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療法
行為療法是在行為主義心理學的理論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個心理治療派別,是當代心理療法中影響較大的派別之一。與心理分析等其他療法不同,它不是由一位研究者有係統地創立的一個體係,而是由許多人依據一種共同的心理學理論分別開發出的若幹種治療方法集合而成的。
行為療法又稱行為治療,是基於現代行為科學的一種非常通用的新型心理治療方法,是根據學習心理學的理論和心理學實驗方法確立的原則,對個體反複訓練,達到改變、矯正不良行為的心理治療法。
行為療法是根據學習理論或條件反射理論、技術等,來矯正和消除患者建立的異常的條件反射行為,或通過對個體進行反複的訓練,建立新的條件反射行為,以改變、矯正不良行為的一類心理治療方法。行為療法是行為主義在心理治療領域的具體體現。行為理論認為“沒有病人,隻有症狀”,治療的目標就是改變人的行為,即消滅不良行為,塑造良好的、健康的行為;認為症狀性行為是學習得來的,是習得的不良習慣,通過學習也能把它們消滅掉。
行為療法的代表人物沃爾普將其定義為:使用通過實驗而確立的有關學習的原理和方法,克服不適應的行為習慣的過程。
行為治療家認為適應不良性行為是通過學習或條件反射形成的不良習慣,因此可按相反的過程進行治療。
所謂適應不良性行為是不健康的、異常的行為,可以有各種不同的原因,有些是神經係統病理變化或生理代謝紊亂而引起的症狀,有些則是由於錯誤的學習所形成。
行為療法是運用心理學派根據實驗得出的學習原理,是一種治療心理疾患和障礙的技術,行為療法把治療的著眼點放在可觀察的外在行為或可以具體描述的心理狀態上。行為療法有以下特點:
1.治療隻能針對當前來訪者有關的問題而進行。
2.治療以特殊的行為為目標,這種行為可以是外顯的,也可以是內在的。
3.治療的技術通常都是以實驗為基礎的。
4.對於每個患者,心理醫生根據其問題和本人的有關情況,采用適當的行為治療技術。
行為療法雖名目繁多,但在治療時一般包括以下幾個階段:
1.了解患者異常行為產生的原因,確定治療的目標——矯正患者的什麼異常行為。
2.向患者說明行為治療的目的、方法和意義,幫助患者樹立治愈的信心,從而使其主動配合治療。
3.采取專門的治療技術,輔之藥物或器械治療。
4.根據患者行為改變的情況,分別給予陽性強化(如表揚、鼓勵和物質獎賞)和陰性強化(如批評、疼痛刺激和撤銷獎賞)。
5.根據病情的轉變情況,調整治療方法,鞏固療效。
行為療法主要適用於那些異常行為表現比較局限,又可能加以測量的對象,如恐懼症、強迫症、性功能障礙、社交困難、口吃、局限性痙攣、兒童行為障礙等。
一般常用的行為療法有以下5種:
1.係統脫敏療法
這是一種利用對抗性條件反射原理,循序漸進地消除異常行為的方法。通過漸進性暴露於恐懼刺激的方式,使已經建立起的條件反射消失,以治療心理障礙或行為障礙,稱為係統脫敏療法。如眾所周知的兒童對帶毛、白色動物的恐懼症,從產生到經過係統脫敏消除症狀,就是一個實例。
這一療法是1958年由南非心理精神病學家沃爾夫綜合前人經驗發展起來的,他認為相反的行為或情緒能相互抑製而不能同時存在。他將一隻餓貓放入籠中,每當食物出現,貓有取食反應時,突然強烈電擊(非條件刺激),反複多次後,貓產生了強烈的恐懼,拒絕進食。實驗室環境、貓籠、進食條件多次與電擊相結合而強化成為條件性刺激,貓見到實驗室環境、貓籠、進食條件便產生恐懼,即產生了實驗室神經症。之後他將貓放在沒有實驗室環境、沒有貓籠的地方進食,同時不給電擊,多次訓練後,貓的恐懼症消失,從而產生正常的食物性條件反射。這時再把貓放回到原來的實驗環境,進入貓籠中,但不給電擊,貓仍能正常進食,恐怖反應消失。
