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自重感效應:成為社交達人的心理學技巧(1 / 3)

《人性的優點》reference_book_ids\":[6926436050361437198,7116814441982757925,6959122722664287246,6941314273947683871,7270457990711348282,7267090248515980344,7257355077101292598]}],\"4\":[{\"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4,\"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4,\"start_container_index\":4,\"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5},\"quote_content\":\"《人際交往的藝術》reference_book_ids\":[6906405852429683726]}]},\"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自重感效應:讓人覺得自己重要,這很重要

“自重感效應”源於心理學泰鬥弗洛伊德的理論,弗洛伊德曾說:“人一生最大的需求隻有兩個,一個是性需求,一個是被當成重要人物看待的自重感需求。”

美國實用主義哲學家杜威也曾說過:“自重的欲望,是人們天性中最急切的要求。”

後來,這一理論被著名成功學大師戴爾·卡耐基發揚光大,進而成為“卡耐基人際溝通學”的一個重要理論基礎。

在卡耐基的《人際交往的藝術》主題演講中,他曾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20世紀40年代,美國警察總監馬羅尼發現了一個奇特的現象:那些年輕的犯人在被捕後的第一個要求並不是見律師,而是閱讀那些把他們寫成“英雄”的街頭小報。當看到自己的照片和愛因斯坦、托斯加尼或者羅斯福等名人占據了同樣的篇幅時,他們甚至會忘記自己馬上要被處決的事實。

每個人都渴望被認同和尊重。這是所有人的共同需求,這種需求就是“自重感”。人們總是極度重視他人對自己的看法,因此,在卡耐基的理論中,“滿足他人的自重感”是一種重要手段。讓他人自重感得到極大滿足後,他人自然也會反過來認同我們。

自重感的呈現方式因人而異,但是依然有一些規律可循,最重要的一點是獲取他人的認同,而最重要的一種認同方式就是主動讚美他人。

膠卷的發明者、柯達公司的創始人喬治·伊斯曼有一個親密好友,叫艾達遜。他們結為摯友是源自一樁生意。當時,伊斯曼正打算建造一座劇場用以紀念他的母親,而艾達遜則希望能承辦該劇場裏的座椅項目。於是,艾達遜便通過劇場建築師的介紹去拜訪伊斯曼。

那時候,伊斯曼並不認識艾達遜,建築師告誡他,伊斯曼非常忙,如果艾達遜在五分鍾內還沒能把事情說清楚,那就別想做成這筆生意了。因為伊斯曼脾氣非常大,絕大多數業務員都被要求迅速說明來意,然後馬上離開他的辦公室。

艾達遜得知這一點後,確實也打算這麼做。但是,當他走進伊斯曼的辦公室的時候,突然鬼使神差地冒出了一句:“伊斯曼先生,我很羨慕您有這樣美輪美奐的辦公室。如果我也有一間像您這樣的辦公室,那麼,工作時一定很愉快。老實說,我從事室內家具製作多年,卻從沒有見過這樣漂亮的辦公室。”

艾達遜的這個開場白讓伊斯曼有些出乎意料,他從文件堆裏抬起頭說:“謝謝提醒,我都差不多忽略了這一點。當初,這間辦公室布置好後,我確實非常喜歡,隻是現在太忙了,很少注意到它了。”

艾達遜接著又摸了摸辦公室的壁板,說:“這是英國橡木嗎?它和意大利橡木的品質稍有不同。”

“是的,這是進口的英國橡木,是一位專門研究橡木的朋友專門替我挑選的。”伊斯曼對這個話題似乎很感興趣,站起身來陪著艾達遜參觀了辦公室的室內陳設,甚至還饒有興致地講述起他幼年時的貧苦生活。

