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她辛苦經營的時候,令她最無奈和感到遺憾的是,她沒有足夠的時間陪伴孩子。她的女兒在錦江創業之初還未成年,正是最需要母親陪伴的時候,可她卻為了錦江,狠下心把孩子放一邊。
這一路走來,太多的艱辛苦楚要獨自一人咽下。她是一個沒有雙親、沒有丈夫的人,可她不但要為孩子的教育和未來的發展創造條件,她還要協助革命事業。這些年,她想了很多,作為一個中國人,沒有什麼比想祖國變得獨立而強大起來更重要的事業了。
她堅信,隻要萬眾一心,中國必將能曆經劫難迎來萬物複蘇的春天。現在她能做的就是把錦江辦好,讓更多的人能夠從中受惠。特別是婦女,她主張的是女權,她要中國的婦女站起來,笑看天地!
在當時的上海灘,特別是服務行業女性很少。對此董竹君深感惋惜,社會就是不給女性獨立的機會,讓她更痛惜的是,一些服務行業招聘女性工作,隻是為了讓她們招攬顧客,這是對女性的不尊重,為此,她想改變這個局麵。
她要這個社會尊重女性,她要女性擁有職業,若是經濟獨立了,社會或許能對她們平等視之。因此,當錦江茶室開業時,她招聘了一批女服務員,教她們怎麼把工作做好以便能夠受到社會的尊重。
最重要的是,董竹君在思想上讓她們認識到,她們賺錢並不單單為了養家,還可以提高婦女在社會上的地位。經過董竹君培訓的女服務員,工作靈活周到,作風正派,她們能夠很快地融入工作中,與錦江的規章製度離不開,錦江是上海餐飲界著名的正規嚴格的企業,因此顧客也不敢為難這些女性服務員。
敵偽時期,其他餐飲店靠著女服務員賣弄風情招引顧客,錦江茶室依舊秉承著正派的作風,即使遭到排擠也未曾改變,這一切都受到了社會的好評,當時《大公報》還發表一篇名為《職業女子訪問》的文章來體現錦江茶室的女服務員。
董竹君所創辦的錦江二店,不單單是把它當作賺錢的企業來經營,更是把它當作高尚有意義的文化事業來發展,這就是董竹君與其他人經商的區別之處。她所創辦的錦江與社會脈搏息息相關,這正是她想要的。
1935年春,正是萬物複蘇、桃紅柳綠之時,錦江出現在風雲詭譎的上海灘。它的出現,它的日益興隆震驚了整個餐飲行業,同行的與之紛爭,不同行的也想拉攏讚助。
當時出現了這樣的一個場麵,在錦江附近如雨後春筍般出現了許多飯店,都以川菜為重。凡是能獲得重利的行業,背後的東家幾乎都不簡單。若沒有靠山,想在上海灘這個弱肉強食的地方生存下來,簡直是不可能的事情。若是說錦江沒有靠山,也不會有人相信,即使它有靠山,靠得最多的還是自身的經營發展。
更有趣的是,當錦江興隆的時候,國外竟然出現冒牌的錦江飯店。當年董竹君辦紗管廠的時候,想招商引資十分艱難,沒想到如今創辦錦江,許多人爭先恐後地與董竹君協商入股錦江並邀請她去國外開設錦江分店。這一切都受到利益的牽動,沒有利益牽製就沒有盟友。
為了錦江的發展,董竹君本想把錦江做大,甚至把分店設到各個國家,可是她更看重的是國內的革命工作,她的精力隻用在有意義的事情上。
董竹君是一個知恩圖報的人,當年初辦錦江時,難以解決擴張問題,幸得杜月笙的鼎力相助。在1937年,杜月笙想投資錦江,把錦江建成綜合性的娛樂場所,若是此事辦成,不但收益可觀,且有利於董竹君做地下工作,為此董竹君決定與杜月笙合作。遺憾的是商機被“七七事變”打亂,未能成功。
可以說,錦江的發展見證了社會的變遷。它的興與衰,都離不開時局的變換。錦江的許多擴張計劃都被戰亂打散未能成功,不僅僅隻有杜月笙的合作。當時,上海灘的頭牌廣式餐館“新雅”欲與錦江合並,因“八一三”事變的發生錦江未能承購“新雅”。
1941年,董竹君流亡菲律賓期間,當地華僑願讚助她開辦錦江分店,董竹君想著能夠為革命增多一個根據地也不錯,因此應承了下來。可當一切準備好之後,珍珠港事件爆發,辦分店的事情再一次被擱置。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董必武一行人邀請她去美國開設分店,可當時迫於回國的精力在於整頓分店就沒有前往美國。這些事情都成了錦江的憾事,可是對董竹君來說,每個時期都有她迫切需要先做的事情,所以她不曾後悔!
