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娜拉行蹤素可欽(1 / 3)

風雨創業路

董竹君處理好其父後事之後,拿著李嵩高義助的兩千元,幾番思量之下,這次創業她不能再失敗,無論社會環境如何,憑著她的才智與經驗,必須要闖出一片天地。之前在成都所開辦的織襪廠和黃包車公司因時勢的變化迫於無奈而關閉,之後來到上海創辦了群益廠,因天災人禍亦是關門停業。隻是這一次,縱使時局多麼艱難,別人能闖出新世界,她為何就不可?

抓住這個難得的機會,董竹君決定在上海灘開辦四川菜館。確定目標之後,她並不急於開業,而是先進行餐飲業的市場調研,無論是菜館位置還是菜式布局,她都進行了精心研究。

民國年間,上海灘的餐飲業早已經聞名整個中國,得到了上海各界人士以及外僑等的支持。然而,當時以廣東餐館聲譽最盛,廣式餐飲以其精致獨特的口感征服了人們的味蕾,除了廣東菜聞名之外,就數福建菜,當然四川菜也占有一席之地。

然而,無論是廣東菜,還是其他菜式,當時在經營管理方麵還是比較保守,餐館格調比較庸俗,且室內嘈雜,衛生條件較差。除了裝潢缺乏美感之外,菜肴的烹飪也是墨守成規。

廣東餐館雖豪華卻褪不去俗氣,而川菜則味道過於濃厚,麻辣稠重,盈利不多。董竹君想開辦川菜的決心很大且有信心做好,畢竟川菜不但曆史悠久且菜式多樣。

董竹君之所以要選擇開辦四川菜館,自然有她的道理。從日本回國之後,她在四川生活過一段時間,對四川的風俗人情或多或少都有所了解。四川為天府之國,物產豐富,民間百姓重視飲食。無論是正餐還是大街小巷的小吃零食都有它獨特的風味,川菜有酸、辣、麻、香、甜、苦、鹹七味之分,特色的烹飪技巧是曆代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

可根據董竹君作的市場調研發現,川菜雖然菜式品種繁多,且風格和風味亦不同,有其獨特之處。然而,川菜在上海灘沒有紅起來,或許並非人人都是“辣不怕”,川菜厚重的辣味終究是難以適應江浙滬百姓清淡的胃口。

董竹君想利用那兩千元開辦四川菜館,改善川菜的色香味和餐館的裝潢格調,若是成功了,定能讓川菜立足於上海餐飲市場,甚至向國外發展。她相信,川菜館的成功,不單單能解決孩子的教育問題,還能資助革命事業,她辦的菜館不單單是為了私利,還情牽國家利益。

理想和現實的差距不止一次打擊著董竹君,可她從未就此放棄。無論是婚姻的失敗,還是生離死別的摧殘,她都堅定地咬緊牙關往前走。

董竹君將所辦的四川菜館命名為錦江飯館,而“錦江”二字出自於唐代女校書薛濤之詩,“望江樓上望江流,人自望江江自流。人影不隨江水去,江聲不斷古今愁。”此詩中的“江”即為錦江,當時的成都又稱為錦城。董竹君的菜館以“錦江”命名,皆因“錦江”二字既詩意又出名,用作菜館名字定能招攬顧客,若是說到私人原因,或許是因為董竹君覺得薛濤和自己有種“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感覺。

錦江,錦江,她期望的不過是想發揚川菜特色,期望川菜的烹飪技術如四川錦緞那般著名,並隨著長江水遠播海外。

在錦江飯館還未開辦之前,有些朋友不止一次地帶著嘲笑的意味勸說她,說董竹君就是計劃太遠,店都還沒有開就有那麼多想法。又告誡她,做這些旅遊、餐飲、戲院等服務行業,若是沒有靠山是難以辦成的,入行之後,免不得要認流氓老大為兄弟,免不得要做許許多多身不由己的事情,這還是一個未知數。

就從裝潢布置飯館來說,當董竹君拿著錦江飯館特色的碗碟等瓷器樣品給好友們看時,他們竟然對她冷嘲熱諷。說這些東西,瓷白、質量也不錯,款式大方雅致,有點不像餐具。若是沒刻有“錦江”二字,三個月後倒閉了拿回家去用倒是不錯。又說若以竹葉為“店徽”倒很不錯,因為它與她名字中的“竹君”二字正好相映成趣。董竹君雖曆經患難,可她縱使有千萬般的不好,她始終無愧於他人。

做好菜館規劃之後,董竹君開始精選菜館的位置。她開辦餐館的資金僅有李嵩高義助的兩千元,必須精打細算。鬧中取靜是董竹君選擇位置的策略,董竹君想在市中心並且在交通便捷之地尋找房租便宜的地方租作餐館。

終於,董竹君在上海法租界大世界附近的華格臬路(今寧海西路)確定位置,這裏麵積寬闊,適合停留汽車,可以吸引社會上有地位的顧客。可是她的朋友卻勸阻她,這裏人煙稀少,哪裏適合做餐飲呢?那家名為“西蜀”的川菜館就是一個例子,生意慘淡遲早都會關閉。

