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娜拉行蹤素可欽(2 / 3)

可是與董竹君奮鬥在錦江一線的人都知道,錦江能在上海灘享有如此聲譽,絕大部分是靠錦江自身的努力。而錦江的領頭人董竹君靠著自身的經曆和才智促進錦江的發展,她的勇力與才智不是一日練成,昔日她學習了曆史唯物論和辯證唯物論,這對她分析事物和解決問題極其有幫助。

董竹君經商能夠如此成功,與她了解上海各個階層人士的心理、情勢等有關,正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可縱使董竹君如何能幹,在當時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製度之下,若她生為男人或許能創造更多有利的條件去辦事。

錦江的發展轟動了整個上海灘,在光鮮的門麵之內,董竹君和隊友們一直苦心經營。表麵上,錦江有杜月笙和楊虎等人的關照,可實際上董竹君從來不願刻意去依靠那些有權勢的人,更不用說仰人鼻息過活了。

在二三十年代的上海灘,一個以男人為中心的社會中,董竹君能夠突破封建束縛,靠自己的勇力創辦實業實屬不易。決定擴充錦江之後,董竹君孤注一擲地打出限期的空頭支票,待日後增加收入再進行兌現。

董竹君創業之初,根本就得不到銀行貸款的支持,如今為了擴張而開空頭支票,若是擴張之後生意虧本,錦江將失信關門。錦江擴充之後,增加了“錦江茶室”,生意日益興旺,事實證明董竹君的大膽預測是正確的,此後更得到了銀行的信用支持。

在擴充問題上,雖然解決了資金的問題,但董竹君為了錦江的後續發展,決定在錦江房屋的連接之間搭建天橋。可若是搭建天橋就算是違規建築,首先過不了法工部局的章程。

為了錦江的發展,董竹君決定先把天橋搭建,再去尋求杜月笙的幫助,雖然杜月笙當初支持她擴充錦江,可沒有說要幫她通過搭建天橋的事情。董竹君利用他愛麵子這一心理,巧妙地來一個先斬後奏。

杜月笙何許人也?他們一行人在上海灘闖天下,“信義”二字也是一大生存法則。董竹君此行果然得到了杜月笙的幫助和支持,很快法工部局召開了臨時董事會,發給錦江臨時特許營業執照。此事成功之後,董竹君為表謝意特地贈送兩桌酒席到杜月笙家中,能在上海灘得到貴人的幫助實屬不易,雖然他們隻是顧客關係。

飯店的擴充,使得錦江在上海灘餐飲界占得一席之地,當時社會輿論紛紛,認為董竹君是一個了不起的女強人。可事實之下,她隻是知道她想要什麼,並且知道該怎麼去獲得罷了。

後來,隨著錦江的發展,獲得了法租界工部局頒發的一張A字執照。餐飲界都以這張執照為榮,因為在那個時候,隻有潔淨可靠的餐館才能獲得這張執照,外國人往往是根據這張執照去用餐。可是,在董竹君看來,這事沒什麼光榮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人自己辦餐館還要得到帝國主義的證照是一種恥辱。

錦江雖然越來越興隆,可是董竹君的身體卻每況愈下。白天忙於錦江大小事務,夜晚在家還得照顧孩子,勞心費神至極,導致她患了胃潰瘍。在這個關鍵時刻,她不能倒下去,為了養病她輾轉遷居,並在不得已之下讓國瓊陪著她去日本醫治。

在國外治病期間,她還在籌劃著錦江的發展,但經醫治一個月還未見效,她便決定回國自行養病。回國之後,她減少操持,並非常注意飲食,再以藥物輔助,一年之後終於痊愈。

她知道自己不能病倒,若是她倒了,錦江怎麼辦,她的孩子又如何走下去?董竹君的一生很在意身體狀況,她能長壽的秘訣或許就在於此。

錦江正興隆

錦江成功擴張之後,又有一大問題擺在董竹君麵前,可這問題她樂於解決,那就是關於錦江室內室外大規模的裝潢。她更想借著錦江的特色裝潢展現中西結合的美,以此來影響時下的審美趨向。

錦江的生意如此興隆一方麵得益於川菜的改良,另一方麵或許就是錦江的特色環境。董竹君利用自己學到的知識經驗,對錦江的裝潢進行設計,從裝修到色彩格調都一一規劃好。她認為中西結合的美在於融合了中國傳統古典而精致的風格,兼加西方浪漫整潔的特色,從而創造出屬於錦江的特色風格。

值得一提的是,就連擴建房屋的天橋都被董竹君創造出了更多的價值。那就是她在天橋的通道和樓梯上下左右建造了十幾間雅閣,雅閣相互串通又互不相擾,形成安靜雅致的風格,十分受顧客的歡迎。

錦江室內多是仿古擺設,配上霓虹燈的浪漫照明,鮮花與西洋山水油畫相映成趣,顯得玲瓏精致。更難得的是,董竹君在錦江天頂建造五彩宮殿式的布局,中空懸掛月亮形燈飾,雅閣用花絮裝飾,魚缸在燈光下搖曳生輝,這個特色裝飾在那個時候是難得一見的,這也是錦江能獲勝的一大原因。

錦江的雅閣各具特色,但有一大間雅閣是特殊的,它的特殊性在於它具有革命性!

