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難題激起了高斯的鬥誌。之前,高斯每次都能完美地解答導師布置的題目,這對他來說絕不是難事,這次也不會例外!於是,他拿起圓規和直尺,一邊深入地思索,一邊在紙上畫著,嚐試著用一些超常規的思路去尋求答案。
一直到第二天一早太陽升起時,高斯終於長舒了一口氣,完成了這道難題。
見到導師時,高斯略帶著慚愧地對導師說:“您給我布置的第三道題,我竟然做了整整一個通宵,辜負了您對我的看重……”
導師接過高斯的作業一看,驚呆了。他用顫抖的聲音對高斯說:“這是你自己做出來的嗎?”高斯回答道:“是我做的,隻不過沒能很快解答出來,花了整整一個晚上。”
導師讓他坐下,並取出圓規和直尺,在書桌上鋪開紙,讓他當著自己的麵再畫出一個正十七邊形。看到高斯很快就熟練地又畫出了一個正十七邊形,導師激動地對他說:“你知不知道,你解開了一道有兩千多年曆史的數學難題!從古至今,這道數學難題阿基米德沒有解決,牛頓也沒有解決,你竟然一個晚上就解出來了,你真是一個天才!”原來,導師也一直想解開這道難題。那天,他是因為一時失誤,才將寫有這道難題的紙條交給了高斯。
後來,高斯成了近代數學奠基者之一,和阿基米德、牛頓並列為世界三大數學家,一生成就斐然。但是,每當回憶起這一幕時,他總是說:“如果有人告訴我,那是一道有兩千多年曆史的數學難題,我可能永遠也沒有信心將它解開。”
一個小小的失誤,成就了一段傳奇。高斯相信,他的目標是解出導師給他的作業題,這個目標並不難,隻要努力一把,就肯定能夠實現。正是這個目標讓“洛克定律”在高斯身上發揮出了最大的作用,使他調動了自己所有的智慧,順利解出了這一難題。
試想一下,若是當時他知道這是一道兩千年來無人能解的題目,那麼,高斯的目標就變成了“用一個晚上超越史上偉大的數學家解出一道千年難題”,那麼,可想而知,這個目標雖然宏偉,卻失去了激勵作用——因為它聽上去是如此的荒謬,根本不可能辦到。
在現實生活中,目標很重要。但是定目標的作用是激發出自己的全部潛能。若是這個目標本身超越了潛能的極限,那麼它的激勵作用也就無從談起了。這就是洛克定律帶給我們最大的啟示:目標要高,但是同樣要合理。
瓦拉赫效應:補足短板,還是經營優勢
“瓦拉赫效應”以德國化學家、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奧托·瓦拉赫命名,其內容來自瓦拉赫傳奇的成才經曆。
瓦拉赫在讀中學時,父母希望他成為一名文學家。不料一個學期下來,教師為他寫下了這樣的評語:“瓦拉赫學習勤奮,但思想拘泥,文學創造力極弱。”後來,瓦拉赫又改學油畫。可瓦拉赫毫無藝術天賦,對構圖和調色等基本功缺乏理解力,校方給出的評語更是難以令人接受:“你在繪畫藝術方麵毫無造就的餘地。”
對此,瓦拉赫的父母都感到有些絕望了,幸好,他的化學老師認為他做事一絲不苟,具備做好化學實驗應有的品格,建議他學習化學。沒想到的是,在化學領域,瓦拉赫智慧的火花一下被點著了,二十二歲便獲得了博士學位,最終榮獲了諾貝爾化學獎。
可見,每個人的智能發展都是不均衡的,都有智能的強點和弱點,他們一旦找到自己智能的最佳點,使智能潛力得到充分發揮,便可取得驚人的成績。這種現象就被稱為“瓦拉赫效應”。
提到“瓦拉赫效應”就不得不提一下著名的“木桶原理”。
“木桶原理”是美國管理學家勞倫斯·彼得首先提出的。講的是一個木桶能盛多少水,並不取決於最長的那塊木板,而是取決於最短的那塊木板。因此,“木桶原理”也被稱為“短板效應”。
乍一看,“瓦拉赫效應”似乎與“木桶原理”背道而馳,而且兩者不可調和,因為同時補齊短板和經營優勢,在現實中不可能實現,或者說實現成本過於巨大。那麼,到底哪個更重要呢?其實,兩者並無矛盾,隻是適用的場合不同。
“木桶原理”是一種管理學理論,用於組織管理,側重於組織中不可有某個環節處於短板位置;“瓦拉赫效應”則適用於個人能力管理,側重的是在個人發展中揚長避短。
因此,如果用“木桶原理”來指導個人發展,在自己不擅長的領域耗費巨大精力,結果就是造就出一個無所不能卻又無所專的“通才”,甚至“庸才”。而現代社會分工日益細化,真正需求的人才,應當是某方麵有特殊才能的“專才”。
20世紀中後期,科技發展日新月異,優秀的技術極客層出不窮,但為什麼比爾·蓋茨、喬布斯等科技界奇才能獨領風騷?
