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知此事的董竹君,決定幫助這位可憐的學生。為了保護他的自尊心,她把錢放入信封悄然放到他的房架上,並且不曾署名。董竹君想幫助青年學生的事情不單隻有這一件,在抗戰初期,國瓊的同學就經常到董竹君家裏尋求幫助。
那年冬天,一個青年抱著小提琴到董竹君家裏,希望能把小提琴抵押給董竹君換六十元。可董竹君不但不要他的小提琴,還鼓勵他努力上進,將來報效國家。她知道,以她的實力即使能夠幫助幾人或幾百人,可若是社會製度不改變,就有千千萬萬的青年沒有出路,這也是她痛惜的。
董竹君希望自己能夠對青年人在政治上有所啟發,並在經濟上盡量幫助他們。當時她想,能幫助一個是一個吧,社會暫時如此,她能夠做的暫時隻有這些。當時讓她印象深刻的,就是她曾幫助過一位四川年輕人楊慧琳,當時楊慧琳正在上海讀中學,遵其父之命常到董竹君家裏做客,希望能得到她的指導。
楊慧琳從董竹君處學到了作為一個女子也要自立自強的道理,並且國家興亡匹夫有責,要時刻關心國家大事。後來,楊慧琳在董竹君的鼓勵之下參加進步學生組織的讀書會和抗日活動。
1935年夏,日本侵占華北,楊慧琳和進步青年學生組織了抗日宣傳活動,在這場聲勢浩大的抗日救亡活動中,董竹君不僅給予她經濟上的支持,在精神上更是給予鼓勵。
董竹君知道自己的幫助是渺小的,隻是給他們提供了一些免費餐飲和安全集合地!她要做的不單單是發展好錦江給革命事業提供支持,她還要學會偽裝,說到底,她也是一個艱辛苦楚的地下工作者!
在那麼多她曾經幫助過的人中,她最想也最願懷念的或許就數女作家白薇。白薇也是董竹君最為敬佩的一個女人,因為她是那麼堅韌、那麼忠誠。
抗日戰爭期間,白薇參與上海婦孺援綏募捐運動,那時她正疾病纏身,卻不顧病痛日夜為這個活動奔跑。即使她精疲力竭時,也要去參加慰問團,若不是董竹君趕上船去把她拉回來,或許她將會送命。
董竹君認識白薇之時,她已經身患重病。白薇是一個進步女作家,卻備受疾病的折磨,當她臥病在床卻缺少醫療費用時,國瓊在董竹君的囑咐下向社會大眾發動籌款,大家感動於白薇的事跡紛紛慷慨資助這位可憐又可敬的女作家。
董竹君與白薇的友誼真誠而長青。不但董竹君敬佩白薇,白薇亦是對董竹君讚賞有加。白薇不因他人的謠言而與董竹君絕交,她認為此生能與董竹君成為知己好友是她的幸運。
她說,董竹君是池中的蓮花,是易卜生筆下的“娜拉”,這個朋友值得深交。她知道董竹君的苦與不屈,董竹君不堪忍受封建家庭和夫權統治,帶著孩子再度衝出樊籠開創新的人生。這一路曆盡艱難險阻,她曾赤手空拳闖上海灘,曾遭遇雙親亡故的痛苦,還有孩子的教育問題,可她比誰都堅強。
如今,他們隻看見董竹君光鮮地出入錦江,卻不見當年她辛苦創業失敗的窘迫,也不見她入獄的貧困不堪,也不曾見她的孩子爭著吃一個大餅。
如今,她的孩子一個個上了大學,成功地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如今,她一如既往地救濟患難朋友,還積極做公益事業。這樣的一個女人,怎麼不值得深交?
白薇懂她,而她也懂白薇。同樣懷著堅強的革命信念,同樣不屈不撓的品質。一個如竹般堅韌,一個如其名一般潔白無瑕,都是值得敬佩的人。
淪陷上海灘
“八一三”戰事後,整個上海灘的秩序陷入混亂。各個方麵的勢力開始變動,有的勢力開始撤出上海,又有的入主上海灘,而想要在上海生存則更加艱難。
就連勢力遍布上海灘的幫會頭目杜月笙也離開上海前往香港發展,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杜月笙離開之後,上海灘在淪陷的敵偽時期出現了一個綽號為“杜月笙”的潘三省。
潘三省可不是什麼正派人物,他曾是北平驅逐的對象,後來憑著自身受到的西洋教育又懂英文而投靠敵偽,做了帝國主義的大漢奸。他趁著上海灘淪陷的時候,在上海靠著帝國主義的勢力辦內河招商局和賭場,靠著上海的金子交易所在上海辦足球比賽賺錢,他就這樣一步步地躋身上海灘,被稱為敵偽的“杜月笙”。
20世紀40年代初期,潘三省帶著日本人到錦江找董竹君。以他漢奸的身份去找董竹君,不外乎是想拉錦江的創始人入漢奸陣營,為敵國效力。麵對有備而來的潘三省,董竹君又該如何應對呢?
