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輯 顏氏家訓(選句)(1)(3 / 3)

閔損對繼母如此,對外人也是如此,和人講話總是彬彬有禮。閔損對五歲的弟弟非常疼愛友好,處處關愛著弟弟,謙讓著弟弟,兄弟倆心心相印,親密無間。

這年冬天,外麵一片冰天雪地,父親從遠方歸來,全家人歡歡喜喜團聚在一起。閔損給父親端送熱水的時候,因為身上發冷,兩個手臂不由自主地抖個不停,碗中的水竟灑了一多半。

繼母瞪了閔損一眼,趕緊讓自己親生的小兒子給父親重新奉上一碗。

看到閔損這麼笨拙,又看到小兒子這麼伶俐,父親罵閔損不長進、沒出息。

飯後,父親帶上兄弟兩個趕著馬車去拉貨,一路上寒風凜冽,閔損凍得縮成一團。父親看他穿著厚厚的棉衣還把身體縮成一團,不覺火冒三丈,斥責說:“看看弟弟穿得比你少,也沒有凍成你那樣,看你怎麼像個凍死鬼似的,太沒出息了!”

說著便揚起手中趕馬的鞭子順手抽了閔損一鞭子,弟弟見父親打哥哥,心疼哥哥,撲在哥哥身上,但父親的第二鞭子還是打了下去。父親的第二鞭子打下去後,閔損的棉衣被打破,從破洞處露出白白的蘆葦花。

父親看到兒子棉襖裏的蘆葦花,立刻愣住了,刹那間他什麼都明白了:原來繼母用蘆葦花充當棉花給閔損做了棉衣!

父親沒想到繼母竟如此狠心待兒子,氣得當場掉下了眼淚。

拉完貨回到家後,父親立即寫了一紙休書,要把妻子遣回娘家!妻子嚇得立馬跪在地上,磕頭如搗蒜。

盛怒中的閔公說:“你心太狠了,是絕不可原諒的。”

看繼母的頭已經磕破,閔損和弟弟都跪了下來。閔損說:“孩兒請父親息怒,懇求您就饒了母親這一回吧,家裏是不能沒有母親的,沒有母親的家不像一個家,更何況,母在一子單,母去三子寒。如果父親不答應讓母親留下來,孩兒決不起來!”說罷與弟弟叩頭不止。

閔公被兒子的一番話深深打動,看了看幾乎要昏倒的妻子,心腸軟了下來,歎了一口氣說道:“罷了,罷了,你們都下去吧。”

兩個兒子趕緊將母親扶起。如夢初醒的母親,激動地抱著兩個兒子痛哭失聲,她萬萬沒有想到在這關鍵的時刻,這個不是她親生的大兒子竟然替她求情。從此,被感化的母親對大兒子很是疼愛,處處待他勝過自己的親生兒子。弟弟對兄長更是敬重有加,從此閔公的家成為一個和睦美滿的家庭。

夫風化①者,自上而行於下者也,自先而施於後者也。

【注釋】

①風化:風俗,教化。

【譯文】

教育感化的事,是從上向下推行延續,前人影響後人。

【曆史故事】

舜的人格魅力

舜,是傳說中的父係氏族社會後期部落聯盟的首領,他有很高的德行,受到百姓的愛戴。

傳說舜曾在曆山開荒,勤耕苦作。他把收獲後的糧食供給父母,送給缺糧的人家。他還動員和引導別人到曆山墾荒種地,言傳身教,身體力行地教別人怎樣墾荒,怎樣下種,怎樣護苗,怎樣助長,怎樣收獲。

除此之外,舜還經常幫助勞動力弱的人家勞作。由於舜的倡導和示範,到曆山開墾荒地的人越來越多。在舜的影響下,曆山逐漸形成友善、溫馨、互幫互助的氛圍,大家和睦相處,互讓田畔,勤耕苦作,呈現出一派生機勃勃的美好景象。

由於舜讓畔教耕,以德感人,他的名聲遠播,許多人都從很遠的地方來曆山結識他。據《屍子·君治》記載:“舜得友五人,曰雄陶、續耳、柏楊、東不識、秦不空。皆一國之賢人。”

舜在苦心經營曆山之餘,也常到雷澤捕魚。雷澤水草豐茂,是個天然漁場,到這裏捕魚的人很多。

由於捕魚的方法各異,捕魚工具五花八門,一天下來,人們捕的魚有多有少。久而久之,相互之間產生嫉妒、爭執和糾紛。為爭奪一個好的地盤大打出手的事時有發生,不時出現人員傷亡情況。

