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首因效應:人際交往中的心理學法則(2 / 3)

“暈輪效應”最早是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愛德華·桑戴克於20世紀20年代提出的,又稱“光環效應”,是指人們對他人的認知和判斷往往隻從局部出發,擴散而得出整體印象。暈輪效應本質上是一種以偏概全的認知上的偏誤,就像月亮周圍的光環一樣向周圍彌漫、擴散,從而掩蓋了其他品質或特點。

桑戴克用一個實驗來證明“暈輪效應”的存在。他隨機選取了一些人的照片並展示給誌願者看,這些照片上的人有的魅力十足,有的邋遢猥瑣,還有的則是毫無特色。然後,桑戴克讓誌願者根據照片評價這些人的性格特點。結果表明,被試者對有魅力的人比對無魅力的賦予更多的理想特征,如和藹、沉著、好交際等。

這就是所謂的“暈輪”了。一個人如果展現出了某個優秀的特質,他就會被一種積極肯定的光環籠罩,從而被賦予一切優秀的品質;如果一個人展現出的是某個糟糕的特質,那麼他同樣被一種消極否定的光環所籠罩,所有的壞品質都會被加到他的頭上。

“暈輪效應”的本質就是一種以偏概全、以點帶麵的評價傾向,是個人主觀推斷泛化和擴張的結果。由於光環效應的作用,一個人的優點或缺點一旦變為光圈被誇大,其他優點或缺點也就退隱到光圈背後了。

“情人眼裏出西施”,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戀愛中的男女,看對方都是優點而沒有缺點。這就是因為一方被對方身上的某個優點所吸引,之後受“暈輪效應”的影響,會使其覺得對方身上全是優點。

“暈輪效應”中最典型的一種,當屬所謂的“名人效應”。

顯而易見,那些名不見經傳的人很少出現在各種類型的廣告中,在廣告裏出現的大多是那些婦孺皆知的影視明星的身影。因為那些明星的魅力形成的光環足以說服普通消費者,讓他們相信明星無所不能,明星說的都是對的。如此一來,明星推銷商品的行為更容易得到普通消費者的認可。

不僅廣告業裏有“名人效應”,文學界裏也有這種“名人效應”。

一個文學青年在成名之前,想要出版一本書往往頗費周折,退稿是常有的事。可一旦成名,即使是以前初學寫作時寫的那些並不成熟的作品,也會被人翻箱倒櫃地找出來競相發表。

企業界同樣也有“名人效應”。那些將企業形象或產品與名人相聯係,聘請名人為企業做宣傳的企業,常常能夠依靠名人的名氣為企業聚集旺盛的人氣,從而使企業形象深入人心,進而使自己旗下品牌的產品暢銷不衰。

刻板印象:最不靠譜的“第零印象”

“刻板印象”是一個社會心理學概念,主要是指人們對某個事物形成的一種概括固定的看法,並把這種看法推而廣之,認為這個事物具有這種特征,而忽視了個體差異。

心理學家曾做過一個實驗:將同一個人的照片分別給兩組被試者看,對A組說“這個人是個罪犯”,對乙組說“這個人是位大學教授”。然後,請兩組被試者分別對這個人照片中的麵相特征進行評價。

結果,甲組普遍認為:這個人眼睛深陷表明他凶狠、狡猾,下巴外翹反映其頑固不化的性格;而乙組則普遍認為:這個人眼睛深陷表明他具有深邃的思想,下巴外翹反映他具有探索真理的堅毅精神。

同一個人,同樣的麵部特征,卻因為不同的身份獲得了不同的評價,這就是刻板印象的體現。因為在大多數人眼中,罪犯等同於凶惡、狡猾,而教授則更容易和睿智、博學等正麵評價聯係起來。

在社會知覺中,個體往往將信息分門別類地處理。“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人們總是傾向於以一定的標準將人歸類,這一過程就是類別化。“刻板印象”就是類別化的產物,它是指人們對某個群體中的人形成的一種概括而固定的看法。生活在同一地域或文化背景中的人們常表現出許多相似性,人們便將這種相似的特點加以歸納,概括到普遍認識中並固定下來,便形成了刻板印象。