當錦江飯店的生意紅遍上海灘時,堅韌不拔的董竹君被人誇為“成功出走的娜拉”。她是中國最早的女企業家,她的不平凡得益於她的不甘平凡。在她身上看不到一般女性常有的狹隘之氣,她心胸開闊,寬宏大量,麵對現實的艱難困苦,她勇敢麵對,若不是有這些良好的心理素質,她也不可能成功創辦錦江。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這些年過去,夏之時依舊安身於那閉塞之地,可她已漂洋過海創造出人間的喜怒哀樂。
創業與社會互補,這是董竹君的一大觀念,她的創業不能離開社會,更要反饋給社會。她創辦實業,可以增加社會的就業率,特別是為婦女提供賺錢的機會。她不但自己要爭取女權,還要整個社會都重視女權。
冰心在玉壺
自董竹君創立錦江之後,全力以赴地為革命事業做地下工作。當時極少人知道董竹君是在為共產黨做事,一方麵她是安全的,不過想拉攏她入國民黨的也不在少數,因此她做事格外小心。
抗日戰爭期間,錦江的生意依舊興隆,也就在這個時候,南京政府的紅人鄭毓秀欲邀請董竹君加入國民黨。鄭毓秀當時任上海法政學院院長,名聲很紅。
董竹君極其不讚同鄭毓秀奢侈的日常生活,而且她們的政治立場不同,若是過多接觸必定會危及自己的人身安全。可鄭毓秀卻有意與董竹君結交,幾次三番暗示董竹君加入國民黨。對此,董竹君假裝對政治不感興趣,隻是一心想賺錢且投資孩子的教育。
鄭毓秀見她確實對政治沒有興趣,才放棄對董竹君的拉攏。其實,鄭毓秀能夠放過董竹君,隻不過是董竹君與她沒有利益衝突罷了,在這場較量之中,也展現了董竹君傑出的社交技能。
當時,除了鄭毓秀向董竹君示好之外,還有一個人叫張翼樞。他是法租界工部局董事、法國哈瓦斯通訊社上海分社負責人,來頭可是比鄭毓秀大得多了。而他示好董竹君的目的並不是邀請她加入國民黨,而是要董竹君做他的姨太太!
當年董竹君能夠成功在上海違規搭建天橋,明麵上是得益於杜月笙的幫助,可實際上杜月笙是求助於他,才得到法租界工部局董事的臨時會議的許可,給錦江發了臨時營業執照。
可董竹君與張翼樞未曾有交往,他為何會幫助她辦好錦江執照呢?這事終於在抗日戰爭爆發的時候揭曉,張翼樞為了達到目的終於說出了他的要求。
他知道,對於董竹君這般自立自強的美人,不能一味地使用柔軟的手段去討好她,必要時還是要采取強硬的手段,抓住她的軟肋,還愁她不入圈套?
當時,張翼樞邀董竹君相見,他們的第一次見麵是在上海局勢惡化之時。錦江與其他企業一樣麵臨著戰亂的危急,若沒有靠山很難在戰亂中生存下去。張翼樞給董竹君帶來了一個不好的消息就是杜月笙已經離開上海去了香港,除了帶來壞消息之外,他還表示,雖然杜月笙已經離開上海,但是此後關於錦江的一切事務,他願鼎力相助。
對於張翼樞公開的示好,董竹君又驚又憂,她沒有想到搭建天橋一事竟然惹禍上身。難道為了事業,她就要以身相許嗎?
她從來就不知張翼樞早已經對她衷情,她也不知道十年前她去杜月笙家應酬時,她的美貌與風度已經深深吸引了這個政界高官,她也不知道張翼樞一直處心積慮地引她入套。
張翼樞訴盡衷情之後,看著董竹君驚訝的神情,緊接著以錦江的發展相勸。若是他們能成為眷屬,董竹君的事業就能更上一層樓。與張翼樞結為眷屬?這是董竹君從未想過的事情,並且在她心裏麵是抗拒的。
且不說做他張翼樞的姨太太了,當年她在堂子裏麵與夏之時相愛,也不願做夏之時的姨太太,況且她和張翼樞絕無感情一說。可是,她知道張翼樞這個人不能得罪,若是得罪了他,不說錦江會出事,她也難逃劫難。
為了從此事脫身,董竹君絞盡腦汁想出一個既不得罪他又能夠脫身的辦法。張翼樞表示他尊重董竹君,了解到她獨自一人帶著孩子闖上海灘的辛苦。既然如此,董竹君表示願意跟張翼樞組成家庭,可是他必須與他的妻子離婚!