董竹君作為錦江二店的創始人,在上海灘有一定的身份地位,加之她曾經在日本求學過,懂日語,這些都是潘三省想拉攏她的原因。潘三省幾次三番地邀請董竹君在北四川路日本軍部開辦的虹口旅館內開設錦江分店,他巧言勸說若是董竹君能夠在那裏開設分店,不久之後定然能夠與日本人接觸,並且可以和日本人做內河運輸的生意,這可是一大商機。
她迫於潘三省的勢力,隻有想辦法迂回脫身,現在正是危急時刻,不但錦江不能倒,她也不能!
因此,對於潘三省的拉攏,她一方麵表現得很願意去開分店賺錢,另一方麵又采取拖延政策。開設分店,就算經濟上不是問題,還有飯店必不可少的廚師,董竹君就利用尋找名廚這個借口拖延時間。在此期間,董竹君打起十二分的精神,既要小心謹慎地防止潘三省識破她的計劃,還要教導錦江的員工小心地對待日本人和潘三省的親信。
幸好此事終於被董竹君推脫掉了,可當時上海灘的局勢非常危急,不僅僅是擺脫一個潘三省的拉攏那麼簡單。此事之後,他們雖然未能拉攏到董竹君入陣營,也沒有在明地裏殺害董竹君,隻是暗中的各種刁難不斷。
其實,他們的暗害是蓄謀已久的,早在董竹君創辦《上海婦女》雜誌的時候,敵偽就想收買這份雜誌,但董竹君千方百計不肯賣掉這意義非凡的心血。結果可想而知,敵偽則認為董竹君在政治上抗拒他們,並且事事不肯配合,就決定暗害她。
上海經過戰亂之後,昔日的繁華世界變成了一個恐怖的天地。也就在此時,董竹君連續接到恐嚇信,並且遭遇明目張膽的刺殺。那次她臥病在床,竟然有一個黑衣人以送禮的名義私自闖入其家,幸好她的女兒國瑛和保姆強勢地攔住並把他推出門,刺殺才沒有成功。
事後,大家一邊驚恐一邊商量對策,是走是留?
也在此時,國瓊在菲律賓受到冤屈的消息傳了回來,加上自己也麵臨著危險,於是董竹君決定離開上海前往菲律賓與國瓊相聚。
那是在1937年1月,國瓊在上海蘭心大戲院鋼琴演奏成功,正逢上了南洋僑胞慰問團去菲律賓募捐支援抗日前線的活動,而國瓊則應邀前往擔任該活動的音樂指揮。國瓊憑著一腔愛國情和傑出的音樂才能在該團指揮音樂成績卓著,可因她一身剛正地對團長作風提出意見,該團長羞憤之下向馬尼拉當局誣蔑國瓊是漢奸,並想將驅逐國瓊出境。
當時幸得莫領事太太證明了國瓊每日的行蹤,國瓊才不被驅逐出境。國瓊也如她母親一般有著自己的傲骨,她完成樂團的工作之後,辭去慰問團的指導職務,並決定在菲律賓音樂學院進修,又為了生活不得不出外任家庭鋼琴教師,一直以半工半讀的方式辛苦堅持著。
董竹君未料國瓊麵臨著這種困境,當下決定離開上海這惡劣的環境,在離開上海之前她迅速把錦江二店安排好,把三個女兒留在上海獨自一人前往菲律賓。
1940年冬,在漫天飛雪中,董竹君搭乘荷蘭渣華輪公司的輪船,啟程赴菲律賓馬尼拉。這不是她第一次去馬尼拉,十年前,她為了群益紗管廠的招商引資去過馬尼拉,時光匆匆,一晃都過了十年。
董竹君去菲律賓並非是出國散心,而是逃亡,心情是極其複雜的。這一路上,她遇見了許多不平等的事情,讓她再一度覺得,唯有國家富強起來,子民才能更加獨立,否則到了那裏,沒有錢就是要遭罪。
菲律賓地處亞熱帶,被稱為“千島之邦”,島嶼宛如翡翠般晶瑩剔透。對於外國人來說,這一切都是新奇的,可董竹君當時未有心情去欣賞,她迫切需要找到她的女兒國瓊。