事實上,刻板印象本身並不可笑,在人類曆史上的很長一段時間內,刻板印象都是一種很有價值的社交心理。因為在工業革命以前,社會階層與人員流動率低,信息交流也不發達,所以群體中個體的相似度也較高。

但是,放在現代社會中,刻板印象就顯得非常不合時宜了,消極作用也非常明顯。如果我們在人際交往中總是以刻板印象去評價他人,套用對群體的普遍認知去和某一個體進行交流,就很容易造成誤解,甚至得出荒謬的結論。

1933年,美國社會心理學家曾做過一次調查實驗,先讓一百名白人大學生看一組人物照片,這些照片中既有黑人也有白人。然後,再給他們一組形容詞,讓他們將這些形容詞和照片中的人物一一對應。最後的調查結果表明,很大一部分負麵詞彙,比如“迷信”“懶惰”“好鬥”等,都被分配給了黑人。

到了2009年,當時的美國總統是有著黑人血統的奧巴馬。於是,又有心理學家做了一次同樣的調查,隻不過這次他們將被試者分成了兩組,其中一組被要求在分配詞語之前先想一想奧巴馬,結果發現那些事先聯想過奧巴馬光輝形象的被試者在對黑人的照片做評價的時候明顯分配了更多的正麵詞彙。

研究者把這種現象戲稱為“奧巴馬效應”,說的是一旦從個體的角度去考慮,“刻板印象”就會被打破。因此,在與人交往時,我們要盡量避免“刻板印象”的消極影響,要懂得考慮事情原因和結果的多樣性、複雜性,而不是“一個事物,一種現象,一個結果”。

畢竟,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也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人,學會多方位、多角度地觀察社會,真正認識到“群體普遍性”與“個體獨立性”之間的差異,才能免於落入刻板印象的陷阱。

當然,刻板印象也並非一無是處。在處理很多問題的時候,都可以將這種社交心理應用其中。

例如,很多公司在做入戶調查的時候,一般都選擇女性調查員,這是因為人們對女性的刻板印象就是比較善良、攻擊性較小、力量也比較單薄,因而入戶訪問對主人的威脅較小;男性則更容易使人聯想到一係列與暴力、攻擊有關的事物,使人們增強防衛心理,所以,身強力壯的男性如果要求登門訪問,則很容易被拒絕。

曼狄諾定律:不懂社交技巧?那就微笑吧

“曼狄諾定律”又稱“微笑定律”,是由美國作家奧格·曼狄諾提出的。這條定律的內涵隻有一句話:“微笑可以換取黃金。”曼狄諾認為,微笑是世界上最美的行為語言,雖然無聲,但最能打動人;微笑是人際關係中最佳的“潤滑劑”,無須解釋,就能拉近人們之間的心理距離。

“曼狄諾定律”最初是作為一條人際交往法則提出來的,之後,便得到了心理學家的普遍認可。加利福尼亞大學心理學教授詹姆斯在通過一係列研究後指出:人們在微笑時,全身的肌肉處於最鬆弛的狀態,而且心理狀態也相對穩定,因此,微笑是一種“最正麵的情緒表達方式”。

而且,微笑帶來的正麵情緒還具有很強的傳播性,當充滿笑意的目光與別人的目光相遇時,這種正麵情緒會通過“無形的溝通之橋”傳遞給對方,自然而然地,兩個人之間的氣氛會變得和諧,相處起來也就融洽多了。

美國著名的企業家吉姆·丹尼爾就是靠著一張笑臉神奇般地挽救了瀕臨破產的企業的。當時,丹尼爾公司陷入了經濟困境,丹尼爾想了很多辦法來改善管理。最後,他聽從了一位管理學家的建議,把公司的標誌改成了一張笑臉。然後,他把這張笑臉印在了公司的標語牆、大門和信封上,同時號召大家在工作時盡可能露出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