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下冊

《陋室銘(1)》

【作者簡介】

劉禹錫(772—842年),字夢得,號廬山人,洛陽(今屬河南)人,其祖先為中山靖王劉勝。讀過《三國演義》的人知道,劉備也是中山靖王劉勝之後,畢竟劉勝的“生產能力”非常強大,光兒子就有一百多號,約等於一個加強連。

可是,這位子孫不一樣。他的“簡曆”上寫的是唐朝文學家、哲學家,大唐“詩豪”。世稱“劉賓客”“劉尚書”。793年,劉禹錫進士及第,後擔任監察禦史;貞元末年,受好友柳宗元的勸說,加入以王叔文為首的政治集團。從此,一個秉性耿直的士大夫,就成了發配路上的常客,他命運的起落便與這個國家緊密地結合在一起,隻看他的任職地就一目了然,曆任朗州司馬、連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主客郎中、禮部郎中、蘇州刺史等職,每一個官職的變遷,都是國家政治生活的起伏。

這樣不幸的命運,終於在他生命的後期結束,836年,他成了太子賓客,加檢校禮部尚書銜。但是沒過幾年,也就是842年,他的生命就畫上了句號,逝後,被追贈戶部尚書。詩文俱佳的劉禹錫留給後人的不僅有《石頭城》《竹枝詞》等名篇,還有哲學著作《天論》三篇,個性鮮明得不得了,脾氣也硬得不得了。

而且,還留下一個懸念,《陋室銘》到底出自誰人之手?

【原文】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2)。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3),往來無白丁(4)。可以調素琴,閱金經(5)。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6)。孔子雲:何陋之有?

【思維式古文解讀】

斯文猶存的宣言書——《陋室銘》

唐朝是一個高揚人性的時代,因為唐高祖李淵他們有著鮮卑人的血統,恰恰又有對中華文明的一份向往,這種奇妙的組合,讓他們沒有犯下太多罪惡。比如,他們曾經為了換取突厥的支持,悄悄地撤離了大本營太原,目的就是讓突厥人突然闖進城去,肆意地做他們想做的任何事情,可當時的太原百姓並不知道這是一樁醜惡的交易。但是,相對於後世更加慘烈且無底線的出賣國家利益、認賊作父的斑斑劣行,唐朝的統治者已經是極其恪守底線了。曆史上有可能再現這樣的盛世,但是在這種盛世再現之前,唐朝就是一個製高點。

1993年的時候,我還在上初中,那一年在曆史課本上讀到這樣的詩文,自豪了好久;2013年的時候,我那本曆史課本丟了,我很難過。

關於這個作品,有一些懸案。不動腦子無所謂,一動腦子嚇一跳。因為思維運作之後的疑問一定會讓你驚訝。比如,本文作者是誰?

答案是不知道。

人們有點不太相信自己的眼睛,我覺得故事有點長,還得從頭說。

先說說背景。銘,就是刻在石頭或青銅器上的銘文,多用來警示自我或者歌頌祖先,幾千年來,銘文數量眾多,為何這篇《陋室銘》更為大家熟悉?因為它奇短,隻有81個字?絕對不是,是因為它有故事、有思想。

談到故事,估計很多人已經要舉手搶答了——“這個背景我知道。”

話說唐朝永貞年間,也就是唐順宗的時候,唐朝日漸衰敗,到處都是麻煩,為了改革弊政,一些極富責任感的官員發起了著名的“永貞革新”,結果不到百天就失敗了,相當短命。更讓人難受的是,改革的主力隊員不是被殺,就是被貶謫流放,其中就包括中唐文學家劉禹錫。

從京城長安來到和州,也就是今天的安徽省和縣,從監察禦史這樣的省部級幹部降到通判這樣的縣市級幹部,就連待遇也人為地降下來了,日子過得困頓。開頭標配的是三室一廳,住房問題解決了。但沒過多久,就接到縣裏的通知,要求他搬家,二室一廳了。原本以為就這樣了,新指示又下來了,說房源緊張,要求他搬遷到江邊江景房,結果去了一看,一室一廳的小房子。待遇三連降,都快趕上自由落體的速度了。

劉禹錫這是得罪了哪尊神?

不是別人,是出了名的勢利眼和縣縣令,他默默地觀察著劉禹錫,劉禹錫剛來,還不知底細,那就先靜靜觀察,好好招待。好久之後,上麵都沒有關照的意思,這就說明事情搞大了。到後來,連個問訊都沒有,這就說明在朝廷沒有根基,隻有冤家。你還是不夠慘,那我就幹脆來個落井下石吧,結果逼出了《陋室銘》。

這就是“和州陋室”的故事。

但是和縣縣令複生的話一定會說:“這個鍋我不背。”因為據史料記載:劉禹錫任監察禦史是803年,824年才被朝廷作為獎勵(7),派到唐朝物阜民豐的大州和州,直接就任最高行政長官和州刺史。時間、職務對不上。作為一把手的他很忙,不會有被縣令霸淩的可能。

你一定會有一種直覺:是不是大麻煩來了?沒錯!問題一籮筐:一是誰是《陋室銘》的作者?二是“陋室”是否真的存在過?這幾個問題從北宋一直糾結到今天,結論是:《陋室銘》的作者是劉禹錫的可能性最大而已,所以我前麵說相傳是劉禹錫所作。至於其他問題,更是待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