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納姆效應:似是而非的“真理”一無是處
心理學家弗拉於1948年做了一個實驗,他給所有學生做了一項人格測驗,然後,根據測試結果分析該學生的人格特征。其實,弗拉的人格測試隻是裝模作樣的,而他最後給學生的分析結果,也都是一模一樣的一段話:
“你祈求受到他人喜愛,卻對自己吹毛求疵。雖然人格有些缺陷,但大體而言,你都有辦法彌補。你擁有可觀的未開發潛能,但尚未發揮出自己的長處。看似強硬、嚴格自律的外在掩蓋著不安與憂慮的內心。許多時候,你嚴重質疑自己是否做了對的事情或正確的決定。你喜歡一定程度的變動,並在受限時感到不滿。你為自己是獨立思想者而自豪,並且不會接受沒有充分證據的言論。但你認為,對他人過度坦率是不明智的。有些時候,你外向、親和、充滿社會性,有些時候你卻內向、謹慎而沉默。你的一些抱負是不切實際的。”
這段話其實是弗拉從關於星座、性格等的小冊子裏摘錄出來的,和真正的人格測試結果毫無關係。但是,有90%以上的學生認為,這段描述非常符合自己的特性。
弗拉的這項研究表明:人們常常認為,一種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準確地揭示了自己的特點,當人們用一些普通的、含糊不清的、空泛的形容詞來描述一個人的時候,人們往往很容易就接受了這些描述,而認為描述中所說的就是自己——這就是所謂的“巴納姆效應”,又稱“弗拉效應”。
“巴納姆效應”的典型例子,就是那些關於星座和性格之間聯係的論斷。
在一本流行的占星小冊子裏,射手座的性格特點是這樣的:
射手男天生幽默,樂觀開朗,懂得生活。……射手男都酷愛自由,如果失去自由,他寧願去死。他就像橫空出世的天馬,胸納天地,放眼宇宙,並且不受任何限製。……他並不會執著於最終的結果,而是喜歡享受生命過程中的快樂。
其實,仔細分析這段話,你會發現,這段話幾乎能用來描述絕大多數青年男性的性格特點——誰不熱愛自由?誰又會承認自己不懂生活?但是,11月23日至12月21日之間出生的青年男性卻會覺得這段話就是在說自己,因為他們會接受所有模糊而普遍性的描述,同時自動忽略掉那些和自己不相符的描述。
如果所謂的“射手男”去閱讀其他星座的性格特點,那麼,他們會發現,無論哪個星座的性格描述,都有至少75%以上是可以套用到自己身上的。這就是“巴納姆效應”的厲害之處——“主觀驗證”的作用。
主觀驗證能對我們產生影響,主要是因為我們心中想要相信某件事的欲望。如果想要相信一件事,我們總可以搜集到各種各樣支持這件事的證據。就算是毫不相幹的事情,我們還是可以找到一種邏輯,讓它符合自己的設想。
弗拉之後,還有一位心理學家做了一個更極端的實驗,他通過明尼蘇達多項人格問卷(MMPI)對學生進行人格測試。測試完成後,他先根據測試結果寫下正確評估。同時,又使用一些模糊的泛泛而談的描述,偽造了另一份評估。最後,當學生們被問到他們覺得哪一份評估報告更切合自身實際時,居然有超過一半的學生(59%)選擇了那份假的評估報告。
可見,人們喜歡“看上去跟自己相關的觀點”勝過了“正確的觀點”,而什麼樣的觀點能讓絕大多數人覺得跟自己相關呢?當然是那些似是而非、模棱兩可的模糊描述。
這也是“巴納姆效應”給我們的重要啟示:麵對“看上去跟自己相關”的觀點和模糊不清的表述時,我們要保持頭腦冷靜,對自己的判斷慎之又慎。
可以說,“巴納姆效應”是我們正確認識自己的嚴重阻礙,尤其是現在各種星座、血型等偽性格學大行其道,會使很多人誤以為那段言之無物的“性格描述”與自己的真正性格相符。