舜下決心改變這種局麵。他善於動腦,捕魚手法高明,魚捕得多。舜捕的魚,除了留下少量自己食用外,其他的魚悉數分給魚捕得少的人。除此之外,舜還常把自己發現的好漁場讓給別人,並且手把手地教給人家捕魚方法。

有一次,姚圩人的漁場被另一村人搶了去,姚圩人準備將漁場奪回來。舜知道後,及時趕來勸阻。他讓姚圩人將漁場讓給人家,許諾說保證另外給他們找一處更好的漁場。在舜的教導和勸阻下,一場即將發生的爭鬥得以平息。

舜真誠待人,謙恭禮讓,好施樂助,在雷澤捕魚的人個個耳濡目染舜的德行,深受感動。在舜的熏陶下,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人們互讓漁場,你幫我扶,分享成果的事比比皆是。

舜也曾到黃河之濱學習製陶。見到工匠們製作出的陶器胚子粗糙,燒窯的過程很不科學,燒出的陶器既不中看,又不中用,燒製出來的陶器換不回多少糧食和蔬菜。

舜下決心改變這種狀況。他挨個走訪工匠,熟悉生產流程,研究改進辦法,反複摸索、反複試驗,終於獲得了成功。陶場燒製出的陶器一改舊觀,變得工藝精巧,美觀大方,而且品種繁多,受到了人們的普遍歡迎。

舜“耕曆山,漁雷澤,陶河濱”的所言所行,表現出高尚的職業道德和人格魅力,形成一種無形的力量,人們紛紛以舜為榜樣,效仿舜的言行。原來四海漂泊的人,都紛紛選擇舜居住的地方搭房而居;原來在別處居住的人,也舉家遷徙,到舜居住的地方重建家園。於是,舜居住的地方一年的工夫就成了一個村落,兩年就成了一個小城鎮,三年就變成一個都市。

父不慈則子不孝,兄不友①則弟不恭,夫不義則婦不順。

【注釋】

①友:友愛,親近。

【譯文】

父親不慈愛,子女就不可能孝順;哥哥不友愛,弟弟就不可能恭敬;丈夫不仁義,妻子就不可能和順。

【曆史故事】

曹丕清除異己

曹操是三國時期的一代梟雄。他有好幾個兒子,在選擇接班人的時候,他最初看中的是曹植。但是曹植自身不謹慎,在和哥哥曹丕的權力競爭中漸漸失勢,直至失禮失態,竟然在出兵前喝得大醉,還擅自硬闖“司馬門”,造成不可挽回的惡劣影響。

從此以後,曹操對兒子曹植心灰意冷,轉而大力扶植長子曹丕。最終,曹丕順利接班,做了魏王。

曹丕繼位後,殺了宛城太守楊俊。曹丕殺楊俊並不是楊俊不賢德,其實是因為楊俊是鐵杆的“擁植派”,是曹氏兄弟權位爭奪的延續。對於楊俊,早年曹丕在鄴郡就不喜歡他,如今曹丕繼位執政,為排除異己,殺楊俊在所難免。

曹丕清算的“擁植派”不止楊俊一個,據曆史記載,曹丕排除異己的“大清洗”貫穿了他執政的整個時代。

曹彰是曹操的次子,也是一位“擁植派”。他在曹操執政時期的末年衝鋒陷陣、縱橫漠北,被封為任城王,是一位武功才略都很優秀的王子。

曹操死後,曹彰在朝廷很有分量。他貴為王子,手握兵權,他自己並不想繼承王位,但他非常擁戴曹植,而在當時,他的態度很可能決定王位的歸屬。

曹操死後,曹彰一從前線回到洛陽就索要印璽,並對曹植說:“父親臨死前把我叫回來,就是想讓你接替王位。”事實表明,在王位的爭奪中,曹丕勝出。

曹彰的命運就可想而知了。曹丕繼位後,並沒有讓這位武功才略都很優秀的親弟弟帶兵出征,而是活活逼死了他。

當初,楊修、丁氏兄弟是曹植派的核心人物,早年曹操看重曹植,丁氏兄弟也跟著得寵,他們害死了“擁丕派”的毛玠。

後來,在殘酷的宮廷權力爭鬥中,曹植越發感到力不從心,漸漸失去了爭奪王位的信心。但是曹操對曹植始終抱著一絲幻想。一直到曹植醉酒,違反軍規,“擅出司馬門”,曹操才對曹植徹底失望。

