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輯 顏氏家訓(選句)(1)(2 / 3)

【注釋】

①驕慢:驕縱怠慢。

②日隆:日勝一日。

③逮:及、到。

【譯文】

子女驕橫傲慢的習氣已經養成了才去製止,把子女鞭抽棍打,死也樹立不起威信。對子女火氣一天天增加,招致子女的怨恨,等到子女長大成人,終究是道德敗壞。

【曆史故事】

慈母多敗兒

俗話說,“嚴父出孝子,慈母多敗兒”。大家對這個俗語可謂是耳熟能詳,古往今來,“慈母多敗兒”的例子有很多,有一個比較簡單而又很具代表性的古代故事最能詮釋這一事實。

話說很久很久以前,有兩個人相處得特別好,彼此很了解,很信任。

兩個人的關係不一般,可以稱得上是金蘭之交。他們也像《三國演義》裏劉備、關羽和張飛三人桃園三結義一樣,結拜為兄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

後來,兩人各自成家並且各自喜得一子,巧的是,兩人生的兒子正好是同年同月同日生。這對他們來說,真是千載難逢的大喜事。

古時候科學不發達,人們都比較迷信。有一天,來了個算命先生。兩家人都想知道孩子的未來,就請算命先生分別為兩個孩子算一卦。

算命先生推算了一下,說這兩個孩子,一個是狀元命,將來必定大富大貴;一個孩子是乞丐命,將來一定沿街乞討。

兩個孩子,兩種截然不同的命運。那個被算作狀元命的孩子母親,心裏樂開了花,從此以後把孩子捧在手心,時時刻刻想著自己的孩子是富貴之人,不能受任何苦累,對孩子格外愛護,不讓他做一點苦差事,就連讀書都不作嚴格要求,孩子的日子過得就像皇上那般舒服。

結果,這個原本有狀元命的孩子就像溫室裏的花朵兒一樣,不僅經不起半點風吹雨打,而且性情非常乖張跋扈,常常對父母出言不遜,把一切都看成是自己應得的。

他的母親也逐漸發覺自己的教育出了問題,但是等到他的母親覺察出問題的嚴重性,再想好好教育孩子,已經晚了。怎麼罵、怎麼打都不奏效,最後隻能聽之任之。

那個被算作乞丐命的孩子母親,聽到算命先生說自己的兒子將來會成為乞丐,很痛心。但是她痛定思痛,決心好好培養孩子,生怕算命先生的預言成真。所以,這位母親一直相當嚴厲地教導孩子,教他待人接物,教他為人處世,教他養成吃苦耐勞的習慣,使孩子變得非常堅強,就如那戶外野草般風吹不倒。

故事的結局不言自明。最後,被算作有狀元命的孩子變成了乞丐,命中注定是乞丐的孩子,卻成了狀元。

簡則慈孝不接,狎則怠慢①生焉。

【注釋】

①怠慢:懈怠姑息。

【譯文】

過於簡單怠慢,就難以做到父慈子孝;而過於親昵,就會產生懈怠姑息的心理。

【曆史故事】

特殊的獎賞

嶽飛是我們的民族英雄,他的母親小時候就在他背上刺上“精忠報國”四個大字,希望他長大了報效國家。

嶽飛果然沒有辜負母親的期望,成為一員虎將。正可謂:將門虎子!

嶽飛不僅自己是員虎將,他的幾個兒子也個個英武。紹興七年,嶽飛在郾城大戰金兵前夕派長子嶽雲喬扮金兵深入敵後,偵探敵人軍事部署。

嶽雲智勇雙全、身手敏捷,不僅如期完成任務,而且還抓獲一名俘虜,被大將張憲評為二等功。

因為有嶽雲事先偵察到的敵軍情報,所以,郾城一戰大獲全勝,嚴重挫傷了金人南侵的狂妄野心。

收到捷報後,朝廷大喜。半個月後,皇上下詔嘉獎立功將士。嶽飛在三軍受獎大會上宣讀立功名單,一百五十名將士領了獎,卻沒念到嶽雲的名字。

嘉獎結束後,大將張憲拿著立功花名冊讓嶽飛看,提出嶽雲立有二等功,要求嶽飛對嶽雲補獎。嶽飛笑著說:“我怎麼能把將士們的功績漏掉呢?嶽雲的功勞我當然也沒忘掉,請轉告他,明天讓他單獨前來領賞。”

第二天,張憲領著嶽雲到大帳前拜見嶽飛。嶽飛二話沒說,將事先寫好的一句話交給嶽雲。嶽雲接過字條一看,隻見字條上邊寫道:“自取獎賞。”

嶽雲拿著字條,看著上麵“自取獎賞”四個字,左顧右看,見元帥帳裏除了兩把椅子,一張桌子和文房四寶外,並沒有什麼獎賞啊!他遲疑了一會兒問道:“父帥,不知孩兒的獎賞在哪裏?”