臨床上我們可以教會病人用自我鬆弛的方法,如深呼吸、全身肌肉主動放鬆、轉移注意力、閉目靜坐等以抑製引起焦慮和恐怖反應的刺激,即用鬆弛活動的中樞興奮來抑製焦慮或恐怖反應的中樞興奮。經過這種多次脫敏訓練,最終可把焦慮和恐怖反應完全消除。
係統脫敏法主要用於治療焦慮症和恐懼症。精神病學家沃帕提出了以下的治療程序:
(1)了解引起焦慮和恐懼的具體刺激情景。
(2)將各種焦慮和恐懼的反應症狀由弱到強排成“焦慮等級”。
(3)幫助患者學習一種與焦慮和恐懼反應相對立的鬆弛反應。
(4)把鬆弛反應逐步地、有係統地伴隨著由弱到強的焦慮刺激,使兩種互不相容的反應發生對抗,從而抑製焦慮反應。
在我國很早就有用係統脫敏法治療恐懼症的例子。我國金代名醫張子和的《儒門事親》載:“衛德新之妻,旅中宿於樓上,夜值盜,劫人燒舍,驚墜床下,自後每一聞有響聲,則驚倒不知人。”一些醫生“作心病治之,人參、珍珠及定誌丸皆無療效”,萬般無奈,求治於名醫張子和。張子和不僅善用藥物治病,而且善於運用心理療法。張子和診視後,讓病婦坐在高椅之上,麵前放一張茶幾,命兩名侍女按住病人。張曰:“娘子當視此(看這裏)。”然後用木猛擊茶幾,病婦大驚,張曰:“我以木擊幾,何以驚乎?”不一會兒,他又以木擊桌,“病婦驚嚇已減”,連擊三五次,又以手杖擊門窗,“病婦徐徐驚定而笑曰:是何治法?張曰:《內經》雲:‘驚者平之,平者常也,平常見之,必無驚。’”換句俗話來說,就是“見多不怪”了。
2.厭惡療法
厭惡療法是在經典條件反射原理基礎上提出來的,就是對其行為反應給予負性強化,使之逐漸減弱,直至消除其不良行為;也可以認為厭惡療法是用懲罰性強烈刺激,去消除已經建立的不良的條件反射的方法。
厭惡療法采用一套技術,這些技術中包括工具或武器,以引起患者生理、心理痛苦或厭惡的刺激,如電擊、致吐藥物、難聞的氣味等。方法是當出現不良反應時,立即給予這些厭惡性刺激,直到症狀消失。
因此說,厭惡療法是經典性條件反射(用作厭惡性反射)和操作性條件反射(痛苦及厭惡刺激即懲罰)的直接運用。
由於作為負性刺激的物品或方法的不同,因而可將厭惡療法分為如下幾種:
(1)化學性厭惡療法。應用化學藥物,如能引起惡心、嘔吐的藥物阿撲嗎啡、戒酒硫等或有強烈惡臭的氨水等。
(2)電擊厭惡療法。以一定強度的感應電作為疼痛刺激,或以輕度電休克作為負性刺激。
(3)橡皮圈厭惡療法。拉彈預先套在手腕上的橡皮圈,並引起疼痛作為負性刺激。
(4)羞恥厭惡療法。命令患者在大庭廣眾、眾目睽睽之下,表現變態性行為,從而使患者自己感到羞恥,以此作為負性刺激,促使患者改正變態行為。
化學性和電擊厭惡療法都較痛苦,故施用幾次後,應該訓練患者自己應用想象厭惡法,一旦遇到煙、酒或性興奮對象時,立刻想象到痛苦的懲罰感受,從而產生厭惡反應。想象厭惡法也可一開始即應用於某些性變態者,如異裝癖、露陰癖等,即使患者想象自己在做異常性行為時被人發現,當場抓獲,受到嚴厲處罰等,從而用想象中的負性刺激來克製異常性行為。這種方法有人也稱之為“隱閉性敏感法”。
厭惡療法操作簡便、適應性廣,主要用於強迫症和種種行為障礙的患者,如日常生活中想戒煙、戒酒、控製飲食等也可采用此方法。但因為厭惡療法實施時會給患者帶來極不愉快的體驗,因此,一般要征得患者的同意後才能使用此法。
3.滿灌療法