此間特殊的雅閣設在辦公室向右轉過道上,它和其他的房間相互隔離,並且設有專用電話,西式家具加上特色精致的點綴飾品,比其他雅閣都要舒適,且帶有神秘感,遂喚名為“特別間”。一般進這個房間吃飯應酬的人多是革命同誌或一些進步人士。一如著名大作家夏衍曾在錦江吃飯隻是簽名不付錢,這也是董竹君許可的事情。當初董竹君開設“特別間”是為了與革命同誌聯係,並為他們做掩護工作。她終於實現了為革命效力的願望,當初被拒入黨的失望早已消散,其實能不能入黨,她都會一如既往地堅守真理並全力以赴地去實踐。

錦江生意的興隆,總離不開其裝修設置結合了中外,特別是日本的特色風格,這與董竹君在日本生活那些年所學有關。

當年她從日本學成歸來,在夏家做當家之主,有著王熙鳳的精明能幹,又有平兒的溫婉,可一個封建大觀園終究是鎖不住她要求獨立的人格。如今獨闖上海灘,她就如同竹子般堅韌、高潔,最重要的還是能屈能伸、隨機應變,在適者生存的上海灘能占得一席之地就是最好的見證。

錦江除了在裝修布置上花心思外,還特別注重餐桌上的用具。錦江給人的印象第一或許就是“幹淨清新”四個字,就從吃飯的筷子來說,錦江的筷子以鬆木製成,外套紙套,裏麵有各種彩紙詩條,這些都是為了讓顧客餐前助興而備。甚至還在國內首創地使用一次性筷子,為了保證錦江的清潔,董竹君可謂費盡心思。

從外到裏,錦江都給顧客帶來不一樣的用餐體驗。之前海外華僑和外國旅客談到中國菜,一般都是稱讚廣東菜和福建菜,自錦江興隆之後,當他人提及中國菜時,才知道原來中國的飲食文化源遠流長,品種繁多。

董竹君監督錦江廚師改良出適合大眾享用的特色川菜,川菜自古講究色香味俱全,往往味道醇厚。經過改良加工的錦江川菜,更加重視菜式在色香味形之中的調和,講究精致,迎合南北口味。在這方麵,錦江是成功的,因為經過改良的川菜,吸引了廣大顧客。

她創辦了上海錦江飯店之後,南京及上海軍政要員也經常出沒於此,而卓別林訪問中國時,曾在錦江飯店品嚐香酥鴨子,這道菜盡顯出錦江菜式所具有的精致美妙之感,極其增強人的食欲,讓人覺得美麗,又帶著一種溫暖之感。

錦江的菜式多樣,也促進了菜價的分區。既有不計利潤、惠及平民顧客的成本菜,也有配置巧妙適時、精致周到的高價菜肴。錦江營業額與日俱增的原因是,董竹君懂得掌握顧客的心理,並且菜肴配置優特,清潔舒雅,怎會不得顧客光臨呢?

董竹君在錦江的發展上花費了很大的心思。無論是店內清潔,還是關於員工培訓、菜肴改良等,都要求達到最高的標準。

對於一家企業來說,處理好員工與上司、員工與員工、員工與顧客的關係真的很重要。錦江能立足於上海灘,甚至聞名中外,得益於錦江工作人員的同心協力。

董竹君在招聘錦江工作人員時,培訓的基本內容就是同事之間要相互團結、友好相處,最基本的職業道德就是對錦江的工作必須負責,個人品德一定要做到不抽煙、不賭博之類等。

錦江的客源能源源不斷地增加,與錦江服務員對顧客的態度有很大關係。服務員必備的職業技能不外乎是態度要和藹、有禮貌、有耐心,並且要做到忙而不亂,保持飯店的安靜舒適。可見,錦江的員工能如此盡心盡力為其工作,這其中也難離錦江的員工製度。

從錦江職工福利的安排,可以看出董竹君細膩的心思以及講究信用的品質。在開辦錦江之前,她曾到各大餐廳去調查,發現餐飲業員工的薪水不但低且不按時發放,這極其不利培養職工的自覺性和服務精神。她開辦錦江之後,決定規定薪金的發放時間是每月的十七號,不但薪水按時發放,且店內小費和年賞的發放也十分可觀。