艾達遜上午10:15分進入伊斯曼的辦公室,然而,一兩個小時過去了,他們仍然在熱切地交談,而且根本沒提到承包座椅項目的事情。

而最後,艾達遜得到了這個價值九萬美元的合同。而且,從那時候開始直到伊斯曼去世,他們一直保持著良好的朋友關係。

艾達遜通過他獨特的方式,滿足了伊斯曼的自重感。他先是稱讚了伊斯曼的辦公室,這是一種直接的讚美;然後又聊起了壁板,而這正是伊斯曼的得意之處;接下來,又聊到伊斯曼的發家史……在這些話題上,艾達遜雖然沒有繼續直接讚美,但是,通過多次提及伊斯曼感興趣並且頗為自得的話題,間接地讚美了他,也讓伊斯曼的自重感得到了很大的滿足。當然,艾達遜因此得到的回報也是驚人的。

在人們的社交行為中,“滿足他人的自重感”是一項重要原則,每個人的骨子裏都渴望別人尊重自己的想法和意願,當我們認同了這一渴望,便能獲得別人的喜愛和認同,所得到的回報,也將遠遠大於“滿足他人的自重感”的過程中所付出的一切。

相悅法則:我喜歡你因為你喜歡我

人們常說,狗是人類最好的朋友。但是,你是否想過,人為什麼喜歡狗?

原因有很多,狗很忠誠,狗很聽話,狗很乖巧,等等。但更多的原因是,狗什麼都沒做,隻是單純地喜歡我們,看到我們就會搖尾巴,發自內心地高興,所以,我們也喜歡它們。

社會心理學中有一個“相悅法則”,說的是人們總是更喜歡那些喜歡自己的人。這些人不一定很漂亮、很聰明,或者很有地位,僅僅是因為他們很喜歡我們,所以我們也喜歡他們。

心理學家阿倫森做過這樣一個實驗:讓一組誌願者“無意中”聽到一個剛和他一起工作的人給了他很高的評價。同時,讓另一組誌願者也“無意中”聽到這個人給他的負麵評價。接著,當他們再次一起工作時,誌願者的麵部表情會因為他們聽到的內容而有所變化。

聽到同伴喜歡他們的那組誌願者,會比聽到同伴不喜歡他們的那組在非語言表現上更積極。另外,最後的書麵調查結果也證實:被同伴給予正麵評價的誌願者更喜歡那個喜歡他的同伴;而被同伴給予負麵評價的誌願者,則普遍厭惡那個不喜歡他的同伴。

也就是說,我們想讓對方喜歡自己,那我們得先讓對方感受到我們喜歡他。

首先,當我們發自內心地喜歡對方時,我們的愉悅感會通過表情、動作等所有非語言行為表現出來,對方感受到我們的愉悅時,他自然也會感到愉悅。第二個重要原因是,我們的表現,讓對方的“自重感”得到了很大的滿足,因為我們喜歡他,就表明了我們對他的認同,而這種“自重感”的滿足,能帶來人際關係中最有效的正麵反饋。

這個道理其實很簡單,它沒有任何技巧性可言,我們常說與人交往一定要用心,“相悅法則”便是這種說法的心理學依據:真誠地喜歡他人,他人自然會用友情來回饋我們。

戴爾·卡耐基在《人性的優點》中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美國魔術大師舍斯頓在四十年的表演生涯中,走遍了世界各地,表演了無數使人瞠目結舌的魔術,共有六千萬人買過他的票,被譽為“魔術師中的魔術師”。

當有人問他成功的秘訣時,他坦言,自己的成功與學校教育沒有多大關係,因為他小時候是個流浪兒,最早的識字課本是鐵道沿線上的標識。而且,他的魔術知識也不是最豐富的。但他有著兩個獨特的優勢。一是他能在舞台上充分展示自己的個性。他不僅是個魔術師,還是個表演大師,他的每一個細微動作、每一個語氣都是經過仔細研究的——他摸透了觀眾的心理,他的一舉一動不僅牽動著觀眾的視線,也牽動著他們的思想。

而他的第二個獨特的優勢,就是他真誠地熱愛自己的觀眾。這個優勢不需要通過勤學苦練來掌握,但舍斯頓認為這比技巧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