然而董竹君力排眾議,就在“西蜀”川菜館隔壁租下房子作菜館。不是她沒有聽取好友的意見,而是她有她的經商之道,以她的經驗以及調查,她相信這是可行的。

確定飯館位置之後,董竹君開始籌備各個方麵的工作。從房屋的裝飾布置著手,物色物美價廉的裝飾品和招聘四川廚師。在這些準備工作中,李嵩高還給她介紹了兩位四川人擔任采購,其餘的掌勺師以及招待員由廚師幫忙招聘。

錦江飯館剛開始的時候,由於資金不是很充足,暫時以家庭形式的布局開設。當真有種麻雀雖小、五髒俱全的感覺。雖然剛開始起步是比較難的,但堅持下來的話又怎麼知道此事不能成功呢?

1935年3月15日,錦江飯館開業那一天,飯館內竟然座無虛席,為了滿足顧客的要求,唯有在店內過道添加座位。最為可喜的是,當時上海灘的大頭目杜月笙、黃金榮,以及一些軍政要人也來排隊吃飯。錦江日日飯菜飄香,車水馬龍,轟動了整個上海市。

或許就連董竹君也沒有預料到,錦江飯店的興盛,竟然讓華格臬路一帶地產漲價。房地商趁著這個機會把這一帶的店鋪租給其他人開辦餐館,這些餐館中就數川菜館子最多,分明就是追風。

當華格臬路由人煙稀少之地成為菜館之街時,帶動了這一帶的服務業,無論是夜間還是白晝都熱鬧非凡。可當這一切興盛起來,董竹君的朋友開始為錦江飯店的前途擔憂了。

然而在眾人擔憂的時候,董竹君認為這一帶的餐館多起來並非壞事,這樣就可以帶動就業率的增加。當然,並不是她不擔心錦江飯店的前途,而是她知道各家店鋪有其獨特的經營之道,同是做川菜,款式菜品也不盡同。況且董竹君注意的不是這一帶飯館的增加,而是市場情況,以及政治、經濟方麵的消息,這些與經商息息相關!

政治和經濟息息相關,若是經商不緊隨著政治策略的發展,那怎能更好地發展?除了這些,董竹君還根據社會風氣、習俗、氣候、節日等進行靈活經營。

正如董竹君預計那般,錦江的生意不但沒有衰落,反而日益興隆。由於當初所租的房子不夠寬闊,如今生意越發好起來,結果卻是位子不夠。每日,想要吃上錦江的飯菜,必須要排長長的隊。金錢就如同流水一般不進賬,確實可惜。但是董竹君認為擴張這事急不來,畢竟現在資金比較少,況且現在房租越來越高了,想租上房子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正當錦江在擴建的關頭上卡住時,錦江飯店遇上了貴人。這位貴人就是聞名上海灘的杜月笙,即使杜月笙再怎麼有權勢,他來錦江吃飯也要排隊。由於排隊時間太長,這位爺可是發火了,或許他幫助錦江擴建是為了方便自己吃飯,可這對於錦江的發展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轉折點。

董竹君得知杜月笙願意幫助她擴建錦江,一方麵是歡喜,可另一方麵還是擔憂。在上海灘這個風雲詭譎的環境裏,事無大小,哪裏能逃出杜月笙這些“幫會”的勢力呢?況且她孤身一人獨闖上海灘,即使有足夠的膽量,也需要圓滑的社交手段才能處理好這些錯綜複雜的社會關係。

杜月笙是近代上海青幫中最著名的人物之一,他一生叱吒風雲,闖得猛、玩得火、鬥得凶。董竹君雖識他不久,卻知道他是一個足智多謀、堅韌不屈、蠻橫霸道而不露聲色的人,更重要的是他不但出入黑白兩道,遊走於商界、軍界與政界,而且將手伸向金融、工業、新聞報業、教育等眾多領域。想到這裏,她不得不細細思量著到底要不要接受他的幫助,畢竟像杜月笙這樣的人還是少接觸為妙,然而,社會就是這樣,想要成事,又怎能避開身禍呢?

