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史華茲論斷:合適的選擇,就是好的選擇(3 / 3)

有一天,蘇格拉底帶著學生去雅典最熱鬧的集市上課。逛完集市後,蘇格拉底問學生:你們在這個集市裏都找到了什麼?學生們七嘴八舌地回答說:“集市裏的東西可多了,有很多好吃的、好看的和好玩的,有數不清的新鮮玩意兒,衣、食、住、行各方麵的東西應有盡有。如果不是因為老師您在講課,我們一定會買上滿滿一車商品回家。”

蘇格拉底點點頭,然後說道:“我卻跟你們相反,在這個集市中,我發現,這個世界上原來有那麼多我並不需要的東西。”隨後,蘇格拉底說:“當我們為奢侈的生活而疲於奔波的時候,幸福的生活已經離我們越來越遠了。幸福的生活往往很簡單,比如,最好的房間就是必需的物品一個也不少,沒用的物品一個也不多。”

生活中有些無用的東西如果不是我們應該擁有的,那麼,就要學會放棄。隻有懂得放棄,才能製止欲望的無限膨脹,才能讓自己活得更加充實、坦然和輕鬆。跳出“狄德羅效應”的唯一辦法就是遏製、削減自己過多的欲望,拋棄那些紛繁而無意義的欲望,讓自己的生活更加充實、簡單、美好。

鱷魚法則:關鍵時刻的取舍之道

“鱷魚法則”本是投資心理學的理論之一,也叫“鱷魚效應”。它的意思是,假定一隻鱷魚咬住你的腳,如果你用手去推擋鱷魚以把腳掙脫出來,鱷魚便會同時咬住你的腳與手。你越是掙紮,被鱷魚咬住的身體範圍就越大。所以,萬一鱷魚咬住你的腳,你唯一的辦法就是犧牲一隻腳。

舍棄一條腿——聽上去是多麼殘酷的選擇,但其實這種現象在大自然中並不罕見。

在非洲大草原上,為了爭奪被獅子吃剩的一頭野牛的殘骸,一群狼和一群鬣狗發生了衝突。盡管鬣狗死傷慘重,但由於數量比狼多得多,也咬死了很多狼。最後,隻剩下一隻狼王與五隻鬣狗對峙。顯然,雙方力量相差懸殊,何況狼王還在混戰中被咬傷了一條後腿。

那條拖在地上的後腿成為狼王無法擺脫的負擔。眼看鬣狗一步一步靠近,狼王突然回頭一口咬斷了自己的傷腿,然後向離自己最近的那隻鬣狗猛撲過去,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咬斷了它的喉嚨。其他四隻鬣狗被狼王的舉動嚇呆了,都站在原地不敢向前。在與狼王對峙了幾分鍾後,鬣狗終於夾著尾巴逃離了。

狼王毅然決然地舍棄了傷腿,因為它明白,如果這時候不舍棄,那麼失去的就將是自己的生命。殘酷的“鱷魚法則”在更為殘酷的大自然中隻是一條最普通不過的,所有生物都明白的叢林法則。可是,人類離開叢林太久了,已經忘了這個法則,所以,總是不願意舍棄任何東西,最後隻能在痛苦中負重前行。

人生需要選擇,也需要舍棄,關鍵時刻的舍棄是智者麵對生活的明智選擇,隻有懂得適時舍棄的人生,才能再續輝煌。

1998年的諾貝爾獎得主崔琦在有些人眼裏簡直是“怪人”:他遠離政治,從不拋頭露麵,整日泡在書本中和實驗室裏,甚至,在獲得諾貝爾獎的當天,他還像往常一樣到實驗室裏去工作。

更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在美國高科技研究的前沿領域,崔琦居然是一個地地道道的“電腦盲”。研究過程中的儀器設計、圖表製作,全靠他一筆一畫地完成。甚至,即使是發一封電子郵件,他也會請秘書代勞——他說:“這世界變化太快了,我沒有時間去追趕!”

崔琦舍棄了世人眼裏炫目的東西,為自己贏得了大量寶貴的時間,也贏得了至高無上的榮譽。人的一生很短暫,有限的精力使人不可能方方麵麵都顧及,而世界上又有那麼多的精彩,這時候,舍棄就成了一種大智慧。

舍棄其實是為了得到,隻要能得到想得到的,舍棄一些對你而言並不是必需的“精彩”,又有什麼不可以呢?

貪婪是大多數人的毛病,有時候,牢牢抓住自己想要的東西不放,就會給自己帶來壓力、痛苦、焦慮和不安。什麼都不願舍棄的人,往往什麼都得不到。

生活中類似這樣的人很多,他們總是不願舍棄眼前的利益,或者害怕舍棄的痛苦,最後免不了被殘酷的競爭法則壓垮。有長遠目光、變通意識的人卻能毫不猶豫地舍棄,因為他們知道這會換來巨大的勝利。

“鱷魚法則”告訴我們,舍棄是為了得到——舍棄一條腿,得到了生存的機會。我們總是隻關注舍棄時的痛苦,殊不知,關鍵時刻如果我們不舍得放棄一些東西,就會遭遇更大的痛苦。人生就像一場漫長的旅行,在旅途中會遭遇許多抉擇時刻,這時候,我們總要舍棄一些東西,但同時我們也會收獲很多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