嶽飛脫去上衣,指著自己的後背說:“你把背上的四個字描下來。”

嶽雲拿過筆和紙,把父親背上的“精忠報國”四個字描了下來。這時,嶽飛才語重心長地說:“為父參軍時,問你祖母有何教訓,你祖母在我背上刺下‘精忠報國’四字,這些年,我一直嚴遵訓教,別無他求。你在軍中立功,本當授獎,且知黃金有價,抗金報國是無價的啊!”

聽了父親的教誨,嶽雲會心地點頭讚是,躬身下跪說:“嚴遵父訓,奮起抗金,精忠報國。”

嶽飛教子的經過深深感動了一旁的張憲,此事傳開後,三軍將士都效法嶽飛父子“精忠報國,不為名祿”的高尚品德。

【知識點小鏈接】

精忠報國

嶽飛出仕之前,其母在其背上刺上“精忠報國”四字,以期嶽飛日後能夠為國竭盡忠誠。這是中國最著名的曆史典故之一,常用以教育、激發青少年的愛國主義精神。精忠報國也是對嶽飛的高度評價。

人之愛子,罕亦能均①;自古及今,此弊②多矣。

【注釋】

①均:同樣。此處有一視同仁之意。

②弊:弊端。

【譯文】

人都疼愛自己的孩子,但很少能夠做到平等對待。從古至今,由偏愛造成的弊端太多了。

【曆史故事】

鄭伯克段於鄢

公元前770年,鄭國第二代國君鄭武公繼位,娶了申國國君的女兒武薑為妻,武薑生了兩個兒子,大兒子莊公和小兒子共叔段。

武薑給莊公取名為“寤生”,因為武薑在生莊公時難產,險些丟了性命。因此,武薑非常討厭莊公而偏愛次子共叔段。她一直慫恿鄭武公立共叔段為太子,但武公一直都不同意,武薑對莊公更是恨之入骨。

公元前743年,武公逝世,皇位傳給寤生,史稱鄭莊公。武薑趁莊公掌權初期根基不穩,便挑唆共叔段接二連三地挑戰莊公的權威。

鄭莊公從小就知道母親非常厭惡自己,也知道母親最不想他繼位,所以心裏一直都對母親和弟弟有所警惕,但他很有涵養也很有謀略,不動聲色。

武薑請求莊公把富饒的京地分封給共叔段,莊公同意了,共叔段也因此被稱為京城太叔。依仗著母親的疼愛,共叔段從小就沒把哥哥放在眼裏。到京地後就開始招攬人馬,製造武器,積蓄力量,時刻準備找時機弑兄奪位。

大夫祭仲知道這事後趕緊進宮勸莊公要加倍小心,莊公無奈地歎息道:“母親要這麼做,我怎能不聽從啊!”

祭仲提議將共叔段換到一個容易控製的地方,因為京邑的麵積和勢力都很大,造反比較容易。莊公聽了祭仲的建議,擺擺手說:“多行不義必自斃!我現在無法下手除掉他,但如果他不仁義的事情做多了,必定會自取滅亡的!我們姑且等等看吧。”

沒過多久,共叔段又強製西邊和北邊的城邑聽命於他。後來貪婪的共叔段將自己的領地一擴再擴,又把一些本來屬於雙方共管的邊邑收為己有。

鄭莊公對弟弟共叔段一忍再忍,難道隻是因為他和自己是一母同胞嗎?並不是這樣的。一國之君不好做,莊公不能輕易將自己的喜怒表現出來。再說共叔段畢竟是國王的弟弟,如果僅憑他那一點點不合規矩的行為就對他加以懲處,就有悖孝悌之禮,遭人非議。鄭莊公隻能耐心等待,等著共叔段悖逆的行為達到頂峰。

公元前722年,共叔段已經做好充分準備,隨時都可以偷襲鄭國國都。

心愛的小兒子要造反,一直偏愛小兒子的母親武薑當然要支持,她早已預備好給共叔段開城門,裏應外合,殺鄭莊公個措手不及。

深謀遠慮的鄭莊公也做好了應戰的準備,他想方設法得知共叔段行動的日期,立即召見心腹大臣說:“現在可以動手了!”

