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踢貓效應:壞情緒會傳染,但也可以被管理(1 / 3)

踢貓效應:壞情緒的連鎖反應

“踢貓效應”源自一則有趣的寓言:一位騎士在晚宴上被領主訓斥了一頓,他怒氣衝衝地回到自己的莊園,對沒有及時迎接的管家大發了一通脾氣。管家心裏窩火,回家後找了個雞毛蒜皮的理由,又把自己的妻子罵了一頓。妻子受了委屈,正好看到兒子在床上蹦躂,上去就給了兒子一耳光。最後,那孩子莫名其妙地挨了一耳光,心情極度糟糕,一腳把正在身邊打滾的貓踢了個跟鬥。

心理學家用這則寓言描繪了一種典型的情緒傳染鏈——人的不滿情緒和糟糕的心情,一般會隨著社會關係鏈條依次傳遞,由地位高的傳向地位低的,由強者傳向弱者。最終,無處發泄的最弱小者便成了犧牲品。

這種情緒轉移現象在生活中並不少見。一個人一旦無法正常宣泄和排解自己的不良情緒,就往往會找一個出氣筒,把情緒轉移到其他人或物的身上,而且,往往會宣泄到那些比自己弱的人或物身上——非但憑空發怒,而且欺軟怕硬,事情過後往往因此更加自責。有時自己也明知不對,卻很難控製。

現實生活中的“踢貓效應”未必有寓言中那麼誇張,但是,不可否認,“情緒傳染”的現象卻十分普遍——某人工作受挫,帶著滿肚子悶氣繃著臉回到家,看什麼都不順眼,便立刻將壞情緒傳染給了家裏其他人,於是整個晚上甚至連續幾天全家都不得安寧。同樣,某人在家裏受了氣,也會把壞情緒帶到工作中……

這就像一個圓圈,以情緒不佳者為中心,向四周延展開來,這就是常被人們忽視的“情緒汙染”。用心理學家的話說:壞情緒會像“病毒”一樣從這個人身上傳播到那個人身上,一傳十,十傳百,其傳播速度有時比有形的病毒和細菌的傳染速度還要快。被傳染者常常一觸即發,越來越嚴重,壞情緒有時還會在傳染者身上潛伏下來,到一定的時期重新爆發。這種壞情緒汙染給人造成的身心損害,絕不亞於病毒和細菌引起的疾病危害。

因此,我們既要學會控製自己的情緒,也要學會疏解他人的情緒,截斷“踢貓效應”或者說“情緒汙染”的傳播鏈條。

心理學家蘭斯·蘭登在他的博客裏記錄過這樣一個故事:某家小餐館裏,一個顧客指著麵前的杯子,對一名女服務員大聲喊道:“服務員,你過來!你們的牛奶是變質的,把我的紅茶都糟蹋了!”

這名女服務員連忙說:“真對不起!我立刻給您換一杯。”

新紅茶很快就準備好了,碟邊放著新鮮的檸檬和牛乳。

那名女服務員把那些食物輕輕地放在那個顧客麵前,輕聲地說:“先生,如果您要在紅茶裏放檸檬,就不要加牛奶,因為檸檬酸會使牛奶結塊。”

顧客聽了這話,臉一紅,小聲地說了聲“謝謝”,語氣也沒那麼憤怒了。

當時,蘭登正好在邊上目睹了這一切,於是,等那個顧客走後,蘭登問那名女服務員:“明明是他的錯,您為什麼不直說呢?”

服務員笑著說:“因為他當時很生氣,我不能跟著他生氣,否則他衝我發火,我又衝誰去發火呢?”

生活中,每個人都是“踢貓效應”長長鏈條上的一環,情緒確實會通過你的姿態、表情、語言傳達給對方一些信息,在不知不覺中感染對方。明白了“情緒汙染”的危害,你就要學會及時調整自己的情緒,不讓你的壞情緒傳染給他人。如果這樣去做了,相信你的生活會充滿陽光。

野馬結局:憤怒是一種自我毀滅

非洲草原上的野馬最怕吸血蝙蝠,這種蝙蝠靠吸食動物的血生存,常叮在野馬的腿上,不管野馬怎樣暴怒、狂奔,吸血蝙蝠始終不依不饒,一定要從容地吸飽血之後再離開。而野馬拿這些“吸血鬼”毫無辦法,最終會被活活折磨死。

