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的解析》reference_book_ids\":[7255230562548321341,7005138846132210725,7260811466410822712,7267090245944871991,7267108881233349695,7261897843839863842,7255230563169078333,7225560261921344527,7005775563646323742,6924194114292435975]}],\"299\":[{\"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99,\"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22,\"start_container_index\":299,\"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8},\"quote_content\":\"《狂歡》reference_book_ids\":[7098838723504114695]},{\"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99,\"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7,\"start_container_index\":299,\"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2},\"quote_content\":\"《步步高》reference_book_ids\":[7111610863991131150,6959118760464616484]}],\"300\":[{\"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300,\"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1,\"start_container_index\":300,\"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5},\"quote_content\":\"《花好月圓》reference_book_ids\":[6916815616233966606]}],\"294\":[{\"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94,\"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54,\"start_container_index\":294,\"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47},\"quote_content\":\"《仲夏夜之夢》reference_book_ids\":[6885615010664418311,7024437941682310152,7070317133581782052]}],\"295\":[{\"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95,\"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6,\"start_container_index\":295,\"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9},\"quote_content\":\"《春江花月夜》reference_book_ids\":[6873745689529027592,7063336899624045581]}]},\"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什麼是心理治療

心理治療又稱精神治療,是指運用心理學的理論與方法治療病人心理疾病的過程。心理治療與精神刺激是相對立的,精神刺激是用語言、表情、動作給人造成精神上的打擊、精神上的創傷和不良的情緒反應;心理治療則相反,是用語言、表情、動作和行為在心理上向對方施加影響,解決心理上的矛盾,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因此,從廣義上講,心理治療就是通過各種方法,運用語言和非語言的交流方式,影響對方的心理狀態,通過解釋、說明、支持、同情、相互之間的理解來改變對方的認知、信念、情感、態度、行為等,達到排憂解難、降低心理痛苦的目的。從這個意義上說,人類所具有的一切親密關係都能起到“心理治療作用”。理解、同情、支持等心理反應就是生活中最值得提倡的心理醫生。

由此可見,廣義的心理治療泛指一切影響人的心理狀態、改變行為的方式和方法。父母與子女之間、夫妻之間、同學同事之間、鄰裏之間、親朋好友間的解釋、說明、指導等真摯的交往與溝通,都具有一定的心理影響和心理治療作用。而狹義的心理治療,則是在確立了良好的心理治療關係的基礎上,由經過專門訓練的施治者運用心理治療的有關理論和技術,對求治者進行幫助,以消除或緩解求治者的心理問題或人格障礙,促進其人格向健康、協調方向發展的過程。

華佗時代,某地有一太守,因憂思鬱結患病,久治無效,後請名醫華佗診治。華倫聞得太守的病情後,開了一個奇妙的治療“處方”:他故意收取了太守的許多珍寶後不辭而別,僅留下一封諷刺譏誚太守的信劄。太守聞訊勃然大怒,命人追殺華佗,但華佗早已遠去。於是,太守愈加憤怒,氣得吐出許多黑血。不料,黑血一吐,多年的頑疾竟隨之痊愈。

華佗運用心理治療,以“怒勝憂思”之術,治好了太守的“心病”與“身病”。可見,心理治療在中國古代就已得到了絕妙的應用。

我們知道,心理治療的方法是多樣的,但目的都在於解決患者所麵對的心理困難與心理障礙,減少、減輕其焦慮、憂鬱、恐慌等精神症狀,改善病人的非適應性行為,包括對人、事的看法,從而促進其人格成熟,使被施治者能以適當的方式來處理心理問題,以適應生活。因為心理治療的過程主要是依靠心理學的方法來進行的,是與主要針對生理治療的藥物治療或其他物理療法不同的治療方法,所以稱之為心理治療。

英國心理學家艾森克歸納了心理治療的幾個主要特征:

