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約拿情結:從自我提升到自我突破(3 / 3)

迫不得已,他隻好在大廳四周增加了四根柱子,令其他專家感到滿意。不過,這四根柱子全部沒有接觸天花板,其間相隔了不易察覺的兩毫米。

時光如梭,歲月更迭,一晃三百年過去了。三百年的時間裏,市政官員換了一批又一批,市政府大廳堅固如初。直到20世紀後期市政府準備修繕大廳的天頂時,才發現了大廳天頂由一根柱子支撐這個秘密。消息傳出,世界各國的建築師和遊客慕名前來,觀賞這根神奇的柱子,並把這個市政大廳稱作“嘲笑無知的建築”。最令人們稱奇的是,這位建築師當年刻在中央圓柱頂端的一行字:自信和真理隻需要一根支柱。

這根支柱是來自心靈深處最執著的堅持,很多時候,敢於堅持自己正確的選擇,敢於在巨大的壓力之下不改變自己的初衷,這本身就是一種勇氣。所以,我們一旦發現或者選擇了正確的東西,就一定要敢於說出自己的想法,敢於堅持自己的想法,並以此來指導自己的行動。水滴石穿,繩鋸木斷。如果三心二意,哪怕是天才,也將一事無成;隻有仰仗恒心,點滴積累,才能獲得成功。

內卷化效應:跑起來,別讓生活原地打轉

20世紀60年代末,美國文化人類學家克利福德·格爾茨前往印度尼西亞的爪哇島進行田野考察。格爾茨深入當地居民的農耕生活中,潛心研究族群文化狀態,發現當地人千百年來一直維持著刀耕火種的原始農業形態,生活方式和世界觀也同樣保持著千百年前的狀態,換句話說,他們日複一日、年複一年地長期停留在一種簡單重複、沒有進步的輪回狀態中。

回到美國後,格爾茨將他的考察結果寫成報告,並把這種現象取名為“內卷化”。

“內卷化效應”的根源是缺乏革新的動力。因為爪哇島土地肥沃、物產豐富,即使采用千百年前的生產方式依然產出驚人,所以,當地人完全沒有欲望也沒有必要改變自己的生活。而在現代社會中,這樣的“內卷化”也無處不在。

2009年6月1日,美國通用汽車公司正式向紐約破產法院遞交破產申請——這家成立於1908年的汽車製造業巨頭因未能靈活地應對汽車產業發展的巨變,終於,在外國製造商的猛攻下,不得不宣布破產重組。

1908年,馬車製造商威廉·杜蘭特創立了通用汽車公司。最初,通用汽車旗下隻有別克一個品牌,而後在幾年內收購了凱迪拉克等20多個品牌。1929年,通用汽車收購了德國歐寶品牌。到1931年,通用汽車已經一躍成為全球最大的汽車生產商。

然而,當時汽車行業的巨大時代紅利和龍頭地位所帶來的驕傲,最終卻斷送了通用汽車的大好前程。在汽車工業的巔峰時代,通用汽車內部從上到下都彌漫著陳腐的官僚氣息,在民用小轎車需求量暴增的時代依然高度依賴大型車這一傳統車型,一味滿足於吃老本,而疏於加強自身的競爭力。結果,1973年石油危機過後,日本車憑借小型和低能耗加強了出口攻勢,導致以通用為首的美國三大汽車巨頭陷入了巨額虧損。到了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終於給了通用汽車致命的一擊,公司的資金鏈斷裂,不得不申請破產。

大到一個社會,小到一個組織,再具體到一個人,一旦陷入原地踏步的“內卷化效應”,就如同車入泥潭。表麵上看,車輪依然在瘋狂轉動,實際上卻在原地踏步、裹足不前,無謂地耗費著有限的資源,最終難逃被時代淘汰的命運。

我們的周圍總有著這樣的人:他們以無所謂的態度應付著工作,對於自己身上的潛力無動於衷,永遠滿足於現狀,寧願始終待在原地也不肯花點心思向上攀登,就這樣一輩子碌碌無為、敷衍了事,過—天算一天。在現代社會的叢林裏,他們和爪哇島上的居民沒有兩樣——沉醉在當下的舒適生活中不思進取,日複一日地過著“內卷化”的生活。直到某一天,遭到來自大海另一邊的工業文明的無情碾壓。

那麼,如何避免“內卷化效應”呢?最好的方法就是不要原地打轉,而要讓自己跑起來。在非洲大草原上,每天當太陽剛剛升起,羚羊就開始成群結隊地跑過平緩的山岡,找到水源。而在羚羊的不遠處,狼群也在奔跑——它們不停地奔跑是為了獵食羚羊。當狼群開始奔跑的時候,獅子也開始了奔跑——它必須趕在狼群之前找到食物,否則,今天可能又是一個忍饑挨餓的日子……

