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史華茲論斷:合適的選擇,就是好的選擇(2 / 3)

正如“貝勃定律”所闡釋的,人在處於較差的狀態下,一點微不足道的事情都可能會讓他興奮不已;而當所處的環境漸漸變得優越時,人的要求、欲望等就會隨之提升,感受到幸福的能力就會大大降低。所以,很多時候,當我們感覺不到幸福的時候,可能幸福依然在周圍,隻是內心失去了對它的感受力。

法國有一個寓言故事:一位國王帶領軍隊去打仗,結果全軍覆沒。為了躲避追兵,他與部下走散了,在山溝裏藏了兩天兩夜,其間粒米未食、滴水未進。後來,他遇到一位砍柴的老人,老人見他可憐,就送給他一個用粗糧和幹菜做的菜團子。饑餓難耐的國王狼吞虎咽地把菜團子吃光了,當時他覺得這是全天下最好吃的東西。於是,他問老人,如此美味的食物叫什麼,老人說叫“饑餓”。

後來,國王回到王宮,下令廚師按他的描述做“饑餓”,可是怎麼做也沒有原來的味道。為此,他派人千方百計找來那個會做“饑餓”的老人。誰料,當老人給他帶來一籃菜團子時,他卻怎麼也找不到當初的那種美味。

真正讓國王感受到幸福的不是菜團子,而是他的“饑餓感”。饑餓時,即使是剩菜餿飯也吃得津津有味;酒足飯飽時,縱使是山珍海味也難以下咽。這就是“貝勃定律”為我們揭示的真理。

古羅馬哲學家塞涅卡曾說:“如果你不能對現在的一切感到滿足,那麼,縱使讓你擁有全世界,你也不會幸福。”

曾經有人做過幸福調查,對社會上不同階層的人進行詢問:“你覺得自己過得幸福嗎?”在受訪人群中,有80%的人都覺得自己不幸福,都有這樣或那樣的抱怨、不滿和牢騷!

難道真的有這麼多的人都過得不幸福嗎?說到底,其實是很多人漸漸喪失了感知幸福的能力。在滿足自己一個接一個的欲望的過程中走得太匆忙了,以至於匆忙到忘了感知過程的美好與艱辛——沒有了感知又怎麼會幸福?

幸福不是實體,而是一種感受,能獲得多少幸福,隻取決於我們對幸福的敏感度。知足者常樂,時刻提醒自己:隻要懂得用心去感受,幸福就一定在我們身邊。

狄德羅效應:幸福來自給生活做減法

法國哲學家丹尼斯·狄德羅寫了一篇文章,叫《與舊睡袍別離之後的煩惱》。這篇文章講的是有一天,朋友送他一件質地精良、質量上乘的睡袍,狄德羅收到這件禮物後非常喜歡。可是,當他穿上華貴的睡袍時,突然覺得周圍的家具那樣破舊不堪,不但顏色過時了,風格更是和身上的睡袍不搭。於是,為了與睡袍相匹配,他就買了新的家具,終於讓周圍的環境配合了睡袍的檔次,可是,這樣做他卻感到很不舒服。因為,在一時的衝動過後,他發現“我居然被一件睡袍脅迫了”。

20世紀初,美國哈佛大學經濟學家朱麗葉·施羅爾在《過度消費的美國人》一書中提到了狄德羅這篇文章,並提出了一個新概念——“狄德羅效應”,專指這種擁有了一件新的物品後,不斷配置與其相適應的物品以達到心理平衡的現象。

“狄德羅效應”被稱為“人類難以擺脫的十大心理之一”,它揭示的是一種常見的“愈獲得愈不滿足”的心理現象,即在沒有得到某種東西時迫不及待,而一旦得到就得隴望蜀。

人們會落入“狄德羅效應”的陷阱,根本原因在於沒有意識到自己渴望的很多東西其實都是無用的。就像偶然得到了一件睡袍的狄德羅,他開始渴望跟睡袍更相配的各種家具,但他沒有意識到,睡袍本身並不需要家具來襯托——那些老舊家具不是配不上他的新睡袍,而是配不上他已經開始膨脹的欲望。

在我們的生活中,總有著太多可有可無的欲望。如果我們能把這些無用卻時時煩擾我們的東西從生命中清除出去,就有足夠的時間來跟隨自己的心,感受簡單生活中所蘊含的幸福。

生活需要簡單來沉澱,那些過高的期望並不能給人帶來快樂,卻一直左右著我們的生活。比如,找到一份心儀的工作後就希望能擁有美好的婚姻,然後希望擁有寬敞豪華的寓所,然後希望讓孩子享受最好的教育……當這一切都實現後,許多人依然不滿足,因為還希望爭取更高的社會地位,成為更有錢的人,能買得起高檔商品,承受得了更奢華的消費——而最開始,我們隻是想要找一份工作使自己不至於餓死而已。

正是這些永無止境的追求,讓許多人陷入“狄德羅效應”的陷阱中無法掙脫。現代人總感覺活得很累,身上背負的重擔越來越多,原因就在於人們不懂得放棄那些生命中無用的東西,並且讓心靈承受過多的欲望和枷鎖。

那麼,如何才能擺脫“狄德羅效應”的陷阱呢?古希臘大哲學家蘇格拉底的故事或許可以給我們一些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