當共叔段率兵出發趕往國都時,鄭莊公派遣的心腹大臣率兩百騎襲擊了共叔段的領地京邑。京邑的百姓紛紛背叛共叔段,共叔段無處立足,無奈之下隻好逃到了鄢地。在鄢地,共叔段沒有勢力,麵對莊公的緊追不舍,他自殺身亡。

平定了母親和弟弟一手策劃的叛亂後,鄭莊公回到國內將勾結共叔段密謀篡位的母親武薑軟禁起來,徹底解決了內亂。

兄弟者,分形連氣①之人也。

【注釋】

①連氣:又稱“同氣”。指兄弟同為父母所生,氣息相同相連。

【譯文】

所謂兄弟,就是形體雖分而血脈相通的人。

【曆史故事】

一株死而複活的紫荊樹

古時候有一戶姓田的人家,父母去世早,留下兄弟三人相依為命。三兄弟相親相愛共同生活,大哥、二哥娶妻生子都沒有分家,田大嫂、田二嫂兩個妯娌在一起相處和睦。三兄弟中最小的弟弟長大娶妻,人稱田三嫂。

大嫂和二嫂都很賢惠,唯獨田三嫂,仗著自己有些嫁妝,便不想和夫家人在一個鍋裏吃飯,想單獨過自己的小日子。有了這個想法後,她就日夜慫恿丈夫,說家裏的錢庫田產,都是伯伯們掌管,收入支出,全不知道,都是伯伯們說了算。如果伯伯們用一說十,用十說百,我們也不知道。天下無不散之宴席,等到家道敗落散場的時候,人家伯伯們腰包裏鼓鼓的,我們最小的什麼也沒有,就等著受苦吧。還不如現在就將家產分作三份,大家各過各的,各自去經營,這樣倒是非常好。

田三一而再地被老婆的話蠱惑,認為有道理,就請親戚對哥哥們說分家的事。田大、田二起初不願意分家,但是被田三夫婦連連催逼,隻好答應分家。

老大把所有房產錢穀之類的家產分為三份,分毫不多,分毫不少。分到最後,隻剩下庭院前的一棵大紫荊樹。這棵大紫荊樹是祖先傳下來的,多年來一直長在庭院裏,極其茂盛。如今,兄弟三人要分家,隻好把這棵樹鋸了,也分成三份。

頭一天晚上,三兄弟說好了等第二天早上大家一起把大紫荊樹砍了分掉。到了第二天,田大叫上兩個兄弟一同去砍樹。到了樹旁邊,沒想到枝繁葉茂的大樹不知為什麼,一夜之間全枯萎了。田大用手一推,樹幹立刻倒了,露出樹根和還有生命的樹芽。

看到這種情景,田大對著紫荊樹大哭起來。其他兩個兄弟見哥哥哭成這樣,不解地說:“為一棵樹大哥哭成這樣,值得嗎?”

田大說:“你們哪裏知道我的心!我哭的並不是這棵樹,而是想到我們兄弟三人,同父同母,就像這大樹一樣,枝枝葉葉,連根而生,分開不得。根生本,本生枝,枝生葉,才能有榮盛。昨天我們商議將此樹分為三截,樹不忍活活分離,一夜間自己枯死。我兄弟三人若分離了,也會如同這棵樹一樣枯死,哪裏還有榮盛之日?我是為這個而悲傷的。”

田二、田三聽哥哥這樣說,也被哥哥的摯情感動,他們流著淚說:“難道人不如樹嗎?”

想到這裏,兄弟三人抱成一團,痛哭不已,大家情願依舊合居。三個妻子聽到哭聲,出來看看,知道他們三兄弟痛哭是因為不忍分離。大嫂、二嫂當即表示還願意居住一起,唯有三嫂還是不願意,口出怨言。

看到妻子如此固執,田三要將妻子逐出家門,兩個哥哥再三勸阻。三嫂也終於被他們的兄弟深情感動,不再提分家的事。

讓人驚奇的是,自從兄弟們決定不再分家,過了一些日子,這棵紫荊樹又慢慢恢複了生機,不僅重新活了過來,而且比以前更加茂盛。

譬猶居室,一穴①則塞之,一隙②則塗之,則無頹毀之慮。

【注釋】

①穴:洞穴。

②隙:縫隙。

【譯文】

就像一間居室,有一個洞就立刻堵上,有一條縫隙就馬上塗蓋,就不可能有倒塌的憂慮了。

【曆史故事】

亡羊補牢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個冬天的晚上,月黑風高,伸手不見五指。凜冽的寒風一陣緊過一陣,刮著破爛的窗欞發出嗚嗚的怪聲。天氣寒冷,張家莊的人們吃過晚飯都早早地躲進了被窩。

