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約拿情結:從自我提升到自我突破(1 / 3)

約拿情結:不僅害怕失敗,也害怕成功

“約拿情結”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的一個心理學現象。在馬斯洛的筆記中,他如此描述“約拿情結”:“我們害怕變成在最完美的時刻和最完善的條件下,以最大的勇氣所能設想的樣子。但同時,我們又對這種可能極為推崇。”

也就是說,這是一種“對自身傑出的畏懼”或“躲開自己的卓越天賦”的心理。

之所以命名為“約拿情結”,是因為《聖經》上的一段記載,說的是先知約拿奉上帝之命前往尼尼微城去傳話,這本是難得的使命和很高的榮譽,也是約拿平素所向往的。可當他完成了這項使命,榮譽擺在麵前時,約拿卻感到了畏懼。於是,他把自己隱藏起來,不讓人紀念他,認為自己名不副實——他做的事是不得已的,是蒙了神的大恩才完成的。是以,他想把眾人的目光引到神那裏去。

這種在渴望機遇,但是當機遇真正到來時自我逃避、退後畏縮的心理,便是馬斯洛所說的“約拿情結”。正是這種心理,導致我們不敢去做自己能做得很好的事,甚至逃避發掘自己的潛力。

“約拿情結”是一種看似十分矛盾的現象。人害怕自己失敗,這可以理解,因為人人都畏懼自己最低的可能性。但是,人們還會畏懼自己最高的可能性,這很難理解。但這的確是事實:人們渴望成功,又害怕成功,因為要抓住成功的機會,就意味著要付出相當的努力,麵對許多無法預料的變化,並承擔可能失敗的風險。

毋庸諱言,“約拿情結”其實是我們平衡內心壓力的一種表現。我們每個人其實都有成功的機會,但是在機會的麵前,隻有少數人敢於衝破這種壓力,認識並擺脫自己的“約拿情結”,最終抓住機會取得成功。

德國一家電視台有一檔叫《誰是未來的百萬富翁》的智力遊戲節目,通過答題可以贏得豐厚的獎品。但是這個遊戲設置了一個小小的陷阱:每闖過一關,贏得了該關卡獎勵後,就需要參賽者自己選擇是否進入下一關。下一關的獎勵會比上一關更加豐厚,直到最後一關,累計可以贏得一百萬大獎。但問題是,如果未能闖過下一關,那麼,之前贏得的所有獎金也就跟著泡湯了。

在節目開播的前十幾期裏,沒有一位參與者能夠獲得一百萬大獎,因為所有有能力繼續挑戰到底的參賽者都選擇了見好就收,最多當獎金累積到十萬左右的時候便放棄答題,退出比賽,而真正一路過關斬將、戰鬥到最後的人始終沒有出現。

直到幾年後,一位叫克拉馬的青年人,在獲得十萬大獎之後他決定繼續挑戰。他破天荒地挑戰到五十萬獎金的關卡,經過一番深思熟慮,他毅然決定不放棄,衝擊一百萬的關口。

最終,他獲得了節目開播以來的第一個一百萬大獎。據當地媒體評論說,成就克拉馬的不是他的學問,而是他的心理素質和雄心。在獲得五十萬獎金之後,每一道題都相當簡單,隻需略加思考,便能輕鬆答出,但是,很多人卻沒有膽量挑戰這一關。

正是“約拿情結”阻礙了這些人進一步挑戰自我,他們篤信“沒有嚐試,就不會失敗;沒有失敗,就不會遭受更大的損失”。這是一種典型的自我妨礙心理,使得他們雖然可能比克拉馬更有能力、知識更淵博,卻達不到克拉馬所能達到的高度。

這就是大部分人隻能一世平庸,成功的永遠隻是少數人的重要原因。

“約拿情結”使人的真實能力大打折扣。想要開創人生新局麵,就必須敢於打破“約拿情結”,敢於突破自己、超越自己。

跳蚤效應:不要輕易給自己的人生設限

跳蚤有兩條強壯的後腿,因而善於跳躍,可以輕鬆跳起一米多高——跟它們自身的大小比起來,相當於一個人一躍跳上八十層的摩天大樓!

