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刑章第十一
原 文
子曰:“五刑之屬三千,而罪莫大於不孝。要君者無上,非聖人者無法,非孝者無親,此大亂之道也。”
白 話
孔子說:“應該遭受墨、劓、刖、宮、大辟這五類刑罰的罪狀有3000條,所有這些罪行都沒有比不孝之罪更嚴重的了。脅迫君長的人是不敬畏上,誹謗聖人的人是不敬畏法,非議孝道的人是不敬畏親,這三種不敬畏是導致大亂的根本原因。”
廣要道章第十二
原 文
子曰:“教民親愛,莫善於孝。教民禮順,莫善於悌。移風易俗,莫善於樂。安上治民,莫善於禮。禮者,敬而已也。故敬其父則子悅,敬其兄則弟悅,敬其君則臣悅。敬一人而千萬人悅,所敬者寡,而悅者眾,此之謂要道也。”
白 話
孔子說:“教化民眾相親相愛,沒有比孝道更好的方法了。教化民眾遵守禮製,沒有比悌道更好的方法了。移風易俗,沒有比倡導音樂更好的方法了。安定國家、治理民眾,沒有比推行禮製更好的方法了。禮的實質就是尊敬。禮敬他人的父親,其兒女一定高興;禮敬他人的兄長,其弟弟一定高興;禮敬他人的君主,其臣民一定高興。禮敬一個人而千萬人因此高興。禮敬的對象雖然很少,但高興的人卻很多,這就是為什麼說孝道是治國之本的原因了。”
廣至德章第十三
原 文
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見之也。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君者也。《詩》雲:‘愷悌君子,民之父母。’非至德,其孰能順民如此其大者乎?”
白 話
孔子說:“天子教導民眾行孝,並不需要挨家挨戶地去告訴人們應該怎樣做,隻要自己親身演示就能夠達到目的。天子像敬重自己的父親一樣舉行敬老之禮,民眾就會孝敬父母。天子像敬重自己的兄長一樣舉行敬長之禮,民眾就會敬重兄長。天子像臣子一樣舉行敬天、敬祖之禮,民眾就會敬重君主。《詩經·大雅·泂酌》唱道:‘和善平易真君子,為民父母敬又親。’不具備這樣的德行,怎麼能夠順應民意樹立起如此高大的形象?”
廣揚名章第十四
原 文
子曰:“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於君;事兄悌,故順可移於長;居家理,故治可移於官。是以行成於內,而名立於後世矣!”
白 話
孔子說:“君子侍奉雙親樹立孝道,得以將孝轉移到君主身上,是謂忠;服從兄長樹立悌道,得以將悌轉移到長者身上,是謂順;管理家務獲得方式方法,得以將其轉移到為官,是謂治理。君子的德行是在家庭中奠定的,通過對國家的貢獻而名揚後世!”
諫諍章第十五
原 文
曾子曰:“若夫慈愛、恭敬、安親、揚名,則聞命矣。敢問子從父之令,可謂孝乎?”子曰:“是何言與?是何言與?昔者,天子有爭臣七人,雖無道,不失其天下。諸侯有爭臣五人,雖無道,不失其國。大夫有爭臣三人,雖無道,不失其家。士有爭友,則身不離於令名。父有爭子,則身不陷於不義。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於父,臣不可以不爭於君。故當不義則爭之。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乎?”
白 話
曾參說:“關於對父母親愛和恭敬、使他們安然、兒子揚名為他們增光的道理,學生已經聆聽教誨了。學生要冒昧請教的是,子女聽從父母的吩咐,是不是就盡到孝了?”孔子說:“這叫什麼話!這叫什麼話!從前,天子設置三公、四輔這七位大臣以聽取勸諫,即使天子無道,由於有七位大臣的匡正,也不至於失掉天下。諸侯設置孤卿、三卿、上大夫這五位大臣以聽取勸諫,即使諸侯無道,由於有五位大臣的匡正,也不至於失掉國家。大夫設有家相、宗老、邑宰這三位家臣以聽取勸諫,即使大夫無道,由於有三位家臣的匡正,也不至於失掉家族。士人有直言相勸的朋友,便不至於失掉好名聲。父親有能夠進行規勸的兒子,便不至於陷於違背道義的境地。所以一旦發現父親的過錯,兒子不可以不給予諫爭,正如臣子在君主做得不對的時候進行勸阻一樣。隻要不合道義就要給予規勸,一味順從父親,又怎麼夠得上孝道呢?”
