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輯 顏氏家訓(選句)(1)(1 / 3)

《三國演義》reference_book_ids\":[7023706537877064711,7257453146853608507,6890728370670144526,7078184356296002568,7229640720594766906,7233628637570796605,6838936284967209991,7220732984595319869]}]},\"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夫聖賢之書,教人誠孝①,慎言檢跡②,立身揚名。

【注釋】

①誠孝:即忠孝。作者因避隋文帝父楊忠名諱,而改“忠”為“誠”。

②檢跡:檢點行為。

【譯文】

古代聖賢著書立說,主要目的是教育人們要忠誠孝順,不隨便說話,行為要端莊穩重,創立宏偉大業,成就一世英名。

【曆史故事】

張騫千古留美名

漢代有一個傑出的外交家、旅行家、探險家名叫張騫。漢武帝劉徹即位時,張騫隻是個很普通的官吏。但他在汗牛充棟的聖賢書的教導下,立下了創立宏偉大業、成就一世英名的人生誌向。

史書記載,張騫是個心胸開闊的人,具有堅韌不拔、信義待人的優良品質。匈奴冒頓單於趁著楚漢戰爭的空隙,建立起統一的奴隸主政權和強大的軍事機器,控製了中國東北部、北部和西部廣大地區。西漢初年,匈奴冒頓單於征服西域,設僮仆都尉,向各國征收繁重的賦稅。

西漢王朝的統治者在征戰匈奴的過程中,逐漸認識到西域的重要性。

漢武帝即位後,從投降過來的匈奴人口中得知西遷的大月氏有報匈奴世仇之意,但苦於無人相助。

智勇雙全的漢武帝想,根據地理位置,漢朝如果能跟大月氏聯合,切斷匈奴跟西域各國的聯係,就等於切斷了匈奴的右胳膊。想到這裏,漢武帝決定聯合大月氏,實現“斷匈右臂”的戰略。

去大月氏,這在當時不是件容易的事。因為當時誰也不知道大月氏在哪兒,也不知道有多遠,去了能不能完成任務,能不能活著回來,都是未知數。要擔負這個任務,必須有很大的勇氣。

漢武帝下了一道詔書,征求智勇雙全的人出使西域,到大月氏做聯絡工作。

想建立功業的人很多,都想應征,但思前慮後,終於覺得出使西域這件事太艱難、太凶險,便紛紛退縮了。當時的張騫隻是普通官吏,是個年輕的郎中,他覺得這件事意義非同小可,為了國家利益值得一去。

於是他首先應征。有他做楷模,在他的感召下,其他有誌於此的人也紛紛應征,最後,有一百名勇士加入了出使西域的隊伍,其中還有一個在長安的匈奴族人,名叫堂邑父,他也願意跟張騫一塊兒去找月氏國。

公元前138年,出使西域的人馬最終確定,張騫帶著一百多個人從京城出發,開啟了艱苦卓絕的尋找大月氏之路。

要到達大月氏,必須經過匈奴的領地。張騫他們一隊人晝伏夜出,小心翼翼地走了幾天,還是沒能躲過匈奴人,被匈奴兵發現了。匈奴兵將他們團團圍住,一百多人全都做了俘虜。

所幸匈奴人並沒有殺他們,而是將他們帶回營地,分散開來看管。張騫身邊隻有匈奴本族人堂邑父。在匈奴領地,他們一住就是十多年。這十多年間,無論吃什麼樣的苦,受什麼樣的罪,張騫他們始終沒有忘記肩上的重任。

匈奴人就這樣一直拘押著張騫他們,最開始的時候看管很嚴,日子久了,管得就不那麼嚴了。看到這種情形,重任在身的張騫跟堂邑父商量,決定伺機出逃。終於有一天,他們尋到一個好時機,趁著匈奴人不防備,騎上兩匹快馬逃了出來。

他們知道月氏國在西邊,跳上馬就快馬加鞭一直向西奔去。跑了幾十天,吃盡苦頭,總算逃出了匈奴地界,可並沒有找到月氏國。沒找到月氏國的張騫他們卻闖進了另一個叫大宛的國家。

