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魔術師看著觀眾迷惑不解的樣子,都會在心裏對自己說:“坐在台下的這些蠢貨,我要騙他們太容易了。”但舍斯頓完全不同,他每次上了舞台,都要在心裏重複說幾遍“我愛這些觀眾”。
對此,他解釋道:“我有理由喜歡和感激他們,因為他們來看我的表演,我才能過上我想過的生活。我必須把我的看家本領拿出來,盡力讓他們感到快樂。”可以說,舍斯頓鑽研魔術技巧不僅僅是為了賺錢,對他來說,觀眾的快樂才是他最大的快樂。
投桃報李是人際關係中最基礎的法則。我們都喜歡那些喜歡我們的人,同樣,真誠地去喜歡別人,別人也必然會喜歡我們。不需要通過語言來表達什麼,我們的真誠會通過各種方式流露出來,別人會明顯地感覺到,然後不知不覺地喜歡上我們。
同樣的道理,我們也討厭那些討厭我們的人,即使表麵上表現得親密無間,這種厭惡也會不自覺地流露出來。
阿倫森效應:我們厭惡那些帶給我挫敗感的人
隨著獎勵減少而態度逐漸消極,隨著獎勵增加而態度逐漸積極的心理現象,在社會心理學中被稱為“阿倫森效應”。通俗地說,就是從倍加褒獎到小的讚賞,乃至不再讚賞,這種遞減會導致一定的挫折心理,而這種遞增的挫折感很容易引起人的不悅及反感。
為了驗證這個效應,心理學家阿倫森曾做過一個心理實驗:
他邀請了四組誌願者,並讓其中一人擔任項目臨時負責人,負責在每次實驗的間隙向阿倫森彙報他對其他誌願者的印象和評價。整個彙報過程是在阿倫森的辦公室裏完成的,但是,其他誌願者卻都能“恰好”聽到彙報內容——他們不知道的是,這個臨時負責人是個“偽裝者”,即俗稱的“托兒”。而彙報也是被提前安排好的,分為四種情景:
第一種:讓“托兒”對A組誌願者每次都給予正麵評價。
第二種:讓“托兒”對B組誌願者每次都給予負麵評價。
第三種:讓“托兒”先對C組提出負麵評價,然後逐漸轉向正麵評價。
第四種:讓“托兒”先對D組提出正麵評價,然後逐漸轉向負麵評價。
當然,這個過程都確保被誌願者們“偷聽”到了。
最後,阿倫森發起一個調查:這些誌願者們有多喜歡這個“臨時負責人”。調查發現,A組的喜歡程度是6.42分,B組2.52分,C組7.67分,D組最低,為0.87分。
阿倫森實驗論證了人際關係中的一個原則:人們最喜歡那些原先否定自己但後來越來越喜歡自己的人,同時最厭惡原先肯定自己但後來越來越否定自己的人。這算是對“相悅法則”的一個補充——人們不光喜歡那些喜歡自己的人,而且更喜歡那些越來越喜歡自己的人。
可見,在人際交往中,一成不變地講好話並不像先講壞話然後再慢慢地變成講好話的情形來得更討人喜歡。同時,我們對這樣的人的喜歡程度也會比那些一直說好話的人來得多些。
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歸根結底是一種自我需求的滿足,我們十分看重他人對自己的評價,這種評價本身的變化所帶來的成就感或挫折感尤其強烈。我們不喜歡挫折感,連帶著不喜歡帶給我們挫折感的人。相反,我們喜歡成就感,連帶著帶給我們成就感的人,也變得格外討人喜歡了。
除了人際交往之外,“阿倫森效應”在其他各個領域也發揮著重要作用。英國知名管理谘詢師梅倫·沃爾夫斯特常常引用這樣一個案例:
在一家食品店裏,有一位售貨員特別受歡迎,顧客們寧願排長隊也要在他那兒購買食品。那麼,他的訣竅在哪裏呢?原來,別的售貨員稱糖時,總是先裝得滿滿的,而後往外取出多餘的部分,而這位售貨員卻總是先裝得少一些,過秤時添上一些,同時不經意地說一句:“再送您兩顆,謝謝光臨。”
對於顧客來說,雖然最後買到的還是足磅的糖果,但其他售貨員帶給他們的是從歡欣(好多糖)到失落(一顆顆被拿掉)的心理過程,而從這位售貨員身上感受到的卻是從失落到歡欣的過程。所以在潛意識裏,他們自然就會更喜歡這個售貨員。