為了王位的穩固,非常有智慧的曹操在他死前百天,為曹丕掃清道路,殺了鐵杆“擁植派”楊修。

才華橫溢的曹植為什麼鬥不過曹丕呢?撥開曆史的迷霧,我們或許會看到別樣的風景。

導致曹植主動放棄與曹丕的奪嫡鬥爭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曹植,包括曹植一黨,對漢朝的情誼非常深重。曹丕廢漢後,曹植與其一黨的同仁痛哭漢亡。

換言之,在曹植眼中,他更多的是一位漢臣!

曹植在他的名篇《白馬篇》中有這樣的詩句:“長驅蹈匈奴,左顧陵鮮卑。”從這句詩中,可以看出,曹植一生都在向往和追憶著大漢雄風的時代。

或許也正因為對漢朝的深切情懷,曹植才有意無意地避開與曹丕的爭鬥,因為他們明白:接替父親曹操登上魏王寶座,必須完成廢漢大業,這是曹植最不願做的。

曹丕登上王位後,便開始肅清“植黨”,鏟除異己。但因為剛剛繼位百廢待舉、廢漢倉促,曹丕對有些“植黨”暫時騰不出手來整治,但最後都被曹丕一一清除。

丁氏兄弟被殺,曹彰被逼死,孔柱被殺,楊俊被殺。

異己被排除之後,曹丕讓自己門下的曹真、曹休、夏侯尚掌握兵符。

曹植一派再也沒能抬頭。

但是曹氏兄弟爭奪王位的鬥爭牽扯到的人很多很多,曹丕再用心也無法將所有的“擁植”派都趕盡殺絕。曹植一派的影響直到魏明帝之後都還存在。後來,王淩造反擁立的天子就是曹植一派的楚王曹彪,而王淩本人就曾是曹植一黨。

實際上,曹植在奪嫡鬥爭中的消極,導致他周圍的人根本沒有可能形成有目標的集團,所以,稱曹植一派為“黨”或許並不準確。後來,曹魏很快被司馬氏篡奪,曹氏王朝存在四十多年便退出了曆史舞台。

奢則不孫①,儉則固②;與其不孫也,寧固。

【注釋】

①孫:同“遜”恭順。

②固:鄙陋。

【譯文】

奢侈就顯得不恭順,儉樸就顯得鄙陋;與其不恭順,寧可鄙陋。

【曆史故事】

勤儉一生的周恩來

老一輩革命家周恩來總理一生勤儉節約,他的故事家喻戶曉、婦孺皆知,成為中國老百姓的美談。艱苦奮鬥、勤儉治國是周總理一貫倡導的優良作風,他一生都反對鋪張浪費,不允許有失革命精神和有失艱苦奮鬥的作風出現,要求一切招待必須是國貨,必須節約樸素。

周恩來總理在飲食上也非常注重節儉。飲食以清淡為主,每餐連四菜一湯都不需要,隻有一葷一素。總理從來不浪費飯菜,吃剩的飯菜,從來不會倒掉,而是要留到下一頓再吃。總理一生,沒有浪費過一粒米,一片菜葉。

國務院經常召開國務會議,遇到會議時間太長,過了中午會議還不能結束,食堂便會做工作餐供應給與會者。與會的同誌吃了工作餐後每人都要交錢交飯菜票,誰也不準例外。

總理把工作餐標準定為“四菜一湯”,每次總理吃飯不僅不會剩下一粒米在碗裏,而且吃完飯,總會夾起一片菜葉在碗底一抹,把飯湯都吃幹淨,最後再把菜葉吃掉。如果吃飯時偶爾不小心將一粒米飯掉在桌上,總理會馬上拾起來吃掉。

總理如此節約,有人感到很不解,總理說:“我的這個待遇可比人民群眾好多了!”

無論在怎樣的境遇裏,總理都不搞特殊,和人民同甘共苦。三年自然災害時期,總理知道全國人民都在餓肚子,所以他帶頭不吃豬肉、雞蛋,不吃稻米飯。

有一次,炊事員心疼他年紀大,又沒日沒夜地工作,便勸總理不要吃粗糧。總理說:“粗糧是一定要吃的,吃著它,就不會忘記過去的艱苦歲月,就不會忘記人民!”

