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鏡中我效應:突破思維界限,認識真正的自我(2 / 3)

“我的曆史考試考了個A。”

反之,一旦成績不理想,則說:

“曆史老師居然給了我一個C!”

加拿大的一些心理學家曾經研究過人們在婚姻生活中的自我服務偏見。

在一個全國性的調查中,他們發現,91%的妻子認為自己承擔了大部分的食品采購工作,但隻有76%的丈夫同意這一點。

其中,某個訪談案例提到,每天晚上,那位受訪者和他的妻子都會把要洗的衣服隨手丟到髒衣籃的外麵。第二天早上,夫妻倆中的一個會把衣服揀起來放進籃子裏。當妻子對丈夫說“這次該你去揀了”的時候,丈夫想的是“憑什麼?十有八九都是我去揀的”。於是,他就質問妻子:“你覺得有多少次是你揀的?”“噢,”妻子答道,“差不多十有八九吧。”

這也是自我服務偏見的一種表現形式:在我們的記憶中,會不自覺地誇大對自己有利的信息,而忽略對自己不利的部分。所以,自我服務偏見又被稱為“自利性偏見”。

正是因為如此,這種自我服務偏見很顯然會造成許多人際衝突。在團隊合作中,自我服務偏見會使合作中的人感覺是自己而不是其他合作者做出了主要貢獻,在合作不順利時傾向於批評合作者,這樣很容易導致合作的終止。

而夫妻間的自我服務偏見,則容易導致夫妻在家務上爭吵不休,使得夫妻關係不和……

自我服務偏見是一種歸因錯誤,是影響人際交往的一大因素,所以,在與他人的溝通過程中,要盡量避免這種基本的歸因錯誤,以維係和諧、良好的人際關係。

沉錨效應:被沉錨帶偏的“獨立思考”

1974年,希伯來大學的心理學教授卡納曼和特沃斯基做了一個實驗。實驗要求誌願者對非洲國家在聯合國所占席位的百分比進行估計。

首先,他們隨機給了每組誌願者一個百分比數字。然後,他們逐個暗示誌願者,這個隨機數字比真實數字大或比真實數字小。最後,要求誌願者估計出一個真實數字。

有趣的是,誌願者最後估計出來的數字,都受到了一開始的隨機數字的影響。比如,有兩組誌願者得到的隨機數字分別是10%和65%,而他們最終估計出來的數字分別為25%和45%——非常接近這兩組誌願者一開始得到的隨機數字。

卡納曼和特沃斯基的這個實驗,就是為了驗證他們之前提出的“沉錨效應”。這個理論認為,人們做決策前,思維往往會被所得到的第一信息所左右,第一信息就會像沉入海底的錨一樣,把你的思維固定在某處,從而產生先入為主的歪曲認識。

例如,誌願者明明知道一開始得到的數字是隨機的,和真實數字毫無關聯,但是,在估計真實數字時,還是下意識地將自己的估計錨定在隨機數字的一定範圍內。

之所以稱為“沉錨”,是因為這個錨點埋於意識的深處,很多人甚至都意識不到自己已經被埋入了錨點,以為自己是通過獨立思考做出了決策,其實,已經不知不覺地被各種先入為主的信息誤導了。

有一個非常有名的故事,說的是有一家賣三明治的小店,店裏有兩個售貨員,其中一個售貨員永遠比另一個售貨員的營業額要高。要知道,在購買快餐時,顧客一般都是隨機選擇售貨員的,甚至會選擇排隊人數較少的那個售貨員。所以,不管有多少個售貨員,從理論上說,他們的營業額是不應該有太大區別的。

這種現象引起了老板的注意。於是,有一天,他特意站在櫃台邊觀察,然後發現,每當客戶點餐的時候,其中一位售貨員會問他:“需要加一個煎蛋嗎?”客戶有說加的,也有說不加的,比例基本是1:1對開。而另一個售貨員則問:“請問,需要加一個煎蛋還是兩個煎蛋?”這時候,至少有70%的顧客會下意識地回答“加一個”或者“加兩個”,隻有30%的客戶要求“不加雞蛋”。

自然而然地,後一個售貨員的營業額比前一個售貨員的高出許多。

這就是一個典型的對“沉錨效應”的應用。後一個售貨員成功地在顧客做出決策之前就埋下了一個“沉錨”——他要煎蛋,因此,顧客的思考範圍被錨定在了“需要幾個雞蛋”上麵,隻有少數人會想到,他還有第三種選擇——不要雞蛋。

當然,思維錨定是人的心理反應,要想徹底克服它絕非易事。我們在思考問題的時候,總會不自覺地接收大量信息,從而形成某種思維範式,而這些信息一方麵有助於我們思考,另一方麵很有可能成為某種“沉錨”,反而錨定了我們的思維。

那麼,該如何避免或減少“沉錨效應”呢?首先,你需要盡量拓寬視野,不斷學習與實踐,集思廣益,多多聽取別人的建議與方法,所謂“先入為主”,其實歸根結底是接收的信息量太小。

人的大腦很奇特,當處理的信息越少,對信息的分辨能力就越弱。相反,在處理海量信息的時候,大腦反而會高速運轉,判斷哪些信息是有價值的,哪些是無意義的“沉錨”。

例如,當第一次見到某個人的時候,我們可以完全忽略之前聽到的關於這個人的隻言片語,用自己的眼光去做判斷,也可以通過事先收集大量關於這個人的信息,用於輔助見麵時對此人的判斷。對事情也是一樣,遇到一件事情,要麼就完全忽略之前的信息,當場分析事情本質然後做決定,要麼就集思廣益,深入而全麵地思考。

總而言之,避免“沉錨”的兩個重要方法:一是徹底無視之前的所有信息,剔除“沉錨”的隱患——但是這個實際做起來是很難的;二是大量地收集信息,全麵分析問題,最後做出理性的判斷,把“沉錨”的影響降到最低。

瓦倫達效應:越在意的,就越容易失去

“瓦倫達效應”得名於美國著名的鋼索表演藝術家瓦倫達。瓦倫達一直以精彩而穩健的高超演技而聞名,從未出過事故。1978年,73歲的瓦倫達決定,最後走一次鋼絲作為告別演出,然後宣布退休。

他將表演地點選在了波多黎各的海濱城市聖胡安。沒想到,以前從來沒有出過任何差錯的瓦倫達這次卻徹底失敗了——當他剛剛走到鋼索中間,僅僅做了兩個難度並不大的動作之後,就從數十米高的鋼索上摔了下來,當場身亡。

事後,他的妻子說:“我知道,這次一定會出事。因為他在出場前就不斷地說,‘這次太重要了,不能失敗’。以前每一次成功的表演中,他都隻是想著走好鋼絲這件事本身,而不去管這件事可能帶來的一切。而在最後一次的表演中,瓦倫達太想成功了,反而無法專注於事情本身,變得患得患失。如果他不去想這麼多走鋼索之外的事情,以他的經驗和技能,是不會出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