1.心理治療是一種兩人或多人之間的持續的人際關係。

2.參與心理治療的其中一方具有特殊經驗並接受過專業訓練。

3.心理治療的其中一個或多個參與者,是因為對自己的情緒或人際適應感覺不滿意而加入這種關係的。

4.在心理治療過程中應用的主要方法遵循心理學原理,包括溝通、暗示以及說明等機製。

5.心理治療的程序是根據心理障礙的一般理論和求治者的障礙的特殊起因建立起來的。

6.心理治療過程的目的就是改善求治者的心理困難,而求治者是因為自己存在心理困難才來尋求施治者予以幫助的。

心理治療已經被人們普遍公認為是行之有效的醫治疾病的方法。心理治療通過影響患者的心理活動,可以有效地矯正一些異常行為,比如精神失常、犯罪行為、不守紀律、不肯學習,甚至說謊、口吃、遺尿、吮指等怪癖惡習。所以,心理治療在各國盛行起來,被廣泛加以應用,並且逐漸摸索出了多種多樣的心理治療的具體形式,比如音樂治療、催眠暗示、生物反饋、行為矯正,等等。

當我們運用各種心理治療時,應該注意的是,“心理”並不是單一式的、對症下藥式的“對症治療”,而是各種因素、方麵配合起來的綜合治療。因為心理治療的總目標,是改變一個人造成病態心理的人格。

很多患有心理疾病的人,往往是由於從幼年起,在人格發展上有缺陷,不能很好地適應周圍環境,由此引起各種精神上的症狀和反常行為,而這些症狀和行為又都不是生理上的病變,而是人格缺陷所造成的。心理治療的任務,就是想方設法彌補他們的人格缺陷,使他們的人格不斷充實、豐富和完善。

當然,心理治療絕不是“萬能”的。心理治療一度被人們誤解為唯心的,甚至被歪曲為“掛著科學招牌的迷信”,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把心理治療的作用、療效說得過了頭,弄得神乎其神、不切實際。

在運用心理治療進行自我治療時,應當注意下麵幾個問題:

1.要對心理治療充滿信心。你可以先不去考慮它們的療效究竟如何,但要確信試試看總是有益無害,這樣的自我暗示作用本身就是心理治療。

2.要持之以恒,不要因為很快就收到療效而停止,也不要因為還看不出成效就中斷。堅持可以磨煉你的意誌,它本身也是心理治療。

3.如果某一方法收效不大,或看不出什麼顯著的效果,不妨改用另一種方法,也可以幾種方法交替作用,或者同時使用。

如果你扮演“醫生”的角色,對你的朋友、夥伴、親人進行心理治療時,你就要讓對方對你產生信任感、親切感和安全感。你首先應該設法使他們增強治愈的信心和決心,對他們多加體貼和鼓勵,進行思想溝通交流。俗話說:“心病還須心藥醫。”對於心理疾病患者,除了適當用藥之外,還要有針對性地做好他們的思想工作,幫助他們用自己的意誌和理智去戰勝疾病。無論是談話,還是幫助他們采用一些具體的心理治療,從語言到表情,都要避免種種不良的暗示。既不能急於求成,也不要厭煩、灰心喪氣,隻有這樣,才能收到理想的治療效果。

心理治療的原則

不論進行何種形式的心理治療,都必須遵循以下原則:

1.接受性原則

醫生對所有求治的患者,不論心理疾患的輕重、年齡的大小、地位的高低、初診再診,都應一視同仁,誠心接待,耐心傾聽,熱心疏導,全心診治。在完成患者的病史收集、必要的體格檢查和心理測定,明確論斷後,即可對其進行心理治療。醫生應持理解、關心態度,認真聽取患者的敘述,以了解病情經過,聽取患者的意見、想法和自我心理感受。如果醫生不認真傾聽,表現得不耐煩,武斷地打斷患者的談話,輕率地解釋或持懷疑態度,就會造成患者的不信任,這樣必然導致治療失敗。

另一方麵,醫生不能機械地、無任何反應地被動聽取患者的敘述,必須深入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注意其言談和態度所表達的心理症結是什麼。該原則又可稱為“傾訴”或“順聽”原則。認真傾聽患者的敘述,其本身就具有治療作用。某些患者在對醫生產生信任感後,會全部傾訴出自己壓抑已久的內心感受,甚至會痛哭流涕地發泄自己的悲痛心情,結果會使其情緒安定舒暢,心理障礙也會明顯改進,故接受性原則具有“宣泄療法”的治療效果。