大宛離匈奴近,當地人都能聽懂匈奴話。張騫和堂邑父在匈奴待了十多年,都能說匈奴話,因此和大宛國的人交談起來很方便。

大宛國的國王早就知道漢朝是個富饒強盛的大國,聽說漢朝的使者到了,盛情接見了張騫和堂邑父,對他們表示熱烈的歡迎。在大宛國休整一段時間後,大宛國的國王派人護送張騫他們到康居,康居在巴爾喀什湖和鹹海之間。從康居出發,張騫他們終於到達朝思暮想的大月氏。

到達大月氏後,張騫才知道,大月氏被匈奴打敗了以後,遷到今阿富汗北部一個叫大夏的地方建立了大月氏國。他們現在的子民休養生息,生活得很好,不想再跟匈奴作戰。所以,大月氏國王對前來聯合抗擊匈奴的張騫並不感興趣,但因為對漢朝的景仰,張騫又是漢朝的使者,所以月氏國王也很有禮貌地接待張騫。

張騫和堂邑父在大月氏住了一年多,也沒能說服大月氏國共同對付匈奴。在這一年多的時間裏,他們去了大夏一次,開了眼界,看到了許多從未見到過的東西。

未能說服大月氏,張騫隻好帶著有異域風情的種種見聞準備返回漢朝複命。返程中經過匈奴地界,又被扣押了一段時間,幸好匈奴發生內亂,他們才得以逃出來回到長安。

張騫出使西域,在外麵風餐露宿足足過了十三年才回來。漢武帝非常感動,讚賞他立了大功,封他做太中大夫。

張騫把西域各國的情況向漢武帝作了詳細的報告。他說在大夏看見邛山(在今四川省)出產的竹杖和蜀地(今四川成都)出產的細布。當地的人說這些東西都是商人從天竺(就是現在的印度)販去的。根據這個情況,張騫認為,既然天竺可以買到蜀地的東西,一定離蜀地不遠。

聽到張騫的敘述,漢武帝又想去結交天竺。於是,他又派張騫為使者,讓張騫帶著禮物從蜀地出發,去結交天竺。

張騫把人馬分為四隊,分頭去找天竺。可四路人馬走了兩千裏地,都無功而返。但是,往南走的那隊人馬繞過昆明,來到滇越,結交了滇越的國王。滇越國王的上代原是楚國人,已經有好幾代跟中原隔絕了,看到漢朝使臣非常高興。

張騫回到長安,漢武帝認為他雖然沒有找到天竺,但是結交了一個一直沒有聯係過的滇越國,也很滿意。

後來,一直很強悍的匈奴被漢朝大將衛青、霍去病消滅了主力,匈奴逃往大沙漠北麵。西域一帶許多國家看到匈奴失了勢,便不再願意向匈奴進貢納稅。趁此良機,漢武帝再派張騫去西域。

公元前119年,張騫拿著漢朝的旌節,帶著幾個副手和三百個勇士,每人兩匹馬,還帶著一萬多頭牛羊、黃金、錢幣、綢緞、布帛等禮物去結交西域。

張騫一行到了烏孫(在新疆境內),烏孫王出來迎接,張騫送了他一份厚禮,建議兩國結為親戚,共同對付匈奴。可烏孫王不知道漢朝兵力有多強,隻知道漢朝離烏孫很遠。他很矛盾,既想得到漢朝的幫助,又怕得罪匈奴。對於聯手對付匈奴這件事,烏孫君臣商議了幾天,還是決定不下來。

張騫恐怕耽誤時間,便讓副手們帶著禮物,分別去聯絡大宛、大月氏、於闐(在今新疆和田一帶)等國,烏孫王為協助張騫副手們的工作,還派了幾個翻譯幫助他們。

張騫的副手們去了好些日子也沒回來。烏孫王先送張騫回到長安,並且派幾十個人跟張騫一起到長安參觀,還帶了幾十匹高頭大馬送給漢朝。

漢武帝見張騫帶回了西域的人,很滿意,又看見烏孫王送的大馬,心裏更是格外高興,他特別優待了烏孫使者。

過了一年,張騫派到西域各國去的副手陸續回到長安,可是張騫卻害病死了。副手們把到過的地方合起來一算,總共到過三十六個國家。

打那以後,漢朝和西域各國建立了友好交往,漢武帝每年都派使節去西域各國訪問。西域派到漢朝的使節和商人也絡繹不絕。中國的絲織品經過西域運到西亞,再轉運到歐洲,後來人們把這條路線稱作“絲綢之路”。張騫的美名也永遠記載在中國的史冊上。