滿灌療法與係統脫敏療法相反,不需要讓患者經過任何放鬆訓練,一開始就讓患者進入使他恐懼的情境中,一般是采用想象的方式。醫生鼓勵患者想象最使他恐懼的場麵,或者醫生在一旁反複地,甚至不厭其煩地講述他最害怕的情景中的細節,或放映現代影視畫麵最使患者恐懼的鏡頭,以加深患者的焦慮程度。同時,不允許患者做出閉眼、堵耳朵、哭喊等逃避措施。即使病人由於過分緊張害怕,甚至出現昏厥的征兆,仍要鼓勵患者繼續想象或聆聽醫生的描述。同時要告訴病人,這裏備有一切急救設備和手段,生命安全是有保障的,因此病人可以大膽想象。患者在反複的恐懼刺激下,可能因焦慮和緊張而出現心跳加快、呼吸困難、麵色蒼白、四肢冰冷等植物神經係統反應,但患者最擔心的可怕的災難並沒有發生,焦慮反應也就相應減退了。
一個有尖銳器具恐懼症的患者,見不得尖銳之物,可鼓勵他把刀、釘子等尖銳器物放在衣袋內、枕頭邊,隨時可見到、觸到,這樣一段時間後,患者對尖銳器物的恐懼情緒就會減輕或消失。
實行滿灌療法需要慎重,應視患者的病症程度、心理狀態而定。雖然滿灌療法比係統脫敏法所花費的時間要少得多,但是一旦刺激程度超出了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就極易引發精神分裂症。
4.行為塑造療法
行為塑造是要形成和建立一個新的行為習慣。在確定這個大目標後,把它分成幾個小目標,製訂治療計劃,然後由低向高逐步實現,達到一步立即給予獎勵強化,直到最後實現最高目標。即“大目標,小步子”,用不斷強化的原則來建立新的行為習慣。
行為塑造療法適應證有:精神病人的行為學習、啞童說話、殘疾人的肢體功能訓練、低能兒教育、大小便失禁控製訓練等。對於正常人來說,行為塑造也是學習建立新行為習慣和完成事業目標的有效方法。
5.獎勵—懲罰相結合的行為療法
此法是目前在美國流行的一種行為療法。它是一種綜合療法,是建立在操作式條件反射的理論基礎上的。主要有以下5個步驟:
(1)增強健康信念。增強改變不良行為的動機,寫出改變不良行為和不良個性的理由,使患者理解改變和不改變的後果;告訴與患者有關的人,隻要堅持一定會成功;寫出具體的改變不良行為的日期、時間,以增強成功信念。
(2)堅持記錄。記錄不良行為程度,目前如何改變,現在心境、環境如何,每周都要記錄。
(3)明確具體目標。心理治療醫生應監督患者,令其主動改變不良行為。采取行動時要注意,主動回避一些與不良行為有關的環境;尋找新的行為或建立新的條件反射,與舊的不良行為鬥爭;打斷舊行為環節中的一個環節;改變不良行為要獎勵,發生不良行為時要懲罰;將改變的大目標分成數個小目標一步步完成;調動主觀能動性,取得別人的幫助。
(4)采取行動,即監督患者或令其主動改變不良行為。為此,要回避引起不良行為的扳機點,尋找新行為或建立新的條件反射,與不良行為鬥爭;要有個計劃,通過主觀努力以及他人的幫助,改變不良行為。
(5)維持新的行為。新行為建立後,要設法使其鞏固。
認知療法
認知療法是20世紀70年代發展起來的一種心理治療技術。它是根據認知過程影響情緒和行為的理論假設,通過認知和行為技術來改變病人不良認知的一類心理治療方法的總稱。
認知療法的理論基礎是心理學家貝克提出的情緒障礙認知理論。他認為:心理問題不一定都是由神秘的、不可抗拒的力量所產生,相反,它可以從平常的事件中產生。
認知療法的基本觀點是:認知過程是行為和情感的中介,適應不良性行為及情感與適應不良性認知有關。醫生的任務是找出這些不良的認知,提出學習或訓練方法以矯正這些認知,進行有效的調節,在重建合理認知的基礎上,不良情緒和不適應行為就能得到調整和改善,從而使心理障礙得到克服。
認知療法的主要著眼點放在患者非功能性的認知問題上,意圖通過改變患者對己、對人或對事的看法與態度,改變並改善所呈現的心理問題。