早在IBM占據市場的時代,蓋茨一眼看出像IBM這種巨頭已陷入自身無法意識到的困境了。他這種對趨勢的把握能力和市場眼光,是遠遠超越他技術實力的真正強項——許多時候,他能比他的對手更清楚地看到未來科技的走勢。因此從一開始,他就保持著對微軟市場方向的決定權,而把技術細節管理的工作交給在這方麵更專業的格林·伯格。
微軟公司的同事們都盛讚蓋茨的技術知識讓他獨具優勢,他總是能提出正確的問題,他對程序的複雜細節幾乎了如指掌。在比爾·蓋茨的掌舵下,微軟公司把開發新產品作為事業的中心,不斷根據市場需求推陳出新,牢牢把握住了世界信息產業市場的未來。微軟公司今日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於比爾·蓋茨對未來形勢精確的分析和其獨有的戰略眼光,由此帶來的精準市場定位和產品創新。
日本“經營之神”鬆下幸之助曾說過:“人生成功的訣竅在於經營自己的個性長處,經營長處能使自己的人生增值,否則,必將使自己的人生貶值。”不管我們是否承認,這個世界上真的存在“天賦”這種東西,更不用說由於成長環境不同,每個人的優勢和擅長方向必然有天壤之別。
“瓦拉赫效應”並不是讓我們徹底放棄自己短處,而是告訴我們,必須把有限的時間和精力放在最擅長的領域,這樣才能獲得最高的投入產出比。就像瓦拉赫的故事中,他若是把一生的精力都投入文學或者藝術中,他依然有可能獲得成功,但是絕對達不到他在化學領域的崇高地位。
每天我們都在做很多事情,有些事情費了半天勁兒,卻發現自己內心深處根本就認為這件事情毫無意義,隻不過是因為“必須做”而不得不做。這時候,心中帶著糾結,帶著後悔,隻想著盡快完事,卻失去了把事情做到極致的內部驅動力。因此,無論做什麼事,內心都要有一把尺子,衡量一下哪些事情是自己認為真正值得做的,哪些事情是讓自己覺得做了有意義的。“選擇你所愛的,愛你所選擇的”,這樣才能激發我們的鬥誌,心裏才不空虛,才能夠心安理得。
而實現自我價值的最佳途徑,同樣莫過於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如果你問那些事業得意的人:“為什麼你目前的事業頗為成功?”很多人都會回答:“因為我熱愛我的事業。”
胡適先生曾經這樣說過:“譬如一個有作詩天才的人,不進中文係學作詩,而偏要去醫學院學外科,那麼,文學院便失去了一個一流的詩人,而醫療界卻添了一個三四流甚至五流的外科醫生,這是國家的損失,也是他自己的損失。”顯然,一個人沒有客觀地評估好自己,就不能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從而埋沒了自己的才能。不能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是一大錯誤,而做對了選擇,卻不能熱愛並堅持自己的選擇,也是一種錯誤。
安東尼·羅賓斯認為:“人生長期在考驗我們的毅力,唯有那些能夠堅持不懈的人才能得到最大的獎賞。”我們應該選擇那些最適合自己的東西,並且熱愛它、堅持它,唯有這樣,我們才能穩穩地掌控生命前行的方向,進而把所有的力量釋放在對正確目標的追求中。
很多年前,英國一位叫克裏斯托·萊伊恩的年輕建築設計師,很幸運地被邀請參加了溫澤市政府大廳的設計。他運用工程力學的知識,結合自己的經驗,很巧妙地設計了隻用一根柱子支撐大廳天頂的方案。一年後,市政府請的權威人士進行驗收時,對他的設計提出了異議。他們認為,用一根柱子支撐天花板太危險了,要求他再多加幾根柱子。但是他認為:“隻用一根柱子便足以保證大廳的穩固。”他通過計算和列舉相關實例進行了詳細的說明,拒絕了工程驗收專家們的建議。他的固執惹惱了市政官員,他險些被送上法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