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墨菲定律:如果有可能出錯,就一定會出錯(2 / 3)

控製錯覺定律:相信直覺,但別迷信直覺

所謂“控製錯覺”,是指人類高估自己的非邏輯和非統計直覺,僅僅是在直覺的引導下做出一些非理性的判斷。這是人類的本能,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人類一次次麵臨窮途末路,必須要相信自己的直覺,而不是把命運交給未知。

可以說,“控製錯覺”所帶來的自信,正是人類一步步走上進化鏈的頂端的動力之一。但很多時候,也正是這種本能,讓我們常常會“自信地犯錯”。

為了形象闡釋“控製錯覺”的負麵效應,心理學家做過這樣一個實驗:

他們在一家公司出售一批彩票,大獎是五百萬美元,每張彩票的售價則都是一美元。這其中,一半彩票是買主自己挑選的,另一半彩票則是由賣票人挑選的。到了開獎的那天,心理學家找到那些買了彩票的人,告訴他們有其他人想買這期彩票,希望他們能轉讓,同時詢問他們能夠接受的轉讓價格。

結果,那些一開始自己挑選彩票的人,他們開出的平均轉讓價格是8.16美元,高於售價的8倍,而那些沒有親手挑選彩票的人,他們的平均轉讓價格隻有1.96美元。這其中的原因就在於,自己選彩票的人對於中獎的信心更強烈,因此對彩票的估價也就更高。

但從客觀上來講,偶然性的事件發生與否僅與概率相關,無論是自己選的還是別人選的,中獎概率都是恒定的。可是,在實際操作中,大家往往認為,自己精心挑選的彩票中獎的可能性會更大一些,因為從一開始,他們手裏的彩票就是自己通過直覺選擇出來的,而且,彩票作為一種純概率遊戲,選哪個號不選哪個號,除了直覺之外,沒有任何可依據的。因此,在“相信自己的直覺”和“把命運交給概率”之間,那些自己選擇彩票的人,幾乎都傾向於選擇前者。

這個世界充滿了未知,像“運氣”這種近似神秘主義的存在,更是讓很多事情不可控。但是,人類在認知世界的過程中,會習慣地將物質世界劃分成有次序、有組織、可預測、可控製的世界。而“直覺”就是人類對抗世界未知性的重要武器。

在美國西部地區的鄉下住著一個農夫,他的家緊挨著一個大池塘,每天晚上,池塘裏的蛙鳴聲都擾得農夫難以入眠。

終於有一天,他被吵得忍無可忍了。農夫來到城裏的一家餐館,向老板打聽是否需要青蛙,並說他那兒有數萬隻。餐館老板聽後嚇了一跳,他告訴農夫:“你知道數萬隻青蛙是什麼概念嗎?我敢打賭,即使是一千隻青蛙你都不會有。”

但是農夫信誓旦旦地保證,他“親眼看到”自家後院的池塘裏密密麻麻全是青蛙。“至少都有一萬隻!”農夫反複保證,他可以確信這一點。於是,農夫和餐館簽訂了一項協議,在接下來的幾個星期裏向餐館供應青蛙,每次五百隻。

結果,第一次交貨的時間到了,結局顯而易見:農夫違約了。他家後院的池塘裏隻有兩隻青蛙,而平日那令人心煩意亂的噪聲都是它們發出的。

“池塘裏有數萬隻青蛙”,這是農夫根據自己聽到的聲音做出的直覺判斷。任何一個有常識的人都可以判斷出他的直覺是錯的,但為什麼農夫一口咬定青蛙的數量有幾萬隻,還保證自己看到過呢?事實上,農夫沒有撒謊,他確實“自以為”看到過,那是因為他對自己的直覺極度信任,進而產生了錯覺。

農夫的“控製錯覺”是一個十分極端的案例,因為“池塘裏有多少隻青蛙”這件事情本身是可以通過現場觀測和常識判斷來實際控製的。但是,生活中還有很多事情我們沒有能力做出任何判斷。比如,彩票中獎這類概率性事件,或者我們自身沒有能力解決的技術問題,這個時候,我們就會依賴直覺來做出判斷。

這個行為本身沒有任何問題,直覺至少是一種比“聽天由命”更積極的應對措施,在“醞釀效應”中我們提到,直覺有時候甚至會扮演比理性思維更有價值的角色。

但是,千萬要記住,不要讓自己陷入“控製錯覺”之中。要時刻提醒自己——憑直覺做出的決定也僅僅是直覺而已,畢竟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理性決策,它沒有其他依據。

