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5 亂中求靜的淡然氣魄(1 / 3)

《資本論》reference_book_ids\":[6999896669814803492,6975087905651821576]},{\"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54,\"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57,\"start_container_index\":54,\"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53},\"quote_content\":\"《史記》reference_book_ids\":[7071200596837010446,7085661452316445733,7267090239162682427,6833642850618444808,6959122730671164446]},{\"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54,\"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74,\"start_container_index\":54,\"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68},\"quote_content\":\"《本草綱目》reference_book_ids\":[7274904031732960311]},{\"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54,\"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92,\"start_container_index\":54,\"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86},\"quote_content\":\"《物種起源》reference_book_ids\":[7263389528902077452,6931966736845523982,6959122740787825671,7176958861872466999,7257371397461118013]}],\"45\":[{\"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45,\"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6,\"start_container_index\":45,\"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0},\"quote_content\":\"《增廣賢文》reference_book_ids\":[7078123717573741605]}]},\"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在大風大浪中,巋然不動、冷靜果斷的水手才能在大海上航行得更遠,收獲得更多。生活如同時間的大海,我們是一隻隻在海中漂泊遠行的小船,我們的心是掌控方向的羅盤。在生活的大風大浪來臨之前,讓我們靜下心來,像水手一樣無懼任何風浪。

生活中的嘈雜、工作上的壓力、家庭中的矛盾,這些風浪都是可以從容度過的。隻要心夠靜,我們就能足夠從容。在困難來臨的時候,內心中沒有雜念,我們就能鎮定地麵對困難,心懷希望地去處理事情。專注眼前的問題,往往會讓我們獲得意想不到的結果。

心有多大,夢就有多大。心大不代表自大,而是要注重內心淡然氣魄的修煉。氣魄變大,夢想也會隨之變大,隻有足夠淡定從容的心境才能支撐足夠大的夢想,沒有從容淡然的氣魄,就不能在實現夢想後獲得心靈的安寧和感動。

25

鬧中能靜才是靜的大境界

——心無雜念:“非分之想”是一個無法自拔的“泥潭”

當我們在生活中看到、聽到、聞到、嚐到和觸摸到什麼之後,這些信息就傳遞進了我們的大腦,大腦便會在某些機製的作用下自發地產生各種各樣的念頭。這些念頭有正麵的,也有負麵的,它們可以作為創作的靈感幫助我們,也可以作為雜念擾亂我們。

有一個農夫,他和妻子兒女們生活在一間木屋中,農夫對狹窄的居住空間十分不滿,卻無力改變,這樣的想法始終在農夫心中徘徊,甚至影響到他的精神狀態,使他變得十分抑鬱。於是,農夫向當地的一位智者求助,他向智者訴說苦惱後,智者思考一番問道:“你家中有家畜嗎?”農夫回答道:“我家有一頭牛、兩隻羊和五隻雞。”

智者聽後點了點頭,又向農夫說道:“我想到解決你苦惱的辦法了,隻要你照我說的做,情況會變好的。”農夫連忙點頭道:“多謝智者,隻要能解決我的苦惱,我一定照您說的做。”當智者說完這個方法之後,農夫十分震驚,原來智者讓他把家中所有的家畜都領進木屋中去。

農夫回到家後,按照智者說的方法把家畜都趕進了木屋中。第二天,麵容憔悴的農夫找到智者說:“智者,你這是什麼方法啊?現在更糟了,我都沒辦法好好休息了。”對於農夫的抱怨,智者十分平靜地說:“那你把牛拉出去。”過了一天,農夫又找到智者說:“智者,那些雞在屋中到處亂飛,還差點傷到我的孩子。”智者又平靜地說道:“那把雞也領出去。”又過了一天,農夫問智者:“智者,我的屋子都成羊圈了,人怎麼可以和家畜一起生活呢?”智者溫和地笑道:“非常正確,快點回家把羊牽出去吧!”

最後,農夫又找到智者,這時他滿麵紅光、精神抖擻,完全沒有一開始尋求幫助時的抑鬱模樣,他向智者說道:“智者,非常感謝您,現在我的家中又寬敞又明亮,生活非常幸福甜蜜。”

農夫對居住的房子不滿,渴望更大的房子,卻沒有能力得到。這樣的非分之想在農夫的腦海中徘徊,也就慢慢地變成了雜念,影響著他的生活狀態。幸福從來就沒有確定的標準,隻要我們調整好心態,靜下心來把這些雜念清除、鼓起勇氣改變現狀,就能獲得幸福。

在生活中,我們千萬要記住不要好高騖遠,把握當下才是最重要的。在能力沒有達到時,好高騖遠隻會讓心中雜念叢生,這些雜念會像泥潭一樣牽絆我們的心神,使我們距離目標越來越遠。

想要擺脫這些雜念,就要具有自知之明,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就非常具有自知之明。1952年以色列總統去世的前一天,愛因斯坦收到一封信。這封信是以色列總理本·古裏安寫給他的,信中表示正式提請愛因斯坦作為以色列總統候選人。

一位記者得知此消息後,當天晚上便致電詢問愛因斯坦:“教授,聽聞您被正式提名為以色列總統的候選人了,請問您會出任嗎?”愛因斯坦回答道:“不,我做不了總統。”這位記者又說道:“總統隻是象征性的,並不會影響您的工作,你還是最偉大的猶太人,您擔任以色列總統最合適了。”愛因斯坦隻回答了一句:“不,我做不了。”