認知療法不同於傳統的行為療法,因為它不僅重視適應不良性行為的矯正,更重視改變患者的認知方式和認知、情感、行為三者的和諧。同時,認知療法也不同於傳統的內省療法或精神分析,因為它重視目前患者的認知對其身心的影響,即重視意識中的事件而不是無意識。內省療法則重視既往經曆特別是童年經曆對目前問題的影響,重視無意識而忽略意識中的事件。
認知療法是以合理的認知方式和觀念取代不合理的認知方式和觀念的過程,這是個看似簡單,實則複雜的過程。首先醫生會幫助患者反省目前生活中造成其情緒困擾的是哪些不合理認知,幫助他辨別什麼是合理認知,什麼是不合理認知。然後幫助患者明確目前的情緒問題是由現在持有的不合理認知導致的,自己應對自己的情緒和行為負責。通過一些必要、合適的認知調節技術(如與不合理認知進行辯論等),醫生會幫助患者認清不合理認知的不合理性或荒謬性,進而使他逐步放棄這些信念。這是認知調節過程中最重要的一步。最後幫助患者學習合理認知方式和觀念,使之內化,以避免成為不合理認知的犧牲品。
認知療法可以有效地治療焦慮障礙、社交恐怖、偏頭痛、慢性疼痛等許多心理疾病,其中療效最好的是用於治療抑鬱症、厭食症、性功能障礙和酒精中毒等。它也用於正常人以建立更合理的思維方式,提高情緒合理度,開發人的潛能和促進個體的心靈發展等。
認知療法一般分為四個治療過程:
1.建立求助的動機
在這個過程中,要認識適應不良的認知—情感—行為類型。患者和心理醫生對其問題達成認知解釋上意見的統一,對不良表現給予解釋並且估計矯正所能達到的預期結果。比如,可讓患者自我監測思維、情感和行為,醫生給予指導、說明和認知、示範等。
2.適應不良性認知的矯正
此過程中,要使患者發展新的認知和行為來代替適應不良的認知和行為。比如,醫生指導患者廣泛應用新的認知和行為。
3.在處理日常生活問題的過程中培養競爭的觀念
用新的認知對抗原有的認知。在這個過程中,要讓患者練習將新的認知模式用到社會情境之中,取代原有的認知模式。比如,患者先用想象方式來練習處理問題或模擬一定的情境,或在一定條件下讓患者以實際經曆進行訓練。
4.改變有關自我的認知
此過程中,作為新認知和訓練的結果,要求患者重新評價自我效能以及自我在處理認識和情境中的作用。比如,在練習過程中,讓患者自我監察行為和認知。
雖然認知療法的發展曆史較短,但發展速度很快,目前常見的認知療法包括以下幾種:
1.理性情緒療法
理性情緒療法(RET)是認知療法中的一個分支,由艾利斯於20世紀70年代提出。由於病理性構念或歪曲的認知,造成了不良的情緒反應,艾利斯把經常造成人們痛苦的非邏輯思維總結為以下10點:
(1)一個人要有價值,就必須有能力,並且在可能的條件下有成就。
(2)某某人絕對是很壞的,所以必須受到嚴厲懲罰。
(3)逃避生活中的困難和推卸自己的責任,可能要比正視它們容易。
(4)任何事情的發展都應當和自己的期待一樣,任何問題都應得到合理解決。
(5)人的不幸絕對是外界造成的,人無法控製自己的悲傷、憂慮和不安。
(6)一個人過去的曆史對現在的行為起決定的作用,一件事情過去曾影響自己,所以現在也必然影響自己的行為。
(7)自己是無能的,必須找一個比自己強的靠山才能生活。自己是不能掌握感情的,必須有別人安慰自己。
(8)其他人的不安和動蕩也必然引起自己的不安。
(9)和自己接觸的人都必須喜歡和讚成自己。
(10)生活中大量的事件對自己不利,必須終日花大量時間考慮對策。
艾利斯根據RET提出了ABC人格理論及治療程序。A指周圍存在的某種現實,作用於個體的外界刺激事件,稱激活事件。C是個體在A的作用下產生的行為表現或情緒反應,稱為結果C。然而C並不是A的直接結果,其中有中介因素B,即個體的認知信念過程。不同的B(信念)導致不同的C(情緒反應),這樣也就改變了B。這裏的B可分為兩種,即合理信念和不合理信念。合理信念指真實反映了客觀情景及事件的信念及認知,它導致個體產生比較自然但不是過分的情緒反應,同時能幫助個體正常體驗A引起的情緒反應,進而采取合理化的行為,達到目標。不合理的認知直接引導產生消極的、災難性的、病態的情緒體驗,並且阻礙患者采取積極有效的行動去實現自己的目的和滿足自己的需要。