“阿倫森效應”的本質,是人類自我意識中對負麵情緒的本能厭惡。這種負麵情緒,無論是阿倫森實驗中的“挫折感”,還是售貨員案例中的“失落感”,都是被人類本能排斥的。在從積極的評價或情緒向消極的評價或情緒跌落的過程中,由此帶來的厭惡感會逐漸增強,反之亦然。
因此,無論是日常人際溝通,還是在商業談判、營銷領域,都有必要學會靈活使用阿倫森效應,通過把握他人情緒的節奏來博取他人的好感。實際上,這個過程是很多人不曾意識到的,但在很多時候,它卻影響著溝通、交流或商務談判的最終結果。
多看效應:提高曝光度,提升好感度
在20世紀60年代,心理學家羅伯特·紮榮茨進行了一係列心理實驗,其中的一個是這樣的:
紮榮茨在一所中學選取了一個班的學生作為實驗對象。他在黑板上不起眼的角落裏寫下了一些奇怪的符號、圖案,包括英文單詞、漢字、繪畫、人像、幾何圖形和其他毫無意義的符號。這些符號、圖案一直保留在黑板的角落上,班裏的學生每天上課時都會瞥見它們,但沒人知道它們的意義,老師也從不提起。久而久之,學生們都把這些符號當成了某種裝飾。
但是,幾乎沒有人注意到,這些奇怪的符號與圖案一直以一種有規律的方式改變著——某些符號隻出現過一次,而一些卻出現了二十五次之多。
到學期末,紮榮茨給學生做了一份問卷,問卷上列出了所有曾在黑板上出現過的奇怪符號,並要求學生對每個符號的“滿意率”進行評估。
最後的統計結果是,一個單詞在黑板上出現得越頻繁,學生們對它的滿意率就越高。
紮榮茨的這個實驗,是為了證明“隻要多次看到不熟悉的事物,人們對該事物的評價就要高於其他沒有看到過的事物”——在心理學上,這種現象被稱為“多看效應”,又稱“曝光效應”。
通俗地說,“多看效應”揭示了我們對自己熟悉的事物的偏好。延伸到人際交往中,多看效應證明了我們一直以來隱隱認識到的一個交際法則:彼此接近、常常見麵是建立良好人際關係的必要條件。
我們都有過這樣的經曆:曾經親密無間的朋友,在轉校或者搬家之後相隔兩地,盡管依然通過電話和郵件保持著聯係,但數年後再次重聚時,卻發現彼此之間的感情已經生疏很多,甚至比不上身邊那些隻來往了幾個月的朋友。
這並非友誼禁不起時間的考驗,而是親密度禁不起距離的考驗。接觸越頻繁就越親密,越陌生就越冷漠,這就是“多看效應”帶來的影響。
事實上,紮榮茨的“多看效應”係列實驗中,的確有一個是涉及人際交往的:
在這個實驗中,紮榮茨把十二張照片隨機分為六組,然後,按不同的方式給被試者看。
第一組照片讓被試者看一次,第二組看兩次,第三組照片讓被試者看五次,第四組看十次,第五組則讓被試者看了二十五次,而第六組照片卻一次都沒讓被試者看。
看完照片後,紮榮茨將六組十二張照片全部給被試者看,要求所有被試者按自己喜歡的程度將照片排序。最終結果是,被試者對這十二張照片的好感度,與他們看到的照片次數呈現明顯的正相關關係。
從心理學上解釋,“以最小代價換取最大報酬”的心理本能影響著人們之間的交往。隨著交往頻率的增加、交往距離的拉近,使得雙方的了解程度逐漸加深;而了解程度越深,交往所帶來的默契度就越高,溝通成本自然也就越低。換句話說,和熟悉的人交往比和陌生人交往更輕鬆,而這種輕鬆感正是我們交友的一個原始動機。
可見,想提升好感度,首先要留心提高他人對自己的熟悉度。一個自我封閉的人,或一個麵對他人就逃避和退縮的人,即使人再好,被人喜歡的概率也不會高。正因為如此,我們常說,人際關係是需要維護的,並非兩個人情投意合就一定能成為親密夥伴,隻有平時做足功夫,多接觸、多交往,友誼之樹才能長青。
當然,“多看效應”的一個重要前提,是“首因效應”發揮良好,若是不能給人留下不錯的第一印象,那就會變成見麵越多就越招人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