作為《上海婦女》的創始人這一事實卻被輕易抹掉了。

即使麵對這些不公平的事情,董竹君也未發半句怨言,這些事情在她的人生中不值一提。她始終沒有忘記的是曾經幫助過她的人,並且想把這份熱血道義傳承下去,不計回報,回饋社會!

董竹君除了創辦《上海婦女》之外,還給許廣平和楊寶琛操辦的《婦女知識》提供經費,不但如此,她還給上海的劇藝社和《救亡日報》提供經濟上的支持。在抗日戰爭期間,董竹君以錦江為平台,積極開展革命救國運動。

也就在抗日戰爭期間,錦江飯店和錦江茶室成了革命共產黨人和進步人士開會聯係的根據地。在此期間,在董竹君身邊發生了一些愉快有趣的事情。

當時夏衍同誌經常來錦江吃飯,董竹君特地為其準備好“特別間”和最可靠的服務員。後來,夏衍在作品《懶尋舊夢錄》中談及在錦江的一些事情,當時他記錄了郭沫若在十裏洋場和他一樣遇到了如“漂母”一般的董竹君。

在那個白色恐怖的日子裏,董竹君竭力為共產黨做地下工作,卻沒有想到這滴水之恩被他們還記著,著實令人感動。

錦江茶館有一個多年的免費客人叫李雲仙,他是負責上海區域的中共聯絡員。董竹君認識他的時候,他已體弱多病,可為人極其真誠。他擅長中醫,平日裏依靠一些門診費艱難地維持生活。

董竹君得知他年老了還堅持革命事業十分感動,於是經常在經濟上支持他。並且李雲仙的家離錦江茶室近,因此他的一日三餐也在那裏解決。有時候,董竹君一家有什麼病痛,李雲仙也會為她們看病。隻是可惜當董竹君流亡菲律賓期間,這位受人尊敬的老人已仙去。

董竹君在創辦錦江期間,她的每個孩子都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她們個個上進愛國,深受其母親影響。董竹君看著孩子個個上大學,深感欣慰,她認為年輕人是一個有創造力的群體,應該多給予幫助,並為其感到自豪。

董竹君的大女兒國瓊小時候跟著董竹君吃的苦可不少,曾在董竹君入獄的那段時間,為了養活三個妹妹,不得不停學去教琴賺取生活費,為此她深知因為貧困而停學的痛苦。後來,她也遇到了一個與她同命相憐的同學,那個同學因為交不出學費即將被迫停學,得知此事後,國瓊回去與董竹君說起此事並希望得到母親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