RET治療中還要注意通過治療者的權威性反問和質疑,使人領悟,消滅不合理信念,這就是本療法的第四步質疑D。
在由不合理的信念向合理化的信念轉換的過程中,應有相應的行為、情緒改變的支持,即讓患者在合理信念基礎之上,進行新的情緒體驗,同時進行合理的行為,以促使B的改變。信念、情緒和行為的改變中無先後之分,三者是一個互動的係統,任何一方改變都會影響其他兩方麵和整個係統。經過D後,患者達到E,即見效階段,也就是糾正了不合理認知,產生了合理性的認知、情緒和行為,並且在將來遇到類似事件的刺激時,也有了免疫力,而不會再產生自我損害情緒和行為。
RET療法在實施中要注意:使患者了解自己有哪些不合理信念,通過認知逐步放棄。讓患者認識到,自己對自己的情緒、行為負有責任,為此要積極參與心理治療。要幫助患者改變一些頑固性的非理性觀念。
2.自我指導訓練
這是20世紀70年代邁肯包姆所提出的。方法是教授患者進行自我說服或現場示範指導,主要用於兒童多動症、衝動兒童和精神分裂症患者等。
3.應對技巧訓練
這是戈弗雷特在20世紀70年代提出的,主要是讓患者通過在想象過程中不斷遞增恐怖事件,學會調節焦慮和處置焦慮。其中保持心身的放鬆與係統脫敏類似,不同之處是,它有積極應對想象的成分,主要用於治療焦慮障礙的患者。
4.隱匿示範
由考鐵拉在20世紀70年代提出,基本原理是想象演練靶行為,讓患者預先了解事件和結果,訓練其情感反應,以產生對應激情境的適應能力。對恐懼症患者有效。
5.解決問題技術
這是由德蘇內拉等人倡導的。基本設想是有情緒異常的人,往往缺乏解決問題的能力,較難選擇對情境的行為反應,因此,他們常常適應不良,不能準確地預測自己行為的後果。基本方法是學習如何確定問題,然後將一個生活問題分解為若幹能夠處理的小問題,思考可能的解決答案,選出最佳的解決辦法。主要用於治療情緒障礙兒童、有破壞行為的兒童及精神病人。
6.貝克認知轉變法
20世紀70年代創立,主要是用來改變患者的態度和信念,從而改變適應不良認知的方法。
精神分析療法
精神分析療法又稱心理分析,是奧地利著名心理學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所創造的一種特殊心理治療技術。由於當時科學心理學剛誕生不久,因此精神分析療法可以說是開現代心理治療之先河,它對此後發展起來的許多心理治療的方法都有一定的影響。弗洛伊德對心理學的主要貢獻為潛意識、釋夢、本能、防禦反應機製、人格層次等理論的確立。精神分析療法也是弗洛伊德的學術理論在臨床上的主要貢獻。
精神分析理論認為,很多疾病,特別是神經症、心身疾病都與患者經曆中的矛盾衝突、情感、挫折在潛意識裏的反映有關,或由其轉化而來。患者的症狀是無意識層次傳遞出來的信息,精神分析法是要把壓抑在潛意識裏的矛盾症結,用內省的方法挖掘出來,帶回到意識領域來,用現實主義原則予以徹底解決,幫助病人對症狀和被壓抑的衝突之間的關係產生領悟,故稱“頓悟療法”。
在治療過程中,醫生的工作就是要向患者闡釋他所敘述的心理問題的潛意識含義,幫助患者克服抗拒,使被壓抑的心理問題不斷暴露出來。闡釋應該逐步深入,根據每次會談的內容,以既往資料為依據,用患者能理解的言語告訴其心理症結之所在。通過闡釋,幫助患者重新認識自己,認識自己與他人的關係,從而達到解除患者心理障礙的目的。