但是,反過來,能夠真正認識自己,也是我們避開“巴納姆效應”陷阱的重要方法。隻有真正麵對自己的方方麵麵,才能學會不輕易給自己貼上籠統的標簽,有效地分辨出那些“性格描述”中哪些是與自己相關的,哪些是與自己無關的,哪些是模棱兩可的,哪些是彰明較著的,從而認識真正的自己。
奧卡姆剃刀原則:砍掉一切煩瑣的旁枝
14世紀,英國邏輯學家、聖方濟各會修士奧卡姆指出:在對於同一理論或者同一命題的論證過程中,多種解釋和證明過程中,步驟最少、最為簡潔的證明是最有效的。概括起來就是“如無必要,勿增實體”。後來,人們為了紀念他,就把這一原則稱為“奧卡姆剃刀原則”。
怎樣理解這一原則呢?打個比方:
有人提出了一個理論,說月亮其實是方的!然而,為什麼我們平時看到的月亮都是圓的呢?那是因為月亮有靈性,它知道我們在看它,於是,在被看到的瞬間,它就變圓了,當我們一轉身,它又變成方的了。
而有人提出了另一個假設,說月亮本來就是圓的。
這兩個理論哪個符合觀測事實?答案是,都符合——在邏輯上它們都是自洽的。
但是相對於“圓月亮”理論,“方月亮”涉及的假設實在太多了,根據“奧卡姆剃刀原則”,簡潔的理論才是好理論——所以我們相信,月亮是圓的而不是方的。
這把“剃刀”出鞘後,“剃禿了”幾百年間爭論不休的經院哲學和基督神學的質疑,經過數百年的磨礪,現在早已超越了理論領域,影響著我們生活的方方麵麵。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當前非常流行的“少即是多”的極簡式設計潮流。
而在經濟管理領域,這一理論也得到了越來越多的應用。
美國著名營銷大師博恩·崔西曾幫助一家大型企業完善銷售計劃。為了實現一百萬件的銷售量,該公司召集了最優秀的營銷人才,不分晝夜地開會討論,最後,得出了幾十種針對不同類型客戶的銷售方案。
這時,輪到博恩·崔西發言,他建議在這個問題上應用“奧卡姆剃刀原則”:“為什麼你們隻想著通過這麼多不同的渠道,向這麼多不同的客戶銷售數目不等的新產品,卻不選擇通過一次交易,向一家大公司或買主銷售一百萬件新產品呢?”
這句話幾乎推翻了這幾天的全部討論結果。於是,大家不得不重新坐在一起,繼續一次次地進行“頭腦風暴”,一次次地比對各種方案,試圖找出共同點來簡化、合並方案。最後,大家終於提出了一種獲得眾人一致認可的方案:“在我們的合作企業中,有一家公司擁有數百萬客戶,而且,這家公司在推廣新產品時需要向他們的客戶贈送禮物。”
於是,數十種方案簡化成了一套方案:搞定這個公司的客戶禮品單子。最終,他們的目標實現了。
隨著社會分工越來越精細,管理組織越來越完善化、體係化和製度化,各種紛繁複雜的官僚作風和文山會海的工作模式也隨之而來,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企業的工作效率。因此,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開始推崇“扁平化管理”,即通過減少行政管理層次、裁減冗餘人員,從而建立一種緊湊、幹練的扁平化組織結構。
當然,奧卡姆剃刀不是割草機,不能亂砍一氣,隻有在對事物的規律有深刻的認識和把握之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才能真正化繁為簡。打著奧卡姆剃刀的旗幟狂轟濫炸,甚至砍掉了不該砍的東西,這毫無疑問是錯誤的。
近幾年,隨著人們認識水平的不斷提高,除了在設計上講究“簡約主義”,在組織管理上講求“精兵簡政”,在生活上也越來越多地提倡“簡單生活”的理念,這其實都是“奧卡姆剃刀原則”的體現。
愛因斯坦有一句格言:“萬事萬物都應盡可能地簡潔,但不能過於簡單。”
簡潔而不簡單,這便是“奧卡姆剃刀原則”的正確使用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