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reference_book_ids\":[7129434713235672101]}],\"4\":[{\"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4,\"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56,\"start_container_index\":4,\"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52},\"quote_content\":\"《孟子》reference_book_ids\":[6909003815383469064,6906404642666581005,7217762746014632964]},{\"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4,\"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31,\"start_container_index\":4,\"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27},\"quote_content\":\"《論語》reference_book_ids\":[7255253493282245671]}],\"6\":[{\"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6,\"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5,\"start_container_index\":6,\"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quote_content\":\"《孟子》reference_book_ids\":[6909003815383469064,6906404642666581005,7217762746014632964]}],\"3\":[{\"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3,\"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6,\"start_container_index\":3,\"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2},\"quote_content\":\"《論語》reference_book_ids\":[7255253493282245671]}]},\"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附錄
附錄一
本書主要參考文獻
1 《論語》
由孔子的學生整理,主要記錄孔子的言行,間雜弟子的言論。《論語》是儒家最重要經典,“四書”之一。程頤將它與《孟子》列為學人的根本,說隻要把這兩本書學好了,“六經”不學就明白了(《近思錄·格物窮理》)。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魯國平陬(zōu)邑(今山東省曲阜市)人,名丘,字仲尼,儒家學派創始人。一生以辦學授道為業,50歲後入仕,曾任魯國司寇,掌管全國的刑法和治安。55歲後,孔子周遊列國,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68歲返回魯國,73歲去世。孔子是中國影響最大的思想家,被後世尊為聖人。
2《孟子》
孟子著。一說由孟子及其弟子合著。
孟子(約前372—約前289),戰國中期鄒國(今山東省鄒城市)人,名軻,字子輿。師從孔子的孫子孔伋(jí,即子思)的學生,屬於孔子的第四代傳人。他的一生與孔子很像,傳道授業,周遊各國,推行“王道”的政治理念。晚年回歸故裏,教育人才,著書立說。孟子的學術貢獻很大,是儒家學說發展史上裏程碑式的人物,孔子言論中許多隱性的東西經他推繹、引申和發揮,成為顯性思想;而原來一些顯性的東西又被他發揚光大,更加鮮明,被後人尊為僅次於孔子的亞聖。
3《孝經》
儒家十三經之一,是儒家闡釋孝道理念及其倫理道德的專著,為曆代孩童啟蒙教材。戰國魏文侯、晉元帝、梁武帝、梁簡文帝、唐玄宗、清世祖、清聖祖、清世宗等君主和500餘位學者先後為其作注解。
一種說法認為,《孝經》為孔子的孫子、曾參的弟子孔伋所作。孔伋同時是《中庸》的作者。他曾經擔任魯國君主魯繆公的老師,被後人尊為述聖。
附錄二
《孝經》文白對照
開宗明義章第一
原 文
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參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複坐,吾語汝!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大雅》雲:‘無念爾祖,聿修厥德。’”
白 話
孔子閑居,弟子曾參隨侍在側。孔子說:“古代聖王擁有最美好的德行,懂得最重要的治國方法,從而用它來理順天下,使民眾和睦,上下團結,你知道它是什麼嗎?”曾參離席起身回答:“學生愚鈍,哪裏能夠懂得這麼深刻的問題?”孔子說:“這就是孝道。孝道是道德的根本,教化由此而生。坐回去吧,聽我跟你說!子女肉體的一切都來自父母,必須精心愛護,不能受到破壞和傷害,這是孝道的起始。以道德立身,踐行道義,留給世人好名聲,從而彰顯父母的榮耀,這是孝道的歸宿。孝道從侍奉雙親開始,然後是為國家忠誠服務,最後是建功立業。《詩經·大雅·文王》唱道:‘時時念及你先祖,學習榜樣修德行。’”
天子章第二
原 文
子曰:“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愛敬盡於事親,而德教加於百姓,刑於四海。蓋天子之孝也。《甫刑》雲:‘一人有慶,兆民賴之。’”
白 話
孔子說:“親愛自己父母的人,不敢厭惡天下人的父母;尊敬自己父母的人,不敢輕慢天下人的父母。將親愛和尊敬完全用來侍奉父母,而以道德教化施加於百姓,並把這種德行和治國方法作為天下範式,這大概就是天子之孝了。《甫刑》說:‘天子一人能夠做到孝敬父母,億萬民眾便有了依靠。’”
諸侯章第三
原 文
“在上不驕,高而不危;製節謹度,滿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長守貴也;滿而不溢,所以長守富也。富貴不離其身,然後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蓋諸侯之孝也。《詩》雲:‘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白 話
孔子說:“位於一國臣民之上不自滿,盡管高高在上也沒有危險;生活節製,恪守禮法,盡管財富豐裕也不能被腐蝕。身居高位而不出現危險,就可以長久保持高貴地位;財富豐裕而不被腐蝕,就可以長久保持富足。守住富貴,由此保住自己的國家,與治下的民眾和諧一致,這大概就是諸侯之孝了。《詩經·小雅·小旻》唱道:‘戰戰兢兢過日子,好比站在深淵旁,好比走在薄冰上。’”
卿大夫章第四
原 文
“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無擇言,身無擇行;言滿天下無口過,行滿天下無怨惡。三者備矣,然後能守其宗廟。蓋卿大夫之孝也。《詩》雲:‘夙夜匪懈,以事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