精神分析治療不是單一的治療方法,而是一組治療方法的統稱,包括催眠療法、精神發泄療法、自由聯想療法、釋夢療法、日常生活分析療法等。這一組療法體係的共同性是,每一具體療法都把治療目標對準調整人的潛意識、性欲、動機和人格等心理動力方麵,也就是注重心理動機的調整,重建自己的人格,達到治療目的。
精神分析學說的心理治療方法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麵:
1.自由聯想
自由聯想是精神分析療法的主體。在治療中放棄對患者進行定向引導的做法,對患者不限定回憶範圍,告訴患者暢所欲言,自由表達,想到什麼就說什麼,完全是患者意識的自然流動和湧出。
具體做法是:在了解患者的基本情況後,讓患者躺在舒服的沙發上,醫生坐在患者後邊,對患者保持中立狀態,不發表自己的意見,不去教導患者,啟發患者無拘無束盡情傾訴想說的話。如遇停頓,醫生可鼓勵患者,目的是讓其逐漸泄露壓抑在內心深處的隱私和情緒。患者在放鬆的回憶表達中,潛意識的大門開始鬆動並逐漸打開。有時患者說到帶有情緒色彩的事件時,可能停止不語或轉移話題,設法避開對這個問題的聯想。這種“阻抗”出現時,正表明患者的症結所在。醫生此時要抓住關鍵所在,引導患者進入潛意識的“結”中,耐心解釋,使其釋放其中的情緒負荷,達到一定的領悟。醫生的解釋要合情,能使患者本人心悅誠服,產生茅塞頓開之感。至於別人如何評價這種解釋或這種解釋究竟是否是那麼回事,則無關緊要。
2.釋夢
釋夢即對夢中的情境做出具有象征意義的解釋,它是精神分析療法中挖掘患者心理症結的重要手段。弗洛伊德在《夢的解析》一書中寫道:“夢乃是做夢者潛意識衝突或欲望的象征;做夢的人為了避免被人覺察,所以用象征性的方式以避免焦慮的產生。”“分析者對患者夢的內容加以分析,以期發現追求象征的真諦。”精神分析學說認為,夢並非無目的、無意義的行為,而是潛意識中衝突或欲望的象征。實際上是代表個人的願望及所追求願望的不滿足,這種欲望在覺醒狀態下受到人們自我的壓抑,通過對夢的分析,有助於捕捉到壓抑情緒的症結。通常在患者敘述夢的內容後,要鼓勵患者就夢的情境加以自由聯想,醫生根據夢的內容所產生的聯想進行分析,直到弄清這場夢的欲望和衝突的真意。由於夢境僅是潛意識衝突與自我監察力量對抗的一種妥協形式,並不直接反映現實情況,這就需要根據經驗對夢境做出解釋,以便發掘夢的真正含義。
3.移情
移情是一種根據經驗或以往類似情境知覺和理解當前情境的現象。精神分析理論認為,患者在早期家庭生活中有些和父母之間的情感事件,可能在早期出現過戀母情結、戀父情結。移情作用是指患者把他童年期與父母的情緒依戀轉移到醫生身上,醫生在患者心目中成為其父母的代替者。現在因為醫生與患者接觸時間較長,所以患者對醫生漸漸產生一定的情感反應,有的還把以往對別人的感情轉移到醫生身上,此種現象稱為轉移作用或移情作用。移情分正移情和負移情。在正移情中,患者將友愛、親熱、依戀、溫存等轉移到醫生身上,希望從他身上得到愛和情感滿足;在負移情中,患者把討厭、仇恨、憤怒和排斥轉移到醫生身上,對著治療醫生控訴他自己早期所遭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在精神分析實踐中,讓病人重新體驗早年時期與父母等人的情緒關係,可以消除過去留下的心理矛盾衝突,通過移情解釋,可以使病人認識到他與治療者的關係實際上是他早年情緒障礙的反應,從而達到治療目的。
由於潛意識的影響無所不在,醫生也可能對患者產生情感依賴、依戀甚至朦朧的情愛和性愛的念頭,醫生自己往往意識不到這些反應,因它們很可能通過合理化等防禦機製的偽裝後而被醫生的意識所接受。
