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墨菲定律:如果有可能出錯,就一定會出錯(1 / 3)

墨菲定律:唯有計劃周全,方能避免失誤

1949年,美國愛德華茲空軍基地的工程師愛德華·墨菲上尉參與了一項旨在測定人類對加速度承受極限的實驗——MX981火箭減速超重實驗。

其中有一個實驗項目,需要將十六個傳感器固定在受試者座椅的支架上。傳感器需要安裝兩根接線,一旦接反的話,就無法正常讀取數據。而不可思議的是,當這些傳感器安裝完畢後,墨菲上尉發現,這十六個傳感器的接線居然無一例外地被全部接反了!

事後,墨菲上尉承認,這是由於自己在設計傳感器的時候沒有考慮到居然會有人把線接反,他自嘲道:“如果一件事情有可能以錯誤的方式被處理,那麼,最終肯定會有人以錯誤的方式去處理它。”

而這句自嘲,也成了20世紀最著名的心理學定律——“墨菲定律”。

“墨菲定律”誕生在20世紀中葉,正是歐美國家經濟迅速增長、科技爆炸的時代,西方世界充滿了一種自信、樂觀的精神,相信人類終將克服一切困難,改造一切,沒有什麼問題是戰勝不了的。而“墨菲定律”則給當時的人們敲了一下警鍾:技術會日臻完美,而人卻始終會出錯。如果沒有考慮到事情的全部可能性,隻要事情有做錯的可能,那肯定會有人去把事情做錯。

隻要有人參與,就不可能確保每一個環節都不犯錯,環節越複雜,參與的人越多,出錯的概率就越大。可以說,我們解決問題的方法越高明,我們將要麵臨的麻煩就越嚴重——事情永遠會出錯,最壞的情況永遠會發生。

之後,人們又將墨菲定律進一步深挖,從中闡釋出四個方麵的內涵:

一、任何事情都不會像它表麵上看起來那麼簡單。

二、所有任務的完成周期都會比你預計的時間長。

三、任何事情如果有出錯的可能,那麼就會有極大的概率出錯。

四、如果你預感可能會出錯,那麼它就必然會出錯。

墨菲定律簡直就是悲觀主義的論調:既然事情永遠都不可能向最好的方向發展,而一旦有可能變糟,它就一定會變糟,那麼,在墨菲定律麵前是不是就隻能聽天由命了呢?

幸好,事物都是有兩麵性的,換一個角度看,墨菲定律恰恰是在提醒我們,要從細枝末節上重視出錯的各種可能性,事先做好周全的預案,將盡可能多的隱患扼殺在萌芽狀態。

可以說,墨菲定律一方麵警告我們最壞的情況肯定會發生,不管是對技術還是對概率都不要有盲目的自信;另一方麵也提醒我們,事先一定要考慮到每一種可能性,防微杜漸,消除潛在的隱患。

發生於2014年的亞航空難,導致飛機上162人全部罹難,綜合各種調查結果,這次事故是由兩個意想不到的問題所引發的。

屬於印度尼西亞亞洲航空公司的這架空客A320型飛機,2014年12月28日在從泗水飛往新加坡的途中墜毀。當時,飛機的FAC(飛行增穩計算機係統)有一個焊點接觸不良。這個故障早就存在,而且,在失事的前一年中,這種故障就出現了23次,每次,都隻能靠機長去副駕駛座後方手動拔掉FAC跳開關。

手動拔開關畢竟是小事,所以一直沒有引起重視。直到事故之前,機長再次離開座位去拔掉FAC跳開關,由副駕駛操縱飛機。然而,這次飛機的FAC正處於某一個臨界狀態,拔掉FAC跳開關之後,飛機迅速爬升,而這種情況遠遠超出副機長的操縱能力範圍,從而錯過了最佳的應對時機,致使飛機超出了正常的飛行包線進入失速狀態,最終,導致了空難的發生。

亞航空難發生後,大量航空公司吸取教訓,在進一步嚴格測試流程、防微杜漸的基礎上,加強了飛行員訓練科目,加入了高空飛行和極端姿態飛行訓練,以保障在飛機突然失速的情況下,飛行員能擁有足夠的應對能力。