一樁樁、一件件小事,鑄就了周總理偉大的人格魅力,使他得到萬民景仰,成為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化身!

如有周公①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②觀也已。

【注釋】

①周公:姓姬,名旦,亦稱叔旦,周文王姬昌的第四個兒子。因封地在周(今陝西岐山北),故稱周公或周公旦。是西周初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思想家,被尊為儒學奠基人,孔子一生最崇敬的古代聖人之一。

②足:足以,值得。

【譯文】

假如有一個人有周公那樣好的才能,但隻要他既驕傲又吝嗇,那其他方麵也是不足道的。

【曆史故事】

驕奢淫逸隋煬帝

隋煬帝楊廣是中國曆史上著名的浪子、暴君。他一奪到帝位,就顯露出荒淫奢侈、殘虐人民的本性。

他即位第一年,命楊素營建東京宮室,又命宇文愷與封德彝等造顯仁宮,決定遷都洛陽。他還征集各地的奇材異石,將這些奇異的石材運送到洛陽。運送石材可不是件容易的事,農民被當成牲口那樣使喚來運輸石材,千裏不絕,許多人都活活累死在路上。

他還在洛陽西郊下令建一座占地二百多畝的西苑,苑內有海,海中修造三個高一百多尺的仙島,島上建亭台樓閣。海的北麵有龍鱗渠,沿渠修建了十六個別院,每院由一個妃子主管。西苑的建築非常華麗,渠水曲折流入海中,整個西苑被點綴得四季如春。

就在同一年,楊廣征調一百多萬民工,為方便自己出行遊玩以及加強對南方的統治,勞民傷財修建了一條東北起自涿郡(今河北省涿州市),東南到蘇杭,全長四千多裏的大運河。大運河的修建曆時六年,耗費的人力物力不計其數。

楊廣在大運河兩旁開辟大道,道旁種上榆樹和柳樹,岸邊每隔兩個驛站便設置一座行宮,供楊廣休息。從洛陽到江都(今江蘇省揚州市),楊廣設置的行宮有四十多座。

據統計,開鑿大運河,動用的民工約一億五千萬,許多開挖運河的民工累死在河中。在施工的過程中,有一段河道挖得淺了些,暴虐的楊廣竟下令將負責挖掘這一段河道的官吏和民工,總共五萬多人全部捆住手腳,活埋在岸邊。

用無數社會財富以及百姓生命開挖成的大運河,在客觀上有便利南北交通,促進南北經濟文化交流,推動國家統一的重要作用。

大運河挖成後,從大業元年(公元605年)八月起,楊廣三次通過大運河到江都巡遊。他乘的大龍舟,上下四層,長二百尺,高四十五尺。隨他出行的還有嬪妃、王公大臣、僧尼道士等。他們乘的華麗大船足有幾千艘,綿延二百多裏,拉船的纖夫就有八萬多人,可以想象,當時的情景是多麼奢華。

除此之外,兩岸還有騎兵護送著大船,一時間旌旗蔽日、熱鬧非凡。

到了晚上更是鼓樂喧天、燈火通明。楊廣在船上觀賞兩岸迤邐的夜景,縱情飲酒作樂。沿途五百裏以內的百姓,被迫奉獻食品。供奉的食物太多,很多珍貴美味的食品吃不完,開船時便就地挖一個坑埋掉。楊廣的奢侈,使得許多百姓傾家蕩產。

有一年,楊廣帶了五十萬大軍,從陸路去北方巡遊。為確保他北方巡遊愉快順利,楊廣特地征調十幾個郡的民工開鑿太行山,硬是在高高的山崖上修起一條大道。他又征調了一百多萬人,限期二十天,修築長城,確保他的安全。

後人評價楊廣時認為:楊廣開鑿大運河雖然勞民傷財,但大運河在此後近千年的光陰流轉中都發揮著重要作用。唐代詩人皮日休這樣說:“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裏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

盡管如此,驕奢淫逸、絲毫沒將百姓放在心上的楊廣最終被叛軍縊殺,死於非命。

生民①之本,要當稼②穡而食,桑麻③以衣。

【注釋】

①生民:人民。

②稼(jià)穡(sè)而食:種植五穀以獲取食物。稼:播種穀物;穡:收獲穀物。

③桑麻:指農事。

【譯文】

人民生活的根本,就是要靠春種秋收來獲取食物,種桑紡麻得到衣服。

【曆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