這是每天發生在大草原上的一幕,每天都在上演的生存競賽——沒有任何外在的力量在引導這一切,動物們不知疲倦地奔跑完全是出於內心的驅使——要麼生存,要麼死亡。也正是這種“奔跑”,讓非洲大草原永遠煥發著生機。

人類社會同樣是一個永不閉幕的競技場,每天都在進行著淘汰賽。隻有讓自己“跑起來”,才能更好地生存,避免被無情的淘汰。也隻有跑得比同類更快,才能獲得比同類更好的生存環境。

不光要“跑起來”,還要時刻與最優秀的人賽跑,在一個所有人都在奔跑的環境中,跑得不夠快,就依然擺脫不了“內卷化”的陷阱。而隻有比別人更快,才能在未來的競爭中占據主動。

青蛙效應:無視危機才是真正的危機

19世紀末,美國康奈爾大學的研究者曾進行過一次著名的“青蛙試驗”:實驗者將一隻青蛙丟進沸水中,青蛙觸電般地立即竄了出去。後來,人們又把它放在一個裝滿涼水的大鍋裏,然後慢慢加熱,青蛙雖然可以感覺到外界溫度的變化,卻因惰性,而沒有立即往外跳,慢慢地,直到高溫難忍時,青蛙也已經失去了逃生的能力。最後,這隻青蛙被活活煮熟了。

1872年,一個叫作亨滋曼的人又做了一個更精確的實驗,他用九十分鍾把水從21攝氏度加熱到了37.5攝氏度,平均每分鍾升溫不到0.2攝氏度。在此期間,他沒觀察到青蛙的行為出現異常。經過不斷實驗,他發現,青蛙可耐受的臨界高溫大約是36—37攝氏度。如果水溫加熱到37.5攝氏度,青蛙就失去了一躍而起的能力,最終被活活煮死。

在較慢升溫過程中,由於類似“感覺適應”的原因,持續細微的溫度變化使得青蛙適應了這種刺激,沒能產生應激反應,錯過了最佳逃生時機。直到達到可耐受的臨界高溫,這時,青蛙即使想跑也已經跑不了了。

對於溫水煮青蛙的實驗效果,盡管目前還有爭議,但是,這種“未死於沸水而滅頂於溫水”的結局,卻十分耐人尋味。一百多年來,有許多人重複過這個實驗,有很多青蛙成功地跳出了熱水,也有很多葬身其中,凡是跳出溫水的青蛙都有一個共同特點:溫水升溫過快,沒來得及麻痹青蛙的意誌,就已經觸發了它的神經性應激反應。而被煮死的青蛙,則都是死於極為緩慢的加溫過程。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在緩慢的加溫過程中,青蛙感受不到溫度上升,神經係統放鬆了警惕,在麻木中迎來了死亡。

失去了危機意識的青蛙死了,而一個人如果喪失了憂患意識,也會像溫水中的青蛙一樣,在不知不覺中錯過了行動的最佳時機,最終很可能會遭受無法估量的損失。

比爾·蓋茨曾經多次強調:“微軟離破產隻有十八個月。”這正是一種時刻保持危機意識的表現。其實,不光是高科技企業如此,很多傳統製造業巨頭也會在企業文化中融入憂患意識。

美國波音公司曾經別出心裁地攝製了一部錄像,劇情是“波音公司的倒閉”。在錄像中,天空灰暗,公司總部高高掛著“廠房出售”的招牌,擴音器中反複播放著“今天是波音公司時代的終結,波音公司關閉了最後一個車間”的通知。而與此同時,公司的全體員工們正在一個個垂頭喪氣地離開工廠……

這部錄像的攝製是為了讓員工保持一種危機心態,而事實上,也確實讓員工受到了巨大震撼。那壓抑的錄像畫麵傳達出的強烈的危機感使員工們意識到:隻有全身心投入生產和革新中,公司才能生存,否則,今天的模擬倒閉將成為明天無法避免的事實!在這部錄像麵世以後,波音公司內部掀起了一個工作狂潮,整體工作積極性和主動性都有了質的飛躍。

正是這種憂患意識,讓波音公司始終保持著強大的發展後勁。20世紀70年代,美國製造業受到日本產品崛起的強烈衝擊,而波音公司始終屹立不倒,靠的正是這種危機感。

時刻保持危機意識,才能在危機來臨時全身而脫。要知道,最壞的情況不是身處險境,而是置身險境卻沒有自救能力;真正的危機也不是災難來臨的那一刻,而是逐漸地退化而不自知,慢慢被蠶食,慢慢被吞沒,當最終醒悟的時候已經太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