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之後,這種在巨大心理壓力之下患得患失的心態被心理學家命名為“瓦倫達心態”,又稱“瓦倫達效應”。
我們常說,“壓力就是動力”,但“瓦倫達效應”告訴我們,壓力是一把雙刃劍,駕馭得當可化為殺敵萬千的利器,反之則可能會摧殘自身。
壓力心理研究鼻祖漢斯·賽葉醫生將壓力分為有害的不良壓力和有益的良性壓力:良性壓力能夠給人以動力,使人愉快並能有效地幫助人們生活;而不良壓力不僅使人感到無助、灰心、失望,還會引起身體和心理上的不良反應。
“瓦倫達效應”就屬於這種不良壓力。這是一種非理性的壓力,因為這種壓力的根源是人的患得患失的心態,並不是擔心自己不夠好從而想辦法提升自我,而是在反複擔心失敗後怎麼辦。前者帶來的是正麵情緒,而後者帶來的則是實實在在的負麵情緒,會使一個人的精力分散,最終把時間浪費在無用的胡思亂想上。如此一來,又怎麼會成功呢?
其實,他們不知道的是,與其因患得患失而最終品嚐失敗的苦果,不如一開始就放手一搏,這樣反倒會有成功的可能。
美國20世紀60年代的著名演講家約翰·瓊斯年輕時參加過一個演講比賽。這場比賽是邁阿密大學組織的,選手來自全美的名校,讚助公司包括卡耐基學校等培訓界名校。
一路過關斬將進入半決賽的時候,瓊斯感到非常緊張。首先是因為這場比賽對他來說很重要,他希望能借此進入演講界的圈子中;其次,在經過一係列搏殺後,對手的實力也讓他感覺有些膽怯。在這種心理的驅使下,瓊斯一拿起演講稿,就感覺心跳加速、喉頭痙攣,試講的時候,他甚至開始大段大段地忘詞。
眼看著比賽日期臨近,瓊斯的狀態卻越來越差,他幾乎就要放棄了。當放棄的念頭在腦海中閃過時,瓊斯振作起精神,暗暗地告誡自己——無論如何都不能放棄!即使最終被淘汰出局,也不能主動放棄!有了這樣的想法之後,瓊斯開始慢慢接受自己在比賽中被淘汰的可能性,奇怪的是,他反倒不緊張了。
最後比賽的時候,沒有了心理負擔的瓊斯完全放開了,他那聲情並茂的演講征服了評委,也讓對手佩服有加。隨後,他成功地闖進了決賽。
這一次經曆,讓約翰·瓊斯具備了一個演講家最重要的能力,即從容麵對大場麵的能力,這為他的成功鋪平了道路。
“瓦倫達效應”其實非常簡單:過度緊張帶來的壓力,摧毀了長期訓練所形成的無意識反應能力。所謂“熟能生巧”,當出現某些意外情況的時候,一個技巧熟練的人會下意識地做出正確的應對——這並不是運氣,而是在日常訓練中獲得的潛意識記憶。
而患得患失的心理讓人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於自己正在做的事情,連一些最基本的應對都需要深思熟慮(比如,先邁左腳還是先邁右腳),最終導致的結果就是反應變慢,思維也就跟著變遲鈍了。
庫裏肖夫效應:眼中的世界,其實就是內心的世界
“庫裏肖夫效應”最早是指蘇聯導演庫裏肖夫發現一種電影現象。當時,他為蘇聯著名演員莫茲尤辛拍攝了一組靜止的、沒有任何表情的特寫鏡頭,然後,把這些完全相同的特寫與其他影片的小片斷連接成三種組合:
第一個組合是莫茲尤辛的特寫後麵緊接著一張桌子上擺了一盤湯的鏡頭。第二個組合是莫茲尤辛的鏡頭後麵緊接著一個躺在棺材裏的女屍鏡頭。第三個組合是這個特寫後麵緊接著一個小女孩在玩一個滑稽的玩具狗熊的鏡頭。
當庫裏肖夫把這三種不同的組合放映給一些不知道其中秘密的觀眾看的時候,效果是非常驚人的:觀眾對藝術家的表演大為讚賞。他們指出:莫茲尤辛看著那盤湯時,陷入了沉思;莫茲尤辛看著女屍時,表情又是如此悲傷;而觀察女孩玩耍時,莫茲尤辛更是將輕鬆、愉快的表情表現得十分自然——然而,事實上,拍攝時的莫茲尤辛始終毫無表情。
之所以會產生“庫裏肖夫效應”,是因為觀影者將自己的經驗投射到了眼前的鏡頭中,從而產生了聯想。在我們過去的觀影或者日常生活經曆中,一般而言,看到屍體就會讓人聯想到悲傷,而看到玩耍的小孩會讓人聯想到愉快——換句話說,觀影者所看到的,其實隻是自己的聯想的心理投射而已。
“庫裏肖夫效應”對於蒙太奇這種電影藝術的運用有著很大的指導意義,在現實生活中也同樣發揮著重要作用,尤其是各大品牌對於商標名稱和商標圖案的選擇,無不是對“庫裏肖夫效應”的靈活運用。
誕生於1886年的Coca-Cola飲料一經問世,便大受歡迎。20世紀20年代初,這個國際品牌首次進入中國市場,幾年下來卻發現,和其他國家市場的火爆相比,中國市場對可口可樂的反響簡直可以用慘淡來形容,幾乎是無人問津。
這是什麼原因呢?Coca-Cola公司總部派出市場人員在調研後發現,問題出在中文譯名上——當時正值民國時期,翻譯者的文筆十分古奧,並未關注譯名是否通俗上口,居然將Coca-Cola翻譯成了“蝌蝌啃蠟”。
蝌蝌啃蠟——這隻是一個毫無意義的音譯,卻產生了嚴重的庫裏肖夫效應:中國受眾麵對這個名字,首先想到的就是難喝,甚至惡心,因為中國有個成語叫“味同嚼蠟”。而且,在中文中,“蝌”這個字隻對應詞語“蝌蚪”,就是那些黑乎乎、黏糊糊的青蛙幼體。這就導致了中國受眾直接將“蝌蚪”和“嚼蠟”的心理投射到了Coca-Cola身上,即使明白這隻是毫無意義的音譯,但依然忍不住排斥與厭惡。
直到20世紀80年代,Coca-Cola品牌再次進入中國市場,這一次,它選擇了一個全新的譯名——可口可樂。從此,可口可樂引爆了中國飲料市場。
同一種飲料,同一個名字,隻因翻譯的用字不一樣,就讓消費者產生了不同的情緒反應,這無疑是“庫裏肖夫效應”的生動詮釋。
這個案例對於各大跨國公司的本土化戰略有著深遠的指導意義。直到今天,在美國許多商學院的本土化戰略教材中依然會提到它。
無論是商標的設計還是商品名的選用,除了需便於識別之外,一個重要的指標就是必須在各個文化圈中都能引起美好的聯想的“庫裏肖夫效應”。從消費角度來看,商品名稱、商標等商品標識不隻是一種代稱那麼簡單,很多時候都能帶來各種情緒投射反應,從而影響購買者的心理。
“理性人假設”是經濟學的一個重要的假設前提,但在心理學上,人們從來都不是純理性的,大量的情感因素影響著人們認知世界的結果。很多時候,人們看到的世界,其實隻是自己內心世界的一個投影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