【知識點小鏈接】

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簡稱絲路,是指西漢時,由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的以長安(今西安)為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並連接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因為這條路上主要販運的是中國的絲綢,故得此名。

禁童子之暴謔①,則師友②之誡③,不如傅婢之指揮。

【注釋】

①暴謔:意思是開玩笑過分。

②師友:可以求教請益的人。一般指師長。

③誡:勸誡。

【譯文】

要想禁止小孩子的過於淘氣,那麼師友的勸誡便抵不過婢女的命令。

【曆史故事】

孟子的淘氣童年

孟子是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孟子名柯,字子輿,是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孟子是個苦孩子,三歲時父親就去世了,由母親一手撫養長大。和很多孩子一樣,小時候的孟子很貪玩,模仿性很強。孟子的母親對孟子的教育很重視。有個家喻戶曉的“孟母三遷”的故事,說的就是孟母為給孟子選擇良好教育環境一而再再而三地努力。

故事中說,孟子家原來住在墳地附近,孟子便常常和小夥伴們玩築墳墓或學別人哭拜的遊戲。母親認為這樣不好,看在眼裏急在心上,趕緊把家搬到集市附近。

住到集市附近後,孟子又模仿別人做生意和殺豬的遊戲。孟母認為這個環境也不好,又不辭勞苦地把家搬到學堂旁邊。

到了學堂旁邊的孟子就跟著學生們學習禮節和知識。孟母認為這才是孩子應該學習的,心裏很高興,就不再搬家了。

孟母除了特別在意居住環境對孟子的影響,而且對孟子求學後學業的要求也非常嚴格。孟子上學後,孟母特別用心督促他學習。有一天,孟子從老師子思那裏逃學回家,看到母親正在家裏織布。

孟母看見兒子逃學,非常生氣,毫不猶豫地拿起一把剪刀,把織布機上織好的布匹一剪刀剪斷。孟子看母親這樣做,心裏很惶恐,連忙跪在地上請問原因。

孟母責備他說:“織布要一線一線地連成一寸,再連成一尺,再連成一丈、一匹,這樣織完了,才能為人所用。你讀書就像我織布一樣,必須日積月累辛苦勞作才能成功。你如果不好好讀書,偷懶,半途而廢,就像這段被割斷的布匹一樣變成了沒有用的東西。”

孟子聽了母親的教誨,深感慚愧,從此以後專心讀書,發憤用功,身體力行、實踐聖人的教誨,終於成為一代大儒,被後人稱為“亞聖”。

曉夕溫凊①,規行矩步②,安辭定色,鏘鏘翼翼③,若朝嚴君④焉。

【注釋】

①溫凊:冬季溫暖,夏季凊涼。溫:冬季準備好被子,使父母溫暖。

凊:夏季準備好扇子與涼席,給父母帶來清爽。

②規行矩步:指舉止行為符合禮儀法度。

③鏘鏘翼翼:步履有節奏的樣子。此意為行走時恭敬有禮。

④嚴君:舊時常指嚴父,此處指尊嚴的君王。

【譯文】

早晚侍奉雙親,一舉一動都按照規矩辦事,神色安詳,言語平和,走路小心恭敬,就像在拜見尊嚴的君王一樣。

【曆史故事】

程門立雪

程門立雪這個故事非常震撼人心,很多人讀了以後都對古代先賢肅然起敬,都非常欽佩古人對父母、對師長那份時刻存有的十二萬分的恭敬心。“程門立雪”這個故事就淋漓盡致地詮釋了古人對師長的尊重和恭敬。

在《宋史·楊時傳》裏,記載著楊時和遊酢向程顥、程頤拜師求教的故事。書中這樣記載:“見程頤於洛,時蓋年四十矣。一日見頤,頤偶瞑坐,時與遊酢侍立去。頤既覺,則門外雪深一尺矣。”

程顥、程頤是親兄弟,他們是程朱理學的創始人,一代大儒。楊時和遊酢是宋代學者,兩人原先拜程顥為師,程顥去世後,他們又去拜程頤為師繼續求學。當時,他們都已四十歲,而且都已考上了進士,可他們還孜孜不倦,勤學不止。“程門立雪”這個故事就發生在楊時、遊酢他們初次到嵩陽書院,登門拜見程頤那天。