然而,動物學家研究發現,這些吸血蝙蝠所吸的血量極少,對野馬來說根本不足以致命。真正導致野馬喪命的,是它們被蝙蝠盯上以後的暴怒和狂奔。

換句話說,吸血蝙蝠隻是野馬死亡的誘因,而野馬對這一誘因的劇烈的情緒反應,才是它們死亡的最直接原因。因此,有心理學家將生活中因芝麻小事而大動肝火,以致因別人的過失而傷害自己的現象,叫作“野馬結局”。

莎士比亞說:“不要因為你的敵人燃起一把火,你就把自己燒死。”當你發怒的時候,怒火也許會燒及他人,但在更多的情況下,它燒的是發怒者自己。

醫學心理學家還用狗做過類似的實驗:把一隻饑餓的狗關在一個鐵籠子裏,讓籠子外麵的另一隻狗當著它的麵吃肉。最終的結果是,籠子裏的狗在出現饑餓性病理反應之前,就已經被急躁、忌妒和憤怒的負麵情緒支配而產生了神經症性的病態反應。

其實,憤怒是一種很正常的情緒反應。在憤怒的過程中,血液會大量集中在四肢末端,令人的肌肉緊繃,並使得感性思維取代理性思維,使人迅速地進入攻擊狀態。可以說,“憤怒”這種情緒是人類自我保護的手段,確保了人類在逆境中瞬間擁有異乎尋常的戰鬥力。在人類進化初期,這種從心理到生理的聯動反應無數次挽救了我們祖先的生命。

但是,與憤怒的爆發力相對應,它對人體自身的破壞性也是顯而易見的。就像瞬間超負荷運轉的機器一樣,憤怒情緒所帶來的爆發力,也意味著對人體機能的過度損耗。是以,憤怒情緒不僅是誘發心髒病的因素,還會使人增加患其他病的可能性——不誇張地說,這是一種典型的慢性自殺。

正如一位心理學家所說:“人類要開拓健康之坦途,首先要學會寬容。”

憤怒的情緒最容易傷害人體的器官,第一個傷害的就是心髒。如果我們常常心懷憤怒,那麼,我們的心髒患動脈硬化的概率就會比心態平和的人高出幾乎三倍!在情緒非常激動的時候,我們的血壓迅速上升,血小板凝結在一起,容易造成動脈硬化。

憤怒會導致食欲下降,引發消化係統的疾病。憤怒的情緒也會影響我們的肝髒,引發肝氣不順、肝膽不和。

“高血壓患者主要的特征就是容易憤怒”——許多健康專家都會反複告誡他們的病人,“假如不能克製憤怒情緒的話,長期性的高血壓和心髒病就會隨之而來”。

美國華盛頓州警局檔案中就記錄了這樣一起離奇的命案:一個小餐館老板——六十八歲的威廉和他的廚師發生了衝突,衝突的理由令人啼笑皆非——廚師一定要用茶碟喝咖啡,而威廉認為用茶碟喝簡直是莫名其妙,於是兩個人開始吵架。威廉越吵越生氣,憤怒中抄起一把左輪手槍對著廚師大喊大叫,廚師拔腿就跑,他也揮舞著槍追了出去。結果,威廉卻倒地而死。

是因為槍走火嗎?並不是,根據法醫驗屍報告,威廉死於心髒病——極度的憤怒加上劇烈運動,誘發了急性心肌梗死。

因此,為了確保自己的身心健康,必須對自己進行意識控製。當憤憤不平的情緒即將爆發時,要用意識控製自己,提醒自己應當保持理性,還可以進行自我暗示:“別發火,發火會傷身體。”醫學專家通過實驗證明,在有效抑製易怒情緒的受試者中,死亡率和心髒病複發率會大大下降。

那麼,如何有效地抑製傷人又害己的壞情緒呢?

具體方法有很多,但是一個最重要的法則是,提高自己對外界刺激的承受力和對外界刺激的客觀評價能力,當怒火上升時,反複地告訴自己——這並不值得憤怒。

另一個重要途徑是主動釋放憤怒情緒,將心中的憤懣、不平向人傾訴,從親朋好友處得到規勸和安慰,也可以緩解怒氣。或者在即將發怒時通過轉移注意力來減輕憤怒,盡快離開當時的環境,避免進一步的刺激。如此一來,憤怒的情緒便會漸漸消退。

海格力斯效應:無視仇恨,仇恨就會無視你

生活中經常出現這樣的現象:當兩個人產生矛盾時,如果其中一方試圖報複,那麼,最終必然加深對方的仇恨,甚至導致對方挖空心思加害另一方;而對方瘋狂的報複行為,反過來又會導致另一方不死不休的仇恨。在這個過程中,雙方的敵意越來越深,報複手段也越來越狠毒——這樣的現象延伸出來的心理學理念就是“海格力斯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