以張翼樞的身份地位根本不會與他的妻子離婚,為此他提出願意以自己的政治和經濟力量促進董竹君的事業發展為條件,可董竹君卻以自己的身世讓他動容。
張翼樞終究是放過了董竹君。若不是董竹君以溫和的手段與合情合理的條件讓他知難而退,這事又怎能了結?後來,她把這件事情告訴她的女兒,遇到事情不能逃避,唯有迎難而上,除此之外還要注意方法,若是方法不對,事情或許更加糟糕。
在創辦錦江期間,董竹君要麵對的事情遠不止這些,當時的社會都在看著從將軍府出走的娜拉,看著她是否能夠成功。夏之時遠在四川定然也知道他曾經的妻子,如今在上海灘闖出了一片天地,隻是董竹君現在已不需要他了,她想要的不過是他對她的肯定以及社會能夠改變對婦女的看法。
在當時的社會,在千千萬萬的男子當中,婦女卻占不了一席之地。在社會輿論之中,女人的能力遠不及男人,更不用說社會相信一個女人能夠在商業闖出一片天地了。
無論社會怎麼看,董竹君堅信,隻要肯去做,就一定會有結果。她不信這一路走來,曆經千辛萬苦之後還是一事無成,於是她艱苦創辦了錦江。錦江的興隆改變了社會的輿論,至少並不是所有的女人都不及男人,兩性之間的獨立平等是可以存在的。
一如當時上海滬江大學校長劉湛恩先生,對董竹君的滿口敬佩與稱讚。他認為董竹君是才能與智慧的女性代表,可未料到就那麼幾句讚揚卻引發了一起莫須有的誣蔑。
1938年,參政會第一屆第一次會議在漢口召開,參加者大部分是國民黨人,也有共產黨員、第三黨、青年黨、在野黨以及無黨派愛國人士。這事本與董竹君無多少關係,可她卻接到了劉湛恩夫人的邀請,董竹君得知她也是婦女界的進步人士,因此她回信表示願意參加此次會議,隻是因病未能前往。
可令董竹君沒有想到的是,劉湛恩先生的夫人竟然到處傳播,說董竹君與日本人有關係,且有賣國的嫌疑。對此誣蔑,董竹君又氣又笑,她一心想著救國,又怎會幫助日本人做事呢?
後來,她的友人勸慰她,因為劉校長對董竹君的行為人品極其讚賞,他的夫人肯定是因為妒忌才造謠打擊她。或許這些謠言對於其他人來說並無過多的影響,可對於董竹君來說,這是一個沉重的打擊,因為當時正值抗日戰爭,她做的是革命工作,想反抗的就是日本侵略者。
抗日戰爭開始之後,上海灘的局勢大變,總有些不良商家想乘機賺大錢。隨著戰亂的肆虐,曾經繁華的上海灘成為孤島。
單單從董竹君身邊說起,當時許多房東、律師、法官等相互勾結,企圖對房客實行敲詐賺取大錢。當時與錦江同樣聞名於上海灘的“新雅”廣式餐廳也被房東敲去了幾萬元,錦江的房東也想對錦江出手。董竹君無奈之下,托律師劉良去解決這個問題。如今麵臨著戰亂,錦江不能再無故失去元氣了。
劉良獨闖上海灘數年,早已經明了對方的把戲,準備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對付這些惡人,劉良故意以董竹君的身份嚇退他們。既然社會上的人都說杜月笙和楊虎是錦江的靠山,那麼劉良就把這些靠山一一搬出來,不夠再搬其他的靠山,真真假假唬住他們,還怕他們來敲詐!
並非董竹君想用這些伎倆,可是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這是最有效的方法。
1937年8月,日本帝國主義在發動盧溝橋事變之後,輾轉又把目標定在上海。由於戰亂,炸彈亂竄,上海大世界十字路口遭到了重創。
當時董竹君正在錦江飯店的廚房屋頂察看情況,炸彈從頭頂飛來,她雙手捧頭倒伏在天台上,那麼一瞬恍若失去了知覺,店內碗碟全碎一地。若不是炸彈偏了一點點,錦江將被炸為平地。
董竹君清點店內人數,稍稍安慰員工情緒之後,走出錦江看見外麵一片混亂。救護車川流不息,遇害的人血肉模糊,生死別離慘不忍睹。她看著這一切,這戰爭帶來的一切,她悲憤、無奈!若世上無戰爭,又何至於此。
但她依然相信國無長弱,中國終究會站起來,中國人也將站起來,頂天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