感應章第十六
原 文
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長幼順,故上下治。天地明察,神明彰矣。故雖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也。宗廟致敬,不忘親也。修身慎行,恐辱先也。宗廟致敬,鬼神著矣。孝悌之至,通於神明,光於四海,無所不通。《詩》雲:‘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
白 話
孔子說:“從前,聖明的君王對父親奉行孝道,故而祭祀上天時能夠做到誠心誠意,上天明了他的心意;聖明的君王對母親奉行孝道,故而祭祀大地時能夠做到誠心誠意,大地體察他的心意;聖明的君王尊敬兄長愛護幼弟,故而國內上下有序。君王誠心誠意地對待上天和大地,上天和大地明了體察君王,雙方相得益彰。所以至高無上的天子也一定有比他更尊貴的人,這就是他的父親;也一定有比他更年長的親人,這就是他的兄長。設立宗廟祭祀,表達崇敬,說明天子不敢忘掉逝去的親人。因為心中有祖先,天子必須修身慎行,唯恐辱沒先人。宗廟祭祀,溝通的是天子與祖先的神靈。天子在孝悌上做得好,就能夠通達天地、神靈,使德行之光普照四海,孝道無所不至。《詩經·大雅·文王有聲》唱道:‘從西向東從東向西,自南至北自北至南,凡有人處莫不歸服。’”
事君章第十七
原 文
子曰:“君子之事上也,進思盡忠,退思補過,將順其美,匡救其惡,故上下能相親也。《詩》雲:‘心乎愛矣,遐不謂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白 話
孔子說:“君子事奉君主,在朝為官時應該思考的是盡忠,退職閑居時應該思考的是補過,對君主正確的舉措要堅決執行,對君主的過錯要諫諍匡正,由於心懷赤忱,上下得以相親相愛。《詩經·小雅·隰桑》唱道:‘我民愛君子,難以對他講,愛心存心間,永遠忘不了!’”
喪親章第十八
原 文
子曰:“孝子之喪親也,哭不哀,禮無容,言不文,服美不安,聞樂不樂,食旨不甘,此哀戚之情也。三日而食,教民無以死傷生,毀不滅性,此聖人之政也。喪不過三年,示民有終也。為之棺、槨、衣、衾而舉之;陳其簠簋而哀戚之;擗踴哭泣,哀以送之;卜其宅兆,而安措之;為之宗廟,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時思之。生事愛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盡矣,死生之義備矣,孝子之事親終矣。”
白 話
孔子說:“子女失去父母,悲傷哭泣,但不可哭出節奏,不能帶出尾聲;接待前來吊唁的人,不必拘泥於禮儀要求的容止,自然就好;說話也一樣,可以不經修飾,意思清楚就行。這時候,子女身著華美的衣服一定會不安,耳聽優美的音樂一定會不快,口食甘美的食物一定會無味,這都是悲痛哀傷的心情所導致的,所以一定會不同平常。但三天之後,子女必須進食。人不可以因為哀悼死亡而損傷生命,以死傷生是違背人性的,這就是聖人告訴我們的道理。什麼事情都有終結,子女守孝三年足矣。安葬父母,有棺材、外槨、衣服就可以了,子女通過陳列方形器皿簠和圓形器皿簋表示哀戚之情,然後悲傷哭泣送別親人靈柩,前往墓地。占卜安葬日期和墓穴,安葬逝去的父母。將父母的靈位請進宗廟祠堂,用酒食進行祭祀。一年中季節變換之際祭祀先人,適時表達思念之情。父母在世的時候子女奉獻親愛尊敬,父母去世的時候子女表達悲哀憂傷,就是盡到人的本分了,生給予愛敬,死給予哀戚,生死都達到了要求,子女在孝道上可以說是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