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蠅效應:如何把壓力轉化為動力
再懶惰的馬,隻要身上有馬蠅叮咬,它也會立即抖擻起精神,飛快地奔跑,這就是所謂的“馬蠅效應”。
“馬蠅效應”源於美國總統林肯的一段有趣的經曆。1860年,林肯贏得大選後開始組建內閣,一個叫作巴恩的大銀行家看見參議員薩蒙·波特蘭·蔡思從林肯的辦公室走出來,就對林肯說:“您千萬不能讓蔡思進入您的內閣。”
林肯問:“你為什麼這樣說?”巴恩答:“因為他本想入主白宮,卻敗在您的手下,他肯定會懷恨在心。”林肯說:“哦,明白了,謝謝。”但是,出人意料的是,隨即林肯就把蔡思任命為財政部長。
林肯就任後,有一次,他接受了《紐約時報》的亨利·雷蒙特的專訪。在專訪過程中,雷蒙特問林肯為什麼要把這樣一個勁敵安置到自己的內閣中。於是,林肯講了一個故事作為回答:
林肯少年時和他的兄弟在肯塔基老家的一個農場裏犁玉米地。林肯吆馬,他兄弟扶犁,而那匹馬很懶,慢騰騰地走走停停。可是,有一段時間,馬卻走得飛快。林肯感到奇怪,到了地頭後,他發現有一隻很大的馬蠅叮在馬身上,就隨手把馬蠅打落了。看到馬蠅被打落了,他兄弟就抱怨說:“哎呀,你為什麼要打掉它,正是那家夥使馬跑起來的啊!”
講完這個故事,林肯對雷蒙特說:“現在,你知道為什麼我要讓蔡思進入內閣了吧?”
林肯把一個時刻威脅著自己地位的政客引入內閣,就是希望自己能像被馬蠅盯上的馬一樣,毫不懈怠地往前跑。
馬蠅叮咬馬,馬才會跑得飛快,人其實也一樣。心理學家研究發現,與站立相比,人們更喜歡坐著——人的本質是喜靜不喜動,這是由人內心尋求安逸的天性決定的。有人曾經這樣說:“安逸、舒適的生活足以毀滅一個天才。”的確,無數的例子證明,過於安逸的生活能消磨掉人的鬥誌,並在日常瑣事中將個人的才華、潛力消耗殆盡。
日本本田株式會社創始人本田宗一郎提出一個觀點,一個優秀企業的員工基本可以分為三類:20%的骨幹型人才,60%的勤勉型人才,以及20%資質平平的普通員工。但是,公司不可能一刀切地將那20%的普通員工裁掉,因為那樣做的管理成本太大。而且,這20%的員工也不都是“蠢材”,他們隻是缺乏進取心、甘於平庸而已。
後來,本田宗一郎受“馬蠅效應”的啟發,決定從人事方麵改革,激勵這些普通員工。經過周密的計劃和努力,本田宗一郎找來了這樣一隻馬蠅——鬆和公司的銷售副經理、年僅三十五歲的武太郎。本田宗一郎選擇武太郎,正是因為看中了他“雷厲風行的才幹和刻薄無情的管理風格”。
武太郎接管本田銷售業務後,因其極度嚴厲、近乎苛刻的管理風格幾乎遭到了所有員工的痛恨,但是痛恨之餘,卻不得不打起十二分精神投入工作中,原因在於武太郎的綜合能力極強,他可以開除掉任何一個他覺得拖了部門後腿的人,而不讓部門業務受到任何影響。在這隻“大馬蠅”的叮咬下,那20%的普通員工爆發出了驚人的潛力,公司銷售額直線上升,公司在歐美市場的知名度也因此不斷提高。
人都是“激”出來的,因為人皆有惰性,如果沒有外力的刺激或震蕩,許多人都會四平八穩、舒舒服服、得過且過地走完人生之路。那些優秀的人才固然能力出眾、天賦過人,但是,許多算不上優秀的庸才卻未必真的平庸,很可能隻是缺乏激勵,沒能把自己真正的潛力發揮出來而已。
因此,想取得成功,我們就要學會主動接受外在的激勵,讓外在壓力變成內在的動力,挖掘出潛藏於自身的真正的實力!