董竹君所定的員工福利,不僅僅隻有這些,她還給員工免費提供製服,以及最基本的生活保障,極其關心員工的生活。

錦江從1935年到1951年,這十六年來始終按時發放員工的福利,絕不失信。守信,這是董竹君創業的一大守則,也是董竹君處理員工關係的一大法寶。在當時,整個餐飲行業都知道錦江員工工作認真,且店內紀律嚴謹,有條有理。

董竹君在忙於錦江業務期間也沒有放鬆對孩子的教育,當初她開辦錦江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為了給孩子創造出更好的條件去接受教育。她希望她的孩子為人做事要有責任心,處事光明磊落並且理智,不可片麵分析事物,做任何事情都該戒除任性。雖然她是錦江的創始人,可她從不讓孩子去錦江,平日裏不允許一些三教九流的人進家門,她是想讓孩子結交一些進步人士,避免沾染十裏洋場的惡習。

“未出土時已有節,及淩雲處尚虛心。”這或許是對董竹君最好的詮釋,自創業成功之後,她並不是過著閑適榮華的生活,而是日日守護著錦江,促進錦江日益強盛,並給孩子創造良好的發展條件。

貧困的家境,低微的出身,並未成為她背負一生的包袱。當她創業成功,成為商業女強人時,她讓自己的人生完美地轉身。轉身之後,她又帶著她的義務和責任,永不停止前進的步伐!

創業與社會

錦江飯店日益興隆,董竹君並未一心隻投入商業之中,恰恰相反,她之所以艱苦地創辦錦江,也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為了她的革命事業。

抗日戰爭前,中國共產黨黨員在上海並無舒適安全的聯係地點,且當時的上海灘並沒有給社會人士創造舒適談心的休閑之處,基於此,董竹君決定在上海法國公園附近租賃中國職業社的房屋創建錦江茶室,此茶室最主要的作用是為了給革命地下工作者作掩護。

1936年1月28日,錦江茶室在董竹君生日那一日正式開張。為了創建錦江茶室,董竹君可是花費了很大的人力物力,且費盡各種心思。

為茶室選定地址之後,董竹君邀請楊虎的太太田淑君投資一千元,計劃開辦一個能容二百多人的茶室。這個茶室上下午賣茶點,中午和晚上賣飯菜,這些就是茶館的第一特色。

關於錦江茶館的設計,董竹君按照自己的設想讓工程師規劃茶館,可工程師竟做不出來。無奈之下,董竹君唯有利用她在日本學到的一點知識,並自學設計,隨後親自監工,這才建成了別具一格的錦江茶室。

錦江茶室的布局很是值得一談:樸素雅觀的店門,氣勢雄偉的大廳,浪漫且清新的雅座,玫瑰紅沙發椅、五彩靠墊、暖氣,美感舒適且室內無一絲鬱悶之感,就像身處火車間,盡顯小巧玲瓏,又不失情調。

茶館開張之後,上海灘上的革命黨人和進步人士都喜歡在這裏集中商談國事,亦是上海名流愛去的地方。有些文人把這裏當作文藝界的“沙龍”和“工作室”。品茶看書,安靜寫文,好不愜意!

周到的服務,精致的菜點,這些就是董竹君所創建的錦江茶館,自開辦以來,每天都吸引著國內外名流的青睞。依靠著錦江,董竹君結交了更多的朋友,且通過它,她更加了解了社會各個階層,以及政治、經濟等各個方麵。

錦江茶室剛剛創建的時候,隻有一大間,隨著生意越來越好,在半年之後,董竹君擴充多間雅室並招聘多名工作人員。眼看著錦江茶室的生意越來越好,董竹君想乘機抓緊擴建,可1937年北平盧溝橋事變和上海“八一三”戰事爆發之後,董竹君根據社會境況的變遷,當即下令停止擴充錦江。

董竹君生性愛美且愛好藝術,她把她的品味愛好全然用在錦江二店的裝潢上。她的愛好是後天培養出來的,就如她愛幹淨清潔,這與小時候母親對她的影響有關,後來在日本生活的那段日子把“幹淨整潔”這個概念深入她的內心和行動,此後不管日子過得怎樣,她始終堅持這一習慣。

她更是明白,錦江若是沒有特色,很難在上海灘立足。為了錦江的穩定發展,她費盡心思創造出各種有利的條件。即使她奮不顧身地拚搏,但也並非萬事都順心順意。為了辦好錦江,她日日忙,從未停歇,無論大事小事,她都事必躬親,因為錦江是她唯一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