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太效應:成功是成功之母
“馬太效應”是指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現象,最早是美國科學史研究者羅伯特·莫頓在1968年提出的。當時莫頓是為了描述科學史上的一個奇特現象——越是聲名顯赫的科學家,通常越容易得到更高的聲望。後來,人們用它來描述各個領域中兩極分化、強者通吃的狀態。
而“馬太效應”則典出《聖經·新約·馬太福音》中的一則寓言:
從前,一個國王要出門遠行,臨行前,交給三個仆人每人一錠銀子,吩咐道:“你們去做生意,等我回來時,再來見我。”待國王回來時,第一個仆人說:“主人,您交給我一錠銀子,我已賺了十錠。”於是,國王獎勵他十座城邑。第二個仆人報告:“主人,你給我一錠銀子,我已賺了五錠。”於是,國王獎勵他五座城邑。第三個仆人報告說:“主人,你給我的那錠銀子,我一直包在手帕裏,生怕丟失,一直沒有拿出來。”
於是,國王將第三個仆人所保存的那錠銀子賞給了第一個仆人,說:“凡是少的,就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凡是多的,還要給他,叫他多多益善。”這就是“馬太效應”的由來。
任何個體、群體或地區,一旦在某一個方麵(如金錢、名譽、地位等)獲得成功和進步,就會獲得更多成功和進步的機會。可以說,“馬太效應”對於領先者來說是一種優勢的累計,強者隨著積累優勢,將有更多的機會變得更強,而弱者將被拉開更大的距離。
英國有句諺語:“成功繁殖成功。”或者叫:“成功是成功之母。”
我們平時常常聽說“失敗是成功之母”,卻很少聽說“成功是成功之母”。大概人們認為,隻有在逆境中才能成就林肯、愛迪生這樣的偉人,而從小就有天賦的年輕有為者總會出現“夭折”的悲劇;也許正是因為人們覺得林肯、愛迪生之輩在成功者中所占居多,才使人們有了“成功無法孕育成功”這個結論。
但事實上,這是一種大眾傳播的偏差。我們時常聽說那些在逆境中成功的英雄,是因為這些英雄的故事本身曲折且少見,更具備廣泛傳播的可能性。事實上,絕大多數的成功者都是“從成功走向成功”,隻不過他們的故事太過於平淡無趣,在“馬太效應”的影響下,他們的成功邏輯大多是“因為他們很成功,所以他們變得更加成功了”。
失敗確實可以磨煉人的意誌,能讓人清醒,能激起人更大的鬥誌。但“馬太效應”是這個社會中最冷酷無情的規則,不會因為失敗者堅忍不拔的意誌而網開一麵——從失敗中走出來的人畢竟隻是少數,大多數成功之路無疑都是由成功本身鑄就的。
“馬太效應”一個最大的表現形式是資源的累積。擁有資源的人可以吸引更多資源,因為資源本身會尋找別的資源去整合。與此同時,馬太效應也會對個人的心理產生巨大的影響。成功者因為成功而自信,然後因為自信而更成功;而失敗者因為失敗而自卑,然後因為自卑而更失敗。
不過,這個看似冰冷的現實背後,依然有一層辯證的核心。
對於成功者來說,“馬太效應”同樣有著消極作用:付出同樣的努力,成功者獲得成功比失敗者更容易,這也就意味著必然有一些人無法清醒地認識自我,把“馬太效應”帶來的成功誤認為是自己努力的結果。而對於失敗者來說,“馬太效應”同樣有著消極作用:它可以使自己過早地成為輿論焦點,而卷進競爭的旋渦中不能自拔。
安慰劑效應:暗示能帶來扭曲現實的力量
嗎啡是鴉片類毒品的重要成分,具有良好的鎮痛效果,所以被長期用作止痛藥物。在一次醫學實驗中,科學家使用嗎啡持續為一位患者控製疼痛,但是在實驗的最後一天,他們偷偷用生理鹽水取代嗎啡溶液,結果發現,生理鹽水產生了和嗎啡一樣的功效,成功抑製了實驗對象的疼痛。