2.信任原則

這是心理治療的一個重要條件。患者對醫生要有信任感,在此基礎上,患者才能不斷接受醫生提供的各種信息,逐步建立治療動機,毫無保留地吐露個人的心理問題的細節,為醫生的準確診斷及設計和修正治療方案提供可靠的依據,同時醫生向患者提出的各種治療要求也能得到遵守和認真執行。另一方麵,要求醫生從始至終對患者保持尊重、同情、關心、支持的態度,與患者保持密切的聯係,積極主動地與其建立相互信賴的人際關係。在心理治療過程中,建立良好的醫患關係,其主要責任在醫生方麵,這是檢驗一個心理治療醫生是否成熟、稱職的重要條件。

3.保密原則

心理治療往往涉及患者的各種隱私,為保證材料的真實性,保證患者得到正確及時的指導,同時也為了維護心理治療本身的聲譽及權威性,必須在心理治療工作中堅持保密的原則。醫生不得將患者的具體材料公布於眾,即使在學術交流中不得不詳細介紹患者的材料時,也應隱去其真實姓名。

4.計劃原則

實施某種心理治療之前,應根據收集到的有關患者的詳細、具體的資料,事先設計治療程序,包括手段、時間、作業、療程、目標等,預測治療中可能出現的變化及準備采取的對策。在治療過程中,應詳細記錄各種變化,形成完整的病案資料。

5.針對性原則

雖然許多心理治療方法的適用範圍不像某些藥物和手術那麼嚴格,但各種心理療法仍各有一定的適應證,特別是行為療法。因此,在決定是否采用心理治療及采用何種方法時,應根據患者存在的具體問題以及醫生本人的熟練程度、設備條件等,有針對性地選擇一種或幾種方法。針對性是取得療效的必要保證。

6.綜合原則

人類疾病是諸種生物、心理與社會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因而在決定對某一疾病采用某一治療方法的同時,必須不綜合考慮利用其他各種可利用的方法和手段。例如,對高血壓、癌症等疾病進行心理或行為治療,應不排除一定的藥物或理療。此外,各種心理治療方法的折中(綜合)使用,也有利於取得良好的療效。

7.支持性原則

在充分了解患者心理疾患的來龍去脈和對其心理病因進行科學分析之後,醫生通過言語與非言語的信息交流,予以患者精神上的支持和鼓勵,使其建立起治愈的信心。一般在掌握了患者的第一手資料之後,即可進行心理治療了。對患者所患的心理疾病或心理障礙,從醫學科學的角度給予解釋,說明和指出正確的解決方式,在心理上給患者鼓勵和支持。要反複強調患者所患疾病的可逆性(功能性質)和可治性(一定會治愈),這對悲觀消極、久治未愈的患者尤為重要。反複地支持和鼓勵,可防止患者發生消極言行,大大調動患者的心理防衛機能和主觀能動性;對強烈焦慮不安者,可使其情緒變得平穩安定,以加速康複。在使用支持治療時應注意:支持必須有科學依據,不能信口胡言;支持時的語調要堅定慎重、親切可信、充滿信心,充分發揮語言的情感交流和情緒感染作用,使患者感受到一種強大的心理支持。

8.保證性原則

通過有的放矢、對症下“藥”,精心醫治,以解釋患者的心理症結及痛苦,促進其人格健康發展、日臻成熟。在心理治療的全過程中,應逐步對求治者的心理缺陷的病理機製加以說明、解釋和保證,同時輔以藥物等其他身心綜合防治措施,促使疾病向良性轉化。在實施保證性原則的過程中,應經常聽取患者的意見、感受和治療後的反應,充分運用心理治療的人際溝通和心理相容原理,在心理上予以保證,逐步解決患者的具體心理問題,正確引導和處理其心理矛盾,以進一步提高治療效果。

9.靈活的原則

從某種現象上說,心理現象較之生物現象更具複雜性。患者的心理活動受多種內外因素的影響,不但不同患者之間心理活動存在很大的差異,同一患者在不同階段的心理變化規律也往往難以預測。故在心理治療過程中,醫生應密切注意患者的心身變化過程,不放過任何一點新的線索,隨時準備根據新的需要變更治療程序。此外,也要注意各種社會文化和自然環境因素對治療過程的影響,包括文化傳統、風俗習慣、道德觀念、文化程度、經濟地位等。

10.“中立”的原則

心理治療的目的是幫助患者自我成長,醫生不是“救世主”,因此在心理治療過程中,不能替患者做任何選擇,而應保持某種程度的中立。特別是在遇到患者來詢問“我該與誰結婚”、“我應該離婚嗎”類似的問題,要讓患者自己做出決定。

11.回避的原則

心理治療中往往要涉及個人隱私,交談是十分深入的,因此不易在熟人之間做此項工作。親人與熟人均應在治療中回避。

哪些問題需要心理治療

心理治療是運用心理理論與方法治療患者心理疾病和心理障礙的過程。也就是說,心理疾病與心理障礙是心理治療的對象。那麼,什麼是心理疾病與心理障礙呢?

