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道,摸清經營者的心理紋路(1 / 3)

為什麼現在的商場、超市有那麼多的促銷活動?打折、優惠、搶購、試用,難道商家是在賠錢賺吆喝嗎?其實這是經營者摸清了消費者的心理,做出的迎合顧客需求的反應。商場和生活一樣,沒有免費的午餐,更不會天上掉餡餅。作為顧客,隻有摸透了經營者的心思,我們在購物中才不至於霧裏看花。

商家為何愛用“限時限量搶購”

“尊敬的各位顧客,從現在起一個小時內,大米限價1.45元1斤,豬肉9元1斤,數量有限,售完為止。”

“從早上10點至下午3點,本商店商品一律6折銷售,歡迎各位顧客選購!”

“本店新到一批高級上海羊毛衫,數量有限,價格為本市最低價,從速選購!”

“特價手機,每日限售10台,欲購從速。”

這種通過高音大喇叭發出來的吆喝聲,你可能很熟悉:菜市場、批發地,或是商場,每時每刻這樣的聲音都不絕於耳,如同一隻手撓著消費者的癢處,而消費者確實被這樣的吆喝聲抓得心裏癢癢的。從“數量有限”、“早上10點至下午3點”等話語中,消費者感覺到,這些商品極度短缺,自己要想買就必須快上加快。於是,他們紛紛掏出人民幣,將那些“稀缺”的商品買回家,自己心裏得了滿足,商家也賺了錢。

現在早已經不是物資短缺的年代了,為什麼商家還搞這一套呢?自己為什麼會“乖乖上鉤”?其實這是商家運用了人們的“短缺心理”。短缺心理會使人們產生這樣一種認識,那就是“機會越少,價值越高”。

害怕失去某種東西的想法往往比希望得到同等價值東西的想法對人們的激勵作用更大,因此,在受到外界給予的“你現在不來買,就買不到了”類似這樣的信號的誘導下,你會麵對即將失去某種東西的“威脅”,這種“威脅”容易激發你得到它的欲望,使你將“需要”變成“必須要”。

麵對商家的這一“花招”,作為消費者,對商家的這種營銷招數首先要有基本的了解,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有了準備,才能有所防範,才能不受商家這一營銷手法的影響。其次,人在瘋狂搶購時,往往失去理智,結果買回來的並不是自己想要的。因此,消費者要增強自己的購物常識,避免因為所謂“限時搶購”而買了自己不需要的東西。

試喝一小杯,買了一大桶的心理成因

在試用櫃台前,顧客喝了一口銷售小姐遞來的試喝奶品,然後銷售小姐問顧客好不好喝。顧客原本想嚐嚐這個奶品有什麼不同,而試過後,顧客覺得味道跟別的奶品並沒有區別。既然已經喝了,如果不買幾瓶回去,會有點不好意思,於是便掏錢買了原本不怎麼想買的東西。

拎著奶品,顧客來到化妝品櫃台,熱情的銷售小姐說目前是新品促銷階段,正在舉辦免費試用麵膜活動,邀請顧客參加,於是顧客就跟著銷售小姐來到後台,免費做了一次麵膜。事後,銷售小姐問顧客感受如何,顧客覺得這款麵膜也沒什麼特別,而且家中已經有一大堆麵膜了,顧客不是很想買,但是顧客看著那塊被試用過的麵膜,又覺得應該表示一下,看著手中的奶品,你又買了麵膜。

許多人可能都遇到過這種事情。當然,碰到這種事情並不代表沒有自我判斷能力,而是因為商家抓住了消費者的一種心理,那就是“互惠原理”。

簡單地說,互惠原理就是指人們對他人的某種行為,會以一種類似的行為回報。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遇到這類現象,比如別人送我們一份禮物,我們就想還禮,並且還的禮的價值要高於收到的禮,這樣心裏才能安穩。比如別人求你幫忙時會請你吃個飯,對你來說,就不可能對他人的請求無動於衷。如果你對別人的行為不做出一定的反應,內心便會產生一種負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