用移情法進行心理治療時有一個具體的技術手段,就是醫生如何移入和移出的問題。移入過程是利用患者的某種情愫難以抒發的契機,把這份感情拉向醫生自身的過程;而移出則是把自己身上對患者的這份感情重新推開的過程。醫生要正確對待自己,如果隻能移入而不能移出,不僅會給自己造成許多麻煩,也會使患者多蒙上一層感情陰影。
4.阻抗
指患者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回避某些敏感話題,有意無意地使治療重心偏移,阻止那些使自我過分痛苦或引起焦慮的願望、情緒和記憶進入意識的力量。醫生需經過長期的努力,通過對阻抗產生原因的分析,幫助患者真正認清和承認阻抗,這樣治療便向前邁了一大步。
5.解釋
解釋的目的是讓患者正視他所回避的東西或尚未意識到的東西,使無意識中的內容變成意識的。解釋要在患者有接受的思想準備時進行。對患者的自由聯想和夢所暴露出來的心理症結加以分析之後,要以患者所說的話為依據,使用患者能理解的語言給予解釋。解釋的程度應隨醫患間會談的進展和對患者心理的不斷了解逐步加深,使患者通過治療,在意識中逐漸培養起為人處世的正確態度和成熟的心理反應。
森田療法
森田療法是日本學者森田正馬根據對神經症的研究,創立的一種具有獨特見解的心理治療方法。
森田認為,神經症的特征是內向性、強烈的自我意識、過度追求完美。具有這種特征的人,當他遇到生活環境的改變,甚至很輕微的精神創傷時,也會傾向於使自己產生自卑感而產生疑病素質。而疑病素質的人竭力追求盡善盡美,越是追求,越感到焦慮、敏感,最終形成精神交互作用,產生神經症。森田療法正是根據神經症產生的規律來引導患者正確認識自我,要求患者對症狀有一個正確的認識。首先承認現實,不必強求改變,做到順其自然,反而不改自變。心理學規律表明,注意越集中,情感越加強,聽其自然,不予理睬,反而逐漸消退。當然,在進行森田療法治療時,必須使患者認識情感活動的規律,在“順其自然”的同時,還要讓患者忍受一定痛苦,即麵對現實,不要把症狀當做自己心身的異物,任意抵抗、排斥或回避。隻有通過自己的內力,努力去做應該做的事,才能真正從痛苦中解脫出來。
森田認為,治療神經症的要點在於陶冶疑病素質和破壞精神交互作用。他主張“聽其自然”,“不以為意”。所謂“聽其自然”,就是患者老老實實地接受症狀的存在及與之相伴隨的苦惱和焦慮,認識到對它抵製、反抗或用任何手段回避、壓製都是徒勞的。患者要靠原來就存在的求生願望進行建設性的活動,即一麵接受症狀的現狀不予抵抗,一麵進行正常的工作和學習活動。總的說來,是要患者不把症狀當做自己身心內的異物,對它不加排斥和壓製,這樣就解決了主客觀矛盾,破壞了精神交互作用和過強的精神對抗,症狀也因而減輕,以至消失。
森田學說認為,對神經症發病具有決定性作用的是疑病傾向,而對症狀發展具有決定性作用的是精神交互作用。所謂精神交互作用就是對於某種感覺,如果集中注意它,這種感覺就變得敏感,如此更加使注意固定在這種感覺上,感覺與注意進一步交互作用,滾雪球似的使這種感覺越來越過敏。由於精神交互作用形成症狀之後,患者經常地被封閉在主觀感覺之中,愈覺苦惱。再加上自我暗示,就會導致注意的進一步集中。因此,精神交互作用是神經症遷延難愈的主要原因之一。這正是森田療法的著眼點,恰恰在這一點上,森田采取了與眾不同的治療方法。
森田指出,對神經症的治療,隻能順其自然。也就是說,治療就是要把當前固著於自己身心的精神能量,改變方向使之朝向外部。事實證明,森田療法治療神經症確實可取得較好的療效。森田療法適用於下列三種類型的神經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