首先是精神問題。從精神不佳到精神崩潰,均為心理治療的對象。有精神疾患的人,其人格和精神失去了統一協調的效能,與外界現實不能正常接觸,出現幻覺、妄想等症狀,並且其思考、情感、行為亦有顯著障礙,無法正確地麵對日常生活。患者的表現可能過度興奮,說個不停;或者極端憂鬱,想自殘自盡;或者行為奇異,語無倫次等。一個人有嚴重的精神疾患時,其主要治療方法在於使用藥物治療,對其給予安慰、支持、限製等心理輔導治療也是必不可少的。

其次是神經症。這種情況的患者並沒有精神崩潰的現象,自己與外界現實環境的接觸狀態尚好,隻是在心理上或情緒上有所困擾與不適,覺得需要進行心理治療來解除自己的痛苦。這種較輕的心理疾患很多人都有,這就是所謂的日常心理毛病。自己覺得焦慮不安、鬱悶不樂、氣憤難耐等情緒不適,雖然還可以過日常生活,但因情緒不穩定,對生活也難免發生不良影響。有時心理上有無法言表的症結引起煩惱、憂鬱、害怕,或者有不易解決和處理的內心問題,或總麵對不良的人際關係等,均屬此類。例如,無法獨立選擇以決定自己的誌向,缺乏經驗與信心去找對象,不懂得如何與配偶和子女相處,不知如何擺脫離婚、喪偶的痛苦等。這一類情緒不適或心理困擾,藥物治療雖然有時能有所幫助,但心理治療有效得多。

最後是“純粹”的心理問題。這可能與軀體的某些病變有關。在現實生活中,有些人往往具有複雜的內心矛盾,生活工作中常麵對自己不易處理的問題。例如,有的男性對自己沒有信心,出差時總擔心在家的妻子會做出越軌的事來,以致整個身心都不舒服,常常“無病呻吟”,意欲天天守在家裏陪著妻子。有位官員一直勤奮工作,希望自己能官運亨通,當上單位的頭頭,可升為主管後,又整日恐慌得不知所措;還有一位姑娘,很渴望結婚成家,卻與一有婦之夫發生了性關係,而且不止一次,不知如何是好;一位15歲的男孩,因一次偶然的機會看了黃片,從此便深陷其中,腦海裏總想著男女之事,學習也變得心不在焉,明知道這樣不好,但無法自拔,十分苦惱。以上這些病案中的人,都存在一些心理症結,有某種心理困難,卻又不知如何才能解決。這種情況,並不是安慰或勸說就可以改善的,也不是算命或者休養一段時間就可以解決的,需要仔細剖析心理的症結,研究潛意識的動機,隻有得出了真實的結論才能徹底醫治。這類心理症結也是心理治療的適合對象。

還有一種情況是,雖有某種心理問題,但患者並沒有明顯的自覺不適,而在行為或性格上卻存在一定的缺陷,影響了自己適應一般的生活。有的兒童一不高興就想逃學;有的年輕人一心血來潮,就有意去做錯事,找人打架;有的人不善交際,隻喜歡在家裏閉門看書。這些行為都反映了一定的心理問題。另外,也有人有明顯的性格上的缺陷,時時事事總是按部就班,如果不按照自己定的死板規律與程序吃飯、睡覺、娛樂,就無法生活;或每天隻想發財、成功、有成就,時時刻刻都把精神繃得很緊,強使自己振作,以追求成功,並因此變成了追求成就的奴隸;相反,有的人事事都缺乏信心,事情還沒動手做就開始擔心會失敗,以致最後什麼都不敢做、什麼也做不成。這些行為和心理上的缺陷雖非朝夕之功就能改變,但依靠心理治療是可以慢慢得到矯正的。

心理治療的目標

一般而言,有效的心理治療應該達到以下目標:

1.解除患者的症狀

精神與身體不適或心理問題都會妨礙患者對社會的適應,因此造成心理上的痛苦,所以心理治療的主要目的是解除患者在心理或精神上的痛苦,或幫助患者解決自身無法解決的心理衝突。例如,用心理治療方法(係統脫敏療法、滿灌療法、厭惡療法等)矯正患者的恐懼、焦慮心理等。

2.提供心理支持

在急慢性應激狀態下,患者因應付不了或忍受不了危機的環境,從而產生心理疾患或障礙。心理治療可以幫助他們增加對環境的耐受性,降低易感性,提高心理承受力,增強應付環境和適應環境的能力,使之能自如地順應和適應社會。這方麵的心理治療技術有危機幹預、應激應付、應激免疫訓練等。

3.重塑人格

這一點尤其被內省性心理治療原則(如認知療法、精神分析等)所強調,它認為人類的心理疾患和心理障礙是其人格不成熟所致,所以,隻有重塑人格係統,才能從根本上改變患者的病態心理和不良行為方式。治療的內容包括:幫助患者理解自己、分析自己情緒衝突的原因,獲得內省能力,以了解意識和潛意識的內容。治療方法可分為兩大類:一類為指導性的,一類為表達性的。前者是針對患者存在的心理問題,由醫生進行勸告、建議、指導、解釋。後者又稱非指導性的。在表達性的心理治療過程中,患者處於主導和中心地位,醫生以傾聽為主,居被動地位,但應努力營造良好的氣氛,使患者在講述自己的心理問題的過程中完成自我理解,達到自己解決問題的目的。總之,無論采取哪種方法,醫生期望達到的仍是重塑患者成熟的人格。

心理治療的分類

心理治療的種類和實施方式是各種各樣的,依據不同的標準可分為不同的種類。

1.根據溝通方式,心理治療可以分為集體心理治療和個別心理治療。

(1)集體心理治療

集體心理治療目前在西方國家較為盛行。集體心理治療主要是通過講座、座談、討論和示範方式,使患者清楚所患疾病的性質,掌握疾病的規律,端正態度,樹立自信,解決矛盾和困難,主動積極地與疾病作鬥爭。針對有相似疾病的患者,一般以10~15人為一組。醫生首先讓患者明白集體心理治療的目的和意義、方法和內容,然後鼓勵患者展開討論,交流各自參加集體心理治療的動機和要求。醫生充分聽取他們的意見,再擬定治療方針和講課內容。然後,醫生深入淺出地講解疾病的致病因素以及疾病的發生發展及其轉化等,使患者對他們的自身因素和所患疾病的性質有所了解。通過小組討論,彼此啟發,自我教育,從而解除疑慮,振奮精神,加強戰勝疾病的信心和決心,使症狀得以改善。最後,醫生指導患者如何處理矛盾、應付挫折、克服個性缺陷、糾正錯誤認識等,鼓勵患者積極參加文體活動,注意勞逸結合,使生活規律化,以恢複心身健康。實踐證明,集體心理治療可以發揮集體在人際關係中的積極作用,對加深認識和消除各種不正確的觀點、提高患者的社會適應能力都有良好的作用。

(2)個別心理治療

個別心理治療主要是通過醫生和患者的個別交談來進行,這種方法被普遍采用。個別心理治療的理論和方法起源於精神分析法。談話過程中常以醫生為主,有時也以患者為主。談話的目的是幫助患者認識發病的主觀因素,了解發病機理,解決防治問題。談話不可拘泥於形式,一般從讓患者敘述病情和症狀開始,逐步深入家庭、個人生活經曆、個性特征、婚姻戀愛問題,說出內心深處的矛盾衝突,以及和疾病有關的因素、病後的苦惱和焦慮不安等。醫生聽取患者的陳述後,可以分析患者的主要矛盾,有的放矢地發表意見。需要注意的是,發表意見時要避免與患者發生爭論。如患者一時不能接受,可以暫時擱置某個話題。對患者較為敏感的問題不可急於探究,應尋找適當的機會或旁敲側擊地進行了解。在這個過程中,時常會遇到包括患者在內的阻力,有些患者甚至拒絕治療,因此每次治療要發揮醫生的交談技巧,讓患者體會到這種交談會使他受益匪淺。這個形式的優點是醫生對患者的病情能有較深入的了解,又便於取得患者的信任和密切配合;缺點是不夠係統,由於醫生的經驗、技巧以及和患者的關係等不夠完善,治療效果可能很不一致。