愛因斯坦剛掛斷電話不久,以色列駐華盛頓大使接著打來電話:“教授,我代表本·古裏安總理來向您詢問,提名您為以色列總統候選人,您同意嗎?”愛因斯坦回答道:“十分抱歉,我無法接受,我自認為對科學十分了解,但是對人卻沒什麼研究,無法擔任總統一職。”大使又勸解道:“教授,每一個以色列公民,每一個猶太人都在期待著您呢!”愛因斯坦再次婉拒道:“十分抱歉,我能力有限,沒有辦法擔任總統一職。”

愛因斯坦對自己有著十分清醒的認識,知道自己適合在科學領域發展,自己並沒有能力擔任總統這個職務,所以毫不猶豫地拒絕了這個邀請。一個人擁有自知之明就可以讓自己遠離不切實際的想法,看到自身的能力極限,做出正確的選擇。

雜念使我們無法自主地控製我們的思維。擁有雜念的人在麵對事情時,會翻來覆去地思考各個方麵,卻始終無法做出選擇;在需要專注學習時,思緒紛飛,靜不下來;對自己負擔不起的事物,會心生渴望,卻常常無法得到。

現在社會中的人內心十分浮躁,在雜念的影響下,眼高手低的情況時常發生。在自己能力不允許的情況下,卻對錯誤的目標發起衝鋒,等到碰了釘子,受到傷害時才幡然醒悟。現代人的這種情況,最重要的是把心靜下來,捋順自己的思維,明確自己的目標,向著正確的方向進發。

在生活中,想做到“心無雜念”可以借助以下幾種方法:

第一,必須對自身抱有信心,缺乏自信的人,往往容易失敗。當一個人失去信心時,就會灰心喪氣,心中充滿了對自己的質疑,無法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或學習中。

第二,不怕失敗,失敗後的人可能會失去向困難再次衝鋒的勇氣。我們應該將失敗後的經曆轉化為我們的經驗,並用這份經驗去幫助我們靜心,消除心中的雜念,走向成功。

第三,保持勤奮,隻有用勤奮的汗水澆灌成功的花朵,最終才會結出甜美的果實,完成靜心的目標。

第四,堅持夢想,有一個明確的夢想,就擁有了前進的方向。夢想能讓心靈保持積極的狀態,夢想能把心中的雜念摒除在外,夢想能讓心在需要靜下來的時候靜下來。

我們隻有將心靜下來,才能主動地控製自己的思維,做到心無雜念,不會讓心中的那些“非分之想”阻礙我們走向成功。

26

就算一無所有,你也仍然存在

——心存希望:心存希望,幸福就會降臨

生活常常以無邊無際的黑暗和絕望玩弄我們的人生,有時我們根本無法抵抗,隻能被動地承受。當生活將我們身邊的一切都化為烏有的時候,我們也要心存一線希望,隻要一息尚存就不能輕言放棄。

出生在美國的海倫·凱勒是一位著名的女作家、教育家,她的一生就像一曲用希望和堅持譜寫的美麗讚歌。1880年出生的海倫無疑是被上天捉弄的可憐孩子,剛出生19個月的海倫,被一場無情的疾病奪走了視覺和聽覺。

沒有了聽力也就代表著沒有辦法接受這個世界的呼喚,也就相當於間接地奪走了她向這個世界發出抗議之聲的能力。作為一個剛出生才一歲多的幼兒,喪失了聽覺就意味著她的語言能力也將被剝奪,當時海倫·凱勒的父母整日以淚洗麵,他們對海倫的遭遇心痛不已,一想到以後這個可愛的孩子就要永遠生活在黑暗和死寂之中,他們就心如刀割。

5歲大的海倫過著被生活拋棄的日子,她渴望與外界交流卻得不到對應的回應,於是脾氣越發暴躁,性子也越發執拗和自卑。不過上天還是憐惜這個女孩的。在朋友的推薦下,海倫的父母邀請了當時在帕金斯學院教書的安妮·蘇利文老師擔任她的家教,這位老師的到來徹底改變了海倫的命運。

教育健全的孩子尚且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不用說是海倫這樣有先天缺陷的孩子了,所以這個過程需要非比尋常的耐心。小孩子總是情緒化的,當一次次的嚐試變成了一次次的失敗,內心的好奇也會隨之變成憤怒。

安妮·蘇利文老師在來到海倫身邊的那一刻起,就是對凱倫救贖之旅的開始,她先改正了海倫父母對海倫的錯誤行為,接著和小海倫建立了友好的關係,用非比尋常的耐心來教小海倫手語,還用充滿樂趣的方式幫海倫認字。蘇利文老師先讓小海倫接觸一件事物,然後在她的手心上拚寫這個單詞,讓海倫用觸感感知。蘇利文老師就是以這樣的方法打開了海倫語言的大門。

也正是蘇利文老師的耐心和關愛,才讓本來性格暴躁的海倫內心漸漸地平靜下來,使她本來黑暗的世界開始有了色彩,就像太陽金燦燦的“愛的顏色”,就像充滿了璀璨生命力的希望的顏色。在充滿關愛和希望的世界中,本來內心荒蕪的海倫變得平靜安詳,充滿了對未來的渴望。

海倫像一塊海綿一樣如饑似渴地吸收著外界傳遞過來的一切知識,品嚐著收獲的美好,她夜以繼日地練習摸讀盲文,甚至手指都磨出了鮮血。蘇利文老師將海倫的手指輕輕地包紮好,放在自己的手心,溫柔地吹著,希望幫她吹走這手指上的疼痛。