羊群效應:“從眾”和“盲從”的臨界點在哪裏

“羊群效應”最早是股票投資中的一個術語,主要是指投資者在交易過程中存在學習與模仿現象,有樣學樣,盲目地模仿別人,從而導致他們在某段時期內買賣相同的股票。社會心理學家將其擴大到其他領域,指代個體由於真實的或想象的群體行為,從而向與多數人相一致的方向變化的現象。

“羊群效應”又被稱為“從眾效應”,它的核心是在群體力量麵前放棄個人理性判斷,而追隨大眾的傾向,並否定自己的意見,且不會主觀上思考事件的意義。

心理學史上著名的阿希從眾實驗,便是用來論證“羊群效應”的。美國心理學家所羅門·阿希曾在校園中招聘誌願者,號稱要做一個關於視覺感知的心理實驗。阿希從眾實驗每組邀請六個誌願者,但事實上,其中的五個都是和阿希事先串通好的“托兒”,隻有一個誌願者才是真正的實驗對象。

實驗開始後,阿希拿出一張畫有一條豎線的卡片,然後讓大家判斷這條線和另一張卡片上的三條線中的哪一條線等長。這樣的判斷共進行了十八次。

事實上,這些線條的長短差異很明顯,正常人是很容易做出正確判斷的。然而,在兩次正常判斷之後,五個“托兒”故意異口同聲地說出一個錯誤答案。於是,許多誌願者開始迷惑了,是堅定地相信自己的眼力呢,還是說出一個和其他人一樣,但自己心裏認為不正確的答案呢?最終,結果讓人大跌眼鏡:有75%的誌願者被“托兒”帶偏,至少做了一次從眾的錯誤判斷。

從上述“阿希從眾實驗”中,我們不難看出,從眾,是一種常見的社會心理現象。從眾性是人們與獨立性相對立的一種意誌品質;從眾性強的人缺乏主見,易受心理暗示影響,容易不加分析地接受別人的意見並采取行動。

從眾心理是一種非常複雜的社會心理和行為,它的產生有著深刻的社會曆史根源。暢銷書《清醒思考的藝術》的作者、經濟學博士羅爾夫·多貝裏指出:“我們過去的進化過程證明了這一行為是生存良策……誰不這麼做,誰就早已從基因池裏消失了。這一行為模式深深植根在我們體內,我們至今還在使用它。這一模式同時也用於缺少生存優勢的地方。”

因此,對於“從眾效應”,我們不應該簡單地予以否定,而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生活中有不少缺乏主見、輕易從眾的人,也有一些專門利用人們的從眾心理來達到某種目的的人。在賽馬場上,就有這種人,他們為了降低某一匹馬的賠率以贏更多的錢,而利用“從眾效應”誘導他人。

很多人其實並不具備專業的賽馬知識,對於很多賭性並不那麼強的人來說,他們就會選擇最理性的策略:把籌碼押在大多數人認為最有希望獲勝的那匹馬上。

那麼,如何才能知道別人認為哪匹馬能獲勝呢?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看賠率。賽馬場上每一匹馬的賠率,是根據賭徒在它身上所下的賭注的多少來決定的。一匹馬的賠率越低,押它的人就越多,它獲得的賭注就越高。

因此,那些專業的賭徒就會先分析出獲勝概率最大的一匹馬,然後,再悉心尋找一匹獲勝概率很低的馬,之後在這匹劣馬上下注,把賠率拉低,使得這匹馬看上去是最有希望獲勝的馬。

這時候,在“從眾效應”的鼓動下,越來越多的人會去投注這匹劣馬,而最終,當那匹真正的好馬獲得冠軍後,專業賭徒賺到的錢足以抵消他們之前為了營造從眾心理而投在劣馬上的錢。

這個賭馬的故事啟示我們:遇事不能不加分析地“順從”大眾行為,不能盲目地隨波逐流。當大眾行為理性正確時,自然要跟隨;當大眾行為被非理性主導時,則要慎重對待。

是的,我們應該多一些獨立思考的精神,少一些盲目的從眾行為,以免上當受騙,甚至血本無歸——這才是健康的心理,這也是一種睿智的生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