2.根據治療的媒介,心理治療可以分為言語心理治療、非言語心理治療和行為治療。

(1)言語心理治療

言語心理治療是通過醫患雙方言語交流,使患者的認識、情感和思想發生變化,精神麵貌煥然一新,從而直接或間接取得療效的形式。如精神支持療法,采取以言語交流為主要手段對患者進行疏導、解釋、勸說、保證、訓練等,幫助患者認識其自身的問題。心理分析療法、個人中心療法都屬於言語治療。

(2)非言語心理治療

非言語心理治療是通過形象或抽象等非言語的形式幫助患者擺脫緊張、焦慮、抑鬱等情緒所帶來的心身症狀,達到治療目的。如音樂療法、生物反饋療法等都屬非言語心理治療。

(3)行為治療

行為治療是在心理治療醫生的直接指導下,患者通過學習和訓練,學會調整自己的一係列心身功能。患者主要依靠自己的行為、動作來改變心理狀態和克服不適應環境(或社會行為規範)的異常行為。在20世紀70年代中期,美國的行為療法中出現了一個“認知行為療法”的新方向,強調改變患者的認知結構在病態行為轉變中所起的作用。它啟動人的自我調整和自我控製能力,通過充分認識造成病態行為的環境因素和錯誤的學習方法,建立正確的認識,用新的訓練和正確的應對方法來替代舊的病態行為,逐步恢複健康的行為。

3.根據治療的場所,心理治療可以分為社會治療和家庭治療。

(1)社會治療

又稱教育療法。每個患者都是作為一名社會成員而存在,他們受社會環境的作用,對社會環境適應能力的強弱決定了其心理障礙的發生和發展。社會治療的目的在於:幫助患者正視現實、正視矛盾,協調同其他社會成員的關係,培養樂觀向上的情緒以應對環境的刺激,建立健康的社會適應行為模式。對大多數適應不良的人來說,社會治療的本質是一種健康教育。

(2)家庭治療

家庭心理治療並不單純局限於在家庭場所實施治療,還包括對患者家庭成員的治療。家庭治療把家庭視為功能單位,著意於家庭的情感結構和發展過程,而不是隻看到個別患者。

家庭治療以兩個以上的家庭成員作為心理治療對象,如對夫妻雙方均實施心理治療。在臨床心理治療過程中,常常發現患者的心理問題是家庭其他成員的病理心理作用的結果,這類成員的心理問題往往比患者還嚴重。在這種情況下,家庭治療顯得尤其重要。當患者的病情牽涉到家庭關係,當家庭中出現了精神病理相互關聯的兩個或更多的患者時,實施家庭治療就非常必要。有經驗的心理醫生都深深懂得,家庭成員之間的各種矛盾在情緒因素為主導的心因性精神障礙中有重要影響。

4.根據患者的意識狀態,心理治療可以分為覺醒狀態下的心理治療、半覺醒狀態下的心理治療和催眠治療。

(1)覺醒狀態下的心理治療

覺醒狀態下的心理治療是患者的神誌處於清醒狀態的治療形式。患者能夠清楚地意識到醫生的指導和醫患之間的交流。在覺醒狀態下,患者了解自己的處境、引起心理障礙的原因,根據醫生表達的信息(言語指導和各種技術手段),患者能夠自覺地進行思考,有意識地調整情緒及改變認知結構,從而取得良好的療效。

(2)半覺醒狀態下的心理治療

半覺醒狀態下的心理治療在經過特別布置的環境中進行,如在安靜、溫暖、光線偏暗而柔和的房間中,讓患者以舒適的體位,集中注意傾聽醫生的談話或指導,或讓患者傾訴其過去的心理創傷,使其情緒與思維專注於某一事物。處在這種半清醒狀態中的患者意識範圍相對狹窄,易於接受暗示性言語,對某些神經症(如癔症、焦慮症、恐懼症等)可獲得較好療效。

(3)催眠治療

催眠治療是使患者進入催眠狀態的治療形式。此時患者的意識處於極度狹窄狀態,隻與醫生保持溝通。這種形式對於患者的多種心理障礙、心身疾病、神經症都有顯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