布裏丹毛驢效應:選擇之前不猶豫,選擇之後不後悔
布裏丹有隻小毛驢,這隻小毛驢像它的主人一樣,智慧而理性。仆人每天都會準備一堆草料喂養小毛驢。有一天,仆人有事要出門兩天,於是他額外多準備了一堆一模一樣的草料放在旁邊。誰知道,當第三天仆人回來的時候,毛驢卻餓得奄奄一息。
原來,布裏丹的毛驢站在兩堆數量、質量和與它之間的距離完全相等的幹草之間左右為難——它雖然享有充分的選擇自由,但由於兩堆幹草價值相等,客觀上無法分辨優劣,於是,這頭可憐的毛驢就這樣站在原地,一會兒考慮數量,一會兒考慮質量,一會兒分析顏色,一會兒分析新鮮度,猶猶豫豫,來來回回,最終整整兩天兩夜沒有進食——在無所適從中差點把自己餓死。
這個就是“布裏丹毛驢”的故事,是根據14世紀的法國哲學家簡·布裏丹提出的一個悖論而演繹出來的。“布裏丹悖論”原命題是這樣的:“一隻完全理性的驢恰處於兩堆等量等質的幹草的中間將會餓死,因為它不能對究竟該吃哪一堆幹草做出任何理性的決定。”
布裏丹提出這個悖論的最初目的,是反駁當時的理性主義思潮,為信仰做辯護,認為如果人過於理性的話,就會像那隻挨餓的毛驢,陷於無盡的決策危機中不能自拔。在心理學上,就把這種因為反複權衡利弊而猶豫不定、遲疑不決的現象稱為“布裏丹毛驢效應”。
但事實上,真正的極端理性是不存在的,就如很多心理學家反駁“布裏丹毛驢效應”時所說的——其對理性的理解過於狹隘,而事實上,理性是允許人跳出選擇怪圈進行思考的。換句話說,布裏丹的毛驢麵前除了兩堆稻草的選擇之外,還有另一個選擇方式,那就是在隨意選擇一堆稻草和餓死之間做出選擇。
當我們優柔寡斷、舉棋不定的時候,往往會認為自己是一個理性而謹慎的決策者,優柔寡斷的人總是徘徊在取舍之間,無法定奪,卻把畏首畏尾理解為“細致的理性對比”。這樣會使得本該得到的東西,輕易地失去了;而本該舍去的東西,又耗費了自己的許多精力。
但正如那些反對者所言,這種理性是狹隘的,本質上是對選擇本身的恐懼:現實世界中沒有兩堆一模一樣的稻草,任何一種選擇都意味著放棄另一個選擇,同時意味著不得不麵對一個未知的結局。沒有人知道自己的選擇會帶來怎樣的結果,於是,在恐懼心理的驅使下反複權衡利弊。殊不知,很多抉擇時刻都不會留給我們足夠的時間慢慢思考。哪一個都不敢選的結果,很有可能是哪一個都得不到。
在印度流傳著這樣一個笑話:古印度有一位哲學家,以其過人的智慧迷倒了無數女性。有一天,一個漂亮的女子來敲他的門,說:“讓我做你的妻子吧!錯過我,你將再也找不到比我更愛你的女人了!”哲學家雖然很興奮,但是仍理智地回答:“讓我考慮考慮!”
哲學家將結婚和不結婚的優點和缺點分別羅列出來,卻發現兩種選擇好壞均等。於是,他陷入了苦惱之中。最後,他得出一個結論——人在麵臨抉擇而無法取舍的時候,應該選擇自己尚未經曆過的。不結婚的處境自己是清楚的,但結婚會是怎樣的情況,自己還不知道。於是,他決定答應那個女人的請求。
哲學家來到女人的家中,問女人的父親:“你的女兒呢?請你告訴她,我考慮清楚了,我決定娶她為妻!”女人的父親冷漠地回答:“你來晚了十年,我女兒現在已經是三個孩子的媽了!”
雖然這個笑話充滿了反智主義傾向,但它表達的道理卻發人深省:哲學家表麵上是以一種絕對理性的態度來決斷自己的婚姻的,但實際上是因為對選擇充滿了恐懼,希望能以一種自以為理性的手段來對抗自身的恐懼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