就在天寒地凍的曠野上,一頭饑腸轆轆的狼拖著疲倦的步子,一步一步向張家莊挨過來。它已經好幾天沒有捕捉到獵物了,今晚它一定要吃飽肚子。當張家莊的燈火漸漸熄滅之後,乘著夜色,它決定來碰碰運氣。它在張家莊轉了一圈之後,發現家家的羊圈都紮得很牢,根本無從下嘴。這隻餓狼很沮喪。正在它感到沮喪的時候,忽然眼前一亮,發現有一家的羊圈居然爛了個大窟窿,餓狼心中一陣狂喜,真是天賜良機呀!

一群羊正甜甜地在破了大洞的羊圈裏酣睡著,這頭餓狼忍不住咽了一下口水,它毫不費力地就鑽進了羊圈。羊圈裏酣睡的羊冷不丁被一股寒氣驚醒,一睜眼猛然看到眼前這個伸著血紅舌頭的惡狼,嚇得魂飛魄散,瑟縮著身體擠作一團,連叫聲也變得哆哆嗦嗦。最倒黴的是外邊的那隻羊,它甚至還沒來得及叫上一聲,就被這頭惡狼咬斷喉嚨拖走了。

第二天天剛亮,張三便起床去看看自己的那些羊,看看它們是否平安無事。他剛走到羊圈就傻眼了。羊圈裏流了一攤鮮血,一隻膘肥體壯的羊羔早已沒有了去向。

羊就是張三的命根子,他就指望著把這群羊養大了賣個好價錢貼補家用,現在竟然白白損失了一隻羊。張三氣得捶胸頓足,但不管他怎麼生氣,羊已經沒了。不一會兒,街坊也都起床了,他們紛紛圍過來關切地詢問張三發生了什麼事。

有個叫張旺的老人背著手圍著羊圈轉了一圈,發現羊圈上的那個大窟窿。張旺連忙把張三拉到羊圈上的那個大窟窿前,叫張三趕緊想想辦法把羊圈補好。

張三不聽老人的話,撓撓自己的後腦勺說:“唉!羊都丟了,我還修它個破羊圈幹嗎呀?”見張三很固執,眾人無語,紛紛散去,張三也沒有再理會那個大窟窿,繼續回家睡大覺。

又過了一個無星無月的夜晚,天剛破曉,張三揉揉惺忪的睡眼,走到羊圈跟前,隻見羊圈裏又是一片狼藉,又一隻羊消失得無影無蹤,再看看其他羊,眼睛裏滿是哀怨和驚慌。見此情景,張三一屁股蹲坐在地上,後悔沒有聽張旺老人和鄉親們的話。

損失了第二隻羊才讓他醒悟過來:如果第一隻羊沒了的時候就把羊圈紮好,第二隻羊就不會丟。如果還不把羊圈修好,他的羊會一直丟下去。

想到這,他二話不說,趕緊找來幾根粗壯的木棒,“乒乒乓乓”,一陣忙活,那個羊圈上的窟窿很快就被他給修好了。

從此以後,張三的羊就再也沒有丟過。

凡庸①之性②,後夫多寵前夫之孤,後妻必虐前妻之子。

【注釋】

①庸:此處指平常人或普通人。

②性:習性,品性。

【譯文】

常人的秉性,後夫大多寵愛前夫留下的孩子,後妻則必定虐待前妻丟下的骨肉。

【曆史故事】

蘆衣順母

閔損是《二十四孝》裏記載的一個賢德之士。他生在春秋時期,魯國人。閔損幼時喪母,失去了慈母之愛,童年的閔損生活很孤苦。

他的父親閔公後來給閔損找了個繼母,閔損的生活才算有了改變。剛開始,繼母沒有生孩子,待閔損還算不錯。等到她自己生了兒子後,情形就逐漸改變。她便隻疼愛自己所生的骨肉,開始冷落閔損,並處處看閔損不順眼。

父親在家時,繼母對閔損還算不錯,等父親離開家後,母親對閔損便不再有什麼溫暖,不但讓他照看弟弟,而且把家中所有的髒活兒累活兒全交給他幹。

飽受苦難的孩子懂事都很早,九歲的閔損像個小大人,不但樂意去幹家中一切髒苦累活兒,而且從無怨言。對待繼母的打罵也都是逆來順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