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孝道第一課》(6)(2 / 3)

白 話

孔子說:“不是古代聖王規定的服飾不敢穿,不是古代聖王講述的語言不敢說,不是古代聖王遵循的德行不敢做。所以,不說不符合禮法的話,不做不符合道義的事;說出的話沒有不經過深思的,做出的事沒有不經過熟慮的;即使說的話哪怕天下人都能夠聽到,也挑不出毛病,即使做的事哪怕天下人都能夠看見,也找不到失誤。實現了這三條,由此保住自己的家廟,這大概就是大夫之孝了。《詩經·大雅·烝民》唱道:‘早晚勤公事,隻為侍君上。’”

士章第五

原 文

“資於事父以事母,而愛同;資於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愛,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則忠,以敬事長則順。忠順不失,以事其上,然後能保其祿位,而守其祭祀。蓋士之孝也。《詩》雲:‘夙興夜寐,無忝爾所生。’”

白 話

孔子說:“以侍奉父親的態度來侍奉母親,使她得到一樣的親愛;以事奉父親的態度來事奉君主,使他得到一樣的尊敬。這樣,母親就可以得到兒子的親愛,君主就可以得到臣子的尊敬,而父親得到的則是二者兼之,既親愛又尊敬。所以,把對父親的孝敬用於事奉君主,就能夠做到忠誠;把對父親的尊重用於事奉長者,就能夠做到順從。恪守忠誠和順從,事奉處於上位的人,由此保住自己的收入和地位,從而守住祭祀祖先的資格,這大概就是士人之孝了。《詩經·小雅·小宛》唱道:‘早起晚睡多勤奮,不要辱沒父母名。’”

庶人章第六

原 文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謹身節用,以養父母,此庶人之孝也。故自天子至於庶人,孝無終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白 話

孔子說:“利用天時,分辨地利,努力生產得到收獲,克製自己,節衣縮食,以便能夠贍養父母,是庶人之孝。可見上至天子下到庶人,從頭到尾都貫徹著孝道,人人都能夠根據自己的地位、按照自己的責任盡孝,所以誰要是擔心自己做不到孝敬,是完全多餘的。”

三才章第七

原 文

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經,而民是則之。則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順天下,是以其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先王見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愛,而民莫遺其親;陳之於德義,而民興行;先之以敬讓,而民不爭;導之以禮樂,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惡,而民知禁。《詩》雲:‘赫赫師尹,民具爾瞻。’”

白 話

曾參聽罷,讚道:“精深啊!孝道太偉大了!”孔子說:“孝道,乃是天經地義,是人類的行為準則。天地的規則,人類一定要遵循。君主效法上天普照萬物,效法大地承載萬物,以孝道來治理國家,理順民心,所以治國無須通過苛刻的手段就能夠收到功效,理政無須采取嚴厲的措施就能夠達到治理。古代聖王看到這種教化可以改變民眾,因此帶頭實行博愛,在他們的示範下,沒有人遺棄自己的親人;努力宣傳道德,在他們的影響下,人們盛行義舉;帶頭互敬互讓,在他們的感召下,人們不再爭鬥;注重以禮製和音樂進行引導,在他們的帶動下,人們和睦相處。統治者表現出好惡,民眾就會追隨,做統治者喜歡的,不做統治者厭惡的。《詩經·小雅·節南山》唱道:‘赫赫尹太師,人人看著你。’”

孝治章第八

原 文

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遺小國之臣,而況於公、侯、伯、子、男乎?故得萬國之歡心,以事其先王。治國者,不敢侮於鰥寡,而況於士民乎?故得百姓之歡心,以事其先君。治家者,不敢失於臣妾,而況於妻子乎?故得人之歡心,以事其親。夫然,故生則親安之,祭則鬼享之。是以天下和平,災害不生,禍亂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詩》雲:‘有覺德行,四國順之。’”

白 話

孔子說:“從前聖明的君主實行的是以孝道治理天下,即便是對小國的臣子也不敢怠慢,何況是那些有著公、侯、伯、子、男爵位的諸侯呢?故而能夠得到眾多諸侯國的擁戴,前來祭祀君主的先王。各國諸侯實行以孝道治理國家,即便是對鰥夫和寡婦也不敢輕慢,何況是那些士人和庶民呢?故而能夠得到百姓的擁戴,前來祭祀諸侯的先君。卿大夫實行以孝道治理家族,即便是男仆女婢也不敢忽視,何況是妻子和兒子呢?故而能夠得到族人的愛戴,侍奉卿大夫的父母尊親。這樣就可以做到,父母在世的時候以事奉雙親來使他們獲得安樂,離世以後以祭祀鬼神來使他們得到享受。由此天下和睦太平,天不降災,人不作亂。這就是聖明君主以孝道治理天下的成果。《詩經·大雅·抑》唱道:‘天子德行若端正,各國民眾便歸順。’”