話說那一天,楊時、遊酢來到嵩陽書院拜見程頤。兩人到達書院時程老先生正閉目養神,坐著假寐。他們不忍驚動老師,便恭恭敬敬站在門外等老師醒來。

他們就這樣恭恭敬敬地站著,站著站著,天空陰暗下來,開始下雪。

書院的書童請他們進屋慢慢等待,因兩人求師的心懇切,任憑雪一片一片落在身上,仍然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動。

雪靜靜地下,他們二人就如雕塑一般靜靜地立在雪中。等了大半天,程頤老先生才慢慢睜開眼睛,見楊時、遊酢站在門外,吃了一驚,說道:“啊,啊!他們兩位什麼時候來的?下雪了怎麼還在這兒沒走?”

這時,門外的雪已經積了一尺多厚,楊時和遊酢渾身落滿了雪,像兩個雪人。人們欽佩他們對師長的崇敬之情,把這個故事叫作“程門立雪”。這個故事在宋代讀書人中流傳很廣。後來,“程門立雪”成為成語,人們常用“程門立雪”表示求學者尊敬師長和求學心誠意堅。

【知識點小鏈接】

程朱理學

程朱理學亦稱程朱道學,是宋明理學的主要派別之一,也是理學各派中對後世影響最大的學派之一。理學的天理是道德神學,同時成為儒家神權和王權的合法性依據,其由北宋二程(程顥、程頤)兄弟開始創立,其間經過弟子楊時,再傳羅從彥,三傳李侗的傳承,到南宋朱熹集為大成。

父母威嚴而有慈①,則子女畏慎而生②孝③矣。

【注釋】

①慈:慈愛。

②生:產生。

③孝:孝心。

【譯文】

做父母的平時威嚴而且慈愛,子女就會敬畏謹慎,從而產生孝心。

【曆史故事】

漢文帝侍親以孝

西漢時期的漢文帝劉恒是曆史上有名的孝子,他是漢高祖劉邦的第三個兒子,以仁孝聞名天下。

他的生母薄太後年輕時雖然替劉邦生了兒子,但一直都不受寵,娘兒倆在宮廷一角安安靜靜地生活。生母的不受寵,從某種程度上說反而成全了劉恒,沒讓劉恒母子卷入殘酷的宮廷爭鬥。

據曆史記載,薄太後雖然備受冷落,帶著兒子住在皇宮角落裏,但她一刻也沒有放鬆對兒子的教育。在幾十年血雨腥風的宮廷爭鬥中,母子二人淡泊名利,相依為命,建立了深厚的母子感情。早年,她對年幼的劉恒要求非常嚴格,但也不乏慈愛。

後來,劉恒被封為代王,他的生母薄太後一直跟隨他住在一起,悉心地教導他,母子倆一起經曆風雨,一起享受甘甜。在幾十年的相依相偎中,劉恒與母親的感情非常深厚,他事事處處傾心地侍奉母親,盡力讓母親感到快樂和滿足。

在激烈的宮廷權力爭鬥中,誰也沒有想到最後登上皇位的是淡泊名利的劉恒。劉恒當皇帝後,對母親仍然十分孝順。不管每天公務有多繁忙,他也從不忘向母親請安。

薄太後身體虛弱,經常患病。太後有一回生病,連續三年躺在病榻上。三年裏,漢文帝每日勤理朝政,下朝後便陪伴在薄太後病床前。太後的每一副湯藥,都由他親自熬煎,熬煎好的湯藥,他都先親自嚐一嚐,看看湯藥是否太苦或太燙。嚐到不燙才放心讓母親服用。

人常說,久病床前無孝子。但在薄太後生病的那些日子裏,漢文帝卻三年如一日侍奉在太後床前,常常通宵達旦,整日整夜不合眼。三年後,母親的身體終於康複,他卻由於操勞過度累倒了。

事母至孝的漢文帝,對待國家和百姓也十分仁愛。他治國有道,重德治,興禮義,注重發展農業。在他執政期間,國家繁榮富強,人民安居樂業,呈現出一派繁榮興旺的景象。

驕慢①已習,方複製之,捶撻至死而無威,忿怒日隆②而增怨,逮③於成長,終為敗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