但是,曾有生物學家將跳蚤放在一個一米高的罐子裏,罐子加上了透明蓋子。這樣一來,跳蚤每次跳起來都會撞到蓋子,而且是一再地撞到蓋子。過一段時間後,生物學家拿掉蓋子,發現跳蚤依然能跳躍,但已經無法跳到一米以上的高度了——原來它已經適應了瓶子的高度,並且調節了自己的跳躍能力,不再改變了。

這種內心默認了較低目標後限製了自身實際能力的現象,被心理學家稱為“跳蚤效應”。為了驗證這個效應在人類身上是否同樣適用,哈佛大學的心理學家曾對一群年輕人做過一個長達二十五年的追蹤調查。

這些被調查的年輕人的智力、學曆、環境等客觀條件都差不多,唯一的區別在於對未來是否有清晰且長遠的目標。二十五年後,這些調查對象的生活狀況如下:3%有清晰的長遠目標的人,他們幾乎都成了社會各界頂尖的成功人士;10%有清晰的短期目標的人,大都生活在社會的中上層;60%目標模糊的人,幾乎都生存在社會的中下層;而剩下的27%沒有目標的人,則庸庸碌碌地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

由此可見,一個人是否有清晰且長遠的目標與其能否取得重大的人生成就之間存在著緊密的聯係。

“美國波多裏奇國家質量獎”是由美國總統授予美國企業的最高榮譽,它的要求極為嚴苛,很多公司都隻是推薦某個精英部門去參加獎項的角逐。而1981年,摩托羅拉公司製定了一個目標:以整個公司為單位,摘取“美國波多裏奇國家質量獎”桂冠。

為了達成這個目標,摩托羅拉公司派了一個考察小組,分赴世界各地觀摩、學習。與此同時,還高薪招募了一批品控人員,負責對各條生產線進行監控,以提高產品的良品率。結果,到1982年年底,摩托羅拉公司的產品不合格率降低了90%!

然而,公司高層仍不滿意,隨即又設定了新的目標:合格率必須達到99.997%!為了達成這個新目標,公司特地製作了一盒錄像帶,解釋為什麼99%的合格率依然是不合格的。並且,公司負責人在錄像帶中指出,如果每個員工都以生產99%的合格品的態度來工作,那麼,對於將其性命托付給摩托羅拉無線電話的警察而言,誰來彌補那1%的風險?

在這個目標的激勵下,1988年,摩托羅拉因減掉了昂貴的零件修複與替換工作,而節省了2.5億美元。收入增加了23%,利潤提高了44%,達到前所未有的紀錄。同年,摩托羅拉公司毫無懸念地獲得了“美國波多裏奇國家質量獎”,成為該獎項曆史上少數幾個以整個公司為單位獲獎的大型製造企業。

梭羅的《獄卒》中有這樣一句話:“我不知道有什麼比一個人能下定決心改善他的生活能力更令人振奮的了……要是一個人能充滿信心地朝他理想的方向努力,下定決心過他所想過的生活,他就一定會得到意外的成功。”

不管環境有怎樣的限定,也不存在無法解決的問題,因為在每個人的內心,都潛伏著巨大的力量。而這些力量,需要用一個高的目標去激發。

美國行為學家J.吉格勒提出過這樣一個觀點:設定一個高目標,就等於達成了一部分目標。有許多人一生無所建樹,不是因為他們的能力不足,而是因為他們給自己定的目標不足以釋放出全部的潛能。

洛克定律:合理的目標才是合適的目標

埃德溫·洛克是美國馬裏蘭大學的心理學教授,他於1968年提出了一個著名的目標設置理論,又被稱為“洛克定律”。

“洛克定律”指的是,當目標既是未來指向的,又是富有挑戰性的時候,它便是最有效的。洛克以籃球架為例,籃球運動能吸引那麼多人參與,其中一個原因就是籃球架的高度設置合理。要是把籃球架設計得像兩層樓那樣高,就根本不可能進球了;反過來,要是籃球架隻有一個普通人那麼高,進球就太容易了。

正是因為籃球架有著一般人跳一跳就夠得著的高度,挑戰性跟合理性達到了完美平衡,才使籃球運動能如此吸引人。

所以,“洛克定律”認為,目標並不是越高越好,更不應該不切實際。一個像籃球架一樣“跳一跳能夠得著”的目標,才是最能激發人們積極性的。因此,“洛克定律”又被叫作“籃球架原理”。

“洛克定律”和“跳蚤效應”是一種相互補充的存在。“跳蚤效應”認為,設置低目標會導致人的能動性下降;而“洛克定律”則表示,目標的設置同樣不應該過高,不切合實際的目標會失去激勵價值。

被譽為“數學王子”的德國數學家約翰·卡爾·弗裏德裏希·高斯在十九歲的時候做過一件令所有人瞠目結舌的事情。那是1796年的某一天傍晚,當時,就讀於德國哥廷根大學的高斯吃完晚飯之後,開始做導師單獨布置給他的每天例行的三道數學題。

前兩道題他在兩個小時內就順利完成了,而第三道題寫在另一張小紙條上:要求隻用圓規和一把沒有刻度的直尺畫出一個正十七邊形。這讓高斯感到十分吃力,他發現,自己學過的所有數學知識似乎都對解開這道題沒有任何幫助,半個晚上下來,他的思考毫無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