董竹君到達馬尼拉的那天晚上,終於找到了國瓊所租的一間吊樓。國瓊獨自一人在異鄉求學,日子過得很是艱難,可她從不向母親訴苦,若不是她的同學把國瓊的事情說出來,董竹君也不知她的女兒竟忍受著這些委屈。國瓊在半工半讀期間,為了省錢住在一間潮濕的汽車間,若不是董竹君要來,她也不會特地租下這吊樓。
在菲律賓生活的國瓊,不再是上海錦江飯店的千金,若說她在錦江能過著精致的生活,那麼在菲律賓她就得自力更生。在當時滿是拜金主義的社會,自力更生的國瓊在他們眼裏就是一個貧困的人,加上聲譽被人惡意詆毀,日子過得更加艱難起來。
董竹君為了改善她的生活,當即把吊樓退了,並讓國瓊辭去一切家教和其他工作。董竹君做這些,不過是想讓國瓊能夠在菲律賓大學音樂學院深造,並且好好調理身體。自董竹君到來,再也沒有人敢說國瓊是一個窮光蛋了。有時候人總是要出一口氣,不為別的,就是要滅一滅那些拜金主義的威風,並給那些惡意陷害他人的人一個下馬威。
1941年,董竹君的女兒國琇決定放棄在瀘江大學的兩年學業,輾轉前往馬尼拉尋找她的母親和姐姐。國琇到達馬尼拉之後,住在董竹君為國瓊租的屋子裏,準備報考菲律賓大學音樂院的聲樂係。
董竹君在上海灘淪陷的時候前往菲律賓避難,並照顧在菲讀大學的兩個女兒。可是她還有兩個女兒在上海讀書,並且她唯一的兒子還在四川老家生活著,當然還有她的前夫夏之時。
夏之時是辛亥革命的元老,有過輝煌的戎馬歲月。後因失去兵權而喪失鬥誌,離婚之後他回到四川合江老家。賦閑的他,常以鑒賞書畫金石為樂。曾經的轟轟烈烈早已經過去,他也沒有勇氣再去見董竹君了。
如今,滄桑過後,他過著平凡賦閑的生活,而她卻在戰火紛飛中堅守初心。
流亡菲律賓
董竹君到了菲律賓才真切地知道華僑的不容易,身處異鄉的他們往往更加期待祖國能夠富強起來。而且海外華僑曆來為中國的強大大量獻出血汗錢,他們想為中國的自主獨立奉獻一份力量,可他們在海外所麵臨的各種壓迫和剝削讓人聞而痛惜。
她到馬尼拉租好屋子把兩個女兒安頓好之後,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就是為國瓊雪冤。她精心培育了那麼多年的女兒,定然不會被別人欺負去了。
抗日戰爭期間,馬尼拉僑胞決定為抗日前線籌募物資,眾人熱心地想通過舉辦音樂會籌募捐款,受邀的音樂人有國瓊以及當地著名的華僑黃女士參加該音樂會的演出節目。
在該演出中,國瓊擔任《匈牙利幻想曲》的鋼琴獨奏。最終,國瓊的演出轟動了馬尼拉,當地報紙對國瓊的演奏十分讚賞。
國瓊演奏的成功不但讓董竹君為其感到驕傲,她的成功也是當地僑胞的驕傲。此次演出對於國瓊來說,一洗過去慰問團團長對她的誹謗和誣蔑,也讓別人知道國瓊並非什麼漢奸,而是一個愛國藝術家。
國瓊雪恥之後,她們母女三人在異國他鄉見到了故人陳清泉先生,心情是愉快的。陳清泉是菲律賓華僑抗日戰爭後援會主席,董竹君到馬尼拉不久,他不顧路途遙遠特地趕來相見。
他鄉遇故知是人一生之中值得慶幸的事情,陳清泉來馬尼拉與董竹君交談了一個星期,他們談及國家,談及人生,談及過去與未來。陳清泉向董竹君表示,明年他將回國發展。
而董竹君則和陳清泉商議,她想在馬尼拉籌辦錦江分店,既能為革命工作多準備一個根據點,又能為孩子在菲律賓的發展提供經濟上的保障,何樂而不為。董竹君一行人積極宣傳,終於得到當地總統府人員中到過錦江的顧客和當地華僑的支持,並且難得的是當地移民局同意給錦江人的入境執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