聖治章第九

原 文

曾子曰:“敢問聖人之德,無以加於孝乎?”子曰:“天地之性,人為貴。人之行,莫大於孝。孝莫大於嚴父,嚴父莫大於配天,則周公其人也!昔者,周公郊祀後稷以配天,宗祀文王於明堂以配上帝。是以四海之內,各以其職來祭。夫聖人之德,又何以加於孝乎?故親生之膝下,以養父母日嚴。聖人因嚴以教敬,因親以教愛。聖人之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其所因者,本也。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義也。父母生之,續莫大焉!君親臨之,厚莫重焉!故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以順則逆,民無則焉!不在於善,而皆在於凶德,雖得之,君子不貴也!君子則不然,言思可道,行思可樂,德義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觀,進退可度。以臨其民,是以其民畏而愛之,則而象之。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詩》雲:‘淑人君子,其儀不忒。’”

白 話

曾參說:“我冒昧地問一句,聖人的德行有沒有比孝道更重要的?”孔子答:“天地間的生命,以人最為尊貴。人的行為,以孝道最為優先。孝道中,沒有比尊崇父親更大的了,對父親的尊崇,沒有比他在世時將其視為上天、去世後將其配享上天更大的了,周公就是這樣做的。從前,他在郊祭上天時以其始祖後稷配享,在明堂祭祀五帝時以其父親周文王配享,所以天下諸侯都按照各自職責前來助祭。聖人的德行,有哪一項比得上孝道有如此大的實績呢?人在幼年時便因為父母的慈愛而產生敬愛雙親之情,成人後又因為侍奉父母而加深這種感情。聖人通過人們對父親的敬意而把他們引向敬畏,通過人們對母親的愛意而把他們引向仁愛。所以聖人走的是教化的道路,不必利用苛刻的手段就能夠收到功效,不必采取嚴厲的措施就能夠達到治理,其中的緣由,就在於抓住了孝道這個根本。父子之間的關係屬於天性,包含著君臣之間的規矩。父母生下子女,子女傳宗接代,孝道中沒有比這更要緊的了!父親對兒子既有君主般的威嚴,又有血脈親情,人倫中沒有比這更厚重的了!所以,不親愛自己的父母而去親愛別人的父母,說他是違背道德。不尊敬自己的父母而去尊敬別人的父母,說他是違背禮義。自己這樣做,卻想讓民眾順從,隻能造成反叛。不實施善政,胡作非為,這樣的統治者即使一時得逞,正派人也絕不看重他。君子則不是這樣,他說話要經過思索,使民眾稱道;他行動要經過思索,使民眾高興;他立德行義,使民眾尊敬;他訂立製度,使民眾效法;他注重容貌舉止,使民眾瞻仰;他進退有據,使民眾理解。正由於引領民眾的人具備這樣的品質,才引起民眾的敬畏和愛戴,從而以他為榜樣,由此成就他的德治教化,推行他的政令。《詩經·曹風·鳲鳩》唱道:‘有德美君子,儀容無差錯。’”

紀孝行章第十

原 文

子曰:“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五者備矣,然後能事親。事親者,居上不驕,為下不亂,在醜不爭。居上而驕則亡,為下而亂則刑,在醜而爭則兵。三者不除,雖日用三牲之養,猶為不孝也。”

白 話

孔子說:“孝子侍奉雙親,在日常裏要極盡尊敬,在贍養上要極盡快樂,在病榻前要極盡憂慮,在喪葬時要極盡哀傷,在祭祀中要極盡嚴肅。五個方麵都符合了,才可以說做到了侍奉雙親。作為孝子,在外麵處於高位不驕橫,處於下位不犯上,處於卑賤不爭奪。處於高位而驕橫,一定滅亡。處於下位而犯上,一定遭受刑罰。處於卑賤而爭奪,一定引來凶殺。這三樣不戒除,就是每天給父母吃牛羊豬肉做成的大宴,也是不孝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