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首因效應:人際交往中的心理學法則(3 / 3)

丹尼爾自己更是以身作則,每天帶著和企業標誌一樣的微笑奔走於各個車間。結果,員工們漸漸被他感染,公司在幾乎沒有增加投資的情況下,生產效率提高了80%。而公司整體工作氛圍也變得更和諧,離職率有了顯著降低。不到五年,丹尼爾公司不僅還清了所有的欠款,還扭虧為盈。

微笑具有一種神奇的魅力,雖然它本身沒有任何力量,卻能激發人心中的正能量,令人振作精神,進而激發出驚人的潛能。

在現實生活中,微笑同樣能化解一切冰冷,獲得他人的好感。比如朋友、同事之間的爭執、誤解,家人、鄰居之間的矛盾,戀人、兄弟之間的隔閡,等等,都可以一笑了之。所以,在人際交往中,不管遇到什麼困難,不管遇到多麼尷尬的事情,都不要忘記微笑。沒有什麼事情不能用微笑化解,隻要你是發自真心!

可以說,微笑是溝通人與人之間關係的橋梁,縱使再遠的時空阻隔,隻要一個微笑就能拉近彼此之間的心靈距離。微笑是人際交往的通行證,沒有一個人不喜歡和麵帶微笑的人打交道!

但是,微笑看似簡單,要把握得恰到好處並不容易。

美國的人壽保險以直銷模式為主,因此非常考驗銷售員的能力。威廉·懷拉就是其中的佼佼者。而他的秘訣也很簡單,就是擁有一張令顧客無法抗拒的笑臉。但是,那張迷人的笑臉並不是天生的,而是長期苦練出來的。

懷拉原來是美國家喻戶曉的職業棒球明星,到了四十歲時,因體力日衰而被迫退休,而後去應聘保險公司推銷員。他原以為,以自己的知名度肯定會被錄取,但是,人事經理卻拒絕了他:“保險公司的推銷員必須有一張迷人的笑臉,而你沒有。”

聽到這句話,懷拉開始苦練微笑。他每天在家裏放聲大笑百次,甚至鄰居都以為他因失業而發神經了。為避免被人誤解,他幹脆躲在廁所裏練習大笑。

有一天,他散步時碰到社區的管理員,很自然地笑著跟管理員打招呼,管理員對他說:“懷拉先生,你看起來跟過去不大一樣。”這句話使他信心大增,於是他立刻又去保險公司應聘。這次,人事經理依然拒絕了他,但態度卻和善多了:“確實好多了,不過,那不是發自內心的笑。”

懷拉不得不繼續練習,他搜集了許多公眾人物迷人的笑臉照片,將其貼滿了屋子,以便隨時觀摩。同時,他還買了一麵與身體同高的大鏡子,一邊大笑一邊糾正自己的表情。經過一番不懈的努力,終於悟出“發自內心的如嬰兒般天真無邪的笑容最迷人”,並且練成了那張被業內稱為“價值百萬美元”的笑臉。

可見,微笑的精髓不在於技巧,而在於真誠,“皮笑肉不笑”的虛情假意隻會讓人反感。有人說,如果不懂社交技巧,那就表現你的真誠,怎麼表現真誠?真誠地微笑吧。要知道,任何人都不會輕易拒絕一個流露真誠笑意的人。

虛假同感偏差:換位思考,而不是以己度人

1977年,斯坦福大學的社會心理學教授李·羅斯進行了一項實驗。首先,他讓誌願者做出一個選擇:是否願意掛上寫著“來喬伊飯店吃飯”的廣告牌在校園裏閑逛三十分鍾。羅斯選取的誌願者中,有大約一半的人同意掛上廣告牌,另一半則不同意。

然後,羅斯讓同意的和不同意的誌願者分別猜測其他人是否會同意掛廣告牌,同時會選擇哪種方式;同時猜測那些與他們選擇不一致的人的特征屬性。

結果,在那些同意掛廣告牌的誌願者中,62%的人認為其他人也會同意這麼做。並且說:“那些拒絕的人是怎麼回事?這有什麼不好?假正經!”而那些拒絕這麼做的誌願者中,隻有33%的人認為別人會同意掛廣告牌,並且說:“那些同意掛廣告牌的人真是古怪至極。”

李·羅斯的這項實驗是為了論證“虛假同感偏差”。“虛假同感偏差”又叫“虛假一致性偏差”,指的是人們常常高估或誇大自己的信念、判斷及行為的普遍性,人們在認知他人時總喜歡把自己的特性強加在他人身上,假定自己與他人是相同的。

通俗一點說,即我們每個人都覺得別人和自己想的一樣,而那些和我們想法不一樣的人,無疑都是某些方麵的“怪胎”。

虛假同感偏差就是一種典型的缺乏換位思考的心理表現,即我們常說“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也就是說,在人際交往中,我們習慣用自己的標準去衡量別人的行為,衡量周圍的事物,並把自己的感情、意誌、特性投射到其他事物上,並未想到將自己擺在對方的位置,用對方的視角看待世界,所以才會覺得別人的所作所為無法理解。

我們不僅不能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別人,而且,還必須學會從他人的角度思考問題。溝通大師吉拉德說:“當你認為別人的感受和你自己的一樣重要時,才會出現融洽的氣氛。”我們需要多從他人的角度考慮問題,如果對方覺得自己受到重視和讚賞,就會報以合作的態度。如果我們隻強調自己的感受,別人就不會與你交往。

法國穆蘭兄弟公司高級經理人約翰·威爾的女兒妮可·威爾十六歲時十分叛逆、乖張,令威爾夫婦傷透了腦筋。

一天約翰·威爾在房間裏親眼看到樓下的女兒回來了,但是,妮可·威爾卻挑釁般地與送她回來的男孩親吻!然後,她無視父親因為憤怒而發抖的模樣,走回了自己的房間。

約翰·威爾氣得暴跳如雷,像一頭憤怒的獅子一樣在原地低吼打轉。這時,約翰·威爾的妻子小心翼翼地對他說:“約翰,我們也許並不愛妮可。”“什麼?不愛她我們為何還要如此管教她?否則,早就放任她遊蕩了。”“是這樣的,”妻子說,“但我們從來沒有站在她的角度思考。我們也許都太自私了,我們一味地教訓她,從不考慮她的感受,或許,她正為這個惱火呢。”

威爾夫人的這番話,讓威爾若有所思地點了點頭。他決定試一試妻子的方法。於是,他來到女兒的房間,為自己剛才的態度道歉。

奇跡出現了,妮可第一次痛哭流涕地說:“我原來以為你們對我很失望,而且,也不打算再管我了……”

生活中,很多人都非常努力地試圖改變別人,卻事與願違,其原因就在於不會換位思考。無法深入體察對方的內心世界,自然也就解決不了對方的問題。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真正的換位思考是一個移情的過程,需要你發自內心地體諒別人,並真正地站在他人的立場,像感受自己一樣去感受他人。

不幸的是,許多人的換位思考缺少了移情這一根本要素。他們或是站在自己的位置上去猜想別人的想法及感受,或是站在一般人的立場上去想別人應該有什麼想法和感受,或是想當然地假設一種別人感受。這樣的換位思考,其實,仍局限於自己設定的小圈圈之中,而根本無法體會他人真正的感受和思想。

而隻有真正地移情,真正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換位思考才能起到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