在這個實驗中,生理鹽水充當了一種“安慰劑”,它並沒有實際療效,卻產生了和嗎啡一樣的功效。這就是所謂的“偽藥效應”,又稱“安慰劑效應”。它是美國麻醉學和醫藥學家畢闕博士提出的概念,指的是病人雖然獲得無效的治療,但由於預料或相信治療有效,而讓病患症狀得到緩解的現象。
“安慰劑效應”其實是一種潛意識的自我暗示。心理學家弗洛伊德在其《精神分析學》中,對“潛意識”下了一個精確的定義。他認為,潛意識是在我們的意識底下存在的一種潛藏的神秘力量,這是一種相對於意識的思想;而意識與潛意識具有相互作用,意識控製著潛意識,潛意識又對意識有重要影響。
可以說,潛意識具有無窮的力量,它隱藏在心靈深處,能夠創造奇跡。1910年,法國心理學家愛彌兒·柯爾利用潛意識,發明了一套簡短有效的“柯爾療法”。他要求那些因為萎靡不振而出現各種各樣身體狀況的患者,每天早晚閉上眼睛坐在(或躺在)安樂椅上,讓全身肌肉放鬆,然後小聲地念出一句話:“每一天,我生活的各個方麵都變得越來越好。”這段話必須早晚重複二十遍。
柯爾指出,在說出這這段話的時候,人們的潛意識會把它們記錄下來。這時,不要讓任何具體的事情侵擾自己的思想——不論是疾病還是生活中的麻煩,它們必須變成一個被動的受體。隻保留這個“一切都變得越來越好”的願望,從而讓身體真的慢慢接近最好的狀態。
柯爾的這種治療方法,其實就是對“安慰劑效應”的一種現實運用。在日常生活中,心理暗示所擁有的力量,有時大到超乎我們的想象。
意大利著名歌劇男高音卡魯索在一次表演中突然喉嚨痙攣,無法登台演唱。眼看還有幾分鍾就要出場了,卡魯索感到很恐懼,大滴的汗水從臉上淌了下來。他渾身顫抖地對自己說:“他們要嘲笑我了,我無法唱了。”
這時候,他意識到,再不自我調整就無法收場了。於是,他迅速冷靜下來,開始利用心理暗示進行自我調整。他跑到後台,大聲地對著所有人大喊:“我要唱歌了,我馬上就要開始表演了,我的表演會非常成功!”如此這般重複許多遍後,他沉浸在表演成功的自我催眠意識中,喉部的痙攣居然開始慢慢消失。最終,他鎮定地走上台,那場演出也獲得了極大成功。
在心理學中,“暗示”指的是人或環境以自然的方式向個體發出信息,個體無意中接收了這種信息,從而做出相應反應的一種心理現象。換句話說,它是用含蓄、間接的辦法對人的心理狀態產生迅速影響,讓我們在不知不覺中受到影響。
事實上,心理暗示現象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遍,暗示每天都在不同程度地影響著人們的生活。當然,暗示的作用可以是積極的,也可以是消極的。最典型的例子是,在工作中一旦我們覺得某件事情很難辦,存在著“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想法,就等於給了自己“我不行”的暗示,因此,最後往往無法做成這件事。
因此,在生活和工作中,大家應該多給自己一些積極的暗示,避免消極的暗示。最簡單的辦法就是接到一個任務之後,首先對自己說:“我能行,這個對我來說太簡單了。”
“安慰劑效應”在醫療領域的研究,已經充分證明了潛意識的巨大力量,甚至可以在不依賴藥物的情況下讓身體自行產生藥理反應。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並沒有醫生來給我們開“安慰劑”,因此,我們隻有不斷地用充滿希望與期待的話語來與潛意識交談。同時,盡量不去想那些影響心情的事情,而是建立積極、正麵的心態,如此,我們會活得更快樂、更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