中國有句古話:“萬事必作於細。”既然最壞的情況總會發生,那麼,至少,我們可以提前做出一個周全的預案——這就是墨菲定律帶給我們的最大啟示。

醞釀效應:“不思考”也是一種思考方式

流體靜力學中有一個重要原理——浮力定律。它的發現過程充滿了戲劇性。

傳說,古希臘的希倫王召見阿基米德,讓他鑒定純金王冠是否摻假。接到這個任務後,阿基米德冥思苦想多日,始終沒有找到合適的方法。於是,有一天,他決定先停下手頭的工作,泡個熱水澡放鬆一下。在跨進澡盆洗澡時,有一部分水從浴盆邊溢了出來。而且,他還發覺自己入水愈深,身體就愈輕。

於是,他恍然大悟,通過計算將王冠沉入水中排出的水量解決了國王的疑問,並有了關於浮力問題的重大發現。

阿基米德發現浮力定律的這一戲劇性過程,後來被心理學家歸納為“醞釀效應”——很多時候,當我們盡力去解決一個複雜的或者需要創造性思考的問題時,無論耗費多少精力都找不到正確的思路。在這種時候,暫時停止對問題的積極探索,反而可能會產生關鍵性的靈感,而這就是“醞釀效應”。

心理學家認為,所謂的“醞釀”過程並不是停止思維,而是將原先的整個思維過程轉入潛在的意識層麵,通過潛意識對儲存在記憶裏的相關信息進行組合,從而獲得類似於“靈感”的思維狀態。而這種狀態的觸發因子就是中途的休息過程。在放下難題之後,大腦消除了前期的心理緊張,忘記了前麵不正確的、導致僵局的思路,反而有利於在潛意識層麵形成具有創造性的思維狀態。

意大利美學家克羅齊提出過一個觀點:人的知識有兩種,一種是直覺的,一種是邏輯的,前者是“從想象中得來的”,後者是“從理智中得來的”。當邏輯思維走進死胡同的時候,通過放鬆和休息的“醞釀”過程,將思維的工作交給直覺,通過大腦中隱含的某種迅速而直接的洞察和領悟,反而能獲得意想不到的結果。

1971年,美國心理學家西爾維拉曾設計過一個實驗,專門演示“醞釀效應”。

西爾維拉選取了三組性別、年齡和智力水平等都大致相同的誌願者,要求他們思考同一道難題。

根據實驗要求,第一組有半個小時來思考,中間不允許休息;第二組先思考十五分鍾,然後無論解出與否都要休息半小時,然後再回來思考十五分鍾;第三組與第二組類似,仍是前後各思考十五分鍾,但是中間休息的時間延長到四個小時,用於打球、玩牌等休閑活動。

試驗結果是,第一組有55%的人解決了問題,第二組有64%的人解決了問題,第三組有85%的人解決了問題。

實驗結束後,西爾維拉依次記錄每個誌願者的解題過程,發現第二、三組誌願者休息完後再回頭來解題時,並不是接著之前已有的思路繼續往下做,而是從頭做起。

通過這次實驗,西爾維拉確信,“醞釀效應”打破了解決問題的不恰當思路的定式,從而促進了新思路的產生。

很顯然,這種把難題暫時放一放,穿插一些其他事情的做法,使人們不會陷入某一種固定的思維模式,能夠采取新的步驟和方法,從而使問題更容易被解決。在生活中,我們都有過類似的體驗。而由此延伸出來的很多觀念,比如“勞逸結合”的工作理念,以及以分割時間為基礎的各類時間管理方法,都是從“醞釀效應”中延伸出來的。

因此,當我們麵臨一個難題時,千萬不要鑽牛角尖,更不要因此而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因為很多時候,我們並不是解決不了難題,而是走進了僵化的思維定式中不能自拔。這時,不妨先把它放在一邊,去做別的事情。通過暫時放下這個問題,消除掉僵化的思維模式,過幾小時、幾天,甚至很長時間之後再來拾起它,我們的大腦便能夠運用新的思維模式去解決這個問題。

要相信我們的大腦,它比我們想象中更強大。人腦中隱含著某種迅速而直接的洞察和領悟,這種能力被稱為“靈感”或“直覺”。要相信,即便我們停止思考問題,大腦中收集到的資料也不會消極地儲存在那裏,它會一直在意識深處,重組、加工原來存儲的那些資料,進而產生新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