況且杜月笙是真心實意想幫助錦江,於是董竹君毅然地接受了杜月笙的幫助,以更好地促進錦江的發展。因此,錦江飯店在杜月笙的幫助下成功擴建,生意日益興隆。

柳暗與花明

錦江飯店創建之後,董竹君除了日夜操勞內外事務之外,還要承受身心的壓力。創業所必需的心理素質她有,可是事事所成遠沒有那麼簡單。縱使有千萬種艱難險阻,她也會盡力想辦法去一一克服。

錦江飯店從開業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曾曆經磨難,所幸的是這些波折並沒有讓董竹君再次創業失敗,而是讓錦江越發興旺。

錦江開業初期,營業執照辦理不到的問題一直困擾著董竹君一行人。無奈之下,董竹君唯有去求助律師劉良。劉良敬佩董竹君身為一介女流卻有如此獨立堅強的信念,遂竭力幫助她取得錦江的營業執照。

劉良設法托在法公審局當翻譯的唐相英去法公查局衛生處等地方才為董竹君取得執照,在當時的社會上,想要辦成一些難事,往往要依靠關係。一如劉良賣董竹君麵子,執照機關又賣劉良的麵子,錯綜複雜的社會關係令人啼笑皆非。

營業執照雖然拿到手裏,可是飯店內的矛盾也是一堆,真是令人焦頭爛額!錦江飯館營業之初,董竹君若不是親眼看見領班廚師帶頭貪汙浪費,她都不會相信,她辛辛苦苦經營的錦江竟然在短短的時間內就生了蠹蟲。

對於這些不守店規且屢教不改的員工,董竹君很是苦惱。一則若是把他們都辭掉,那麼他們將失去養家糊口的飯碗;二則若是讓這些危害錦江的蠹蟲繼續下去,錦江將倒閉。

董竹君是個怎麼樣的人呢?她的勇力與才智,除了先天生成之外,還有很大一部分受環境影響而成。她入過堂子,進過學堂,亦坐過牢房,還有多少事情能把她打敗呢?她的心早已經過千錘百煉。為了錦江,她不能因小失大。辭了他們,他們還能再找其他的工作。若是錦江倒閉了,那麼不單單是她一家人沒了生計,還有更多的員工失去飯碗,為此,她堅決把貪汙浪費的員工開除!

在工友劉青雲的幫助之下,董竹君決定先暗中招聘一批工作認真堅守店規的廚師。四天之後,她把那批貪汙浪費的廚師全部辭退。對於董竹君的做法,當時很多不知情的人等著看她的笑話,笑她畢竟是一個女人,做事恣意任性而為。

到第二天營業時間,並未如同大夥料想那般歇業緊急招聘廚師。那日清晨,董竹君迅速安排新的一批廚師去工作,做出來的菜反而更好。由此,他們不得不相信董竹君的辦事能力,她不單單是一個女子,還是商業奇人。

董竹君能夠及時地穩定錦江內部局麵,還得感謝工友劉青雲的鼎力相助。董竹君一直是一個知恩圖報的人,當然這裏的知恩圖報並不能扯上夏之時對她的恩,她離開夏家亦並非忘恩負義。縱使夏之時對她有再造之恩,可她作為他妻子的那些年,所付出的足以還清!直到劉青雲去世後,董竹君還照顧他的兒子劉忠海,幫他解決居住和工作等問題。

服務行業總免不了一些是非,對此董竹君一開始還是采取柔軟的態度,後來,她摸清了一些規律:對於一些惡霸,他們總是欺軟怕硬,對於他們往往需要采取強硬的態度,不能一味地退讓!

錦江飯店開辦之初,顧客在店內惹事的情況時有發生。一如,那個時候有幾個顧客在飯後要叫堂差和拉胡琴。對此,按照店內規矩是絕對不允許的。回想當初,董竹君年少在堂子裏麵,時常要出堂差賣唱,正所謂往事不堪回首。況且,董竹君所辦的錦江飯店,格調高雅,絕不允許製造嘈雜之音,這也是錦江的特色之一。

有時候工作人員以溫和的態度和他們解釋錦江的店規不許叫堂差和拉胡琴,然而顧客不肯接受並鬧事。董竹君看見這些情況,她知道若是不解決這些問題,錦江的發展將受到限製。既然溫和行不通,那麼她唯有以強硬的態度去拒絕。剛開始,顧客看見董竹君的態度強硬起來,竟起哄要去找杜月笙。

杜月笙鍾愛美食,又豈會因為這些小事而為難錦江?可想而知,這事已經被他按壓下去了,此後極少有顧客敢違反店規。

可是,還是有一些蠻橫的顧客敢違反店規,比如楊虎的保鏢和幫會頭子黃金榮的徒弟在錦江吃飯時,就想為所欲為。董竹君暗想,想在上海灘這個地方立足發展,單單靠一股腦的拚搏是不成的。若是一味地退讓,他們將得寸進尺,對於這些欺善怕惡的人,董竹君堅決不讓步。

楊虎在四川成都的時候已經認識董竹君,他敬佩她的為人,雖然他是夏之時的好友,他兒子安國曾拜夏之時為幹爸,因此與董竹君也是遠房親家的關係。當他得知自己的保鏢在錦江鬧事,當場將其責罰並給董竹君道歉。

在外界看來,錦江能夠順順利利地發展,大多賴於杜月笙和楊虎的庇護。然而,他們也應當看到董竹君的經商處事之道。麵對一些故意搗亂的惡霸,她往往以禮相待,並且好生招待他們,並不是董竹君多麼圓滑,而是她懂得利用心理戰對待一切人與事,這也是董竹君創業能夠成功的一大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